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军工科技 > 四千零三章 将AI决策模块与作战实际相结合

军工科技 四千零三章 将AI决策模块与作战实际相结合

作者:止天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6 09:40:41 来源:小说旗

吴浩谦逊地笑了笑,目光真诚地与众人对视:“各位的认可对我们团队而言是最大的鼓励。其实,研发这款无人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战术构思,都是团队成员们日夜钻研、反复试验的成果。

就拿隐身设计来说,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复合材料,我们的材料学专家们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不断调整配方和工艺,只为实现那哪怕零点几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的降低。

而在战术演练环节,我们与海军部队紧密合作,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对抗,从实战中发现问题,再回到实验室改进优化。”

“我们深知,一款武器装备能否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实战检验才是唯一标准。所以,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会持续关注这款无人机在各类试验和演习中的表现,根据实际反馈进一步优化。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多与其他舰艇装备协同作战的方式,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作战体系。

例如,与智能电子战系统配合,让无人机在干扰敌方防空雷达的同时,精准定位目标,引导其他武器进行攻击;与舰艇的火控系统联动,实现无人机侦察信息与火力打击的无缝衔接。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款舰载多用途无人机定能在未来海战中大放异彩,为我国海军的强大贡献坚实力量。”

海军方面的领导闻言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小吴,你的回答打消了我的疑虑。

看得出来,你们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对实战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这款舰载多用途无人机在理论上具备很强的作战潜力,希望后续能通过更多的试验和演练,将其性能充分挖掘出来,为我国海军的战斗力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

其他专家和军官们也纷纷交头接耳,对吴浩的回答表示肯定,现场讨论的氛围愈发热烈,大家对这款智能舰载多用途无人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它在未来海战中大展身手,助力我国海军纵横四海的场景。

这个时候,专家中,一位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算法的学者推了推眼镜,冲着吴浩说道:“小吴,从你介绍的人工智能决策模块与作战实际结合的情况来看,这款无人机真正做到了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战能力。

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提升决策准确性,这一创新举措让无人机在面对复杂战场时能够更加智能、高效地执行任务,无疑是未来海战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位研究人工智能算法的学者话音刚落,现场顿时炸开了锅,众人围绕人工智能决策模块与作战实际结合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位专注于军事战略研究的专家用力点头,率先发言:“确实如此!人工智能决策模块融入作战体系,是顺应未来战争智能化趋势的关键一步。

就像小吴介绍的,无人机凭借这一模块,能在瞬息万变的海战中,依据多模态数据迅速做出决策,极大提升了作战效率与精准度。

在未来,这不仅能让单个装备战斗力倍增,更能重塑整个海战的指挥与作战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协同作战。”

然而,一位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却微微皱眉,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道:“先进技术带来强大效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决策模块依赖大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那数据的安全性如何保障?在复杂的海战环境下,敌方很可能会针对数据传输链路和算法模型发起攻击,一旦出现数据泄露或算法被篡改,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好比给我们的作战体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得不防。”

听到这个问题,吴浩神色认真,立刻回应道:“您的担忧十分有道理。在数据安全方面,我们采取了多重加密防护措施。从数据采集端开始,所有传感器收集的数据都会经过量子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算法模型层面,我们运用了区块链技术,对算法进行分布式存储与验证,任何试图篡改算法的行为都会被及时发现并阻止。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一旦检测到异常数据流量或攻击行为,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保障人工智能决策模块的稳定运行。”

此时,一位负责舰艇信息化建设的军官举手提问道:“吴总,在实际作战中,舰艇指挥中心与无人机的人工智能决策模块之间如何实现高效协同呢?

毕竟指挥中心需要对战场全局进行把控,而无人机则侧重于局部任务执行,两者在决策优先级和信息交互上,会不会出现冲突?”

听到这个问题,吴浩微微一笑,冲着这位军官有条不紊地解释道:“这也是我们研究这款武器装备时候所考虑的重点难题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一套分层级的决策协同体系。

舰艇指挥中心拥有最高级别的决策权限,负责制定整体作战策略和任务规划。

而无人机的人工智能决策模块则在指挥中心下达的任务框架内,根据实时战场态势自主做出具体行动决策。在信息交互方面,我们开发了专门的智能通信协议,能根据战场紧急程度和信息重要性,自动调整数据传输的优先级,确保指挥中心能及时获取关键信息,同时也能将最新作战指令准确传达给无人机。

例如,当遭遇敌方大规模空袭时,指挥中心可迅速调整无人机的侦察与干扰任务,优先保障舰艇防空安全;而在日常巡逻任务中,无人机则可根据自身感知的异常情况,自主进行侦察和初步评估,再将详细信息反馈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进一步决策。”

众人听后,纷纷陷入思考,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

这个时候,一位长期钻研军事通信技术的专家率先打破沉默,他目光专注地说道:“小吴提到的智能通信协议确实是实现高效协同的关键。但在实际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协议的抗干扰能力尤为重要。

我们必须确保在敌方实施强力电磁干扰时,指挥中心与无人机之间的通信链路依然畅通,数据传输准确无误。

我建议在协议中加入更多自适应调整机制,当检测到干扰信号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频段或调整编码方式,保障信息交互的稳定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