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6章 (3)胸腹针刺秘籍:如何避免刺伤五脏

在古代中医理论中,对于针灸治疗确实有着极为精细和严谨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到胸腹等关键部位的针刺,更是需要慎之又慎。虽然听起来颇有些“生死时速”的意味,但实则蕴含了古人对人体生理结构和病理变化的深刻理解。

首先,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心脏受损,血液循环受阻,生命活动自然难以为继,但强调了心脏受损的严重后果。

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脾脏受损,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人体机能迅速衰退,五日之期虽为大致估算,但也反映了脾脏功能丧失后的严峻后果。

肾脏为先天之本,藏精纳气,主水液代谢。肾脏受损,不仅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还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七日之期同样是对肾脏受损后病情恶化速度的描述。

肺脏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肺脏受损,呼吸功能受限,气血运行受阻,五日之内病情恶化,也是符合中医理论的。

至于“伤中”即伤及隔膜的情况,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似病情有所缓解,但实际上隔膜受损会影响人体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长期下来必然导致整体机能的衰退,一年之内病情恶化乃至死亡,也是情理之中的。

当然,以上描述都是基于古代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对于针灸治疗有着更为科学、严谨的操作规范和风险评估。在实际操作中,针灸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深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针灸治疗虽好,但也需要谨慎操作,切不可盲目跟风或自行尝试。如有需要,请务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探讨针灸学中关于刺胸腹避免中伤五脏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核心原则:了解并尊重人体的解剖结构,尤其是那些至关重要的内脏器官。是对针刺手法与人体解剖结构关系的一种深刻洞察。

“从”,即顺应人体自然之理,意味着在针刺过程中要精准地识别并避开那些敏感且易受损的部位,如膈肌、脾脏、肾脏等。这些器官不仅功能关键,而且位置相对固定,一旦不慎被针刺中,后果往往十分严重。

具体来说,膈肌作为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分隔,其下方紧邻着脾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在针刺胸腹部时,如果未能准确判断膈肌的位置,就很容易误伤其下方的脏器。因此,了解膈肌及其周围脏器的解剖位置,是避免针刺损伤的关键。

而“逆”,则是指违背了这一原则,即在不了解或忽视人体解剖结构的情况下进行针刺,从而增加了刺伤五脏的风险。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

因此,对于针灸医师而言,掌握人体解剖知识、熟悉内脏器官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是确保针刺安全、有效的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医师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并结合体格检查来综合判断针刺的适宜部位和深度。同时,还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警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总之,针刺胸腹时避免中伤五脏,关键在于了解并遵循人体的解剖结构原理,以及熟练掌握针刺的逆从之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带来真正的健康福祉。

在中医针灸的治疗过程中,对于胸腹部位这样相对敏感且重要的区域,确实需要格外小心。“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古老而智慧的针刺技巧,旨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布巾的覆盖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心理安慰,减少对于针刺的恐惧感,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和定位的作用。通过从布巾上进刺,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从而避免误伤五脏等关键器官。

针灸治疗并非简单的“一试即灵”,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针刺后的反应来综合判断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初次针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进行再次针刺,以及针刺的穴位、深度、手法等具体细节。

但无论如何,安全始终是针灸治疗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胸腹部位的针刺治疗时,除了使用布巾覆盖等技巧外,医师还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以确保每一次针刺都能精准到位、安全有效。

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讲究与规矩,它们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对医者心态与患者状态的一种深刻体现。“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实际上是在强调针灸治疗时的一种心境与氛围的营造。

安静严肃的环境有助于医者集中精神,更好地感知患者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精准地把握针刺的时机与深度。同时,这种氛围也能让患者更加放松,减少紧张与恐惧,有利于气血的顺畅流通,提高治疗效果。

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病症,针刺手法也需有所区别。“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这是因为脓肿病症往往伴随着局部气血的瘀滞与热毒的积聚,通过摇针手法可以促进脓血的排出,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目的。

然而,“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则是基于经脉病症的特殊性。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病变往往与气血的失衡、阻滞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摇针手法,可能会进一步扰乱经脉的气血运行,加重病情。因此,对于经脉病症,医者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针刺穴位与手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中的这些规矩与讲究,不仅是对医者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其心态与责任感的体现。只有医者能够真正做到安静严肃、因病施治,才能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与有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