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48章 模糊的照片

第248章:模糊的照片

周琳寻弟成功,郑宇与亲生父母团聚,林婉找到了救命恩人赵刚,张峰也寻得了战友的后代,这些故事在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节目组收到了海量的求助信息,其中李悦成功寻到亲生姐姐的故事,更是让大家感受到了寻亲的力量与温暖。然而,节目组没有丝毫懈怠,因为还有更多的寻亲者在等待着他们的帮助。

这一次,节目组迎来了一位名叫陈晨的年轻人,他要寻找自己儿时的玩伴阿强。陈晨和阿强从小在一个大院里长大,两人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然而,在他们十岁那年,阿强的父母因为工作调动突然搬走,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陈晨只记得阿强说过,他们要搬到一个有大海的城市,阿强很喜欢大海,梦想着有一天能当一名水手。

节目组深知仅凭这点线索寻找阿强难度不小,但他们依旧全力以赴。首先,节目组通过对全国沿海城市的梳理,筛选出了几个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与阿强家庭情况较为匹配的城市。然后,寻亲团队兵分几路,前往这些城市展开调查。

在其中一个城市,寻亲团队与当地的社区取得联系,在社区的帮助下,在各个小区张贴寻亲启事,详细描述阿强的特征以及他儿时的梦想。同时,他们还利用当地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寻亲信息,希望能得到更多线索。然而,几天过去了,并没有收到有价值的反馈。

就在大家有些沮丧的时候,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条线索。他说自己的一位老同学曾经在一家航海学校工作,听说学校里有个学生一直立志成为水手,对大海充满热情,会不会就是他们要找的阿强呢?寻亲团队立刻与这位老同学取得联系,得知这位学生已经毕业,目前在一艘货轮上工作。

通过多方辗转联系,终于联系上了阿强所在货轮的船长。船长了解情况后,非常支持寻亲行动,在货轮停靠港口时,安排阿强与陈晨通了电话。当陈晨听到阿强熟悉的声音时,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阿强,我是陈晨啊,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你!”阿强在电话那头也是感慨万千:“陈晨,我也经常想起小时候咱们一起的日子,真没想到还能再听到你的声音。”节目组在得知两人联系上后,精心安排了他们在港口的重逢。当陈晨和阿强在港口相见的那一刻,两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紧紧拥抱在一起,曾经儿时的情谊瞬间涌上心头。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接到了一位名叫苏然的女士的求助。苏然要寻找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苏然只知道自己是被养父母在孤儿院领养的,她在整理养父母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女子抱着一个婴儿,背面写着“1990 年,希望宝贝平安”,照片中的女子很可能就是她的亲生母亲。

节目组邀请了图像专家对照片进行分析,专家通过对照片的拍摄风格、背景建筑等细节判断,推测照片可能拍摄于南方的一个小城。寻亲团队随即前往这个小城,在当地孤儿院了解情况。孤儿院的老院长回忆说,照片中的婴儿很可能就是当年被送来的苏然,但对于送孩子来的女子,他只记得是一个看起来很柔弱的年轻妈妈,好像是遭遇了什么变故才无奈把孩子送来。

寻亲团队在小城展开了地毯式的走访,向居民们展示照片,询问是否有人认识照片中的女子。经过几天的努力,一位卖水果的大妈说照片中的女子有点像多年前住在城西的一个女孩,但她也不确定,而且那个女孩后来好像去了省城打工。

寻亲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省城。在省城,他们借助当地媒体的力量,发布寻亲信息和照片。很快,就有一位热心市民打来电话,说在一个工厂的旧员工合影中,看到过一个很像照片里的人。寻亲团队立刻联系到工厂,找到了那张旧照片,经过仔细比对,发现照片中的人与苏然照片中的女子极为相似。

通过工厂的人事档案,寻亲团队找到了女子当年登记的住址信息。然而,当他们按照地址找到时,发现那是一个老旧的小区,房子已经拆迁。经过向周边居民打听,得知女子后来搬去了另一个区。

在新的区域,寻亲团队继续寻找。终于,在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认出了照片中的女子,说她经常来参加活动,就住在附近。寻亲团队顺着线索,终于找到了苏然的亲生母亲。当苏然与母亲相见时,母亲眼中满是愧疚与激动的泪水:“孩子,这么多年,妈妈一直想着你,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苏然也泣不成声:“妈妈,我也一直在找你。”母女俩相拥而泣,多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这一次,节目组迎来了一位名叫孟瑶的年轻女孩。孟瑶要寻找的是她从未见过面的舅舅。孟瑶自幼父母双亡,是由外婆抚养长大。外婆在世时,常常给她讲舅舅的故事。舅舅是个极有绘画天赋的人,年少时便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背着画夹四处游历写生。然而,在一次远行后,舅舅便音信全无,外婆为此伤心不已,直到离世都未能再见到舅舅。孟瑶手中唯一的线索,是舅舅临行前留给外婆的一幅画,画的是一座云雾缭绕的青山,山脚下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边有一间茅草屋。

