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106章 开国六公的后代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106章 开国六公的后代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沐天波之死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其英勇与悲壮令人动容不已。然而,令人深感惋惜的是,他并未如人们所期望那般,战死在清兵那汹涌而来的铁蹄之下,也未能在沙定洲那场惊心动魄的叛乱之中慷慨就义,更未曾命丧于孙可望那阴险狡诈之人手中。最终,这位忠臣竟殒命于偏远异国他乡,实在是让人唏嘘慨叹。

相比于其他明朝世袭公候,黔国公就算清朝人编的明史也对他们称赞有加。相反其他国公就没有这么走运了。

一、徐达家族

说起明朝世袭最为着名的六大公爵,其中成国公朱纯臣的结局已然讲述过了,在此便不再赘述。而剩下五位国公之中有两位则均出自魏国公徐达之后裔。这徐达家族在明朝历史长河中堪称独树一帜,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异姓功臣家族。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对徐家恩宠有加,赐予其一尊魏国公爵位;而后,明成祖朱棣更是锦上添花,再度封赏了一个定国公的爵位予徐家。如此殊荣,实属罕见!

且说这徐达家族,无论是论及功劳、地位还是所受恩宠,那在整个大明王朝之中都可谓是首屈一指。他们承蒙着历代明朝皇帝的隆恩厚泽,可以说是尽享荣华富贵。如此显赫之家族,按理而言,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理应挺身而出,为保卫大明江山肝脑涂地、拼死效力才对。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待到明朝行将就木之时,徐达的后裔们尽管分居北京与南京两地,但他们所作出的抉择却是如出一辙——皆是屈膝投降。话说那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 1644 年,李自成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气势汹汹地直扑京城而来。彼时身处北京的定国公徐允祯,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军,竟然毫不抵抗便向李自成俯首称臣。

只可惜,徐允祯这般轻易投降之举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好处。要知道,李自成麾下有一员猛将名曰刘宗敏,此人对于那些前朝的勋贵们可是丝毫不留情面,他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场所谓的“拷饷”行动。可怜这徐允祯,即便已然归降,却依旧未能逃脱厄运,最终在刘宗敏惨无人道的折磨之下含恨而亡。

咱们再来讲一讲这末代魏国公徐什么爵吧,他可真是倒霉到了极点啊!原本呢,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他的父亲徐弘基才应当是那末代魏国公呀。可是谁能想到,命运就是如此弄人呐!当时身担南京守备重任的魏国公徐弘基,在朱由崧刚登上皇位没多久之后,竟然突然病故了。这对于弘光政权而言,无疑是失去了一根极其重要的政治支柱啊!如若不然,这弘光政权或许也不至于那么迅速地走向覆灭。唉,只能说是这徐弘基的名字和弘光这个年号犯冲啊!

至于说到这末代魏国公到底叫徐什么爵嘛,这里面还真有点复杂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这位在南京沦陷之际与赵之龙一起投降清朝的末代魏国公的具体姓名,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哟。有人说他叫徐久爵,又有人称其为徐胤爵;还有人坚持认为他叫做徐州爵,更离谱的是,居然还有传言说他叫徐文爵。总之啊,关于他的名字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个确凿定论呢!

然而,世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据说那徐文爵乃是徐弘基的幼子,当南京城沦陷之际,年仅十五岁的他幸得族人们拼死相护,一路辗转来到了吴江袁嵩家中避难。在此期间,他受到了当地郡绅们的鼎力支持,并毅然决然地谋划起反清复明之事。奈何天不遂人愿,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徐文爵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且不论这其中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更为真实可信,单就魏国公这一爵位而言,自徐弘基之子后便已然画上了句号。想当年,徐弘基可谓是尽享荣华富贵,不仅生前获封“庄武”这样一个显赫的谥号,而且身后更是得以风风光光地下葬,其葬礼之盛大令人瞩目。

相比之下,那些在他之后投降清朝的魏国公后裔们可就没有这般幸运了。首先是投降的魏国公徐什么爵虽然降了清,也只是保住了性命而已,被贬了平民,他的后代一些人甚至落魄到要替犯人们挨板子来赚取微薄的钱财度日,如此境遇着实令人唏嘘不已。昔日尊贵无比的魏国公家族,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毋庸置疑,徐达的后裔并非皆为怯懦之辈。想当年,南京城沦陷之际,徐弘基的侄儿徐仁爵挺身而出。他在台州毅然决然地拥护鲁王朱以海监国,并因此获封定南伯这一殊荣。

永历八年(公元 1654 年),徐仁爵与张名振携手并肩,共同向崇明岛发起猛攻。然而,这场战役却未能如他们所愿取得胜利。最终,徐仁爵英勇捐躯,葬身于茫茫大海之中。尽管结局令人惋惜,但他的壮举无疑为徐家这个曾经声名显赫的家族挽回了些许声誉。

