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到古代,从七品芝麻官做起 > 第140章 “太子殿下如此勤奋,实乃国家之幸。”

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了。我说道:“太子殿下,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您回去后要好好温习。”

太子说道:“老师,今天的课很有趣,我会认真温习的。”

我微笑着说道:“那老臣就期待太子殿下的进步了。”

几日后,再次给太子授课。

我走进书房,看到太子已经端坐在书桌前,正认真地翻阅着上次讲过的《论语》。

我心中一喜,说道:“太子殿下如此勤奋,实乃国家之幸。今日咱们接着探讨这书中的智慧。”

太子抬起头,眼神中充满期待:“老师,我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很感兴趣。”

我微笑着解释道:“太子殿下,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您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要有君子的胸怀和气度,不可被蝇头小利和琐碎之事所困扰。”

太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师,那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

我思索片刻说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太子殿下要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的事,心怀善良和正义。”

太子目光坚定地说:“老师,我记住了。”

“再看这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而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太子皱着眉头说道:“这好像有些复杂,老师能再解释得清楚些吗?”

我缓声道:“太子殿下,比如说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君子会尊重这些不同,共同商讨出最好的办法。而小人可能只是表面上同意,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您以后要能分辨出君子和小人,善于纳谏。”

太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老师。”

授课结束后,太子说道:“老师,每次听您讲课都收获颇丰。”

我躬身行礼:“能得太子殿下如此称赞,是老臣的荣幸。”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与太子的相处越发融洽,他对知识的渴望也日益强烈。

这一日,授课结束后,太子突然拉住我,神秘兮兮地说道:“老师,我跟您说个事儿。昨个儿我在御花园瞧见一只受伤的小鸟,我本想救它,可宫女们却拦着我,说怕脏了我的手。”

我看着太子,温和地说道:“太子殿下心怀仁慈,这是好事。但宫女们也是担心您的安危。”

太子撅着嘴说:“可我就想救它嘛,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想了想,说道:“殿下,您乃未来的国君,当以大局为重。若救这小鸟不会影响到您的课业和正事,您自然可以去救。但若是因此耽误了重要之事,就得权衡利弊了。”

太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某天授课之时,我看着太子认真的模样,说道:“太子殿下,今日老臣给您讲讲古代帝王的故事。”

太子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坐直了身子说道:“老师快讲。”

我清了清嗓子说道:“先来讲讲唐太宗李世民,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开创了贞观之治。他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殿下您想想,这意味着什么?”

太子思索片刻回答道:“是不是说要多借鉴古人的经验,还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知道自己的对错?”

我微笑着点头:“殿下聪慧。正是如此,唐太宗广纳贤臣的建议,治理国家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接着,我又说道:“再来说说汉武帝刘彻,他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拓展了疆土。但他也曾穷兵黩武,使得民不聊生。殿下可知这其中的教训?”

太子皱着眉头说道:“是不是要懂得权衡,不可一味地用武力,也要关心百姓的生活?”

我赞许道:“殿下领悟得极快。还有秦始皇嬴政,他统一六国,功绩卓着,但他施行暴政,最终导致民怨沸腾。”

太子说道:“老师,那这是不是告诉我们,即使有再大的权力,也不能不顾百姓的死活?”

我欣慰地说道:“殿下能有此见解,实乃国家之福。这些帝王的故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希望殿下能从中汲取智慧,将来成为一代明君。”

太子郑重地点点头:“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

过了几日,再次授课时,太子主动提及:“老师,上次您讲的帝王故事,我回去想了许久。”

我饶有兴趣地问道:“那殿下可有新的感悟?”

太子一脸认真地说道:“我觉得做帝王不仅要有雄才大略,还要心怀百姓,懂得克制自己的**。”

我微笑着点头:“殿下所言极是。那今日老臣再给您讲讲康熙帝的故事。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太子眼中闪烁着光芒:“康熙帝如此厉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缓缓说道:“康熙帝勤奋好学,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他善于用人,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能臣武将。而且他还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哪怕是尖锐的批评,他也能虚心接受。”

太子若有所思地说:“那我以后也要勤奋学习,广纳贤言。”

“还有隋文帝杨坚,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他推行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太子好奇地问:“老师,这科举制度有何好处?”

我耐心解释道:“科举制度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通过考试为官,为国家效力,不再只看出身门第。殿下您以后也要善于选拔人才,让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国分忧。”

太子坚定地说:“老师,我记住了。”

又过了些时日,宫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太子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我轻声问道:“殿下,可是有什么心事?”

太子凑到我耳边说道:“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宴会太铺张浪费了,可我又不敢说。”

我赞许地看着他说道:“殿下能有此想法,难能可贵。但此时不宜直言,待到合适的时机,再向皇上进谏也不迟。”

不久后的一天,皇上考校太子的功课,对他的进步甚是满意。

太子趁机说道:“父皇,儿臣觉得宫中有些活动过于奢华,可节省些开支用于百姓。”

皇上先是一愣,而后大笑道:“吾儿有此想法,甚好!”

从此,太子在宫中越发受重视,而我也因教导有方,得到了皇上的赏赐。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