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98章 失败的李定国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98章 失败的李定国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孙李之争看似以李定国的胜利落下帷幕,但实际上,这场争斗只是一个开始。李定国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在内政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此外,他与孙可望的旧部关系紧张,难以整合内部力量。更糟糕的是,就连曾经的战友刘文秀也被他所不容,使得大西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西军迅速分崩离析,仿佛雪崩一般无法阻挡。晋王李定国主政后,刘文秀原本看到了一丝希望,认为可以借此机会推动朱由榔北上贵阳,以重振旗鼓。由于大西军连续失利,导致内部出现严重问题,将皇帝推向前方,可以起到鼓舞士气、收复四川的重要作用。一旦成功进入成都,便能够巩固西南三省的局势,为后续的北伐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这个全新的战略规划,即便是一贯表现得软弱无能的朱由榔,此刻也不禁感到兴奋异常,并且表示出了强烈的意愿去接受并执行它。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将计划付诸实践的时候,一个出人意料的状况出现了——李定国竟然对这个提议表示了否定。

或许是由于李定国深知朱由榔的性格较为懦弱,不希望他卷入战争的旋涡之中。但实际上,更主要的原因是李定国期望将朱由榔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愿看到朱由榔借此机会渐渐沦为刘文秀的附属品。

更要命的是,李定国竟然还干扰刘文秀收复四川的进程。大臣金简为此上疏提醒道:“内患虽除,外忧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顿刃,待两虎之一毙一伤以奋其勇;而我酣歌于漏舟,熟睡于积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于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

(译文:内患虽已除去,但外忧却愈发严峻,那些伺机而动的敌人正像雁群一样排列整齐,磨刀霍霍,等待着我们这两只老虎中的一只死去或受伤,以便他们能够趁机奋力出击;而我们却在漏水的船中酣畅高歌,在堆积的柴草上熟睡,这样的情况还能持续多久呢?二位王爷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为何也如此懈怠?)

刘文秀对李定国逐渐变得狭隘的危险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他却无力阻止李定国个人的变化。为了自己和大局着想,刘文秀决定注重团结孙可望的部下兵将。他的豁达大度收到了极为显着的效果,多达三万余人的秦王旧部都愿意归附于他。其中包括大将冯双礼,甚至连艾能奇之子艾承业,后来也与刘文秀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与李定国则逐渐疏远。

当初大西军的将领们对李定国寄予了厚望,如白文选等大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深知同室操戈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损失,因此选择罢手,以维护大局。这充分显示出大批将士在关键时刻能够明辨是非,懂得利害关系。

然而,李定国对孙氏旧部却心存芥蒂。在交水大捷后,他犒赏将士,积极备战。但在论功行赏时,他将原来孙可望的部队称为“秦兵”,而将自己的部下称为“晋兵”。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招致了不少原来孙可望部下的不满。

面对这种情况,刘文秀建议收编所谓的“秦兵”三万多人,并派遣他们去巩固边疆。将士们纷纷响应,愿意前往四川作战,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忠诚。然而,李定国却对刘文秀团结将士、试图巧妙化解分歧的做法感到不满。他强行召回刘文秀,中止了收复四川的行动。这一举动让这位仅存的兄弟感到十分悲痛和心寒,次年便含恨而终。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文秀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无私精神。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精心窖藏的财宝全部捐献出来,这个举动不仅彰显了他的高尚品质,更是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

他深知,要想收复四川,必须要加强夔东十三家众义军的力量,于是他建议疏通这些义军,招募更多的军士。他为此费心谋划,不遗余力,希望能够为收复失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刘文秀还对李定国寄予厚望。他深知李定国的才能和勇气,更进一步激励他北上陕西,进发洛阳。他相信,李定国一定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辉煌的战绩,为实现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同时,他也希望李定国能够辅佐朱由榔,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国家重新走向繁荣昌盛。

李定国的这一行动不仅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让大西军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原本有望重振旗鼓的大西军,因为内部的不团结和纷争,逐渐走向衰落。而刘文秀的离去,更是让大西军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领袖,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李定国此时也一改孙可望联明之时的以我为主的政策,在内政方面,李定国为了讨好南明与沐天波等旧势力,甚至去除了孙可望的许多措施。例如,营庄法等政策的废除,显示出他在治理地方上的策略调整。然而,这也意味着晋王在治理地方方面可能不如秦王孙可望那样有远见。

在联明初期,大西军在孙可望的有意无意安排下,一直牢牢掌握着行政、军事、财政等各个方面的实权。孙可望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总统天下兵马钱粮,节制诸文武”,使得大西军在西南地区迅速崛起。

对于这件事,永历朝的大臣钱邦芑曾经写信给孙可望,希望他“文武官员的升降都要禀报天子,征伐的行动和停止一定要请示朝廷的命令”,也就是说孙可望提拔和贬谪文武百官要向天子禀报,打仗行军要听从南明朝廷的安排,但是这个时候一心想要当“国主”的孙可望完全听不进去。

