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武侠 > 小楼珠玉寒 > 第五章   制《约》

小楼珠玉寒 第五章   制《约》

作者:独孤寻影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01 09:13: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五月己酉日辰时三刻,正在御书房与范质、赵普二人商议岀兵征讨昭义军叛乱的赵匡胤,看见外面廊道上随侍身侧的太监,正俯耳倾听一位宫女的言语,心念一动,站起身来,行到厢门口,“可是太后醒来了?”

那宫女忙行礼参见,“回禀官家,太后刚刚醒来,令奴婢前来请官家移驾滋德殿…”

“出兵事宜待明日再议,二位卿家先为退下…”赵匡胤未待范、赵二人作答,便疾步离去。

一会儿,赵匡胤便来到赵杜氏寝宫滋德殿,只见脸色苍白的赵杜氏正坐在置于殿中央的罗汉榻上,忙趋步近前跪于赵杜氏膝下,握住赵杜氏双手,眼眶泛泪,“母后…”

赵杜氏转首对身侧一位年约四旬的妇人道,“罗宫令,让宫人退下,你守在殿外,不许任何人进来…”

“奴婢遵旨。”

待罗宫令与几位宫女退下后,赵杜氏反手拍了拍赵匡胤手背,“我儿此下已是皇帝,莫要如此失态…”

“是儿臣不孝,有累母亲遭了毒手……”

“我儿都知道了?”

“慧空大师告知了儿臣…”

待楚南风与方常胜告辞后,慧空便去万岁殿告知赵匡胤,赵杜氏七魄受伤之事,让他使人将昏迷的赵杜氏送回滋德殿。

赵杜氏取出手帕擦拭赵匡胤眼角的泪水,“以为娘一人之失,能换取赵家子孙得享数百年大运,当为值得,我儿莫为悲伤,起来坐下再说…”

赵匡胤点了点头,站起身形落坐在罗汉榻的左侧,“母后刚为醒来,应多为休息,有事且待来日…”

“无碍。”赵杜氏摆了摆手,“为娘有一事询问我儿…”

“母后请讲…”

“当日你使计让常山、孟小虎与严、宫二人同归于尽,事前光义(避赵匡胤讳,赵匡义改名光义)他可是知道?”

“儿臣不曾告与他知晓。”

“那事后他是如何反应?”

赵匡胤略一沉吟,言道,“当儿臣告知光义时,他脸显喜色,说是儿臣施了好计谋。”

赵杜氏微微点了点头,脸色若有所思。

“母后何以要问询此事?”

“为娘醒来前梦到青青前来寻仇…”赵杜氏叹了一口气,言道,“但想到常山,孟小虎之死,为娘担心她日后真得会寻来伤害我儿…”

赵匡胤只觉眼皮一跳,眨了眨眼,言道,“儿臣有闻,梦兆其应皆为相反,母后所梦应是指青青回我赵家…何况有慧空大师在暗中相护,她如何能伤到儿臣。”

“但如我儿所言…”赵杜氏言语一顿,端起置于身侧榻几上的参茶,喝了一口后,又道,“若使她来日真为寻来行对我儿不利之举,我儿将如何对之?”

“她是光义用情之人,儿臣自不会与他计较。”

“倘若她不达目的不罢休呢?”

赵匡胤略一迟疑后应道,“无论她如何行事,儿臣绝不会伤害于她。”

“只因她是光义用情之人?”

“且她还怀有我赵家骨肉…”赵匡胤点头道。

“好、好,我儿有此心思,为娘就放心了…”赵杜氏颔首微笑,转而又道,“朝中百官可有人献言我儿立太子…”

“有。”

“何人为首?”

“右谏议大夫赵普。”

“我儿如何应对他?”

“儿臣谨记母后吩咐,故而驳复待灭了北汉僭伪后再议。”

“我儿可知为娘让你在收复北汉后再立太子的原因?”

赵匡胤略一迟疑,道,“儿臣不知,但儿臣知道母后如此吩咐定有道理。”

赵匡胤他从未与智苦见过面,对于他自身受泽双龙池,平定天下当与赵光义合力之说,皆是从赵杜氏口中得知,更不知与立太子有何关联。

赵杜氏幽叹一声,“智苦神僧言过,北汉之地地气有异,因受泽双龙池之故,须比肩之力方可克之。而若双龙有失其一,当由余者负重而行,虽有波折,但北汉依为可取。

当时楚南风未归,为娘担心他归来后会伤害到我儿,是故吩咐若有朝官提及立太子之事,当复以平定北汉后再议。”

赵匡胤心念一动,“那母后的意思是眼下可以立太子?”

