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99章 云贵失陷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99章 云贵失陷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在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些人物在尚未登上高位之时,也曾经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和寄予厚望的对象。李定国便是如此,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豪杰,以“两蹶名王”之壮举震惊天下,使得世人皆将他视为当世无可匹敌的名将,更为南明朝廷与大西军重望所归。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着戏剧性的转折。当李定国自己坐上了孙可望曾经的位置时,他真实的一面逐渐展露无遗。昔日那个备受敬仰的英雄形象开始出现裂痕,令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就在此时,原本就对云南、贵州等地虎视眈眈的清兵更是如狼似虎地逼近。更糟糕的是,孙可望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投降清朝,并毫不犹豫地向洪承畴献上了西南地区详尽无比的地图,同时还将大西军内部的具体情况和盘托出。这无疑让清军对敌人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公元 1658 年)的二月,清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做出了分兵三路攻打贵州的决策。其中,平西将军吴三桂与都统李国翰率领北路军气势汹汹地从四川方向发起进攻。由于刘文秀已经离世,其麾下的将士们对李定国心存不满,不愿再为其效力,于是纷纷倒戈投降了吴三桂。

另一边,征南将军卓布太统领南路大军,自广西长驱直入。而中路则由靖寇将军罗托会同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指挥,从湖南一路杀来。一时间,战云密布,硝烟四起,贵州大地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风之中。

话说那大西军原本应当与敌军针锋相对,奋勇厮杀,怎奈此刻李定国正身处永昌,忙于镇压王自奇和关有才所发动的叛乱。这场突如其来的内乱使得李定国分身乏术,根本无暇顾及外部敌人的侵袭,从而给了吴三桂等人可乘之机。

只见吴三桂率领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攻陷了遵义;而另一边,罗托也顺利地攻克了贵阳;与此同时,卓布太更是长驱直入,占领了独山。如此一来,这三支敌军形成掎角之势,宛如三把利剑悬于云南上空,对其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时间转眼来到了永历十三年七月,局势已然万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永历帝当机立断,任命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全权负责抵御外敌之事。接到圣命后的李定国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着手部署反击事宜。

经过深思熟虑,李定国先是修书一封送达李来亨处,信中详细阐明了当前形势,并请求夔东十三家出兵围攻重庆。这样做既能有效牵制住湘楚一带的敌军,又能减轻自身正面战场的压力。

紧接着,李定国调兵遣将,派遣冯双礼和祁三升率领部分兵力据守贵阳附近的鸡公背。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二人在此构筑坚固防线,以阻挡敌军中路的进攻。

同时,李定国还派出李承爵前往普安黄草坝建立营垒,严密防守,以此抵御来自敌军南路的攻击。此外,他又指派白文选占据遵义孙家坝,凭借有利地形阻击敌军北路的推进。

这一部署从本质上来说完全属于消极防御的范畴。彼时的局势相当复杂,清军刚刚踏入贵州这片土地,其军事力量呈现出分散的态势。倘若李定国能够果断地集中自己手中的兵力,全力猛攻其中一路清军,那么整个战局或许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指挥作战方面,李定国却不幸中了洪承畴所设下的计谋。

就在那时,冯双礼向李定国提出增加兵力进入贵州,并主动出击攻打贵阳的请求。而在此期间,李定国竟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洪承畴的书信。信中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本人原本就是前朝的戴罪之人,心中一直怀着与您同舟共济、共同抗敌的志向。如今只需要静静等待吴王(这里所指的便是吴三桂)的到来,待到他抵达之后,我们双方即可联合所有兵马听从统一指挥调度,如此一来便无需劳烦贵军长途跋涉、远道出征了。”面对这样一封信函,李定国一时之间难以分辨其真伪,因此不得不延缓了增兵的计划,最终导致贻误了宝贵的战机。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已到了八月份,李定国方才率领大军向东挺进。但不巧的是,此时正值雨季来临之际,道路泥泞不堪,军队每天行进的距离仅仅只有一二十里而已。长时间的艰难行军使得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也随之变得极为低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军则趁此机会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时机,得以休整部队并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逐渐占据了上风,并开始对云南发起猛烈的攻击。

同年九月,清廷当机立断,增派信郡王多尼担任三路大军的统帅,气势汹汹地向云南进军。时间转眼来到十一月,寒风凛冽,战局愈发紧张。中路的多尼部队如猛虎下山一般,在鸡公背这个险要之地大败冯双礼所率领的军队,并以破竹之势接连攻陷了安庆和曲靖两座重要城池。与此同时,北路的吴三桂大军也不甘示弱,在七星关将白文选打得节节败退。而在南部,卓布太所部更是步步紧逼,直抵凉水井,最终成功陷落了安隆。在此役中,李承爵将军不幸战死沙场,令人扼腕叹息。

李定国听闻前方战况不利,心中犹如火烧一般焦急万分。他深知局势紧迫,刻不容缓,于是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亲自率领三万精锐主力,快马加鞭地赶赴前线。这三万大军乃是李定国麾下最为善战、装备精良的部队,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

双方军队在炎遮河双河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相遇,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无数英雄豪杰争夺的焦点。此刻,双方都清楚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因此均是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着一声令下,战斗正式打响。农民军士气高昂,喊杀声响彻云霄。他们怀着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奋不顾身地冲向敌阵。只见刀光剑影交错,箭矢如雨纷飞,战场上瞬间陷入一片混乱。

农民军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迅速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设置陷阱,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同时,农民军还派出一支奇兵绕到敌后,发起突然袭击,打乱了清军的部署。