于是钱邦芑就转而拉拢李定国,鼓动他率领勇猛的军队,扫荡不服从朝廷的人,将来分封土地,世袭爵位。对于李定国这样头脑中充满了忠君思想的将领来说,这种忠君爱国的“春秋大义”无疑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在这种思想的深深灌输下,李定国愈发坚信自己过去跟承张献忠所走的选择道路是错误的,他在内心深处立下誓言,从此往后,定要全心全意地效忠于永历皇帝和南明朝廷,毫无保留。为了避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流贼”这般负面的名声,李定国毅然决然地与农民起义军彻底划清界限,割舍掉一切与过往的关联,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南明封建官僚集团的阵营。

首先,李定国效仿“关羽、张飞、姜维”,将自己与永历皇帝以及南明政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李定国入主云南后,他以永历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所有事务皆宣称是遵循天子诏令行事。尽管永历皇帝因自身性格懦弱且顾虑重重,依旧规定“兵马总归晋王(李定国)执掌”,官员的任免也全权交由李定国决定。然而,李定国却始终以南明“忠臣”自居,坚守着“军行进止,一以诏敕从事”的原则。

不仅如此,李定国还打破了大西军对南明官员“不复假以事任”的惯例,将至关重要的京城卫戍部队“禁军”交由沐天波掌管,目的是镇压“内贼”。而这些所谓的“内贼”,正是那些曾经与大西军并肩作战,如今却对他表示反对的战友。

更为严重的是,李定国竟然默许了沐天波率兵擅自行动,导致了大西军将领王尚礼的惨死。

王尚礼,曾经是孙可望的心腹爱将。然而,在李定国与孙可望关系破裂的关键时刻,他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和胸怀。他毫不吝啬地向李定国伸出援手,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维护大西军的团结。然而,李定国却对这份情谊视若无睹。他任由沐天波率领军队肆意妄为,将王尚礼逼入绝境。最终,王尚礼不幸被杀,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这一举动,令大西军中的名将白文选、冯双礼等人深感痛心与失望。他们无法理解李定国为何如此冷酷无情,对曾经的战友痛下杀手。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寒意,对未来的局势感到迷茫和担忧。

李定国的这一举措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议论。有人认为他此举是为了维护南明的稳定,展现自己的忠诚;也有人质疑他的动机,认为他是在借机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李定国似乎都不为所动,坚定地执行着自己的决策。

在孙可望时期,大西军依旧沿袭着明末农民军“右武轻文”的淳朴传统。然而,后来李定国掌权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居然大规模地任用南明官员,其中包括马吉翔、内侍庞天寿、龚铭、金维新等人。永历朝的**之气迅速蔓延,很快就侵蚀了李定国和他所领导的大西军。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也破坏了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永历身边的金维新被授予吏部侍郎兼都察院一职,这一任命犹如一颗巨石投入湖中,在内部激起千层浪。原本平静的局势瞬间被打破,纷争和矛盾如潮水般涌现,内讧四起。

而曾经出卖过李定国的马吉翔,却凭借着他的巧言令色和谄媚奉承,大力拍李定国的马屁,不仅成功地躲过了这场风暴,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大西农民军的那些老人旧人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的地位日益沦落,昔日的荣耀与尊严渐渐消逝。李定国对他们的进一步迫害,更是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曾在孙可望掌权时期救济了李定国老营的王尚礼,如今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含恨而死。狄三品、王会、张光翠等一大批大西军将领,也被降职削爵,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刘文秀的郁郁而死,更是给大西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的部将陈建、邹简臣在李定国下令逮捕后,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逃亡四川,寻求一线生机。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如今却分崩离析,各自飘零。

南明的官僚勋贵士绅们,本来就对广大的大西军将士心怀强烈的仇恨。在李定国的支持与纵容下,他们变得更加猖狂,肆无忌惮地欺压和剥削大西军的将士们。此时的大西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曾经那支充满斗志和战斗力的队伍。

大西军完成了封建化的转变,其首领们逐渐融入了官僚士绅地主阶层。这种转变使得大西军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再是为了推翻腐朽统治、争取人民权益而战,而是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

无怪乎时人会欢呼:“李定国入滇,朝政一新,衣冠复振矣!”然而,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南明政权此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别说统一天下,就连与清朝划江而治都异常困难。国家尚未统一,南明政权却开始大力打击军事将领,任用那些腐朽堕落且喜欢党争的前朝官员。这种短视的行为,必然导致大西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

尽管李定国在战场上连续取得了对清军的重大胜利,但他终究无法挽救沉沦的南明政权。可以说,后期的李定国已经不能再被称为“大西军首领”,他更像是一位与史可法、文天祥等并列的英雄。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南明政权所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悲剧英雄。他们需要的是像刘邦、朱元璋那样能够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首领,或者是像于谦、岳飞那样能够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绝世将领。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够带领南明政权走出困境,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而当大西军结束内战,又陷入了朝廷之中的党争之时,整个局势变得愈发错综复杂。此时,已经统治了华夏绝大多数省份的清廷大军终于集结起来,他们犹如一头凶猛的巨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元气大伤的政权。

李定国,这位南明的最后支柱,独自面对着这股强大的力量。他试图振作士气,组织抵抗,但面对清廷大军的凌厉攻势,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如杯水车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南明的领土逐渐沦陷,连云贵川都无法保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