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94章 由败转胜郑成功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94章 由败转胜郑成功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郑成功挺过了重重困难,继续踏上了保卫国家的征程。而此时,经过了一系列失败之后,郑成功的大军开始发挥出了他们的优势,不断取得胜利,不仅威胁着清廷统治下的东南沿海,甚至威胁到了南京的安危。

其一、江东桥之战的胜利

永历六年正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之时,清海澄守将赫文兴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向郑成功投诚。这一消息犹如一阵春风,迅速传遍了各方势力之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二月,阳光渐暖,大地复苏,郑军士气高昂地攻打长泰。清朝得知此讯后,急忙派遣曾经几次打败过郑成功的陈锦统率大批精锐大军星夜兼程赶赴救援。双方军队如同两股汹涌澎湃的洪流,最终在江东桥狭路相逢,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郑成功凭借其多年来在闽南地区征战的经验以及对当地地形的了如指掌,早已精心谋划,在江东桥附近巧妙地布置下众多伏兵。当陈锦率军气势汹汹而来时,郑成功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动地。清军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之中。郑军则趁势掩杀,奋勇向前,刀光剑影交错闪烁,箭矢如雨般飞射。经过一番激烈鏖战,陈锦所部损失惨重,多数清军被歼,郑成功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取得了江东桥战役的辉煌胜利。

其二、崇武之战的胜利

不久之后,郑军乘胜追击,一举攻下长泰。这座城池的陷落,使得郑成功声名远扬,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目光坚定地瞄准了更大的目标——漳州府城。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果断集结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漳州府城进发。很快,漳州府城便被郑军层层包围,宛如一座孤城困兽犹斗。城中守军人心惶惶,但仍拼死抵抗。

当年四月,清朝为了解除漳州之围,紧急募集了上百艘船舰,妄图从海上进犯厦门,以此迫使郑成功回师救援。面对清军的这一战略部署,郑成功沉着应对,立即派出陈辉、周瑞等人率领一百余艘战舰前去迎战。

两军在崇武海面相遇,一时间炮声轰鸣,硝烟弥漫。海浪翻滚,战船起伏摇晃,双方将士都舍生忘死,奋力拼杀。但郑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作战勇猛无比。最终,郑军在这场激战中大破清军,再次取得了崇武战役的伟大胜利。至此,郑成功的威望如日中天,成为了抗清斗争中的一面旗帜。

其三、南明水师挺进江浙沿海,北伐南京

永历七年,风云变幻之际,定西侯张名振深思熟虑后向郑成功进言献策:趁着金砺所统率的南下清军主力尽数集结于福建一带,致使浙江与江苏等地的清兵军力空虚、防守薄弱之机,由他率领原本隶属于鲁监国的舟师部队一路向北挺进,长驱直入长江流域,直击敌军要害之处——“捣其心腹”。如此一来,便可令清方陷入首尾难顾、进退维谷的艰难困局之中。

郑成功闻听此计,深以为然,并慷慨地提供了部分船只、充足的粮食以及精良的装备。就在这一年的金秋时节,张名振、张煌言等人毅然率领着残存的鲁监国水师扬帆起航,浩浩荡荡地向着江浙地区进发。

永历八年,张名振洞察到清军已然将大量军力集结于福建一带。他深知此消彼长之下,江、浙等地的防务必然会出现空虚之处。这一发现让他心中燃起了熊熊斗志,遂当机立断,向郑成功请求出师援助。

得到郑成功的支援之后,张名振亲自统率着百余艘威风凛凛的战舰,浩浩荡荡地向北挺进。他们一路乘风破浪,气势如虹,目标直指江南这片富饶之地。这支北伐之师沿着蜿蜒曲折的长江水道奋勇前行,锐不可当。

终于,他们抵达了金山寺附近。此处距离南京城已是近在咫尺,犹如一把利剑悬在了清廷的头顶之上,令其惶恐不安。尽管张名振的军队勇猛无畏,但由于后续支援和物资接济未能及时跟上,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班师回朝。然而,即便如此,此次北伐之行仍然给清廷带来了沉重无比的压力。

