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239章 袁华心痛古塔怒

大汉与罗马 第239章 袁华心痛古塔怒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5 05:12:26 来源:小说旗

这些天来,袁华整个人都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着,心情极度低落。原本那个阳光开朗、能言善道的他仿佛消失不见了一般,如今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间属于自己的高等学校办公室里,眼神无神地望着某个角落,独自发着呆。

尽管内心备受煎熬,但袁华依旧没有放弃努力。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拼尽全身力气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甚至比以往还要更加用心和专注。对待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他也始终展现出最为友善温和的态度,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然而,让袁华感到无比困惑和痛苦的是,即便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大汉却对他的种种表现视若无睹,甚至还以一种冷漠而疏离的方式回应他,甚至攻击南海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袁华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其中缘由,心中的疑问如同一团乱麻越缠越紧,令他愈发苦闷烦躁。

华夏国确实庇护了一半的邓家人,可这并不代表华夏国参与了大汉的政治斗争,这只是袁华和邓太后的交易。

邓家也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放下手里的史书,袁华为邓家的忠诚感到惋惜,亦为大汉的薄情感到愤怒。

邓太后的父亲,东汉元兴元年(105年),陇西高原的羌人集体跪地痛哭,用刀自割面颊,任鲜血滴落。汉朝斥候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四万余羌人正在集结,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叛乱……这个被《后汉书》记载为“如丧父母”的真实历史场景竟是祭奠一位汉朝官员——刚刚病逝的护羌校尉邓训!

羌人为邓训举行的仪式是一种古老“剺面礼”,本是他们部落最高葬仪,平时只有大酋长配享,这次仪式出现了三个反常:

1. 参与部落多达27支,包括曾与邓训交战的烧当羌。

2. 连妇女们也获准持刀划面,痛哭流涕。

3. 集体跪向东方,洛阳方位。

邓训是谁呢?到底做了什么,令野蛮未开化的羌人如此心悦臣服?

邓训就是东汉故太后邓绥的父亲。东汉打跑了匈奴后,“羌患”开始频发。汉朝是汉族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甚至快亡国了对边患也大多选择武力解决问题。永元年间,邓训横空出世,完全摒弃了当时盛行的军事镇压策略。《护羌令》,揭开了他的治理玄机:他默许羌人保留\"血誓断案\"习俗,却将汉律的\"伤人者赎\"条款与之对接 ,他在湟中谷地建立定向贸易区,用中原犁铧交换羌人战马,但要求交易必须\"羌汉共秤\" ,他亲自参与羌人\"白石祭\",却在祭坛旁设立汉式社稷神位……

这种“以德教化”产生了神奇效果。某次汉军误杀羌民引发骚乱,邓训竟令涉事士卒依羌俗\"赔命价\",自己却按汉律将其革职流放。这种双重惩罚机制,意外获得双方认同——羌人碑刻称其\"明如白石神\",而洛阳朝堂赞其\"未损国威\"。

和熹皇后邓绥临朝掌权后,继承了父亲的临时性怀措施。

她在永初元年(107年)推行的改革,堪称古代版的\"民族区域自治\"雏形:颁布《羌汉断事令》,命地方官“依俗理旧案,据律断新争” ,破格提拔羌人豪帅滇零为破羌都尉,开少数民族将领统率汉军先例 。

而邓太后本人,她的功绩其实不输任何帝王,只是她是女子,历史少有评论。

邓太后,名邓绥,是东汉中期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她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邓绥自幼聪慧好学,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晓《诗经》《论语》,其才学与品德深得家人赞誉。

邓绥于15岁入宫,因其品德高尚、谦恭有礼,深受汉和帝喜爱。102年,她被立为皇后。105年,汉和帝驾崩,邓绥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开启了长达十六年的摄政生涯。

邓太后在位期间,东汉面临诸多困境,如水旱灾害、外族入侵、盗贼四起等。但她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决心,力挽狂澜,挽救了东汉的江山社稷。

首先,邓太后以身作则,推行节俭政策。她削减宫中开支,禁止奢侈浪费,还约束宗族,严惩不法行为。其次,她积极救灾,多次减免灾区赋税,开仓放粮,拯救了无数百姓。此外,她还推行“假民公田”政策,鼓励百姓耕种,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政治上,邓太后整顿吏治,表彰廉洁官员,严惩贪污**,使朝政焕然一新。她还重视教育,开办男女同校学堂,甚至让宫女也能接受教育,开创了女性参政的先河。

在外交上,邓太后采用刚柔并济的策略,平定边患,确保边疆安宁。她还大力支持科技发展,她出资大力推广造纸术,是她推动蔡伦改进造纸术,为后世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她对于自身极其节俭,却出钱给张衡造浑天仪,造地动仪,只为了解天象和地灾,想用科学来拯救苍生。

若以人生所处的时代而言,邓太后远比他袁华伟大百倍,她才是中华科学的推动者之一。

邓太后临朝十六年,她以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东汉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统治时期,东汉天灾不断,可社会相对安定。邓太后的一生,堪称“皇后之冠”,她的功绩在东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这位太后故去,他的哥哥辞官回故里,还要被逼死,这就是寡情薄义,这就是世家和皇家政治极度无情和无耻。

甚至,女学也关闭了!

