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240章 决战西路

大汉与罗马 第240章 决战西路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5 05:12:26 来源:小说旗

袁华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目光穿过连绵的黄沙,落在远处的焉耆古城。夕阳如血,将古城的轮廓染成一片金红,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他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曾经,他与大汉的勇士们并肩作战,攻下这座被匈奴人占据的古城。那时,他们携手驱逐外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战鼓声犹在耳畔,欢呼声仍在心中回响。然而,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他却要率领不奴族的勇士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面对曾经的盟友。

城头上,汉军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鼓声隆隆,震得大地都在微微颤抖。刀枪如林,弓弩满墙,那是大汉将士们不屈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甚至还能看到多人操纵的重弩机,有人正在忙碌地上弩,那巨大的弩机仿佛是死亡的使者,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向远方。

袁华身后,一万华夏的骑兵和两万披甲民列阵待发。人马如林,铺开在大地之上,如同一片黑色的云朵,遮天蔽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绝,那是为了族人的尊严而战的勇气。

他深吸一口气,命士兵将劝降的信件射入城中。然而,片刻之后,城头上的大汉将领却回射信件,大骂不奴族是蛮夷,袭扰大汉边疆,誓死不降。那愤怒的骂声,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袁华的心。

他闭上眼睛,心中百感交集。曾经的战友,如今却成了敌人;曾经的盟友,如今却要兵戎相见。然而,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为了大汉的未来,为了五千两百万大汉人的生命,他必须迈出这艰难的一步。

风起,吹动他的战袍,也吹动他心中的火焰。袁华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如炬,直视着那座古城。他知道,一场血战即将来临,而他,将带领他的族人,迎接这命运的挑战。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古城的城墙上,泛起一片金黄。袁华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目光穿过连绵的沙丘,凝视着远方的古城。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将军,我们真的要进攻焉耆吗?”副将赵林站在袁华身后,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

袁华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赵林,你也是汉人。如果我说,攻打大汉是为救人,你相信吗?”

赵林沉默了。

良久他看着袁华,说道,“万夫长,我相信你”。

袁华微微点头:“我已经想过了。大汉的将领绝不会轻易投降,他们的骄傲和责任让他们无法接受失败。如果我们强行进攻,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还会让无数无辜的人丧生。我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虽然艰难,但却是为了华夏族和大汉共同的未来。”

赵林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将军。我会执行你的命令。”

袁华转身,目光深邃地看着赵林:“赵林,我知道这很难。但你要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征服,而不是杀戮。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护无辜的百姓。这是我们作为战士的责任。”

赵林点了点头,他知道,袁华虽然有着征服的雄心,但他始终心怀慈悲,不愿意让战争变得过于残酷。

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夜幕降临。袁华站在山坡上,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他知道自己即将做出的选择,将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但他也知道,这是为了华夏族的未来,他必须迈出的一步。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袁华站在华夏的军阵前,望着远方的焉耆古城。他的身后是一万不奴族的骑兵和两万披甲民,人马如林,如同一片黑色的森林。

袁华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赵林说道:“进攻吧!”语气中既有遗憾,也有解脱。

赵林挥舞着旗帜。

大汉士兵们,在城墙上睁大了双眼,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喷着白色的烟雾,轰隆隆的向着城市走来。

两辆拖拉机顶着厚厚的钢板,缓缓向着焉耆城西面的门洞而去。这是袁华从矿山中带来的秘密武器,它们的钢铁外壳足以抵御汉军的重弩机、投石机、火把和沸水的攻击。袁华知道,这种武器的威力巨大,足以在瞬间摧毁焉耆城的城门。但他也清楚,这种武器的使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可能会伤及无辜。

然而,袁华别无选择。他必须尽快攻下焉耆城,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他希望,这种强大的武器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避免更多的流血。

汉军的城头上,士兵们紧张地注视着这两辆奇怪的机器。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武器,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重弩机、投石机纷纷射击,火把和沸水也扔了下去,然而,这些攻击都无法伤害到拖拉机顶板下的士兵。