其四、海澄大捷

时光回转永历七年四月,清平南将军金砺察觉到局势的变化,迅速调集了大批水陆官兵,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准备对海澄县和中左所(即如今的厦门)发起猛烈的攻击。

金砺,祖籍乃是安徽太湖人士,因各种机缘巧合而客居于辽东的奉天一带。想当年,他可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武进士出身,可谓是武艺高强、智勇双全之人。然而,在后金天命七年(公元 1622 年)之时,或许是时势所迫,又或是出于其他种种原因,金砺选择了向新兴崛起的后金政权投降,比孔有德这批人还更早就投降了后金。

自那以后,在入关之前的岁月里,金砺屡次跟随后金军队征伐明朝,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立下了赫赫战功。

待到顺治元年(公元 1644 年)清兵入关之后,金砺更是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新的战场。先是受命前往安抚天津与山西等地,稳定当地局势;随后又率领大军转战湖广、浙江以及福建等地区,一路上与大顺军、南明军展开了无数次激烈交锋。每一次战斗,金砺都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将明军打得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我们不得不说,很多在明朝或者南明表现一般的将领,一旦到了清朝那里,就如同开了挂一般,打起明军来,那可是一帆风顺,要么是因为明军太弱,要么就是他们本来就有名将的潜质,只是明朝那种文官统领武将的体制造成了真正有能力的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金砺因其功勋卓着,官职也一路攀升,最终官至陕西四川总督(也称川陕总督)这一要职。不仅如此,朝廷还对其加以厚赏,赐予他太子太保之衔,并授予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汉文称为男爵)兼拖沙喇哈番(相当于云骑尉)的爵位殊荣。就在当下这个时候,金砺正担任着平南将军这一重要职务,主要作战对象正是郑成功。

二十八日这天,金砺亲自坐镇指挥,麾下的清军井然有序地在祖山头上安营扎寨,旌旗蔽日,刀枪林立,摆出一副气势汹汹、志在必得的架势,正式拉开了进攻海澄的序幕。

五月初一,得知军情紧急的郑成功毫不迟疑,亲自统领着规模庞大的军队火速抵达海澄前线。初四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骤然爆发!金砺调来了成百上千门威力巨大的铳炮,集中所有火力朝着郑军的阵地狂轰滥炸。一时间,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天际。郑军将士们奋勇抵抗,但他们据守的籧篨和木栅在敌人凶猛的炮火攻击下,多数都被炸得支离破碎,损毁严重。然而,郑成功的军队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依然坚守在阵地上,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后劲镇和后冲镇(镇是郑军的一种番号)之间那片略显荒芜的土地上。陈魁与叶章二人经过一夜的思考和商议,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他们深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只会让局势愈发不利,于是毅然决然地向郑成功进言,表示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必须要主动出击,打破当前的僵局。

郑成功听着两人慷慨激昂的陈述,微微眯起双眸,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得到许可后的陈魁和叶章立刻着手组织兵力,准备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击战。

然而,清军早已洞悉了郑军的动向。当郑兵如猛虎般冲出营地时,清军迅速做出反应,一时间,密集的铳炮声响彻云霄,犹如狂风骤雨般向着郑军袭来。面对如此凶猛的火力,郑成功果断地下令收兵固守。虽然郑军士兵们奋勇抵抗,但无奈清军的铳炮太过猛烈,镇远寨边新筑起的籧篨等一系列防御工事在炮火的洗礼下,瞬间被夷为平地。原本坚固的防线就这样轻易地被撕开了一道口子,郑军将士们顿时失去了最后的屏障,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惊恐和不安的神色。

但郑成功并没有因此而慌乱,他冷静地分析着眼前的形势,一边下令让将士们挖掘地窝作为临时藏身之所,一边高声呼喊着激励众人的斗志:“兄弟们!不要害怕!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在他坚定有力的声音鼓舞下,郑军士兵们逐渐稳定住了情绪,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战斗之中。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清军的部署情况,以便制定出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郑成功竟然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冒着那密集如雨的铳炮,登上了一座高耸的敌台。他站在那里,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整个战场,仔细观察着敌军的阵势和行动规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判断清军在连续两日施放铳炮之后,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弹药和精力,很有可能会在不久之后发起全面进攻。

