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152章 大汉持节使

大汉与罗马 第152章 大汉持节使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大汉派出了持节使,这位持节使是谁?

呵呵,这家伙居然是袁华的老朋友班勇同志。

班勇,字宜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名臣班超的少子。他出生于西域,自少年时代就有父亲的风范。

他出生在西域,对西域的了解更甚于大汉。

公元一一四年,四月,在天山漫山的繁花中,他牵着马和十几个随从,慢慢的进入了不奴族的伊犁城。

远处的天山,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在这片锦绣山河之中,班勇牵着马,缓缓行走在不奴族的伊犁城中,他的目光所及之处,尽是大汉的影子。

城中的民居,仿若从大汉的街巷中搬来,青砖黛瓦,飞檐斗拱,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大汉的韵味。屋顶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大汉的辉煌与荣耀。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小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曳,为这座不奴族的边疆之城春色之中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喜庆。

街道两旁,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各种货物琳琅满目,从精美的丝绸到实用的铁器,从香甜的瓜果到鲜美的牛羊肉,应有尽有。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价格牌,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汉字,这是大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有力证明。班勇看着这些熟悉的文字,心中涌起一股自豪之情,这是大汉的智慧,大汉的文明,在这遥远的西域之地,依然熠熠生辉。

走过一家识字所,班勇的脚步不由得放慢了。透过敞开的门窗,他看到一群稚子正围坐在先生身旁,用稚嫩的汉语朗诵着句子。那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虽然朗诵的并非《论语》,但那熟悉的语言,熟悉的音调,让班勇仿佛回到了大汉的学堂。这些孩子,能主动学习汉字,是这片土地与大汉紧密相连的纽带。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们的口中吐露着大汉的智慧,这让班勇很高兴,大汉的文化,将在伊犁城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伊犁城的水渠,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道风景。清澈的高山雪水,顺着精心设计的渠道,在城市间流淌。班勇来到溪边洗手,那冰寒的水流瞬间浸透了他的指尖,让他精神一振。这雪水,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不奴人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更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溪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大汉文化与西域纠缠的缘分,见证着两者的融合与共生。

在这座城市里行走,班勇有时会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于大汉的繁华都市之中。然而,当他抬头望向远处的雪山,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他又分明感受到,这是一座有着独特韵味的城市。这里的建筑,虽有大汉的风格,却融入了西域的元素;这里的人们,虽说着大汉的语言,却有着西域的豪爽与热情;这里的文化,虽以大汉为根基,却散发着西域的异域风情。

他很高兴,至少袁华承诺过,要让大汉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他做到了。

班勇牵着马,继续在这座城市中漫步。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也充满了希望。大汉的文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大汉的文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而他,作为大汉的持节使,将守护这份融合,让大汉与不奴族的友谊,如这天山的繁花,永远盛开。

伊犁城的大匠师们,热情的接待了班勇一行人,在城市里最热闹的街道边给他们安排了一个院落。

班勇对于不奴族的政府机构非常好奇,他发现伊犁城的大匠师们居然是在几个民居一样的大院子里办公。老百姓居然可以随意出入,和这些大匠师聊天,毫无衙门的感觉。

可城市的中心广场确是一座宽广演武场,每周都有一天,城市的男女都要聚集在演武场上,分为很多队列,演练搏杀,各种阵型和学习口令。

第一周,给班勇的感觉,不奴族是重武轻文。

可第二周,当他真的认识了一位识字所的老师,他来自大汉,是最早的匈奴俘虏的匠人之一。

两人落座而谈时,他又发现不奴族极度重视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免费读书,这是一个奇迹。

不奴族好大的气魄,每五十个孩子,就配备一个老师。白天他们上午教孩子,下午孩子们去学习其他东西,比如去木工工坊学习锯木头,他们还要教成年人识字。

班勇问老师:“你们待遇如何?”

老师说:“家里四口人,在城外的庄子里住,有一百二十亩土地,十二亩鱼塘,四亩棉田,四亩麻田,还有二百亩牧草地,这些田地由政府统一开垦和施肥,家里的老人和女人只要负责除草。我在城里教书还有一份铁钱收入,日子算是中上。”

这数字倒是把班勇吓了一跳,他没有想到这家庭的土地居然这么多!