士兵们卸下一个三百公斤的巨大铁箱,然后开着钢铁顶棚的拖拉机,缓缓退出了焉耆城的门洞,回到了不奴族的军阵之中。这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战场上一片寂静。没有人喧哗,仿佛时间回流,什么事情都未曾发生过。

只有门洞之中,一个顶部封闭,四周穿孔的铁盒里,三盘如同蚊香盘旋的香火在缓慢燃烧。它们都已经快引燃到火线。三根火线中的任何一个引燃,就会引爆三百公斤的黑色炸药。在场只有矿工见过黑火药爆炸,但他们也从未见过如此巨量火药的爆炸。披着铠甲的矿工们本能地用双手掩上了耳朵。

袁华骑在马背上,目光紧紧盯着一公里外的门洞,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一刻,他的选择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他希望,这场爆炸能够尽快结束战斗,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突然,一声巨响划破了寂静的清晨。爆炸带来了刺眼的光芒、震耳欲聋的轰鸣和强大的沙石冲击波。沙砾如同暴雨般打在袁华的脸上,战马也被吓得不断后退。袁华紧紧握住缰绳,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

爆炸的威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焉耆城的城门楼在瞬间化为一片瓦砾,那个曾经射来“绝不投降”信件的将领,也随着城门楼一同消失在了爆炸之中。两边城墙上的汉兵被冲击波震得晕厥过去,更远处的汉兵,拿着武器的手都在颤抖。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向大多数人解释这种力量。

然而,不奴族的战士们却高举着刀斧,欢呼雀跃。他们认为火焰神明站在他们这一边,胜利将属于不奴族。赵林挥手,长号声响起,战鼓声震天。不奴族的士兵们排山倒海般地向着焉耆城冲去。

而此刻的焉耆城,却如同死去一般,连鼓声都没有响起。汉军的士兵们被爆炸的威力震慑住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的力量,心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袁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他知道,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但他的内心却无法平静。他不想看到无辜的人在战火中受苦,然而,他的选择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破坏与伤亡。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他知道,他必须尽快结束这场战斗,减少更多的流血。他策马向前,向着焉耆城的废墟而去。

城内的街道上,汉军的士兵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他们被爆炸的威力震慑住了,手中的武器也纷纷落地。华夏族的士兵们高举着刀斧,冲进了城内,袁华策马疾行,冲过城门口的废墟,在街道上连续大喊,下令让他们停止杀戮。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征服,而不是杀戮”袁华骑在战马上,大声喊道。

这时,一个汉军爬上屋顶,一发重弩矢射向袁华,一个亲卫策马前扑,弩矢穿透了札甲的缝隙,血液喷洒而出。

华夏的士兵们冲入那片房屋,喊杀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

袁华抱着怀里的亲卫,他还是个孩子,却永远的停止了呼吸。

望着远方的天空。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了?

真的不会有杀戮吗?

焉耆城的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古城刚刚经历的惨烈与悲壮。战后的街道上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和血腥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感。曾经繁华的市井,如今已被战火摧毁,断壁残垣间,火光在风中摇曳,照亮了那些被鲜血染红的石板路。

汉军的士兵们在街道上与不奴族的战士们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搏杀。尽管城门已被炸毁,焉耆城的大部分城墙也已坍塌,但汉军的抵抗却并未停止。他们点燃了房屋,试图用火焰阻挡不奴族的进攻。火势在街道上蔓延,吞噬着一切,而双方的士兵则在这片火海中厮杀,鲜血如同河水般流淌在城市的街道上。

尽管袁华在战前曾严格下令,尽量减少对平民的杀戮,但战争的残酷却无法完全避免无辜的牺牲。在这场混乱的搏杀中,平民的尸体散落在街头巷尾,他们的脖子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那是不奴族战士的斧头造成的。每一个倒下的平民,都是这场战争的无辜受害者,他们的生命在战火中被无情地夺走。