在正面战场,李定国身先士卒,手持长刀,左劈右砍,所过之处,敌军纷纷倒地。他的勇猛无畏激励着每一名士兵,使得农民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李定国的带领下,农民军对清军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击,打得清军节节败退。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农民军终于取得了首战的胜利。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农民军战士们欢呼雀跃,庆祝着来之不易的胜利。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们知道,清军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还有更残酷的战斗等待着他们……

次日清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清军便全军出动,如潮水一般汹涌而至。只见他们列阵整齐,旌旗飘扬,士兵们个个面露凶光,手持利刃,摆出了一副决一死战、鱼死网破的骇人架势。

而此时的大西军呢?由于在前一日的激战中大获全胜,士气正旺之余也难免有些许松懈。就在这时,仿佛老天爷故意要给大西军制造麻烦似的,突然间狂风大作,那强劲的北风呼啸着席卷而来。这股北风来势汹汹,恰似一只狰狞可怖的恶魔之手,无情地肆虐着战场。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只听得“噼里啪啦”一阵乱响,原本就被金枪走火点燃的山茅野草瞬间熊熊燃烧起来。刹那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一片可怕的火海迅速蔓延开来,将整个战场都笼罩在了其中。

清军见此情形,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们趁着火势愈发猛烈之际,疯狂地朝着大西军放箭射击。一时间,密密麻麻的箭矢如同蝗虫过境一般遮天蔽日,铺天盖地地向大西军袭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大西军的将士们完全措手不及。他们惊恐万分,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应对。尽管他们拼命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想要抵挡这漫天的箭雨和熊熊烈火,但终究还是杯水车薪。火势越来越猛,箭雨越来越密,大西军的伤亡不断增加,防线开始出现缺口。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大西军的将领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火势无情地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箭雨冷酷地收割着他们的血肉。最终,大西军的防线全面崩溃,将士们只得且战且退,狼狈不堪地逃离了这片曾经充满希望的战场。

这场原本胜负难料的盘江大战,就这样因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意外因素而以大西军的失利画上了句号。硝烟散去,战场上留下的只有满地的尸体和残垣断壁,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清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以势不可挡之势,一举攻破了李李定国精心构筑的罗炎、凉水井大营。一时间,营内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清军在占领营地后,露出了他们凶残的本性,开始对大西军和当地无辜的百姓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鲜血染红了大地,尸横遍野,哀号声响彻云霄。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惨遭杀戮的军民多达三四十万之众,其状惨不忍睹,令人痛心疾首。而李定国的妻子和家属也未能幸免,他们不幸落入了清军将领卓布太之手,并最终被残忍地处死。

这场浩劫给大西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精锐部队遭受了致命性的损失,实力大为削弱。然而,面对如此惨烈的失败和巨大的伤痛,李定国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口中喃喃自语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唯有将这颗赤胆忠心全部奉献给大明,直至战死方休!”他那坚毅的神情仿佛在告诉世人,哪怕前路充满艰难险阻,他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为保卫大明江山流尽最后一滴血。

十二月十三日,寒风凛冽,李定国率领残部黯然退回昆明。城内一片愁云惨雾,人心惶惶。永历帝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国家未来的走向与出路。

殿堂之上,群臣肃立,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讲官刘范率先发言,他力主按照刘文秀的遗表行事,认为应当进军巴蜀之地,寻求夔东十三家的支持,以此为依托,进而图谋经营陕洛地区。刘范慷慨陈词道:“刘文秀将军生前深谋远虑,其遗表所提之策乃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成。我等当遵行此计,方有胜算!”

然而,李定国却另有主张。他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声说道:“如今局势危如累卵,巴蜀虽可作为退路,但路途遥远且险阻重重,难以迅速抵达。依臣之见,不如撤入粤南地区。若能在此地获胜,则六诏亦可顺势而下。倘若战事不利,我们仍可退入越南境内,召集东南亚各国的反清义士。而后,再从海上航行至厦门,与郑成功大军会合,共举抗清大旗!如此一来,我方尚有一线生机。”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对李定国的计划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条充满变数但也蕴含希望的道路;而另一些大臣则忧心忡忡,担心此举过于冒险,一旦失败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永历帝坐在龙椅上,面色苍白,犹豫不决,一时之间竟无法决断究竟该采纳何种方案。

刘范和李定国两人都极力主张先进行战略转移,然后再谋划如何恢复局势。然而,永历帝身边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云南本地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实在不愿意轻易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其中,功勋卓着的沐天波以及掌握重权的马吉翔更是坚决地力主退守滇西一带,如果情况危急就直接逃往缅甸避难。面对这样的局面,永历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这一决策。

李定国率领军队前进或者停止,完全依照诏书和诏令行事,虽然自己内心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也不敢固执地坚持下去。无奈之下,他只能私下里对沐天波说道:“您可要全力以赴啊!希望到时候不要因为今日的决定而生出悔恨之心,最终回想起我说过的这些话来。”就在五月十五日这天,永历政权开始向西逃窜。在此之前,李定国特意发布了一则文告,向民众解释道:“本藩在云南已经驻守多年,与你们各位乡亲父老之间的感情深厚得如同亲生父子一般。如今国家面临如此艰难危险的处境,朝廷不得不迁移别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趁着本藩尚未启程之际,各自尽快远远逃离此地,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灾祸,耽误了自身性命。”同时,他还下达命令给各个军营,要求士兵们绝对不能毁坏当地的粮仓米库,以防清军抵达之后找不到粮食供给,从而白白祸害了无辜的老百姓。就这样,在逃亡的路途中,李定国始终心怀慈悲,不仅没有放纵手下烧杀抢掠,反而积极地收容安抚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们,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人道主义精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