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251章 东汉世家和函谷关的抉择

大汉与罗马 第251章 东汉世家和函谷关的抉择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09 20:43:40 来源:小说旗

当华夏军的铁蹄踏破长安的城门,历史的巨轮在这一刻转向新的航道。东汉世家扶风马氏,面对这风云变幻的局势,展现出超凡的智慧与远见。马氏一族,世代簪缨,为大汉开疆拓土。如今,他们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明智而果敢的选择。

马氏家主,一位饱读诗书、深谙世事的长者,目光如炬,洞察时局。他深知,天下之势,非进则退,唯有顺应大势,方能保家族之兴盛,助华夏之崛起。于是,他派遣族中才俊马平,携带家族的诚意与决心,奔赴长安,面见华夏军统帅袁华。

马平,风尘仆仆,却步履坚定。他知道华夏国的一切,也知道袁华的为人,踏入华夏军营的那一刻,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在袁华的帐前,他恭敬作揖,坦诚地表明了扶风马氏的立场:“家主有命,我马氏一族愿顺应华夏国之大势,按照人头五十亩之规定,悉数执行。此乃家族之本分,亦是对华夏国法令的尊崇。”

然而,马氏的抉择远不止于此。马平继续说道:“我马氏一族,世代习武,族人皆有报国之心。如今,华夏国崛起之势不可阻挡,我族愿为先锋之将,赴美洲、欧洲、中亚,为华夏国开疆拓土,不惧生死,不辞劳苦!”他的声音中透着坚毅与豪迈,这是向华夏国表明扶风马氏愿意用族人的生命和华夏的国运捆绑。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平还提出了一个宏大而富有远见的计划。马平拱手道:“我族愿倾尽全力,投资发动机工业。此乃未来之关键,我马氏愿与华夏携手,恳请赐予技术支持,助我族投身工业浪潮,为华夏之崛起添砖加瓦。”

袁华听罢,心中不禁赞叹。扶风马氏,不仅有世家之智,更有天下之志。他们的选择,是对华夏国的坚定支持,更是一种表率。马氏一族,愿为华夏国的先锋,为天下开拓,这份胸怀与担当,让他刮目相看。

一二二年十二月的最后一战,是袁华带领十万大军,进军函谷关。

函谷关是连接关中平原与中原地区的关键通道,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境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控制函谷关以西的全部土地,意味着掌握了关中平原这一富庶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扼守了中原与关中之间的交通要道,能够有效阻挡外敌入侵,保障关中地区的安全。此外,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平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和人口中心。关中地区在东汉时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区和军事后勤基地。作为“八百里秦川”的核心地带,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来看,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庞大,足以支撑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动。

122年的冬天,天地间一片苍茫,初雪如细碎的玉屑,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广袤的大地上。袁华统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目标直指函谷关。马车在雪地上缓缓行进,车轮碾过积雪,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仿佛是历史的低语,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

袁华坐在马车上,身披雪白的裘毛战袍,目光如炬。掀开车帘,透过漫天飞舞的雪花,远远地遥望着函谷关的冬日景色。函谷关矗立在群山之间,雄伟而庄严,高耸的城墙被初雪覆盖,宛如银色的巨龙,横亘在天地之间。关隘的城楼在风雪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无数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

凝视着函谷关,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函谷关,这座古老的关隘,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纷争,也阻挡了无数的雄心与抱负。然而,袁华知道,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他坚信,终有一天,华夏一统,关隘终将变成通途,而他和华夏的大军,将成为这一切的推动者。

“将军,函谷关就在眼前了。”副将赵林的声音从车外传来,打断了袁华的沉思。

袁华微微点头,目光依旧没有离开那座雄伟的关隘。他心中默默念道:“函谷关,今日,我袁华率十万雄兵而来,要越过雄关,让关中与中原再无阻隔。”

马车继续前行,袁华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函谷关。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景象:华夏一统,天下太平,关隘不再是战争的象征,而是通向繁荣与和平的通途。商队往来,车马如龙,百姓安居乐业,再无战火纷扰。

“终有一天,华夏一统,关隘终将变成通途。”袁华低声自语,声音中透着坚定与豪迈。他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小雪依旧在飘落,落在袁华的战袍上,落在马车上,也落在函谷关的城墙上,落在士兵的弓斧上。天地间一片宁静,仿佛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变革。

袁华在这里给洛阳皇帝刘祜写了一封信。

《袁华致东汉皇帝刘祜书》

“陛下:

袁华顿首,冒昧上书,心怀至诚,愿陛下垂察。我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自古以来,王朝兴替,皆因时势所趋,民心所向。今大汉历经风雨,国势渐衰,而天下人心思变,此乃天道循环,非人力所能挽也。然我心向汉室,不忍见皇家蒙尘,故愿以至诚之心,为陛下谋一退路,保皇家世代安宁,亦保大汉之名垂万世。

我愿陛下深思熟虑,若能退位让贤,我可保皇家不死一人,皇家土地不失去一寸。刘氏作为大汉之国家象征,可永存于世,供万世敬仰。此乃我之至诚,亦是我对大汉之忠诚所系。然天下大势,非一人可独揽。

愿陛下让皇权于大匠师会议,此会议汇聚天下英才,能为国家谋长远之计,为百姓谋福祉。皇家可遣一人参与大匠师会议,拥有参与权,以保皇家之地位与尊严。如此,既顺应天下大势,又保全皇家之荣耀,岂不两全其美?陛下,天下者,百姓之天下也。唯有顺应民心,方能长治久安。

我愿陛下以天下为重,以百姓为念,审时度势,做出明智之举。我虽微末,然心怀大汉,愿为陛下分忧,为天下谋福。愿陛下圣鉴,以天下黎民为己任!”