袁华独自走在焉耆城的废墟中,他的脚步沉重而缓慢。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力感。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心如刀绞,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城池已经失守,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汉军的士兵们仍然如此顽强地抵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街道上,一名年轻的汉军士兵正与一名不奴族的战士搏斗。他的脸上带着坚毅的神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屈的意志。尽管他的身体已经多处受伤,但他仍然死死地握着手中的长矛,与对手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最终,不奴族的战士凭借更强的体力和更锋利的武器,将他击倒在地。年轻的汉军士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紧紧握住长矛,目光中没有一丝恐惧,只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袁华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明白,这些汉军士兵为何如此执着,为何在必败的局面下仍然不肯放弃。他们是为了什么而战?是为了这片土地?是为了他们的家园?还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

他继续前行,来到一处被火焰吞噬的房屋前。一名汉军的将领正跪倒在废墟中,他的身上满是伤痕,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他已经死了。他的身边,几名汉军士兵正与不奴族的战士们展开殊死搏斗。尽管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他们仍然毫不退缩,用生命扞卫着他们的将领。

袁华停下脚步,注视着这位将领。他看到,将领的手中紧握着一面破损的战旗,那是大汉的旗帜。尽管旗帜已被火焰烧毁大半,但死去的他,仍然死死的扶着。

一遍遍喊话,可那些大汉士兵死不投降,被华夏士兵,一个接一个砍倒,就死在袁华面前。

转身,继续在废墟中前行。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力,但他也明白,战争的残酷是无法避免的。他只能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片土地能够恢复和平,那些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人们能够重新找到属于他们的安宁。

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天空被染成了深紫色。焉耆城的废墟上,火光仍在燃烧,但已经逐渐微弱。袁华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默默祈祷。他希望,这场战争能够尽快结束,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赵林穿过硝烟,红色的披风在夜色的火把里,如同飞舞的血液。

他来到袁华面前,单手抚胸说道:“焉耆城已经全部拿下,共杀敌七百四十八人,俘虏敌人六百八十人。仓库里的物资,抢救回来一半。”

袁华拍了拍身边的磨盘,让赵林坐下。

他问赵林,“如果,我是说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家乡,因为某些人,某些事,会死去八成的人口,你会怎么做?”

赵林是军人,他回答的很干脆:“拔刀,杀了他们。”

袁华继续问:“可别人不知道,家乡的人反而保护他们,拿着刀阻止你呢?”

赵林想了想,说道:“那要看死多少人?若杀一百可以救一千,那值得!”,起风了,风里却有着血的味道。

袁华不再言语,他的脸在火焰里明灭。

第二天,华夏国西路军兵分两路。

赵林带五千骑兵,五千披甲民,攻打乌垒城的汉军,袁华告诉了他们那条密道。

而袁华自己则带着五千骑兵和一万五千名披甲民,带着庞大的车队向着阳关出发。

七月五日,赵林下乌垒城,西域震动,三十六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

七月底,夜晚,袁华抵达阳关外。

夏日的清晨,第一缕朝阳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阳关的城墙上,为这座古老的关隘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

从西边望去,阳关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雄伟。关城的轮廓在晨光中逐渐清晰,高耸的烽火台如同一座坚固的灯塔,矗立在关隘的中心。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岁月的侵蚀让它的表面布满了裂痕,却也增添了一份沧桑之美。朝阳的光芒洒在这些裂痕上,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关城的城门紧闭,厚重的木门上钉满了铁钉,显得坚固而庄严。城门两侧的箭楼高高耸立,箭窗里透出一丝丝晨光,仿佛是守卫的眼睛,警惕地注视着远方。关外是一片广袤的戈壁滩,黄沙漫漫,一直延伸到天边。在朝阳的照耀下,沙丘的线条被勾勒得格外清晰,金色的沙粒闪烁着光芒,如同一片流动的海洋。

