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119章 湖边悟道

大汉与罗马 第119章 湖边悟道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这一次,袁华他们回返山海城,要走三个月。

崔叔看到可以不用翻越山口,他也赶回去于阗国,想问问自己的父母和那些亲友愿不愿意跟他去不奴族。

以前他是害怕父母年纪大了,走不过五千米的山口。

袁华派出一百战士随同崔力回去于阗,自己带着所有人先踏上了回程。

而乞力则派遣一个新任的万夫长,留下两万不奴轻骑兵配合大汉攻打焉耆城,在焉耆城投降以后,他们再次从焉耆向北,追逐匈奴骑兵到十月底,那时北方已经开始下雪,他们会回到焉耆,第二年春天返回四河草原。

袁华,古尔丽带着最后两千多老幼的破烂部队,踏上了回去四河草原的道路。

袁华这一路下来,也算是看明白了。整个西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他一路捡拾矿石,发现天山山脉拥有各种矿场,好好开发绝对富甲天下。

而天上的融水,让这片大地的沿河地带拥有充足的水量,日照充足,牧草丰美,只是这片土地的人们不善于精耕细作,他们种植的方式虽然比草原好一点,可依然并不精细。

古尔丽被太阳晒的黑黑的,可这姑娘的就像一只小母豹子,每个白天都挥着她的小马鞭,笑盈盈的。

晚上,古尔丽总是喜欢爬进那个装有金币和银子的马车,清点一下。

袁华有一天问她:“你们原来部落的名字是不是葛朗台?”

古尔丽疑惑的说道:“不,我们以前的部落名字叫野马。”

古塔在旁边贼兮兮的笑,他知道袁华说的葛朗台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每天晚上都要去点钱的贪财鬼,袁华以前说过这个故事。

小家伙故意把马速降低,悄悄的告诉袁怡,两个小东西在后面,缩着头,笑的像两只偷吃的小老鼠。

袁华的母亲,永远都仿佛停不下来,她带着一群妇人,总是在忙碌,马车走就在马车里编织蓑衣,停下就帮着做饭和看管孩子们。

接下来就是冬天,他们现在已经不需要穿草披风,但蓑衣可以挡住风雪,在接下来的冬季会很有用处。

十月的伊犁河谷,白天的天气还好,到了夜晚已经有些寒凉。

袁华很奇怪,他让所有人在砍伐木头时,总让人们将一些树枝插入土地,并浇灌一些清水。

他说:“这些都是插枝可以成活的树木,不能我们一代人就将后人的森林都砍完了,要给后人留下些希望。”

就这么走了二十日,终于在十月底,在一片小雪里四河草原。

斥候领着一队骑兵来见袁华,他们带了一个消息,老阿拉什和乞力共七万大军,他们在三百里外围住了匈奴王最后的三万人。

袁华点点头,他觉得自己不必要为三百里外的事情操心,最后的五百士兵要保护老幼也不可能再调去战场。

于是,他告诉斥候:“去通知老阿拉什和乞力,就说我们去看看大湖,会在大湖的南面扎营,等他们凯旋而归。”

袁华在十一月五日,抵达的大湖的南面。这里有一片被初冬轻吻的湖泊,它的名字叫做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名字的原意为“沼泽中的草丘”。

站在大湖的南岸,了望大湖,在广阔的水域中散布着一些草丘或小岛,小岛上全是积雪覆盖的牧草。

在这个季节,它如同一位沉睡的少女,静静地躺在冰雪的怀抱之中,等待着那些愿意探寻她秘密的旅人。

初冬的巴尔喀什湖,是一幅静谧而又神秘的画卷。湖面上,冰层开始悄然蔓延,像是大自然在水面上铺开的一层薄薄的水晶。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无数钻石在湖面上跳跃。湖岸的树木,早已褪去了夏日的绿装,换上了金黄与深红的秋衣,它们在寒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故事。

袁华一个人走在湖边,脚下是柔软的雪地,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足迹。这些足迹,是旅人与这片土地对话的印记,是初冬给予的温柔拥抱。偶尔,一阵风吹过,卷起湖面上的雪花,它们在空中旋转、飞舞,如同精灵般轻盈。这些雪花,是初冬的使者,它们带来了寒冷,也带来了纯净与宁静。

袁怡和古塔带着一群孩子在湖边嬉戏,而远处的宁静中,巴尔喀什湖的野生动物也开始了它们的冬季生活。粉红火烈鸟在湖中优雅地觅食,它们的羽毛在初冬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西伯利亚白鹤在天空中翱翔,它们的身影在湖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同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这些生灵,是巴尔喀什湖初冬的守护者,它们的存在,让这片湖泊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诗意。