这天下一半的女性人口,从此再难入学堂,以致后世儒家甚至说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屁话。

他从来都不喜欢政治,但他从来都不关心政治,甚至离东汉的政治圈很远。

但他受不了,东汉愚昧天下的做法,东汉对邓家不公,他能保住一半邓家人性命,已经不失承诺。

可东汉对天下的不公,他岂能坐而视之,不闻不问?

再次看向桌上的史书,他拿出一张纸,写下东汉,儒学和世家三个词,他的手指把笔杆捏的死死的。

东汉时期,世家大族的崛起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现象。世家大族在东汉的发展中既有功绩,也有过失,其对东汉政权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家大族在大汉的形成过程之中是有功绩的。

首先,人才储备与文化传承。东汉世家大族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尤其是儒家经典的研习。这种传统使得世家大族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文化传承者和人才储备库。他们通过世代积累的文化底蕴,培养出大量精通经学的士人,这些士人通过察举、征辟等方式进入官僚体系,为东汉的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持。

其次, 地方稳定与经济保障。在天灾频发,流民动荡的背景下,世家大族通过兼并土地,建立了具有军事防御能力的“坞堡”,这些坞堡成为地方百姓的避难所。世家大族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保护了大量本土居民,维护了地方的相对稳定。

但,世家大族的过失也罄竹难书。

其一,权力垄断与政治**。东汉中期,世家大族逐渐垄断了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使得官职成为世家子弟的专利,普通士人难以进入官僚体系。这种权力垄断导致政治**,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其二,土地兼并与社会矛盾。世家大族通过土地兼并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兼并的还是最好的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依附于世家的佃户。这种土地集中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

他要救华夏,就必须限制世家,也要任用世家子弟,这是一个巨大的学问。

首先,必须完善选官制度。大汉政府应改革察举、征辟制度,增加公平性和透明度,打破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科举必须要进行,可以通过设立严格的考核标准,选拔真正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官僚体系,避免世家子弟凭借家族背景轻易入仕。

其次,必须严刑酷法,限制土地兼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兼并的限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严格限制人均占有土地的最大数量,否则祸乱天下,任何朝代的衰败都是从土地兼并开始的。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几乎贯穿了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的根源之一。从周朝到清朝,土地兼并问题始终是王朝兴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周朝初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集体耕种,那就是孔子看到的周初盛世。然而,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土地兼并开始出现,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这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埋下了土地问题的隐患。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兼并问题较为突出的时期之一。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经济恢复,但也为土地兼并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推移,豪强地主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社会矛盾激化。东汉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最终引发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唐朝初期实行均田制,试图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缓解社会矛盾。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豪强兼并,均田制逐渐崩溃,土地兼并问题再次凸显。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失去土地的流民会依附豪强,于是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皇室宗族、官僚和宦官通过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庞大的庄园经济。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同时,土地兼并还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危机,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代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试图缓解土地兼并问题,但土地私有制的根本矛盾并未解决。随着人口激增,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后成为流民或佃农,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这种矛盾在晚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的重要根源。

土地兼并问题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土地兼并不仅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加剧社会贫富差距,还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从周朝到清朝,土地兼并始终是王朝兴衰的最重要的因素。

再次,还不能一棍子全打死,要利用好世家有才学的子弟,这是华夏文明存续的骨血。

要充分利用世家大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储备,将其引导到国家建设中。例如,鼓励世家子弟参与地方教育,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要限制世家聚集和军事化,通过削弱世家大族的军事力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例如,限制世家大族建立私人武装,将地方军队的指挥权收归中央,避免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袁华将笔放下,他心痛,但也已经醒悟,大汉绝不可能靠知识改变命运,大汉已经是一棵腐烂到根子里的巨木,必须推倒重来。

他提笔写下以下文字,派出八百里加急送往落日城,然后通过乞力在北地的军事力量保护通信,越过莽林,日夜兼程送去北铁城。

以道门广发于天下。

“讨昏君刘祜及世家大族书

天下子民、四方豪杰:

夫天下者,百姓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德配天,以仁爱民,以法御天下。今大汉皇帝刘祜,昏庸无道,德不配位,其罪状昭彰,不可胜数。

太后邓氏,德行天下,临朝十六载,宽厚仁爱,以节俭治国,以恩泽抚民,天下咸服。然太后崩逝未久,刘祜即背弃恩德,迫害邓氏一门,诛杀无辜,株连甚广。此等行径,何其残忍!太后在位之时,虽有灾荒,然天下尚能安定,百姓尚能温饱。今刘祜嗣位,灾荒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哀鸿遍野。此皆刘祜无德无能,不能抚恤百姓,不能应天顺民之故也!

