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211章 尔青北上

大汉与罗马 第211章 尔青北上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大汉元初五年,岁在戊午,公元118年春,海南岛西面的朱崖郡,一座伟大的城市拔地而起,散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南海之滨奏响了一曲不奴人战天斗地的华章。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朱崖郡城,整座城市便从沉睡中苏醒。城内人口多达八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大街小巷。孩童们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商人们早早地打开店铺,摆满琳琅满目的货物,高声吆喝着招揽顾客;工匠们则汇聚在作坊,专注地施展着各自的技艺。

城外,广袤的田野一望无际,村庄星罗棋布。六十万亩的土地经过烧荒开垦,变得肥沃而平整。百姓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丰收的季节。田野间沟渠纵横,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地灌溉着庄稼,这是大汉先进水利技术的结晶,保障着农业的稳定发展。

钢铁厂内,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半边天。工人们在高温下挥汗如雨,操控着巨大的冶铁设备,将铁矿石熔炼成优质的钢铁。火星四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块块钢铁被锻造出来,这些钢铁是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各个行业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锻造厂内,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铁匠们将钢铁打造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从锋利的兵器到实用的农具,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精湛的锻造技艺,让这些器具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工艺精美,远销南海四方。

发动机厂内,弥漫着机油的气息。工匠们专注地组装着发动机,每一个零件都经过精心调试,确保发动机的性能稳定可靠。这些发动机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船只、火车等提供着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

船厂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码头上,来来往往的货船满载着货物,驶向远方的港口。船坞里,五条巨大的海船已经接近完工。这些海船高大雄伟,桅杆高达三十米,在阳光下闪烁着威严的光芒。船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彰显着不奴族的威严与荣耀。工匠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饰和调试工作,他们期待着海船下水的那一刻,能够承载着贸易梦想,驶向世界各地。

港口边,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汇聚于此。他们带来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原的特产,也带来了香料、珠宝、象牙等异域的奇珍。在这里,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贸易往来频繁。大汉的商品通过这些海船远销海外,同时也引进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让朱崖郡成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

在这座伟大的城市里,文明与智慧得以传承和发扬。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府里书声琅琅,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城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当地特色,气势恢宏又独具韵味。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朱崖郡的繁荣,是大汉国力强盛的象征。它为不奴族和大汉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它也是不奴族带着大汉人前出美洲最重要的据点。在这片南海之滨,这座伟大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晨曦初破,微光洒落在南海城的海港,波光粼粼的海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辉。尔青身姿挺拔地站在三百吨战舰的船头,海风肆意撩动着他的衣袂。

远处的码头,三十条远洋帆船整齐排列,船帆逐一扬起,似一片片洁白的云朵在海面飘荡。船员的吆喝声,汽笛的鸣叫声,发动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出征乐章。船上搭载着三千移民,他们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即将再次踏上前去美洲的漫长旅程。他们是大汉灾民,在南海城接受了三个月的航海,开荒和军事的基本训练,他们紧紧的抱着分配给他们的行囊,行囊里有着故乡的泥土,银币和粮食种子,眼中闪烁着希望,那是对未知土地的探索**,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听海员们说,海的对面,那里有无尽的土地。每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分到五十亩土地和牛马。他们很多人,一生都不曾拥有过这么多土地。

随着一声令下,移民船队缓缓驶离海港,向着外海坚定地航行而去,逐渐消失在海天相接之处。

而尔青却肩负着另一重任,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望向北方。他所率领的另外三十条战舰,威风凛凛,舰身在晨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泽。

战舰启航,向北进发。一路上,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船舷。

随着美洲特产源源不断的到来,不奴族需要新的贸易触点,才能消化美洲过来的粮食,皮料,药材和手工艺品。

尔青这一次,将在四个大汉的沿海城市购买土地,雇人建设码头和船只维修 厂,购买沿街商铺,开始建立不奴族在大汉沿海的商业据点。

这四个城市分别是:

番禺:位于今广州,是当时南海郡的治所。番禺凭借珠江水系的水运网络,以及靠近南海的地理优势,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东冶:在今福建福州一带,是东汉时期重要的造船中心和海港。

会稽:大致在今浙江绍兴附近。

琅琊:位于今山东青岛附近。

尔青便会留下一只海船和船员,他们与当地的官府和百姓沟通协商,购置土地。在那一片片新购置的土地上,他们迅速雇佣当地劳动力建立起码头,船厂和贸易站点。这些贸易站点如同一个个不奴族连接大汉与外界的纽带,不奴族的货物将在这里集散,船只可以得到维修,不奴族的商业信息在这里交流。

