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9章 (1)黄帝与岐伯论天道人体:六六九九背后的宇宙奥秘

黄帝所问,实乃古人对宇宙、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深刻洞察,蕴含了古老而智慧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尝试拆解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几个关键要素。

天体的运行与六甲纪年:

在古代,人们观察到天体的周期性变化,尤其是太阳、月亮及五大行星(古称五星)的运行轨迹,逐渐形成了时间计量的体系。六甲,即六十甲子,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干支纪年法,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循环组合而成,共六十个组合,用以纪年、月、日、时,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循环不息、万物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的认识。虽然天体的实际运行周期并非严格以六十甲子为单位构成一年,但这一纪年方式却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历法体系和社会生活。

人的九九极数与天道准度:

“九九极数”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极致、圆满的象征。此处或可理解为人体内部生理机能、气血运行等变化,虽复杂多变,但亦遵循着某种规律性的“极数”或“周期”。古人认为,人通过修炼、养生,可以达到与天道(即自然规律)相契合的境界,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与长寿。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人体的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

关于人体三百六十五穴的说法,虽在现代医学中难以一一对应,但它可能是基于古代医学对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的理解,以及将人体视为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哲学观念。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系统遍布全身,起着沟通表里、联系脏腑、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而穴位则是经络上气血输注、病邪入侵的特殊部位。将人体穴位数量与一年天数相对应,既是对人体奥秘的浪漫想象,也寄托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和谐的美好愿望。

黄帝所问,不仅是对古代天文历法、人体医学知识的探讨,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已拥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但仍应珍视并传承这份古老而智慧的文化遗产,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探索宇宙、人体与自然的奥秘。

同时岐伯的回答,真可谓一语中的,既是对黄帝提问的肯定,也预示着一场关于宇宙万物运行奥秘的深刻探讨即将展开。那么,我们就顺着前辈的思路,一同来探寻这“六六之节”与“九九制会”背后的智慧吧。

六六之节:

在古人的天文历法体系中,“六六之节”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这里的“六六”,可以理解为天文学上的周期与节律。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行似乎遵循着某种“六”的倍数规律,比如一年有六个节气变化(虽然现代通常划分为二十四节气,但这里可能是指更为宏观的划分方式),或是与六十甲子纪年法中的“六”有所关联。这种“六六之节”,实际上是用来确定和度量天体运行周期的,从而帮助古人建立起一套相对准确的时间体系,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祭祀活动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九九制会:

而“九九制会”,则更多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生长化收藏过程的理解。在中医理论中,“九”常被视为阳数之极,代表着生发、旺盛的力量。因此,“九九制会”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九”的倍数或循环规律,来阐述和调控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涉及到气候的寒暑更替、季节的轮回,还深入到生物体内部,如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都遵循着类似的“制会”原则,以实现生命的繁衍与延续。

综上所述,“六六之节”与“九九制会”,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总结规律而得出的宝贵知识,它们不仅用于确定天体的运行周期(天度),还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生长化收藏过程(气数)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天看来,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着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追求生命和谐的光芒。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这一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理念之一,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万物皆可由阴阳两极来概括,它们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共同推动着世间万物的运行与变化。天高远、明亮、主动,故属阳;地沉稳、阴暗、被动,故属阴。同理,日作为光明的源泉,每日东升西落,带来温暖与光明,自然归于阳;而月则以其盈亏圆缺,静谧地悬挂在夜空中,给人以清冷之感,故属阴。

它们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部位和秩序,这其实是古人长期观测天象,总结出的天文知识。日行一度,指的是太阳每日大致在天空中移动一度的距离(虽然实际上由于地球自转,是地球带着我们在转动,但古人基于直观感受,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而月行十三度有余,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周期(朔望月)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恒星日)不同步,导致月球相对于恒星背景每天移动的角度大于一度,大约需要27.3天完成一个完整的圆缺周期(朔望月),因此平均每天移动的角度就超过了一度,达到十三度有余。

至于大月、小月与闰月的产生,这是为了协调太阳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差异而设立的历法制度。由于一个太阳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24天,而十二个朔望月(即十二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加起来只有约354天或355天,这就造成了时间上的“误差”。为了弥补这个误差,使历法能更好地反映季节变化,古人便设立了闰月制度,即在某些年份中增加一个额外的月份,即闰月,以此来调整年份的总天数,使之接近于太阳年的实际长度。

天、地、日、月的阴阳属性以及它们的运行规律,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天文历法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观测与总结,古人创造出了精妙绝伦的历法体系,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中极为核心的一环,即如何通过观测自然现象(如冬至、日影长度)来精确推算时间、节气乃至整年的天文周期。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古人智慧与耐心的结晶。

我们来聊聊“岁首冬至”。在古代中国,冬至被视为一年中极为重要的节点,因为它标志着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昼短夜长的极致时期,随后便开始“阳长阴消”,万物逐渐复苏。将冬至定为岁首,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后续的历法推算提供了稳定的起点。

接下来,“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则是一种古老而精确的天文观测方法。圭表,由直立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是古代测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通过观察冬至日正午时圭表上日影的最长点,可以标记出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时刻,进而推算出其他节气的具体时间。这种方法虽然原始,却极为有效,是古代天文学家掌握时间、指导农事的重要依据。

至于“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这其实是历法制定中的一项复杂工作。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非严格的圆形,而是椭圆形,且地球自转速度也存在微小变化,因此按照均匀时间间隔划分的节气(如每15天一个节气)与实际的太阳位置并不完全吻合。为了弥补这种“盈余”,古人需要不断地观测、记录和计算,对历法进行微调,以确保节气与天文现象的一致性。

“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这不仅仅是对一年时间周期的完整描述,更是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深刻理解的体现。通过这样一套复杂而精细的历法体系,古人得以准确预测季节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安排社会生活,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天文历法领域的卓越成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