他思考良久,保留象征性的大汉王权,或许是一种牺牲最小的革命方式。

这样做,保留了大汉的颜面,同时大匠师会议将全面取代王权,成为统治核心。限制皇族扩张土地,保留现有的财富,或许能够弱化矛盾。

哪怕少死十万人,也能用这些人口极大的充实美洲和中亚的汉族人口,汉朝有六千万人口,只要愿意移民十分之一。那也有六百万人口,也可以让汉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主体。

十二月十五日,赵林代表袁华会见函谷关守军副将,双方在城门口相会。

冬日的函谷关,被初雪覆盖,一片寂静。函谷关的城墙在风雪中矗立,显得格外冷峻。华夏军副将赵林身披战袍,骑马来到函谷关的城下,与函谷关副将会面。赵林勒住马缰,目光如炬,直视着函谷关副将。他沉声说道:“我华夏军不愿多造杀戮,今日前来,只为演示我军破城之法。以百米城墙为宽度,我军将展示破城之能,望贵军知晓,此乃武力之展示,非为攻城。”函谷关副将面色凝重,他深知函谷关的坚固,却也对华夏军的实力心存疑虑。他拱手道:“赵将军之意,我已知晓。但函谷关乃千年雄关,非轻易可破。”赵林微微一笑,语气坚定:“副将不必多虑,明日拂晓,便知分晓。”第二日凌晨,天色微明,函谷关的守军们站在城墙上,紧张地注视着远处的华夏军阵。突然,一阵沉闷的轰鸣声从远方传来,震天动地,仿佛连大地都在颤抖。守军们惊骇不已,只见远处的雪地上,两百门古塔大炮同时开火,炮火如雷,惊起雪花满天飞舞。赵林站在华夏军阵前,目光如刀,注视着前方的城墙。他高声下令:“瞄准百米城墙,全力轰击!”炮火如雨,密集的炮弹落在函谷关的城墙上,激起漫天尘土与碎石。城墙在炮火的轰击下,开始出现裂缝,随后逐渐崩塌。守军们惊恐万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的火力,城墙在炮火面前,仿佛脆弱的纸张。两个时辰后,百米城墙在炮火的轰击下彻底崩塌,巨大的石块和尘土在雪地上堆积成一片废墟。函谷关的守军们被这震撼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这是跨越千年的武力展示,非人力可以抗衡。赵林勒马而立,望着前方的废墟,语气平静却透着威严:“我华夏军不愿多造杀戮,今日之事,望贵军深思。函谷关虽雄,但非不可破。若能顺应大势,归顺华夏,可保全性命,亦可保全荣耀。”函谷关的守将站在城墙上,望着那片废墟,心中震撼不已。望向左右,人人皆面无血色,军心已失,何以为战?他知道,面对如此强大的武力,抵抗已无意义。他深吸一口气,高声回应道:“华夏军之威,我等已领教。我等愿与华夏军商议归顺之事。”赵林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场震撼的破城演示,已经让函谷关的守军明白,华夏军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赵林的战马远去,大汉守将忽然觉得天地之间一片落寞,幽幽的说道,“武将的荣耀,从此没落!”

函谷关的城墙上,雪花纷飞,寒风凛冽。守将李然站在城头,望着远处的华夏军营,心中满是沉重。他转身看向身后的众将领,这些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兄弟,此刻都沉默不语,气氛压抑而凝重。

“诸位,”李然开口了,声音低沉而有力,“华夏军的火力非我等能敌,函谷关虽固若金汤,但若再抵抗下去,必是玉石俱焚。五千将士的性命,难道要因我等之私而轻弃吗?”

众将领沉默片刻,副将王铁率先开口:“李将军,我等皆知华夏军之强,但你我家人皆在洛阳,若是投降,他们必遭牵连,性命难保。”

李然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沉声说道:“我亦知此理,但若我等皆死,五千将士又当如何?他们也有父母妻儿,难道要让他们为我等陪葬?”

众将领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矛盾。将领张勇叹了口气,说道:“李将军,我等皆是血性男儿,战死沙场本是分内之事,但五千将士的性命,我等又怎能不顾?”

“正是如此!”李然目光如炬,语气坚定,“我等身为守将,自当以将士性命为重。今日之事,若能保全五千将士,我等虽死亦无憾。我意已决,投华夏军,对外宣称我等皆尽战死,以我等之假死换家人活命!”

将领刘强沉默片刻,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李将军,我愿随你共赴此局。你我兄弟,生死与共!”

“我亦如此!”王铁紧随其后,语气坚定。

众将领纷纷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与决绝。李然长叹一声,转身望向远方的华夏军营,声音中透着一丝悲壮:“传令下去,封死函谷关向东的所有道路,准备与华夏军谈判。你我兄弟,今日便以死相搏,为将士们谋一条生路。”

众将领齐声应诺,转身离去,准备执行命令。李然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的华夏军营,心中默默祈祷:“袁华,我等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不愿让五千将士陪葬。今日之举,望你能理解。”

夜幕降临,函谷关的城门紧闭,向东的道路被封死。华夏军营中,袁华接到函谷关守将的求见信,心中微微一动。他知道,李然和众将领的抉择,或许能为这场战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两天后,函谷关城头竖起数面白旗,上面分别写着“李然战死”“王铁战死”“张勇战死”,“我等愿降”……华夏军的士兵们不明所以,以为昨日炮击众守将皆已战死。

而函谷关的五千将士,开函谷关城门,迎接华夏军入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