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汉与罗马 > 第86章 渭城暮雪

大汉与罗马 第86章 渭城暮雪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6:20:32 来源:小说旗

渭城最初是秦朝的都城咸阳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咸阳建成了一个宏伟的都城,渭城因此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始皇陵及其兵马俑坑就位于渭城附近。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渭城作为长安的近邻,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渭城位于渭河之北,是连接长安与西部边疆的重要交通枢纽。通过渭城,可以方便地前往陇右、河西走廊等地,这些地区在汉代是重要的军事和商贸路线。

袁华,崔力和古塔,三人六马,迎着大雪,迎着风,向着长安西北的渭城而去。

今日,古尔丽带着其他人留在长安城中,随哈尼尔采买回程的商货。

汉代的大雪满原野的风光,让袁华不禁想起了很多诗句。

像小雅里的诗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好,这是华夏思乡人写下的温柔。

而大汉有大汉的豪迈,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用汉赋写尽冬日的壮美。

“若夫重峦复嶂,隐天蔽日,飞雪雾集,素冰峨峨”。

汉赋之美,何其壮阔!

大雪覆盖下的原野一片银白,田野、村庄、道路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渭河河面上覆盖着一层洁白的雪,远处的山峦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苍茫。树木被雪覆盖,枝头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整个世界仿佛被冰雪雕琢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

骑马穿越村庄,在雪地中的农舍,炊烟袅袅升起,与周围的雪景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

大雪之后,道路上行人稀少,偶尔有马车或行人经过,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迹,更显出冬日的静谧。

出长安,随官道,西北行六十里,看尽人间雪景。

傍晚时分,雪白的原野上,渭城黑色的城墙慢慢出现在众人面前。

策马城前,遥望古城,袁华感慨:“终于到了!右扶风,渭城。”

昨日酒馆之中,听闻他要去渭城,一中年书生告诉他:“吾大长安,有三辅:

其一,京兆尹,管辖长安以东。

其二,左冯翊,管辖长安以北。

其三,右扶风,管辖长安以西。

三辅之地,拱卫我浩大之长安!

渭城,乃右扶风治下之重镇也!”

交了入城的铁钱,三人下马,进入渭城,寻一客栈住下,明日去找寻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夜里,渭城的风雪越发的大了。

他依旧教古塔数学,也教着孩子一些华夏的历史。崔力也坐在一旁烤火,他们一起听着,津津有味。

只是,最后古塔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陷入了沉默。

这孩子听到外面落雪的声音,咬着毛笔说道:“先生,这雪下的如此的大。我们西北的草原上,不知会冻死多少牛羊和百姓?”

袁华沉默良久,才摸着古塔的脑袋说:“古塔,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怎么造房子,学习怎么造炕,学习怎么采煤,学习怎么取暖。如果可以,我们也可以给大牲口修房子,取暖,让它们也能躲过风雪。”

古塔点点头,又继续做着袁华出的算术题,只是这孩子用的已经是阿拉伯数字和现代的加减乘除,他已经理解小数点后面的意义,这让袁华非常高兴。

公元一一二年二月三日,清晨。袁华和崔力踏雪出门,小古塔留在客栈里等他们回来。

他们去到官府,请求寻人。

官府门口的一个小吏,在收到一把铜钱后,立刻带着他们进入衙门,查询户籍。

中午时分,他们已经策马来到了一个古村旁,那里看上去有百来户房舍,背靠山林,冰雪满天。

袁华站在大雪里敲门,问披着蓑衣走出来的农家。

然后,在一处破落的小院外,停了脚步。

崔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举步上前,拍响木门,喊道:“家里可有人?”

一清瘦的少女举着竹帽,推开房门,用清脆的嗓门问道:“你寻何人?”

袁华摘掉羊皮披风的兜帽,拉下羊毛围巾,看向那少女,问她:“你可认识我?”

少女举着竹帽儿,举步向前,认真的看了看袁华,她突然就愣住了,浑身颤抖,回头对着屋子大声喊道:“阿娘,阿娘,哥哥,哥哥回来了!哥哥回来了!”

木屋的门被“砰”的推开,一个中年妇人,先是,扶着门向这边看来。然后,她也不管风雪,就提着破烂的裙子,一路奔跑,凑近认真看着袁华的脸庞,她的泪水在不停的流。

母亲罗氏,今年三十有五,可看上去已经有些老了。她就这么站在风雪里,隔着低矮的木门,伸手抚摸着袁华的脸庞,流着泪说:“娃,是你吗?”