夜幕降临,篝火边的巴尔喀什湖变得更加神秘。星空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天鹅绒,上面点缀着无数的钻石。这些钻石,是星星,它们在夜空中闪烁,仿佛在与湖面上的冰晶对话。在这样的夜晚,时间似乎静止了,一切都沉浸在初冬的宁静与美丽之中。

袁华一个人,将帐篷竖立在大湖的旁边,盘坐在帐篷中,静静的看着小雪里大湖。

巴尔喀什湖的初冬,是一首无言的诗,一幅无声的画。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繁复的色彩,只需要一颗愿意感受的心,去体会那份宁静,那份纯净,那份属于初冬的独特之美。在这里,每一个呼吸都充满了初冬的气息,每一次凝望都能感受到自然的魔力。巴尔喀什湖,用它的初冬,诉说着一个关于季节更迭、生命轮回的故事。

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如此安静和宁和过,现在他要认真思考,未来该如何做,不奴族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同样,这个世界该如何看待不奴族?!

他问自己,为何这世间有这么多纷争和厮杀?难道人类找不到一条通向和平的道路?人们到底争夺什么?

他曾经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也得到过很多回答。

有人说,是为了土地!就好像眼前的大湖,优秀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导致不同群体或国家之间的竞争,如同匈奴人要这片土地,是为了土地,水源和无尽的牧草,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多一点的食物。

有人说,只有扩张才能带来和平,越大的领土,就能为核心地带提供越大的安全保障?

是的,历史上,许多国家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大自己的领土,然后对别人说,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可如果人人都是如此,那这个世界根本就不会有安全!

为了政治权力?为了争夺或维护政治权力,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事情一旦发生,那么民族和国家在本质上已经分裂,不同的利益集团已经开始赋予自己不同的标签,如同汉末时的三国,他们已经不是大汉,他们是魏蜀吴。

如何避免不奴族的内部分裂?如何避免民族区分,避免党派区分,避免人种区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次回去必须立法来解决。

有一个问题,是一直困扰袁华的。为什么大汉和罗马在这个时期都如此辉煌,可再过千年罗马的辉煌就消散如烟?文明的内核,到底有何不同?到底是什么让华夏能够一次次分裂,却不停顽强的聚合,哪怕尸山血海,哪怕死伤无数,为何华夏要一次次不断粘合破碎的国度?而罗马却如同摔碎的冰块,被历史的风拂过,烟消云散?

他日复一日的坐在这大湖边,看着冰雪不断覆盖大湖,看着日升与日落,看着大湖的白日和黑夜。

他抽丝剥茧,开始把问题向更深的核心。

一个民族,它的兴盛和灭亡,其实本质上是内部认同的强度。

现在,这个世界,人口还远远比不上后世,蛮荒才是主题,人在这片山河之间是如此稀少!

从十四亿人口的现代中国,回到五千万人口的大汉,更不要说西域,你总会感觉到寂寥,很多时候行几十里,也见不人烟。

所以,土地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有效的开发土地,如何让农业发达起来,让更多的粮食种子进入这片大陆。

他在沙地写下了两个字,“美洲”,他需要美洲的粮食种子。然后,他在美洲之后,写下了“黑海”。从黑海扬起风帆,进入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横渡大西洋,就到美洲!

然后,他再次在“黑海”之后,写下“大船”这两个字,他已经决定将不奴族的手伸向西面,在黑海的东岸建立新的城市。

安全?

他写下“罗马,帕提亚,贵霜,大汉”四个名字,大汉他可以和平共处,但其他三国都表现出了敌意。

他认真写下自己的底线,“高加索”三个字出现在沙滩上,只要他们不越过高加索,他不会掀起战争,甚至可以开启更多的贸易。

最后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这个问题,他思索了很久!

首先,他划掉的就是党派,党派轮换执政,各个城邦的投票制度,源于希腊。可希腊文明本身就是一直是分裂的,希腊人的内部战争,一直从未停歇。

为什么?因为政党要存在,那么天生就需要“切分”,比如我是“大汉党”,他是“阿兰党”,政党制度本身就是自私的,一个不自私,不能维护党派核心利益的组织,没有存在的必要!