节目组深知仅凭这幅画寻找舅舅并非易事,但他们决心全力以赴。节目组邀请了地理和绘画方面的专家对这幅画进行分析。地理专家通过对画中地形、植被的特征判断,推测这座山可能位于西南地区。绘画专家则从笔触和风格看出,舅舅的绘画技巧较为成熟,可能曾在某些艺术院校进修或交流过。

寻亲团队首先奔赴西南地区,在当地艺术院校和绘画工作室集中的城市展开调查。他们拿着舅舅的画像和孟瑶提供的信息,拜访了一所又一所学校,询问了一位又一位画师。然而,连续几天的寻找都一无所获,大家的心情不免有些沉重。

就在这时,一位热心的老画师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线索。他记得多年前有个年轻人,绘画风格独特,和寻亲团队描述的很像,曾在附近一个古镇举办过画展。寻亲团队立刻前往这个古镇,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当年画展的记录,上面有舅舅留下的一个临时联系方式。虽然电话早已停机,但记录显示画展主办方曾与舅舅在一家咖啡馆洽谈过合作事宜。

寻亲团队来到那家咖啡馆,幸运的是,咖啡馆老板对舅舅还有些印象。他回忆说,舅舅当时提到自己要去一个有古老吊脚楼的地方继续创作。根据这个线索,寻亲团队在西南地区四处打听有古老吊脚楼的地方,最终锁定了一个偏远的小村落。

当寻亲团队带着孟瑶来到这个小村落时,他们在村子里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舅舅的住所。那是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屋,周围摆满了各种画作。舅舅正在院子里作画,孟瑶走上前,轻声说道:“舅舅,我是孟瑶,外婆一直很想你……”舅舅转过身,看到孟瑶手中的画,眼中满是惊讶与感动,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多年的分离,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孟瑶终于完成了外婆的遗愿,找到了舅舅。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接到了一位名叫陆宇的中年男子的求助。陆宇要寻找的是他儿时的恩师李老师。陆宇小时候家境贫寒,是李老师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不仅在学习上给予他悉心指导,还经常资助他的生活。后来陆宇因家庭变故转学,与李老师失去了联系。陆宇只记得李老师喜欢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的图书馆看书,而且有一个习惯,会在看完的书上留下一些独特的批注。

节目组寻亲团队从陆宇曾经就读的学校入手,学校的老校长回忆起李老师,但也不清楚他现在的去向。寻亲团队来到学校附近的图书馆,向管理员说明来意后,管理员帮忙查阅了多年前的借阅记录。在旧档案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李老师借阅过的书籍,上面果然有独特的批注。

通过借阅记录上留下的信息,寻亲团队联系到了当时与李老师有过交流的一位学者。这位学者表示,李老师后来去了另一个城市,在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寻亲团队立刻前往那个城市,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助下,对私立学校进行逐一排查。

终于,在一所不起眼的私立学校里,他们找到了李老师。此时的李老师已经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当陆宇出现在他面前,说出当年的点点滴滴时,李老师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陆宇的手说:“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惦记着你,没想到你还能找到我。”师生二人回忆着往昔,感慨万千。

随着这两个寻亲故事在节目中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被感动,纷纷加入到寻亲公益事业中来。在众多的求助信息中,有一位名叫苏睿的老人引起了节目组的注意。苏睿要寻找的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失散的老排长。当年,苏睿在战场上受伤昏迷,醒来后就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老排长曾对他关怀备至,教会了他许多战斗技能和做人的道理。苏睿只记得老排长的家乡在北方的一个大院子里,院子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老排长还有一个红色的烟斗。

节目组寻亲团队首先在北方地区展开大范围的调查。他们在各个可能的城市和乡村张贴寻亲启事,详细描述老排长的特征。在一个小镇上,一位老人看到寻亲启事后,告诉寻亲团队,他记得邻镇有个大院子,里面有棵银杏树,但不确定是不是他们要找的地方。

寻亲团队立刻前往邻镇,找到了那个有银杏树的大院子。院子的主人是一位中年人,他表示自己的父亲确实有个红色烟斗,也曾参加过解放战争,但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不过,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有个叫苏睿的战友。

虽然没能见到老排长,但苏睿与中年男子相谈甚欢,仿佛从他身上看到了老排长的影子。苏睿感慨地说:“虽然没能再见老排长一面,但能找到他的家人,也算了却了我一桩心事。”

在寻亲的道路上,节目组见证了无数感人的瞬间。每一次成功寻亲,都让他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他们不断优化寻亲流程,与更多专业机构合作,借助先进技术和社会力量,为更多寻亲者点亮希望之光,让爱与温暖在寻亲的旅程中不断传递。未来,节目组将带着这份使命与责任,书写更多关于团圆和爱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