二、曹国公李文忠的后代

临淮侯这个爵位,其历史渊源颇为深厚。它最初属于曹国公李文忠,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李文忠的国公爵位在传到儿子李景隆这一代后,却遭遇了变故。朱棣即位后,因种种原因将李景隆的爵位废除。

时光流转,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决定将李文忠的后裔找出来,并赐予他们一个临淮侯的爵位。这个爵位从此得以延续,一直到了明末。

南明弘光元年,末代临淮侯李祖述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当时,南京的大批勋贵们纷纷选择投降清朝,李祖述也未能幸免。至于他及其子孙投降后的结局,与徐允爵等其他勋贵的命运相似。清朝统治者虽然夺取了他们的财富,但也留下了他们的性命。

三、常遇春的后代

常遇春这位英勇善战的猛将,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挣得了尊贵无比的国公爵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份殊荣并未能够一直传承至明朝末年。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靖难之役”过后,常家的国公爵位惨遭废除。这其中的缘由与常遇春之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来,常遇春的爱女曾经嫁入皇家,成为了朱元璋的长子——皇太子朱标的妻子。两人婚后恩爱有加,并育有两个可爱的儿子长孙朱雄英、三子朱允熥。只可惜天妒英才,先是太子妃在洪武十一年便因病早逝,然后朱雄英死于洪武十五年。

如此一来,常遇春家族仿佛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一般,自然而然地归入了朱标的儿子、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这一脉之中。从那看似平凡却又蕴含着无尽深意的角度来说,常遇春的女儿在那庄严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名义之上,摇身一变,成为了建文帝的嫡母。自此以后,常家便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般,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层层涟漪,成为了建文帝一系极为重要的外戚势力。

当燕王朱棣以其强大的武力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强行夺取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之后,面对着建文帝那些犹如钢铁般坚硬、誓死也要效忠于旧主的臣子们,以及与建文帝关系亲密得如同血脉相连的亲眷们,他心中明白,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果断而又狠辣的手段,对这些可能会对自己统治构成威胁的力量加以无情的打压。毕竟,新皇登基乃是一件关乎天下社稷的大事,需要竭尽全力去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将一切潜在的威胁都彻底消除于萌芽状态之中。

而作为朱标另一个嫡子朱允熥一方的外戚,常家此时就像是站在了暴风雨的中心,显得那样的孤立无援却又不得不直面这汹涌而来的政治浪潮。他们仿佛就像是那脆弱的花朵,在狂风的肆虐下,艰难地挣扎着,却始终无法摆脱这场政治风暴的猛烈冲击。于是,那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辉煌一时、光芒万丈的常氏国公爵位,就如同那清晨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地蒸发,最终在那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之中,烟消云散,只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另有一种说法流传开来,那便是常家不幸地被卷入了那令人胆寒的“蓝玉案”之中。原来啊,常遇春的夫人乃是蓝玉的亲姐姐,这层亲属关系使得常家与蓝玉案紧密相连。也正因如此,常家原本所享有的高贵爵位,是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掉了。

总之,常遇春那辉煌的国公爵位,便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逐渐消逝在了时间的洪流里。然而,命运似乎又在不经意间开启了新的篇章,直至嘉靖朝来临,这位颇具深意的嘉靖皇帝,念及常遇春当年的赫赫战功与家族的过往,特意赐予了常遇春的后代一个崭新的爵位——怀远侯。

这个爵位犹如一颗传承的火种,在岁月的变迁中得以保留下来。时光缓缓流转,来到了明末之际,此时的末代怀远侯正是常延龄。常延龄身上仿佛流淌着先辈们的血液,骨子里透着一股别样的骨气。

当南明弘光朝走向覆灭的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向那满清朝廷低下头颅,而是毅然选择了隐居山林。从此之后,他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就像那普通的布衣百姓一般,每日辛勤浇灌着自己的菜园,以淡然的心境度过了余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着那份坚守与纯粹, 展现出了常氏家族的气节与风范。

四:邓愈的后代

邓愈的国公爵位仅传一代,至长子邓镇时戛然而止。邓镇之妻乃李善长外孙,他亦受李善长案牵连遭杀。“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

然而,邓家并未全族卷入谋反案,邓愈其余诸子皆幸存。至嘉靖朝,嘉靖帝赐予邓愈后代定远侯之爵位。

末代定远侯为邓文明,其居北京。李自成大军入京时,邓文明一家以身殉国,成为明朝开国六公家族中唯一殉国之家。

邓家的命运令人唏嘘,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兴衰荣辱。邓愈的功绩虽未能长久传承,但他的后代以忠诚和勇气书写了家族的传奇。

………………

在广袤无垠的天幕笼罩之下,韩国公李善长满心悲凉,只觉寒意从心底源源不断地涌出。想他贵为六公之首,何等风光无限!可大明灭亡之时,竟无人再提及他的子孙后代。难道是因为他已无后嗣继承香火吗?亦或是整个家族都遭遇了灭顶之灾,被诛连九族?想到此处,李善长不禁浑身颤抖起来,那绝望和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他彻底淹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