楚南风此次闯入皇宫,未为加害赵匡胤,赵杜氏所担心之事不曾岀现,此下又提及立太子之事,赵匡胤自然认为她的意思可以立太子了。

赵杜氏摇了摇头,“我儿可知洛逍遥已为恢复?”

“哦!?”赵匡胤心头大惊,“母后如何得知?那怨道岂不是重聚,这、这…”

“我儿放心,听慧空大师所言,有道家高人出手,使洛逍遥醒来,但怨气不会重聚…”

赵匡胤松了一口气,“慧空大师他何时来过?”

“若非大师用武学气机替为娘疗伤,为娘想必此下还在昏迷,大师见为娘醒来,不但告诉洛逍遥醒来的消息,且言楚南风携其夫人已远离中原。”

赵匡胤大惊失色,他心知楚南风之所以未为杀他,是恐国运年祚有损、天下太平时日延后。而只要楚南风有此心念,定不会让萧慕云等人日后来伤害自己,但此下他远离中原,洛逍遥又醒了过来,局面将对自己大为不利。

赵匡胤心思纷乱中只听赵杜氏接着道,“德昭已将十一岁了,本是应立他为太子,早日使他知晓为君之道,但眼下楚南风离去,洛逍遥醒来,恐是会生出诸多不利我儿的变数…”

“北汉僭伪未取,若我儿有失,须光义摄位承重,为娘时日不多,为防不测,想早做安排,我儿可是同意?!”

赵匡胤脸色但见苍白,垂首言道:“儿臣悉听母后安排。”

赵杜氏点了点头,“我儿且让罗宫令进来…”

罗宫令站在距有近十丈之远的殿外廊柱边上,赵杜氏此下身体虚弱,自不能大声言唤。赵匡胤闻言便站起身子行到殿门将罗宫令唤进殿中。

“罗宫令,你让都虞侯与右谏议大夫赵普来滋德殿见本宫,若赵普先来,让他在殿外候宣…”

“奴婢遵旨。”

赵杜氏望着重为落坐身侧低头不语的赵匡胤,心下暗叹,言道,“我儿看似有所心思,不妨说来为娘听听…”

“儿臣、儿臣…”赵匡胤欲言又止。

“我儿正当壮年,若非楚南风出走中原,为娘当不会作此安排。”赵杜氏叹了一声,又道:“我儿是想知道,若使真的有不测的那一天,北汉收复后为娘会如何安排…”

赵匡胤点了点头,“儿臣是有此疑问,望母后恕罪。”

“唉,我儿当了皇帝,倒与为娘生疏起来了。”

“儿臣不敢。”

赵杜氏微微一笑,“智苦神僧当日有言,得双龙池大运,福祸皆首当其受,我儿为兄,为首,若有祸,当是我儿先受,有福,自然也是如此…待北汉收复后,光义是要还政于延昭。

而为娘之所以不让我儿此下立德昭为太子,是恐日后有党争之祸,使光义难以摄位,若为如此,北汉就无法收复了…”

赵匡胤心下暗喜,“儿臣明白了。”

“那我儿可知为娘将献言立太子的赵普召来的意思?”

“母后是担心他日后在百官面前又献言立太子,会使儿臣为难…”

“为娘正是此意。”

“但赵普定会作问为何会如此安排,难道母后要将真相告知于他…”

“此中真相除了你兄弟二人,万万不可使他人知道,即使是德昭…”赵杜氏摇了摇头,“赵普若有质疑,为娘自有办法应对。”

“儿臣明白…”

“还有一事且须记住…”

“母后请讲。”

“按智苦神僧所言,当先取中原以南及蜀地诸朝国后,双龙池才有灵力收复北汉…”

“儿臣与枢密院诸员定策亦是先南后北,请母后放心。”

赵杜氏点了点头,正欲作言,却见赵光义随着罗宫令行到殿廊,便端起茶碗,慢慢啜了几口,待赵光义入殿后,方将茶碗放下。

“儿臣见过母后,光义见过皇上。”

在无有外人之时,赵光义对赵匡胤却是以‘皇上’尊称。

赵杜氏微微一笑,“坐下吧。”

“谢母后。”

“罗宫令,着人送上笔墨纸砚,哦,先让宫人给官家、都虞侯上茶。”

“奴婢遵旨。”

待罗宫令退下后,赵杜氏望向赵光义,言道,“可知高平郡主此下身在何处?”

