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6章 (4)十二经脉气绝征兆揭秘。

黄帝内经百姓版 第16章 (4)十二经脉气绝征兆揭秘。

作者:澄明之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5:00:19 来源:小说旗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经脉确实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体六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护人体健康、抵御外邪入侵的关键所在。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这意味着它像是一面坚固的盾牌,时刻守护着人体免受外界病邪的侵袭。

当我们谈论太阳经脉气绝时,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极端和严重的病理状态。在中医看来,太阳经脉气绝意味着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体的生理机能因此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太阳经脉气绝时,人体的表卫功能会严重受损,导致营卫失和,外邪得以轻易入侵。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等一系列外感症状。这些症状不仅让患者感到痛苦不堪,更重要的是,它们预示着人体正在与外邪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太阳经脉气绝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相对罕见且严重的病理状态。“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这些都是太阳经脉气绝时的典型表现。具体来说:

两目上视:由于太阳经脉与目系相连,当经脉气绝时,目系失养,导致两目上视,无法转动。

身背反张:太阳经脉循行于背部,当经脉气绝,背部筋脉失养而拘挛,表现为身背反张,即背部向后弯曲,无法挺直。

手足抽掣:太阳经脉之气还濡养四肢筋脉,经脉气绝,筋脉失养而拘挛,导致手足抽掣,即手足不由自主地抽搐。

面色发白:太阳经脉气绝,气血运行受阻,面部失去气血的滋养,表现为面色发白,无光泽。

出绝汗:绝汗是指病情危重时出现的大汗淋漓,这是人体正气衰竭,阴阳离决的表现。绝汗一出,往往预示着病情已经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地步。

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太阳经脉的气血已经严重衰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将终止。因此,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这是中医理论中对太阳经脉气绝病情危重的准确描述。

当然,在现代医学中,对于这类病情危重的患者,我们会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包括维持生命体征、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以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生命。

少阳经脉作为人体六经之一,承载着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与循行路径。少阳经脉主要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它们不仅涉及耳、目、胁肋等多个重要部位,还与人体的气机调节、水液代谢等方面密切相关。

我们来看看手少阳三焦经。这条经脉起始于无名指末端,上行经过手背、前臂外侧,进入肩颈,再上行至头部,最终与耳部相连。手少阳三焦经不仅与耳朵的听觉功能息息相关,还参与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和气机运行。当三焦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出现耳聋、耳鸣、咽喉肿痛、胁肋胀痛等症状。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始于眼外眦,下行经过头部、颈部、胸部、胁肋部,再下行至下肢外侧,最终到达足背。这条经脉不仅与眼睛的视觉功能紧密相连,还与胁肋部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胆经功能正常时,人体能够保持正常的视觉、情绪稳定以及良好的消化功能。而当胆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出现目赤肿痛、胁肋疼痛、口苦咽干等症状。

当少阳经脉气绝时,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这些都是少阳经脉气绝时的典型表现。具体来说:

耳聋:少阳经脉与耳窍相通,当经脉气绝,耳窍失养,听力受损,出现耳聋症状。

遍体骨节松懈:少阳经脉之气有濡养筋骨的作用,当经脉气绝,筋骨失养,表现为遍体骨节松懈,无力支撑身体。

两目直视如惊:少阳经脉还与目系相连,当经脉气绝,目系失养,眼神呆滞,表现为两目直视如惊,缺乏神采。

目珠不转: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目珠也会失去转动的能力,这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之一。

此外,“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这是中医理论中对少阳经脉气绝患者临终前面色变化的准确描述。青色代表肝气郁结,白色则代表肺气衰败,两者相继出现,预示着患者生命力的逐渐丧失。

阳明经脉,作为中医理论中人体六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路径之广泛,功能之重要,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它主要涉及面、口、鼻、咽喉、胃肠等多个关键部位,对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以及精神活动等生理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阳明经脉的循行路径贯穿了人体的上下内外。其中,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并向下通过膈肌,属于大肠。足阳明胃经则起始于鼻翼旁,沿面部下行,经过胸腹部,再沿着下肢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最终与足太阴脾经相交。这两条经脉不仅连接了人体的多个重要部位,还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实现了气血的流通与调节。

其次,阳明经脉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肠经与胃经作为阳明经脉的代表,它们共同负责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大肠经能够传导糟粕,促进排便,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而胃经则能够受纳水谷,化生精微,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与能量。此外,阳明经脉还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们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影响人体的情绪、思维与行为。

当阳明经脉气绝时,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这些都是阳明经脉气绝时的典型表现。具体来说:

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阳明经脉循行于面部,当经脉气绝,面部肌肉失养,表现为口眼歪斜,同时因肌肉无力而出现困动之状。

时发惊惕:阳明经脉还与心神相连,当经脉气绝,心神失养,容易出现惊惕不安的症状。

言语胡乱失常:阳明经脉气绝,还会影响患者的言语功能,表现为言语胡乱、失常,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这是阳明经脉气绝时病情逐渐恶化的过程。面色发黄代表脾胃功能衰败,盛燥症状则代表经脉气血的极度亢进与枯竭,最终导致肌肉麻木不仁,失去知觉。

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阳明经脉的气血已经严重衰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将终止。

少阴经脉,作为中医理论中人体六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与心肾两脏紧密相连,共同维护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以及水液代谢等生理功能。这不仅仅是一条经脉,更是连接生命之源的桥梁。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少阴经脉与心肾两脏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肾主水液,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少阴经脉作为心肾之间的桥梁,不仅传递着气血与精微物质,还调节着心肾之间的功能平衡。当少阴经脉通畅时,心肾之间的气血流通顺畅,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以及水液代谢等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其次,少阴经脉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还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维持生殖器官的正常功能。当少阴经脉受损时,人体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问题。