一旦开启党派,开启投票,那么几代人以后,这个国家必然走向分裂,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然后就是内战,然后就是永久的分裂。

这就是罗马文明走向末路的原因,他们的文化,无论希腊还是罗马,他们太过强调自我,从未真正聚合欧洲的民族和力量。

袁华,在沙地上写下“大一统”,他反复在看,他觉得“大一统”,统治的人心,是认同,而不是土地。

他始终记得,第一次吃饺子时的场景,所有人不分民族,不分你我,都能在其中获得认同和快乐。

至从,他开始明白后世为什么高考要给少数民族让分,就算少数民族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一点,也可以读更好的大学。这是帮助,这是加强民族认同,这是心里有其他民族。

就像什么?像一个真正的家庭,一个孩子天生弱一点,家里都会伸手照顾这个孩子,而不是强壮的孩子殴打和辱骂他,这样会带来家庭的分裂。

他不知道,不奴族能存在多久?或许,有一天历史会带走这个民族,可只要他在一天,不奴族之中就不能有歧视!每一个加入不奴的人,都要有基本的权力,包括粮食,包括教育,包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然后,他再次写下“大匠师”三个字,他开始认真思索,这种制度的出路在哪里?

目前而言,大匠师更多的是技术人才,人们天生在这种制度下选出的大匠师都倾向于技术人才。

这些人,都有一种实干精神,而不奴族的分工协作让这群人拥有产业链的概念。

这些大匠师的产品,又通过贸易,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他们至少知道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这群人可能对于更宏大的主题,并不关心,但至少这群人都必须生活和工作在人群中,知道人民的苦与乐。

他写下了一条规定:“大匠师日常工作不离开基层,只是每月例会,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

而真正管理不奴族的是大匠师选出的“匠师官”,就像刘玉她们。大匠师会议,将每年“问政”政府,而且这种“问政”将在是公开的,并由史官做全程记录,这就是不奴族的历史。

袁华写下“广场问政”四个字和“不奴历史”四个字。

他再次写下“六年轮值”,六年到底够不够推动一个长期政策的执行?六年到底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长短?下一个六年会不会是上一个六年的延续?还是否定?

面对,浩瀚的大湖,他一个冬天都在思考。

老阿拉什和乞力回来时,整个营地都一片欢腾,他却一人独坐在帐篷里,陷入沉思之中。

老阿拉什过来,问他:“在干嘛?”

袁华微笑的说:“回来了?我在思考不奴族的未来,我想让这个民族能走的更稳和更远些。”

老阿拉什笑了,老东西挤进袁华的帐篷,将手伸出帐篷烤着火,说道:“你想让它走多远?”

袁华想了想,说道:“至少千年!”

老家伙的手,有点颤抖,他反问:“真能走这么远?”

袁华从屁股下面抽了一根干柴,轻轻的架在火堆上,说道:“我尽力。”

阿拉什搓了搓手,说道:“大月氏的五族,也就两百年,大汉又能存在多少年?”

袁华不说话,他只是盯着火堆。

乞力和古尔丽走过来,古塔和袁怡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居然搬来两个小帐篷。

看到他们走来,袁华让他们坐到火堆前,才淡淡的说道:“我们是一群离乱中走到一起的人,我不想再看到离乱,不奴族是一个家,我想要这个家完成两件事。”

众人不说话,只是烤着火,眼睛都看着他。

袁华开口说道:“第一,要和大汉融合,睁开眼看这个世界,大汉至少不是奴隶文明,他们的制度已经比周边文明领先数百年,我们不奴族永远也不会有奴隶,就目前而言,大汉和我们双方的文化最为相近,也能够相融。第二,不奴族又要引领大汉,我们要是大汉另外一个分支,要用一部分大汉的文化,也要在这个文化的根茎上开出更美的花朵。”

他指了指冰雪覆盖的大湖岸边,说道:“就如同春天来了,这片湖滩会开出各种颜色的花朵,我们要有自己的色彩。”

他慢慢向所有人讲解,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所得,古塔拿来纸笔记录,袁怡在旁边为古塔磨墨,其他人不时在提问。

雪花,从苍穹落下,扑向大地的怀抱。

当袁华展开心胸时,所有人也敞开心胸,因为袁华的一句话打动了所有人。

“人这一生,能吃多少?人死了,需要多大的土地用来埋葬?谁还会记得我们?后人,只有通过那些文字写下的东西。我希望不奴族有两个东西永世不可更改,一为大匠师的地位;二就是史官的地位!前一批人老老实实做事,后一批人老老实实记录,就像老阿拉什曾经教过我的,勤恳的牧羊人,总会有更多的收获。要是有一天,我死了,老阿拉什死了;乞力和古尔丽,你们要坚持这两个原则;若是你们死了,古塔和袁怡要接过这个责任。只要这个民族是老老实实的,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

老阿拉什让乞力叫来所有的千夫长和白马少年,把袁华说的话,让他们记下,然后给所有不奴族战士传达。

从此,不奴族里开始流传一句话,“不奴人,与匠师和史官同存!”

刘玉,听到这句话时,泪流满面。她记得上一任女官,死前曾握着她的手说道:“孩子,请你接下我的责任!解忧公主说,有历史的部落,将会永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