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二次入伍:开局首长双头递烟! > 第145章 新的难题

二次入伍:开局首长双头递烟! 第145章 新的难题

作者:红杏压海棠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15:17:10 来源:小说旗

在秦默提出关于神秘信号干扰源可能源于电磁耦合的思路后,

项目组迅速展开了对通讯系统周边电磁环境的全面排查行动。

机房内,灯光彻夜通明,技术员们手持各类电磁检测仪器,如同探寻宝藏的冒险者,穿梭在模拟的武装直升机模型各个角落。

李专家亲自带队,从机头开始,沿着错综复杂的线路,逐个检测每一个电子设备及其连接线路的电磁辐射强度,并仔细排查耦合情况。

年轻的技术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操作仪器记录数据,有的则在一旁协助查看线路走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问题的细微之处。

然而,这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直升机模型内的电子设备繁多,各种线路相互交织,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让人稍不注意就陷入混乱。

有时候,一个看似可疑的电磁辐射峰值,经过反复检测和分析后,却发现只是其他正常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正常波动,这样的情况屡屡出现,让排查工作进展得异常缓慢。

但大家并没有丝毫气馁,每一次遇到挫折,李专家都会鼓励大家:“别灰心,科研就是这样,越是艰难,越说明我们离真相不远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揪出这个‘幽灵’!”

技术员们也相互打气,彼此分享着自己发现的一些小细节,希望能从中拼凑出问题的关键线索。

在排查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几处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电子设备布局不合理之处,这些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场相互影响,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就是干扰源的来源,但无疑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

于是,他们一边继续排查,一边将这些新发现详细记录下来,准备后续与其他专家一起深入探讨。

与此同时,负责发动机散热系统的技术人员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对之前未达预期的改进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他们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针对散热鳍片材质、智能温控调节装置以及发动机内部热流分布这几个可能的关键因素展开调查。

第一小组将散热鳍片从发动机上小心拆卸下来,带到专业的实验室,运用高温模拟设备,对散热鳍片材质在不同高温环境下的热性能进行了一系列严格测试。

技术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测试数据,随着温度不断攀升,他们发现散热鳍片的导热系数在接近发动机长时间飞行工况的高温时,出现了比理论值更大幅度的下降,这一发现让大家眉头紧锁,意识到材质在高温下的性能变化确实对散热效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二小组则与智能温控调节装置的生产厂家取得了密切联系,技术人员们联合厂家的工程师,对装置的控制逻辑代码进行了逐行审查。

通过模拟发动机不同温度变化场景,他们发现控制逻辑在某些极端温度变化情况下,响应时间稍有延迟,导致无法及时做出最优的调节动作,使得发动机温度不能始终维持在理想范围内。

而第三小组利用先进的热成像技术和热流传感器,深入发动机内部,探测其热流分布情况。

经过多次测试和数据分析,他们惊讶地发现发动机内部的热流路径比之前预想的更为复杂,存在一些热量聚集的“盲区”,现有的散热改进措施未能有效覆盖这些区域,这无疑也是导致散热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个小组在完成各自的检测后,迅速聚集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会议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激烈地讨论着如何综合这些因素,制定出更全面有效的散热系统优化方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与决心,尽管问题棘手,但他们坚信只要齐心协力,总能找到解决之道。

在燃油消耗率方面,团队成员们深知之前的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于是决定重新梳理思路,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探索喷油嘴参数调整的优化方向。

他们先是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科研文献和技术资料,借鉴其他类似航空发动机在燃油喷射优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同时,还邀请了行业内几位资深的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一次团队内部的头脑风暴会议上,技术员小张提出:“我们之前主要关注的是喷油嘴的孔径和喷射角度等常规参数,或许可以考虑喷油嘴的喷油脉冲频率与发动机不同工况的精准匹配问题,根据飞行阶段的不同,动态调整喷油脉冲频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燃油消耗率。”

这个想法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围绕这个方向展开讨论。

另一位技术员小李补充道:“而且我们还可以结合发动机进气量、燃烧室压力等参数变化,建立一个更精确的燃油喷射控制模型,通过实时监测这些参数,让喷油嘴的喷油动作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团队逐渐梳理出了几条颇具潜力的优化思路,并根据这些思路开始着手制定更为详细的试验计划。

他们详细规划了不同飞行工况下的测试节点,准备增加更多的数据采集点,以便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喷油嘴参数变化对燃油消耗率的影响,同时也对试验所需的特殊测试设备进行了梳理和准备,为新一轮的试验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基于前期对通讯系统周边电磁环境的排查结果以及大家的深入分析,通讯小组与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制定新的抗干扰方案。

首先,在电磁屏蔽方面,他们决定增加一层特制的高性能电磁屏蔽层,这层屏蔽层采用了新型的吸波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和反射外界的电磁干扰,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频、高强度的干扰信号。

技术人员们精心设计了屏蔽层的安装位置和覆盖范围,确保将通讯系统的关键部位严密保护起来,同时又不会影响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散热和运行。

针对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耦合问题,团队重新规划了设备布局,通过精确的电磁场模拟计算,将容易产生相互干扰的设备进行了合理的空间隔离,并且优化了它们之间的连接线路走向,尽量减少线路之间的电磁耦合效应。

例如,将信号发射装置与一些高功率的电磁设备拉开了足够的距离,避免电磁场的直接相互影响。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他们还引入了先进的自适应信号过滤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实时监测通讯信号中的干扰成分,并自动调整过滤参数,精准地滤除各种杂波和异常信号,就像给通讯信号穿上了一层智能的“防护服”。

在新方案制定完成后,专家们又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可行性分析,通过建立复杂的电磁模型,模拟在各种极端电磁环境下新方案的表现。

经过多次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新方案在抑制干扰、保障信号稳定传输方面有着显着的提升效果,但同时也预估到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面临新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以及增加的设备重量对直升机整体性能的影响等挑战。

为此,团队针对这些潜在风险制定了相应的应对预案,如增加电磁兼容性测试环节、优化设备结构减轻重量等措施,力求新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根据对发动机散热系统问题的深入分析结果,项目组迅速着手实施优化方案,力求彻底解决散热难题。

对于散热鳍片材质在高温下热性能下降的问题,采购部门积极与多家材料供应商联系,经过多轮筛选和性能测试,最终选定了一种新型的耐高温合金材料用于制造散热鳍片。

这种材料不仅在高温下能够保持稳定的导热系数,而且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能够有效延长散热鳍片的使用寿命。

技术人员们严格把控散热鳍片的制造工艺,确保每一片散热鳍片都符合高精度的质量要求,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安装到发动机的相应位置上。

针对智能温控调节装置控制逻辑不够精准的情况,项目组与厂家紧密合作,由厂家的专业技术团队对装置的软件进行了升级优化。

升级后的软件能够根据发动机实时温度变化,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更精准的调节策略来控制散热系统的运行,确保发动机始终处于最佳的温度区间。

在软件升级完成后,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模拟测试,不断调整参数,使其与发动机的实际工况完美匹配。

而对于发动机内部热流分布复杂、存在散热“盲区”的问题,散热系统设计团队对原有的散热结构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

他们在发动机热量聚集较为严重的区域增加了额外的散热通道,通过巧妙的管道设计,引导热流更均匀地散发出去,同时优化了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覆盖那些之前容易被忽视的“盲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