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在朝阳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粉色,山间的云雾如同轻纱般缓缓飘动,为这片荒芜的大地增添了一抹灵动。偶尔,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也带来了远处绿洲的生机。阳关的周围,虽然荒凉,但在这夏日的朝阳下,却也显得充满了希望。

此时的阳关烽火漫天,袁华指着烽火对亲卫们说:“那是欢迎我们的篝火吗?”,众人哈哈大笑。

阳关之上,士兵们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站在城墙之上,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远方。朝阳的光芒映照在他们的铠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华夏国的战略布局中,阳关从来都不是一座孤立的关隘,而是整个西部战局的关键棋子。袁华站在阳关西面的高地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紧紧盯着那座在阳光下泛着黄土色泽的古老关隘。他的身后,是一排排高耸的重型投石机,这些巨大的战争机器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阴影,仿佛是死神的镰刀,随时准备收割生命。

“开始轰击!”袁华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随着他一声令下,重型投石机的投掷臂缓缓抬起,巨大的石块被紧紧地固定在投掷臂的末端。士兵们迅速调整角度,确保每一次投掷都能精准地命中目标。随着一声声巨响,石块划过天空,带着呼啸的风声,狠狠地砸向阳关的城墙。城墙在剧烈的震动中摇晃,尘土飞扬,碎石四溅。

阳关的守军早已严阵以待,他们躲在城墙的掩体后,用弓箭和投石还击。然而,袁华的投石机威力巨大,每一次投掷都能在城墙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守军的抵抗虽然顽强,但在这种日夜不停的轰击下,城墙的破损越来越严重,守军的士气也逐渐低落。

与此同时,华夏国的另一支精锐部队正在悄然行动。乞力,这位以勇猛和智谋着称的将领,正带领着三万铁骑从落日城一路南下,直插酒泉。他们的行动迅速而隐秘,如同一把利刃,直插大汉西部的软肋。

酒泉,作为河西四郡的重要据点,是大汉西部的粮草和辎重补给中心。乞力的目标非常明确——切断酒泉与敦煌之间的联系,将大汉的西路边军全部锁死在敦煌城中。一旦粮草和辎重被切断,敦煌城内的守军将陷入绝境。

袁华的投石机轰击阳关,不仅仅是为了攻城,更是一个巨大的诱饵。他的目标是将河西四郡的兵马全部吸引到阳关之后的敦煌城。只要大汉的西路边军被锁死在敦煌,华夏国的兵锋将直抵长安,整个大汉的西部将再无强敌。

随着战局的推进,大汉的西路边军果然如袁华所料,纷纷向敦煌城集结。他们试图在敦煌城外和袁华决战。

却在决战前夕,被乞力的铁骑直接切断了退路。酒泉城破,全城的粮草和辎重被乞力的部队控制,敦煌城内的守军陷入了绝境。

阳关的城墙在日夜不停的轰击下终于倒塌,守军的抵抗彻底瓦解。

袁华的部队兵抵敦煌城下,在城市西面建立坚固大营,也不攻城,只守不攻。

与此同时,乞力的铁骑在武威,酒泉,敦煌之间往来穿梭,切断了大汉西路边军的所有补给线。

敦煌城内的守军坚持到十一月,全军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

袁华的部队坚守西路,与乞力的铁骑形成夹击之势。大汉的西路边军在漫漫黄沙中陷入绝境,他们曾经多次冲击西路军营地,被上百门火吻炮轰的七零八落;也有武将,带领所有骑兵寻找乞力决战,可乞力统领的轻骑兵极其擅长回马射战术,大汉的骑兵损失惨重,最后还是回撤到敦煌城中。

最终,大汉西路边军,弹尽粮绝,三万人,不得不选择投降。

至此,华夏国的战略布局大获全胜。大汉的西部再无强敌,华夏国的兵锋直指长安。袁华站在阳关的废墟上,望着远方的敦煌城,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知道,这只是华夏国崛起的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拿下长安,将是新未来的开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