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76章 李成栋溺水身亡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76章 李成栋溺水身亡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话说在此之前咱们就曾提及,那时金声桓统领的部队由于清军谭泰率领的军队逼近江西省会南昌,早已从赣州撤回到南昌坚守城池。就在这种局势之下,对于李成栋而言,最为明智的抉择应当是向北挺进江西地区,和被困于南昌城内的金声桓所属军队相互配合,从里到外共同夹击围攻南昌城的清军。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成栋竟然决定带领自己的部队去攻打赣州,按他的想法,此时赣州四面都是明军,又经过金声桓王得仁围攻了几个月,早应该精疲力竭了,正是他摘桃子的好时机。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兵不血刃地拿下赣州,李成栋还特意派人送信给驻守在城中的巡抚刘武元和总兵胡有升等人,言辞恳切地表示希望他们能够弃暗投明,归顺大明王朝。而刘武元等人深知自身兵力难以与之抗衡,但又想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巩固城防设施以及搜刮粮草物资,便回信假意答应李成栋,表示愿意反正归明。

李成栋在焦急地等待数日后,终于盼来了刘武元等人的回信。当他打开信封,匆匆浏览完信中的内容时,脸上顿时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笑容。他心中暗想:“看来赣州城已是囊中之物,无需我费力攻打便能轻易拿下!”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一道军令,让原本正在急速行军的大军立刻停止前进,并在南雄一带安营扎寨,原地驻扎起来。

此时的李成栋满心欢喜地盘算着赣州何时会送来正式的投降书信,完全沉浸在了胜利在望的喜悦之中。然而,他却未曾料到,这一切不过是刘武元等人为了拖延时间而设下的一个精妙的缓兵之计罢了。他们深知李成栋急于攻克赣州,便故意抛出这样一封看似充满诚意的回信,以此来迷惑对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

就在李成栋被蒙在鼓里的时候,永历帝派到李成栋军中的监军侍郎张调鼎和钱秉镫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事情有些不对劲。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两人终于识破了赣州清军所耍弄的阴谋诡计。

他们心急如焚地找到李成栋,向他进言道:“将军,依下官之见,此事恐怕有诈啊!这很可能是敌军的缓兵之计,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放松警惕,从而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来加强防御工事,准备应对我们的进攻。因此,下官建议您留下一部分军队在此监视赣州城的动向,以防其有变;而后率领其余大军迅速直奔南昌,与江西各地的明军以及南昌城内的金声桓、王得仁之军相互配合,共同夹击南昌城外的清军。如此一来,定能一举打破当前的僵局,取得重大战果!”

如果还是崇祯时代的监军,别说李成栋一个降将的,就连洪承畴也得听命率领大军去跟满清八旗军拼命,但现在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威望了,所谓监军不过是李成栋给永历一个面子罢了。

李成栋轻蔑地瞥了一眼二人,冷冷地说道:“你们这些文人墨客,只懂得纸上谈兵,哪里懂得真正的用兵之道?本将军自有主张,用不着你们在这里指手画脚!”说完,他便拂袖而去,全然不顾张调鼎和钱秉镫的苦苦劝谏。就这样,李成栋一意孤行,继续在南雄按兵不动,一步步地坠入了敌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永历二年,即公元 1648 年的金秋时节,十月初一这一天,阳光洒落在大地上,却无法掩盖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李成栋率领的部队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成功地越过了雄伟险峻的梅岭山脉。这支军队士气高昂,旌旗飘扬,浩浩荡荡地分成了两路,一路取道信丰,另一路直奔南康,最终都如洪流一般汇聚在了赣州城之下。

只见连绵不绝的营帐矗立起来,足足有数十余座之多,仿佛一片钢铁森林。营地中火炮轰鸣,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夜空。那密集的炮火如同流星般划过天际,不断地砸向赣州城的城墙和城楼,使得这座古老的城池在战火的洗礼下摇摇欲坠。

然而,清军方面面对来势汹汹的李成栋部明军,并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李成栋所部刚刚抵达赣州城下,尚未站稳脚跟,正是一举击溃他们的绝佳时机。于是,在李成栋大军抵达的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的时候,清军便迅速做出了反应。

清军从赣州城的小东门、南门以及西门三个方向同时出城,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李成栋部的大营。刹那间,喊杀声四起,刀光剑影交错闪烁。而此时的李成栋部由于刚刚抵达目的地,营垒尚未来得及加固,防御工事也未能完善,就连濠沟都还没有来得及挖掘完毕。面对清军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李成栋部瞬间陷入了混乱之中。

此前李成栋活捉隆武帝、绍武帝依靠的都是这种偷袭战术,万万没想到,这一次轮到李成栋来领教了。李成栋的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原本整齐有序的阵势在一瞬间土崩瓦解。清军趁机大肆冲杀,无情地收割着生命。战场上鲜血四溅,哀号声响彻云霄。无数的兵器和装备散落一地,成为了这场惨烈战斗的见证。