班勇再问:“上交多少给不奴族?”

老师说:“一半”

班勇惊呼:“居然如此多?”

可老师笑道:“春耕时,是大家一起耕地的,马牛都是部族给的,犁也是部族给准备的,各种农具,每三年能够领一套新的。天灾时部族会按照人口下放口粮。就按照六十亩来计算,我家是生地,大约一亩地能收120斤,六十亩就能收7200斤,人均也有1800斤粮食还不包括鱼塘,棉和麻的一半收入,其实交一半我们的日子也过的很好了。”

班勇被这个数字惊到了,人均1800斤?比大汉的农民收入多多了。

老师还说了一个不奴族的法律:“在这里,土地不可以买卖!卖的人和买的人一旦发现,全部会被斩首!”

班勇震惊了,他问道:“这是为何?”

老师说:“袁华先生说,土地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最后的尊严。他说,人生在外面一切的不顺,一切的走投无路,一个人最后还可以回归家乡的田园。可一旦土地私有化,有两类人会疯狂占有土地,一个是大地主,一个是大商人。只要法律允许,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疯狂侵吞土地!一旦开了头,用不了多久,最终这个国家大多数人都会失去土地。只要一次天灾,很多人都会贱卖土地,很多人会流离失所,很多人会失去最后的依托和尊严,然后就是造反,愤怒人民会淹没一切,政府,大地主,商人没有一个能够获得赦免!他说,这条法令,是最后的救赎,救赎人民,也救赎政府,这是最后的底线!”

这句话,把班勇震惊了!

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有一点他是知道的,土地大规模兼并已经在大汉上演,世家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包括他们班家亦是如此。

难倒。。。最终大汉会灭亡在土地兼并之中?!他突然对不奴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了解的更多。

他问老师:“我前几日听见学堂里讲课,你们学的不是论语,不知你们学的是什么?”

老师笑了,他说:“我们教的是两个故事!”

班勇疑惑道:“故事?”

老师点点头,他站起来,拿过几本羊皮书,说道:“这是最后的羊皮书了,听说雕版印刷的书很快就会出来,伊犁城应该在九月收到新的书本,现在只有老师有羊皮书,孩子们只能听。等新的书本到了,他们就能自己读了。”

班勇接过书籍,开始翻阅,宇宙,钢铁造物,机械智慧,这简直颠覆他想象的极限。

他快速翻阅,一副太阳系的星球图片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问老师:“这是什么?”

老师笑了,他说道:“这是我们所在的恒星系,最大的是太阳,它是恒星,后面是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老师给班勇讲解了,为什么有天,有四季,有大海的潮汐,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班勇震撼了!

他,彻底被震撼了。。。

他想否认,他想继续中国神话的系统,可理智却在愤怒的嘶吼,这是有道理的,他们这样解释绝对符合最基本的道理。

他站起来,郑重的作揖,然后问老师:“我是否可以来听您讲课?”

老师笑着说:“不奴人的识字所,向所有人展开大门,只要你愿意进入,故事就在那里。下午,是大人听课的时间,您随时可以过来。”

这句话再一次震撼班勇,一句话,让班勇看到了不奴族的气魄和胸怀,看到了一个开明的民族。

但两人告辞的时候,班勇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大汉以儒学治理天下,不知不奴族用什么治理部族?”

老师想了想,说道:“从未有人说过,但我自己的看法是,不奴族有四种精神,一,大匠师的实干;二,史官的诚实;三,对科学的向往;四,全民皆兵的勇气!不奴族用这四种精神治理部族”

两人面对面站着,彼此恭敬地弯腰作揖,随后互相道别。班勇静静地伫立在小院的门口,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要将眼前这熟悉的景象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之中。

他心中已然下定了决心,西行万里,要沿着路途仔细观察那不奴人的城市与村落。他渴望亲身感受不奴族的风土人情。

他将跨越重重山脉,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无论前方道路是否崎岖艰难,他都义无反顾。因为在遥远的山海城中,有一个名叫袁华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曾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突然有很多问题需要他解答。

阳光洒落在班勇身上,映照出他坚毅的面庞和坚定的眼神。微风轻轻拂过,吹起他的衣角,但却无法动摇他那颗勇往直前的心。

虽万里,我亦行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