但他这一次的目的地,是运送二十六条海轮,共三千九百士兵和大量物资登陆大汉曾经的玄菟郡的故址(今朝鲜清津市)。

袁华让他在那里建一座沿海的城市,名为“北铁城”。

尔青手里有一个地图的标记点,大约在今天清津西北面的茂山,袁华说那里有可以供不奴族使用千年的高纯度铁矿和煤矿,必须建立一个巨大的钢铁之城。(茂山是全球重要的积变质铁矿床,位于毗邻中朝边境处。茂山铁矿主要矿石类型为磁铁矿,品位约为33%,矿石储量c1级以上有15亿吨,远景储量高达70亿吨,规模位居亚洲第一,是世界级的露天铁矿,其中适合露天开采的矿石就有10亿吨)。

袁华给尔青的信件里,写到:“

派遣大匠师勘探铁矿,务必从大汉玄菟郡购买铁矿所在,以及一直延伸到东部大海边的整片地区。这里有整个亚洲,品质最好,储量最大,开采难度最低的铁矿资源。同时,附近拥有大量的优质煤矿,拥有这里不奴族的东部将千年不缺煤铁!

但,请一定小心!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备,要对建设城市的士兵和工匠提供强力军事保护,那里是大汉玄菟郡和高句丽人争夺的地方,随时都会有血战。若有高句丽攻伐,则必须铁血杀之,不臣服则不休矣!

臣服,则迁其民,散于美洲!

持续移民到三万人,这里是整个不奴族在东亚前进基地的第二个核心支点。”

尔青在出发前,详细了解了,袁华从洛阳送来的关于玄菟郡和高句丽人的文献资料。

玄菟,是指黑色的老虎。

玄菟郡拥有大约四万多汉民,一万左右的汉军。

尔青详细研究了高句丽人的工农业和军事能力。

在工农业分析方面。

他翻阅了袁华给他的玄菟郡军官文件,高句丽军队拥有大量优质的铁制兵器,如铁剑、铁矛、铁盔等,军队的战斗力很强,使其在与周边政权的军事对抗中具有一定优势。

高句丽人农耕和畜牧业并重,高句丽人已经开始在农业上采用铁器,说明他们已经发现了大量铁矿,并已经开始大量冶铁。

同时,高句丽人学会了建造城池,他们善于将城池建立在山地的高处,易守难攻。

在军事能力方面。

尔青发现高句丽人出兵的最大规模大约是一万人左右,他按照一比十,或一比十五来推算,高句丽的人口大约在十万人到十五万人的规模。

高句丽军队有较为完善的编制体系,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由国王直接掌控,是核心力量;地方军由各地方城邑的守将统领,负责地方防御和治安。军队中还有不同兵种,如步兵、骑兵、弓箭手等,分工明确。

高句丽的武器多样,有铁制的刀、矛、剑等近战武器,还有用于远程攻击的弓箭和弩。其防具包括头盔、铠甲等,多以皮甲和铁甲为主,能有效保护士兵。此外,高句丽人擅长修筑山城,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和了望塔等设施完备,构成了强大的防御体系。

高句丽军队战术灵活。在山地作战中,他们熟悉地形,常采用诱敌深入、设伏包围等战术打击敌人。面对中原王朝的大规模进攻,会利用山城进行坚守防御,消耗敌军有生力量,待时机成熟再进行反击。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也能根据对方骑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战术进行对抗。

高句丽非常重视军事训练,男子从小就接受军事技能的培养,包括骑马、射箭、格斗等。国内设有专门的军事训练场所,通过定期的训练和考核,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和军事技能。同时,高句丽还会通过战争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军事训练方法和战术运用。

后来,人们在船长的航海日志里,人们找到了尔青当时在海船上的发言:“高句丽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蛮族,我们需要把他们理解为初期的贵霜军队。他们会冶铁,会制造盔甲,会建造山上的城堡,拥有完整的步骑弓,训练有素。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警惕,要按照敌占区标准来实行侦察和保护任务。

尔青千夫长最后强调了一遍,请尊重你的敌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新一代的不奴族将领!他们接受了更全面的教育,让他们和过去的草原军队将领完全不同。

这些年轻的将领,开始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他们的敌人。包括政权结构,经济结构,工业能力,动员能力,训练水平和人口总数,在全面理解和解读敌人。

这一座“北铁城”无比重要!

占据这里,不奴族将可以东望太平洋,南望东瀛。同时,这里拥有大量的森林,铁矿和煤矿,能够建立庞大的冶铁,造船和钢铁工业,是不奴族整个东北亚战略,北部核心区的节点所在。

尔青此时正在沿海北上,引弓直指北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