再者,少阴经脉还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它参与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促进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当少阴经脉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尿少等症状。

需要指出的是,少阴经脉的功能与状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少阴经脉的功能,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不良因素对经脉造成损害。

当少阴经脉气绝时,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预示着病情的危重。“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这些都是少阴经脉气绝时的典型表现。具体来说:

面色发黑:黑色代表肾脏本色外露,当少阴经脉气绝,肾气衰败,面色自然发黑,这是病情危重的征兆。

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少阴经脉与牙龈相连,当经脉气绝,牙龈失养而萎缩,牙齿因失去支撑而显得相对变长,同时牙齿表面也容易积满污垢。

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少阴经脉还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当经脉气绝,水液代谢失常,腹部容易出现胀满症状,同时上下气机不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少阴经脉的气血已经严重衰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将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少阴经脉气绝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病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往往预示着患者的生命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因此,在面对这类患者时,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尊重,给予他们最好的治疗和关怀,同时也要注意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减轻他们的痛苦和恐惧。

太阴经脉,作为中医理论中人体六经的关键一环,与脾胃两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如同一条生命之河,滋养着人体的消化吸收、气血生成以及水液代谢等生理功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太阴经脉与脾胃两脏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太阴经脉作为脾胃的经络通道,不仅传递着气血与营养物质,还调节着脾胃的生理功能。当太阴经脉通畅无阻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人体的气血生成与水液代谢也得以平衡协调。

其次,太阴经脉在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与养分。当太阴经脉受损或功能失调时,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再者,太阴经脉还与人体的气血生成密切相关。它参与调节气血的生成与分布,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太阴经脉功能正常时,人体的气血充足,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而当太阴经脉功能失调时,则可能出现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症状。

太阴经脉在水液代谢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参与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促进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当太阴经脉功能正常时,人体的水液代谢得以平衡协调;而当太阴经脉功能失调时,则可能出现水肿、尿少等症状。

当太阴经脉气绝时,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反映了脾胃功能的严重衰竭,“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这些都是太阴经脉气绝时的典型表现。具体来说:

腹胀闭塞:太阴经脉气绝,脾胃功能衰败,气机不畅,导致腹部胀满闭塞,这是脾胃病重的常见症状。

呼吸不利: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太阴经脉气绝,气血生化无源,肺气失养,从而出现呼吸不利的症状。

常欲嗳气、呕吐:脾胃功能衰败,胃气上逆,导致患者常欲嗳气、呕吐。呕吐时,胃气进一步上逆,可出现面赤等症状。

上下不通、面色发黑、皮毛枯槁:若胃气不上逆,而转为气机阻滞,上下不通,则病情进一步恶化。此时,气血无法滋养全身,面色发黑,皮毛失去光泽,最终枯槁而死。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太阴经脉的气血已经严重衰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将终止。

同时,这些症状也反映了中医理论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当某一脏腑或经络的功能出现严重问题时,往往会波及到其他脏腑或经络,从而导致全身性的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这也是中医理论独特之处。

厥阴经脉,作为中医理论中人体六经之一,确实是一条充满奥秘与生命力的经络。它与心包、肝两脏紧密相关,共同维系着人体的情志调节、血液循环以及生殖功能等核心生理功能。

厥阴经脉与心包的关系不容小觑。心包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心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调节血脉的重要作用。而厥阴经脉作为心包的经络通道,不仅传递着气血与营养物质,还调节着心包的功能状态。当厥阴经脉通畅时,心包能够正常地保护心脏,调节血脉运行,确保人体的血液循环顺畅无阻。

其次,厥阴经脉与肝的关系同样密切。肝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具有调节情志、促进生殖等重要功能。厥阴经脉作为肝的经络通道,与肝的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当厥阴经脉功能正常时,肝能够正常地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生殖细胞的生成与发育;而当厥阴经脉功能失调时,则可能出现情志不畅、血液循环障碍、生殖功能低下等问题。

在情志调节方面,厥阴经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与分布,影响人体的情绪状态与心理状态。当厥阴经脉功能正常时,人体的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而当厥阴经脉功能失调时,则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焦虑不安等症状。

此外,厥阴经脉还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它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生成与发育,维持生殖器官的正常功能。当厥阴经脉功能正常时,人体的生殖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而当厥阴经脉功能失调时,则可能出现生殖功能低下、不孕不育等问题。

当厥阴经脉气绝时,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这些都是厥阴经脉气绝时的典型表现。具体来说:

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厥阴经脉气绝,心包、肝功能衰败,阴液耗伤,导致胸中发热、咽喉干燥等症状。

时时小便:由于阴液耗伤,津液不足,患者可出现小便频繁的症状,但每次尿量可能并不多。

心胸烦躁:心包主血脉,又主神明。厥阴经脉气绝,心包功能衰败,神明失守,导致心胸烦躁不安。

舌卷、睾丸上缩: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患者可出现舌卷、睾丸上缩等严重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标志着厥阴经脉的气血已经严重衰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将终止。

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时可能出现的症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当某一经脉气绝时,不仅该经脉所联系的脏腑功能会受到影响,还会波及到其他经脉和脏腑,从而导致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因此,在面对这类病情危重的患者时,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尊重,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也要加强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和诊疗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中医理论对于经脉气绝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和治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