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8章 (3)胃经大络虚里:贯通胃肺,搏动揭示健康秘

在中医理论中,胃经的大络被赋予了“虚里”这一富有深意的名称,确实蕴含了深厚的哲学与医学意蕴。从字面意义上看,“虚”字在中医中常用来描述一种无形而又能滋养万物的状态,类似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强调内在的力量和潜在的生命力;“里”则通常指代身体内部,特别是脏腑所在之处。因此,“虚里”一词,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按照传统描述,虚里这条络脉的生理结构相当独特。它从胃部出发,穿越膈肌这一重要的生理屏障,上行与肺相连,形成了一条连接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的特殊通道。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观,也揭示了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协调性。

而虚里之所以特别,还因为它在人体左乳下方形成了一个可以感知到的脉象。随着心脏的搏动,虚里脉象呈现出一种规律而有力的跳动。这种搏动实际上是胸中宗气鼓动所致。宗气,作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之气。它积聚于胸中,具有推动呼吸、行血和调节水液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虚里脉象的搏动不仅反映了心脏的功能状态,也体现了宗气的盛衰和运行状态。

这一生理现象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的整体观。通过观察和感知身体的变化,中医能够洞察到内在脏腑功能的盛衰,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虚里脉搏动的状态确实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的病理变化。“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体征。“它揭示了体内可能存在的一些健康问题。

虚里脉搏动急数,这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热邪或阴虚火旺的情况。热邪或阴虚火旺会导致气血运行加快,从而使得脉搏跳动变得急促。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伴有口渴、烦躁、失眠等症状,需要及时清热泻火或滋阴润燥。

而脉搏出现间歇,即短时中断,这往往与中气不守、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有关。在中医理论中,中气是指脾胃之气,它是后天之本,具有化生水精谷微、滋养全身的重要作用。当中气不足时,脾胃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无法维持血脉的连续运行。因此,脉搏就会出现间歇现象。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需要健脾益气、调养中焦。

综上所述,虚里脉搏动急数且兼有短时中断,是体内热邪或阴虚火旺以及中气不守、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的典型表现。在治疗上,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或健脾益气、调养中焦等方法,以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辅助治疗和加速康复。

“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长而竖直位置横移”这一脉象特征,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一脉象的具体含义。脉来迟,指的是脉搏跳动缓慢,这往往反映了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而歇止,即脉搏的间歇,更是气血运行障碍的直接体现。至于“长而竖直位置横移”,则形象地描述了脉搏形态和位置的异常变化,这通常是由于气血积聚、推动无力所致。

那么,体内为何会出现积滞呢?这往往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饮食不节,比如暴饮暴食、饮食偏嗜等,都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化生为气血,反而形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就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

此外,情志不畅也是导致积滞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都会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积滞。

积滞一旦形成,就会对血脉的通畅性产生严重影响。血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通道被阻塞,气血就无法顺畅运行。这不仅会导致脉搏出现迟缓和间歇,还会影响到全身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因此,当我们发现脉象中出现“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长而竖直位置横移”的特征时,就应该高度重视体内是否存在积滞的病理状态。在治疗上,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方法,以消除体内的积滞,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在中医诊断学中,“脉断绝而不至,主死”这一论断,无疑是最为严重且令人警醒的。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脉搏断绝与生命活动终止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脉搏是气血运行的直接体现。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通过经络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着每一个脏腑、组织和器官。而脉搏,作为气血在体表的一个反映点,其跳动状态直接反映了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况。

当脉搏出现断绝而不至的情况时,这意味着气血运行的完全中断。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运行是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基础。一旦气血运行中断,生命活动也将随之停止。因此,“脉断绝而不至”被视为生命活动即将终止的征兆,这一论断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虚里作为胃经的大络,其跳动状态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虚里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一个相对严重的体征,通常意味着宗气失藏而外泄。

宗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组成,积聚于胸中,具有推动呼吸、行血、调节水液代谢等作用。当宗气充足时,人体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当宗气不足或失藏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虚里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正是宗气失藏、外泄的直观表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伴有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危重症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宗气失藏而外泄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此,在治疗上,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调和情志、调理脾胃、补益肺气等方法,以恢复宗气的正常功能。

此外,对于出现虚里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的患者,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