夜幕悄然降临,大地被一片黑暗所笼罩。郑成功趁着这个时机,悄悄地派遣神器镇的何明和洪善等人,带着大量的火药悄悄摸到两军相持的河沟边。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火药埋下,并连接好精心准备的引线,一切就绪后便静静地潜伏在附近,等待着最佳的引爆时机。

当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黎明的曙光逐渐驱散了黑夜的阴霾。郑成功站在高处,目光锐利地注视着河对岸清兵的动向。只见清兵们如潮水般涌来,绝大部分已经渡过了河流。

时机已到!郑成功果断地下达命令:“点燃引线!”刹那间,负责点火的士兵迅速行动起来,火苗顺着事先埋设好的引线急速蔓延。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沿河埋设的火药同时爆发开来。一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那强烈的爆炸威力将刚刚过河的清兵吞没其中,无数清兵瞬间被熊熊烈焰吞噬,惨嚎声响彻云霄。

火海中,清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但无情的火焰却毫不留情地追逐着他们。许多清兵身上燃起大火,痛苦地翻滚、挣扎,最终倒在了地上,化作一具具烧焦的尸体。

那些侥幸逃脱火海的清兵,也已是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他们惊恐万分,拼命向后方逃窜,完全失去了战斗的意志和勇气。战场上一片混乱,到处都是硝烟弥漫和残肢断臂,景象惨不忍睹。

郑成功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深知,这场胜利对于抗击清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保卫家园增添了一份希望和信心。

一拒招降:

自海澄战役结束之后,清朝与郑氏双方于东南沿海地区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局势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成功所率领的军队日益强大,战斗力愈发惊人。这使得清朝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

在此形势之下,清廷无奈地再次启用了招降这一招数。清顺治十年,也就是永历七年的五月份,清军接连遭受两次重大挫败。顺治皇帝不得不颁布诏书,册封郑成功为“海澄公”,试图以此来笼络他。然而,到了十一月份,顺治帝进一步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划拨一个府——泉州府给郑成功,用于安置其麾下的兵马将领,并期望能够招安郑成功的部队。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郑成功坚决不肯接受这样的招安条件。一方面,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另一方面,此前已有郑芝龙被招安却未能善待的先例在前。正因如此,不仅郑成功本人对清廷的招安不屑一顾,就连他手下的将士们也都没有丝毫投降之意。他们深知一旦放下武器归顺清廷,未来的命运恐怕难以预测,不如继续跟随郑成功奋勇作战,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拼搏到底。

再拒清廷招降:

而就在这个时候,张名振北伐南京失利的消息也传至北京城,虽然张名振的北伐失败,但仍然令清廷朝野震动。永历八年二月,焦头烂额的清廷不得不再次派遣使者前往与郑成功议和,并郑重承诺将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座繁华的府城划归给他管辖。

八月,清风徐徐,碧空如洗。就在这样一个宜人的时节里,清廷顺治帝再度派遣使者前来劝降郑成功。而此次使团阵容之强大令人瞩目,其中竟然包括郑成功的亲兄弟郑渡和郑荫。

面对清廷的招安之意,郑成功依旧不为所动。他以父亲郑芝龙一直被囚禁于北京城为由,义正言辞地回应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在郑成功及其部下看来,郑成功深知,此时的妥协意味着对民族大义的背叛,唯有抗争到底,方有可能迎来胜利的曙光,拯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他的决心如同钢铁一般坚硬,不可动摇。

更何况清廷此前已然违背约定,将其父亲郑芝龙软禁在了北京。如今若自己投降,不仅自身难保,恐怕整个家族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他再次果断地回绝了清朝提出的优厚条件,坚定不移地继续高举抗清大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