在这场激战中,李成栋部遭受了重创,兵员伤亡惨重,大量的器械也丢失殆尽。无奈之下,李成栋只得下令撤退,并将残兵败将安置在南安一带驻守休整。他本人则怀着沉重的心情,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广州,去重新谋划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次年,也就是南明永历三年二月下旬,李成栋在经过对所部军队一番精心的休整后,再一次挥舞着战旗,率领大军越过了那雄伟险峻的梅岭山脉,浩浩荡荡地踏入了江西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一次的进军,李成栋显然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他深刻反思并汲取了上次兵败的惨痛教训,不再贸然行事。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且富有策略性的行动:先是派出麾下得力的部将,带领一部分精锐兵力去扫荡赣州周边的州县,以清除可能存在的威胁和障碍,并为后续的主力部队进攻铺平道路;而他本人,则亲自坐镇指挥,率主力大军驻扎在了信丰这个战略要地,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变化,等待最佳的战机。

与此同时,驻守在赣州的清军也没有闲着。他们趁着李成栋所部第一次被击退之后的那一段宝贵而又短暂的喘息时间,争分夺秒地抢修加固城墙,积极招募兵员补充军力。不仅如此,他们还紧急派人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征南大将军谭泰发出了一封封言辞恳切、心急如焚的求救信函,请求他尽快发兵前来救援。

而另一边,刚刚成功攻破南昌城的谭泰,在收到来自赣州的求救信号后,丝毫不敢怠慢。他当机立断,立即派遣梅勒章京胶商等将领统率满洲正红旗与正白旗两支劲旅,日夜兼程地赶赴赣州增援。

很快,清廷南赣巡抚刘武元和总兵胡有升就与梅勒章京胶商会面了。三方经过一番紧张而深入的商讨谋划,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抓住当前清军连续击败明军李成栋部和金声桓部,士气空前高涨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再次对李成栋所部发起猛烈的突击,一举击溃李成栋这支曾经让他们头疼不已的敌军。

公元1649年2月16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廿九日,也就是南明永历三年二月十六日。这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红彤彤的阳光洒在了大地上,给人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然而,对于明朝末年的人们来说,这个时代充满了战乱和动荡。

此时,在江西赣州,清朝军队的主力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向南明将领李成栋所在的信丰县进发。这支军队由满族人和汉族人组成,他们士气高昂,装备精良,一路南行,沿途风景如画,但士兵们并没有心情欣赏。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使命——消灭南明势力,统一南方。

与此同时,另一支清军也接到命令,前往雩都县协助防守。雩都是一个位于赣江中游的小县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在这里设立了防线,以阻止南明军队的进攻。

2月29日,经过十多天的行军,清军抵达了渠岭一带。这里是李成栋部将武陟伯阎可义部的驻地,他们在此修建了五座坚固的木城。然而,清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连续攻破了这五座木城。阎可义部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得知渠岭失守后,李成栋亲自率领部队出城迎战清军。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喊杀声震天动地。但最终,本来就不善野战的李成栋部被清军击败,不得不撤回信丰城中。清军乘胜追击,迅速逼近信丰城下,并开始攻打城池。

由于李成栋部此前已经经历了多次败仗,军心已经动摇。在清军围城的当晚,李成栋所部的一些士兵开始逃离战场,放弃了对信丰城的守卫。而清军则趁机加强攻势,进一步削弱了李成栋部的防御力量。

第二天清晨,清军终于攻克了信丰城。随着信丰城的陷落,李成栋部陷入了绝境。他原本拥有庞大的兵力,但现在却只剩下寥寥无几的残兵败将。清军则利用这个机会,继续追击李成栋部,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命运之神似乎总是喜欢开玩笑,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它给李成栋开了一个黑色幽默般的玩笑——李成栋在逃跑渡河的时候,竟然坠马淹死了!这一意外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难以置信一个必定在历史上留一很深一笔的重要的人物居然以如此方式死了。

而李成栋的部队甚至浑然不知自己的主帅已经淹死了,他们一路撤退到大庾岭,直到清点兵马时才发现主帅不见了踪影。经过一番侦查和打听,他们才得知李成栋已经落水淹死了。可以想象,当时李成栋所部陷入了何等的混乱之中。

永历朝廷得知李成栋身亡的消息后,虽然对他之前有叛明行为,还擒杀了隆武、绍武两帝,但此时南明永历帝也顾不上这些了,还是追赠他为宁夏王,并赐予谥号“忠武”(一个多么讽刺的谥号)。此外,还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仪式,以表彰他的功绩。

总的来说,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对永历朝廷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上一年,由于金声桓、王得仁和李成栋的相继反正,形势一度好转,让人看到了明朝复兴的希望。然而,到了第二年,局势急转直下,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相继失败,连被永历朝廷寄予厚望的大学士何腾蛟也在湘潭被俘并壮烈牺牲。命运如此弄人,真是令人叹息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