世家大族,本应为国效力,为民谋福。然今之世家,乘天灾之际,大肆兼并土地,广积财富,而对灾民百姓则视若无睹,任其在孤苦无依中死去。世家之富,富可敌国;百姓之苦,苦不堪言。世家大族如此行径,何以对得起天下百姓?何以对得起大汉之名?

天下者,百姓之天下也。刘祜无德,世家无良,如此君臣,何以治理天下?何以对得起我大汉百姓之纳税?刘祜之位,上不能安天灾,下不可安黎民,何德有之。世家之富,本非勤劳所得,乃兼并而聚。如此君臣,有何能力当得起天子之位?有何能力保我大汉江山社稷?

今我等众民,忍无可忍,特起兵讨伐刘祜及世家大族。愿天下豪杰响应,共诛此逆贼,共讨此无良世家。还我大汉一片朗朗乾坤,还我百姓一个安居乐业之天下!

天下之民共讨之!”

于此同时,袁华已然决定亲自去伊犁城,他要发兵大汉,出伊犁向东兵进长安和洛阳。

一个人,一旦爱什么爱的深沉,那一旦恨起来,也恨得极其深。

袁华就是如此这般,他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全心全意地对待那庞大的大汉王朝。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大汉竟然悍然发动攻击,矛头直指他所守护的南海城!不仅如此,大汉更是毫不留情地封禁了他苦心经营的理学园。面对这无情无义的大汉皇帝,袁华不禁心生悲愤:“既然皇帝如此绝情绝义,我又何必再自作多情?”

袁华深知自己肩上背负着重担,他要对那些无辜的百姓负责到底。他心中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希望能让每一个百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良田,家家户户都能穿上温暖的衣裳;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地走进学堂接受教育,老人们也能够安享晚年、得到妥善的照料与赡养。只要能实现这些目标,袁华便觉得自己没有辜负大汉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要知道,华夏国本就是一个凭借武力打拼出来的强大帝国,这个国家的民众骨子里流淌着好战的血液。更何况此次大汉无缘无故地攻打南海城,这种行径实在令人发指。此时此刻,就连尔青将军还带领着将近十万的军民深陷重围,形势岌岌可危。

在此危急关头,华夏国的大匠师们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深思熟虑之后,与会众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全票通过。

老阿拉什微微眯起双眼,目光深邃而睿智,他缓缓开口提醒众人:“诸位需谨记,对于大汉王朝,我们应采取长期战略。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陷入被动局面。”说罢,他抬起手来,朝着遥远的西域方向轻轻一指。

“首先,我们要将目标锁定在西域三十六国之上。这些国度规模皆不算大,但地理位置却至关重要。而且,经过多年经营,我们在此地的影响力已然颇为强大,若能善加利用,想要收服它们并非难事。”老阿拉什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信与把握。

刘玉也提醒道,“伊犁城出兵和乞力在北面的大军要配合,不可轻易冒进,务必步步为营。”

公元一二一年六月中,袁华出山海城,一路向东。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大汉帝国突然对南海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双方的军队在城池周围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消息如同狂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也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古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

古塔在接到尔青的紧急消息后,迅速召集了高进等核心将领,紧急商议对策。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古塔和高进最终决定暂停对玛雅的军事行动。他们意识到,南海城的战局关系到整个新世界的安危,必须全力以赴应对。于是,高进下令,留下少数精锐部队,配备先进的火器,分别驻守各个河口营地,以防止敌人的突袭。与此同时,他迅速调集了前进城、新世界城以及两洋城的大军和海船,准备集结力量,支援南海城。

六月中旬,两洋城南城的码头上一片繁忙。两百艘海船从美洲各地汇聚而来,整齐地停靠在港口,三万名士兵身着铠甲,手持火枪和冷兵器,陆续登船。这些士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他们配备了大量先进的火器,战斗力不容小觑。在高进和盖尤斯的统领下,这支强大的舰队缓缓驶离港口,越过茫茫的太平洋,向着南海城的方向进发。

海面上,波涛汹涌,但舰队却如同钢铁洪流般坚定而有序。高进站在旗舰的甲板上,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他知道,这场战斗不仅关乎南海城的安危,更关乎整个新世界的未来。而古塔则在后方坐镇指挥,随时准备支援前线。两洋城的人民也在码头上送别这些勇士,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期待与担忧。

大汉,第一次要面对一个站起来的华夏国,这个国家在最弱小的时候都让罗马,帕提亚和贵霜头痛无比。

现在,华夏国从伊犁,从落日城,从两洋城,三路发兵,齐头并进。更有,袁华的讨皇帝和世家书正在路上。

全面战争,将要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