赵光义瞄了一眼赵匡胤,应道:“儿臣曾使人打听,听闻她身在药王谷……”

“她在京中可有知心的闺中好友?”

“闺中好友…有一位。”

“是哪家千金?”

“徐记药铺掌柜的千金。”

“药铺?”

“正是,听闻她家世代经营药材。”

“商人之女…”赵杜氏斟酌片刻后,言道,“此女芳龄多大?可曾有了婚约?”

“小青青一岁,据儿臣所知…还未有婚约,”

此时有两位宫女捧茶而入,赵杜氏便停言不语,待宫女退下之后,又道:“若为娘使你娶她入门,你可愿意?”

赵光义一愣,顿为支吾起来,“儿臣…”

“因常山之故,青青对我赵家心存怨恨,你中间若无人牵线,当是很难与她见上一面,而你若无法与她见面,那么她与赵家的恩怨就无有丝毫机会化解。”

望着若有所思的赵光义,赵杜氏接着言道,“这徐家千金与青青知心,若使你此下求她帮忙见上青青,她未必答应,但若成了你的内室之人,她定会想方设法化解你二人之间的恩怨。

你若得到青青原谅,那么她与赵家的恩怨就大有机会化解,为娘的用心在此,你可是明白?”

赵光义目光投向赵匡胤,但见他微笑着点头,便言道,“儿臣但听母后安排。”

“如此甚好。”赵杜氏颔首微笑,望向赵匡胤,“官家明日可使人前去徐家提亲。”

“儿臣遵旨。”赵匡胤点头道。

“待取徐家千金入门后,你务必使她探得孩子的生辰,但凡每年孩子的生辰之日,你当用心备上礼物让徐家千金送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肯将我赵家骨肉生下,光义你应有机会得到她的原谅。”

想是觉得赵杜氏分析大有道理,赵光义心下一喜,拱手作礼道,“儿臣定不负母后所望……”

此时罗宫令领着一位手捧文房四宝的宫女进入殿内,躬身道:“禀太后,赵普已奉旨在殿外候宣。”

“让他进来吧。”

“遵旨。”

赵杜氏望向捧着文房四宝的宫女,“笔墨纸砚放在右案上就可,你退下吧。”

就在宫女将文房四宝放好之际,赵普入殿参见,待他行礼之后,赵杜氏让他在放有笔墨纸砚的右案之处落坐。

“本宫有约要制传,有请赵卿家执笔。”

但凡皇太后或皇帝有诏、制要下,执笔的多为中书舍人,而且要将所下的诏、制大致内容相告,好让执笔之人构思如何措词落笔。

赵普未料到一落座皇太后便要自己制约,一时丈二摸不着头,心想,‘约’是为约定之意,多用于互不信任的双方将要合作、盟誓之文书,此下殿中唯有皇太后、皇帝、赵光义母子三人,这‘约’从何谈起?惊疑之下,望向赵匡胤,只见赵匡胤端起茶碗,低头吹着茶碗飘起了热气,根本无视自己的目光,只得转而望向落座对面的赵光义,却见他也是脸显疑惑。正欲作问所制何约,但听赵杜氏轻咳一声,“本宫念,赵爱卿书写…”

赵普只好收起询问之念,将御纸铺好,举笔待书。

只听赵杜氏缓缓言道:“大宋建隆元年五月己酉日,滋德殿皇太后制约:

生黎民而立之君,所以出四方之令。有天下而传于子,所以维万世之安。然四方未靖,使神器不坠,须比肩共承,方得气负重。知风云莫测,畏命数难料。假河东未复伪汉未平,倘帝中道崩殂,是以皇弟光义践祚当国……”

下笔如神助的赵普当听到‘倘帝中道崩殂,是以皇弟光义践祚当国’,大惊失色,顿然停笔,将笔放下,行出桌案,跪拜而下,“臣有事请询,望皇太后恩准…”

此时脸显惊愕的赵光义也欲站起身子出案,却听赵匡胤咳了一声,只见他对自己微微摇了摇头,只得满怀疑问坐下。

赵杜氏自然猜到赵普想询何事,微微一笑,“赵爱卿且回座执笔,将本宫制约书完再询不迟。”

“臣斗胆,请皇太后收回制约……”

身为谏议大夫的赵普是有权要求皇太后、皇帝更改不合理的诏、制,何况他还有枢密副使的头衔,更是有权投票否定圣旨。

“大胆。”此时赵匡胤低斥一声,“赵爱卿难道没听清楚皇太后所言吗?”