她的手冰凉,可袁华的泪,滚烫。两人就这么流着泪,站在风雪之中。

这一刻,袁华其实是喜悦的,他找到她们了。可不知为何?看到这妇人,泪水仿佛自己在奔涌,这可能是这具身体的感情。

崔力笑着说:“进屋,咱进屋说,外面冻!”

妇人和女孩打开矮门,牵着袁华的手就进了她们的破瓦房。

推开门,这房子很小,一半还堆了粮食,一张大席,一床被,一张瘸了腿的矮桌子,一个陶炉,几个破碗。

袁华没来由的悲伤,他回来晚了。

看见妹妹袁怡穿的单薄,他默默的脱下羊皮披风,披在妹妹的肩头。

崔叔也解下披风,交给袁华,他又给母亲披上。

然后,什么也没说,就在这间小破屋里,双膝跪在冰冷的席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头。

罗氏跪下,抱着自己的儿子号啕大哭,妹妹也跪着一边哭泣。

崔叔也在一边抹泪,一边说着:“这是高兴事,不哭啊!咱不哭啊”

袁华抱着母亲起身,又扶起妹子,说道:“我回来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罗氏一直拉着儿子的手,生怕松手,这场梦就会醒。

崔力则问小妹,“娃,带我去买些吃食,中午我们做饭,吃一顿好的!”

母亲点头,小妹带着崔力去了旁边村里的大户人家。

母子交谈,袁华才知道母亲带着妹妹在龟兹等了他三年,后来渐渐没了希望,又不想再呆在那个伤心的地方。

于是,求人,她们跟着汉人的商队,远行七千里回到了渭城。

这里是母亲的故乡,只是她的父母已经不在,这房子还是老乡给帮忙建的。

村里也还算照顾,给了她们十亩荒地,没有男人做劳动力,她们娘俩耕种十亩地,村里有小伙会过来帮忙,但日子过得清苦。

袁怡今年12岁,本来等明年,小妹十三就要找人家嫁了,可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儿子回来。

罗氏的泪,一直在流,止不住的流。

袁华抓着母亲瘦弱的手,说道:“儿子被敲过头,有很多事都不记得,以后我会照顾你们,跟着儿子吧!”

罗氏连忙看他的头,真的在他的脑袋后面,发现了一个伤口,她抱着袁华的头,不停的说:“儿啊!娘不该让你从军啊!娘不该啊!”

袁华却笑着说:“一切都过去了,娘儿子现在过得不错,跟我走吧!”

中午,崔力扛回来半扇猪肉,一袋子面,四人就挤在小屋里做了一顿饭,看着妹妹狼吞虎咽,袁华知道她饿坏了。

袁华摸着妹妹的小脑袋,轻声说:“慢慢吃,不急!”

妹子笑着点头,可吃东西并不慢。

午后时分,阳光柔和地洒在大雪地上,仿佛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袁华跟着母亲来到一间大房子前。袁华见到了村里的里正,他跪下给里正磕头,感谢他们在母亲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她们。

他拿出一枚金币,交到里正手里,说道:“给乡亲们买些吃食”。

里正笑着说:“娃,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然后,袁华也办了手续,落户在这个小村,至此袁华就是大汉渭城人。

再问过里正,给出三枚金币,两枚用来修建一所像样的房子,一枚用来应付往后的税金,他说道:“我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一段时间,这房子和田地就先交由乡里打理,谁耕种田地,收获就是谁的,可好?”

里正和一群乡民都大喜,这三枚金币也是这农闲时不错的收入,连忙抱拳道:“交给我们来办,尽可放心!”

傍晚时分,袁华带着母亲和妹妹回到客栈,五个人在客栈住下。

二月四日这一天,阳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住了光芒,寒风凛冽地吹刮着大地。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有一支小小的队伍正缓缓前行。这支队伍由五个人组成,他们身骑战马,朝着长安城进发。

马蹄踏过积雪覆盖的原野,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每一步都深深地印入雪地之中,仿佛要在这片银白的世界里刻下属于自己的痕迹。远远望去,只见雪地上留下了一串长长的马蹄印记,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远方。

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却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与呼啸而过的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白茫茫的帷幕。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雪景之中。

雪地里,只留下一行马蹄印,向着长安的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