听得赵匡胤岀声,跪拜俯首的赵普抬头相望,“官家,臣…”

赵匡胤截言道,“皇太后有旨,将制约书完再询,你可是听清了?”

但见赵匡胤怒视中眼睛眨了一下,赵普迟疑一下,复俯首道:“臣听清了,臣遵旨。”

言罢起身归位落座,执起笔来,却是未下笔将‘倘帝中道崩殂,是以皇弟光义践祚当国’写下。

赵杜氏视若未睹,接着言道,“待荡灭僭伪,当瞻周公克己复礼,还政帝嗣德昭,使天下归仁。”

待听得最后几句,无异于是立赵德昭为太子之意,赵普紧绷的神情一松,迅速落笔,倾刻间便将制约续完。

“有劳赵爱卿落署,再将本宫制约复念一遍。”

赵普略一迟疑,将自己名字署上,然后拿起书好的制约,低声念道:

“大宋建隆元年五月己酉日,滋德殿皇太后制约:

生黎民而立之君,所以出四方之令。有天下而传于子,所以维万世之安。然四方未靖,使神器不坠,须比肩共承,方得气负重。知风云莫测,畏命数难料。假河东未复伪汉未平,倘帝中道崩殂,是以皇弟光义践祚当国,待荡灭僭伪,当瞻周公克己复礼,还政帝嗣德昭,使天下归仁。

右谏议大夫、枢密院副使赵普书。”

“好。”赵杜氏暗松了一口气,望向赵光义,“且去将慧空大师请来,再让罗宫令使人与赵爱卿,慧空大师上茶。”

“儿臣遵旨。”

赵光义离去之际,赵杜氏伸手拉开置在罗汉榻中间矮几上的抽屉,从中取出一个檀木匣子,放在几上,然后望向赵普,“慧空大师片刻便到,赵爱卿且稍安勿燥。”

慧空落脚在殿后御苑之中,赵普也为知道,行来滋德殿还不用一盏茶功夫。但听赵杜氏如此吩咐,分明是担心自己会不分时宜请命解惑,脸色一红,拱手作礼道,“臣遵旨。”

“赵爱卿,万万切记…此约内容不可与任何人言及。”

赵普虽不明白赵杜氏为何要制此约,但也知泄露制约内容的后果,闻言神情肃然道,“微臣明白,请皇太后放心。”

不一会,慧空随着赵光义现身殿门口,赵杜氏便为站起身形,赵匡胤见状忙起身相扶,二人刚行岀三步,慧空已趋步近前见礼,“慧空见过太后,见过皇上…”

“大师不必多礼,请上坐。”

“多谢太后赐坐。”

慧空合什行到赵光义下首长案之后入座而下,此时便有两位宫女上前将茶奉上而退。

“老身有一事相托大师,望大师日后周全…”已与赵匡胤回到罗汉榻落座的赵杜氏言道。

“太后请讲。”

“光义,且将赵大人所书制约呈与大师阅看……”

“儿臣遵旨。”

赵光义起身行到赵普案前,接过赵普递来的制约转身呈与慧空。

慧空将制约所书内容看完之后,想起智苦所言‘兄脉为先,弟脉为后,各享九帝’之言,便知赵杜氏所下制约的用意,心下不由得对赵杜氏暗暗佩服,正欲岀言称赞赵杜氏行事周到,却见赵普望向自己的眼神中带有疑惑,心念一动,便改口言道,“太后相托之事与此制约有关?”

“正是,老身相托大师保管此约,若使收复北汉后皇帝安康,此约大师当可毁去,若是不测,请大师见证此约,使老身所制得以履行。”

无论将来出现何种局面,唯有慧空保管此制约才为最为合适的人选,但知有了慧空介入,制约日后当不会生出变数,各怀心思的众人对赵杜氏如此安排即意外又佩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