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49章 哥哥,我一直在找你

这一次,节目组收到了一位名叫林悦的女士的求助。林悦要寻找的是她在地震中失联的双胞胎妹妹林萱。当年地震发生时,姐妹俩正在学校上课,混乱中两人走散。林悦只记得妹妹头上戴着她们母亲亲手编织的粉色蝴蝶结发带,身上穿着一条蓝色的连衣裙。地震后,林悦和家人四处寻找,但一直没有妹妹的消息,多年来,这份牵挂始终萦绕在林悦心头。

节目组寻亲团队深知地震受灾范围广,时隔多年寻找难度极大,但他们还是迅速行动起来。首先,他们收集了当年地震的详细资料,包括受灾区域、救援安置点等信息。寻亲团队来到当年地震的重灾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查阅了大量的救援记录和安置点的人员信息。

寻亲团队成员小李看着堆积如山的资料,皱着眉头说:“这么多资料,要找到有用的信息,简直是大海捞针啊。”

团队负责人老张拍了拍小李的肩膀,说道:“再难也要找,这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团圆,咱们不能放弃。”

经过几天不分昼夜的查阅,他们发现了一条线索。在一个临时安置点的记录中,有一个与林萱特征相似的女孩,但记录只显示她后来被送到了邻市的一家孤儿院。

寻亲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到邻市的孤儿院。院长看着寻亲团队递过来的照片,思索片刻后说:“嗯……有点印象,好像是有这么个孩子,但她已经被领养了。不过我们的档案在一次搬迁中部分丢失了,具体被谁领养我不太确定,只模糊记得领养家庭可能姓陈。”

寻亲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在当地媒体上发布了寻亲信息,希望知情者能提供线索。几天过去了,终于有一位热心市民打来电话。

市民在电话里说:“我记得我朋友好像提过,他们邻居家领养了一个女孩,是从孤儿院来的,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他们家就住在城东的阳光小区。”

寻亲团队立刻前往阳光小区。在小区物业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几户姓陈的人家。寻亲团队敲响了其中一户人家的门。

一位中年妇女打开门,疑惑地看着众人:“你们是?”

老张微笑着说:“您好,我们是寻亲节目组的,在寻找一位可能被您家领养的女孩,她叫林萱,当年是从孤儿院被领养的,您有印象吗?”

中年妇女愣了一下,随后说道:“啊,我们家是领养了个孩子,但她叫陈悦,不叫林萱啊。”

这时,屋里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妈,谁来了?”

一个年轻女孩走了出来,林悦看到女孩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萱儿,是你吗?我是姐姐啊!”

女孩愣住了,看着林悦,眼中满是惊讶和疑惑:“姐姐?你……你真的是我姐姐?”

林悦激动地走上前,拿出一张姐妹俩儿时的合影:“萱儿,你看这照片,我们是双胞胎啊!”

女孩看着照片,泪水也流了下来:“姐姐,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还有家人……”

母女俩相拥而泣,多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接到了一位名叫赵阳的年轻人的求助。赵阳要寻找的是他儿时的邻居阿婆。赵阳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经常把他托付给隔壁的阿婆照顾。阿婆对他关怀备至,会给他做各种好吃的,还会给他讲许多有趣的故事。后来赵阳一家搬走了,与阿婆失去了联系。赵阳只记得阿婆家门口有一个很大的石磨,阿婆喜欢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

节目组寻亲团队开始在赵阳儿时居住的城市展开寻找。他们在赵阳曾经住过的街区四处打听,询问了许多老街坊。

寻亲团队成员小王问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大爷:“大爷,您还记得以前这儿有位家门口有石磨,喜欢种花的阿婆吗?”

大爷眯着眼睛想了想:“石磨……种花的阿婆?哦,我好像有点印象,以前是有这么个人,不过后来好像搬到城郊去了,具体位置我也不太清楚。”

寻亲团队又来到城郊,在各个村落张贴寻亲启事。几天过去了,终于有一位大妈找到了寻亲团队。

大妈说:“我家隔壁倒是有个阿婆,喜欢种花,院子里也有个石磨,但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

寻亲团队跟着大妈来到了阿婆的住处。赵阳看到那熟悉的石磨和满院盛开的花朵,眼眶湿润了。这时,阿婆从屋里走了出来。

赵阳走上前,声音颤抖地说:“阿婆,您还记得我吗?我是阳阳啊!”

阿婆愣了愣,仔细端详着赵阳,眼中闪过惊喜:“阳阳?哎呀,都长这么大了,阿婆差点认不出来了!”

赵阳紧紧抱住阿婆:“阿婆,这么多年我一直惦记着您呢!”

阿婆拍着赵阳的背:“好孩子,阿婆也一直想着你啊……”

随着这两个寻亲故事在节目中的播出,再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寻亲队伍中,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帮忙收集线索、走访调查。同时,一些科技公司也主动联系节目组,愿意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匹配寻亲信息。

在众多新的求助信息里,有一位名叫孙明的老人引起了节目组的注意。孙明要寻找的是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散的战友的儿子。当年,孙明和战友一起并肩作战,战友不幸牺牲,临终前拜托孙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找到他的儿子,照顾他。孙明只知道战友的家乡在南方的一个小县城,战友的儿子小名叫虎娃。

节目组寻亲团队立刻前往南方的这个小县城。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在县城的各个社区发布寻亲公告,详细描述了情况。

寻亲团队成员小张对社区工作人员说:“麻烦您帮忙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谁家孩子小名叫虎娃,父亲是参加抗美援朝牺牲的。”

社区工作人员点头道:“好的,我们一定留意,不过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可能不太好找。”

经过几天的等待,终于有了线索。一位老街坊找到寻亲团队,说:“我记得以前有户人家,孩子好像就叫虎娃,他父亲确实是抗美援朝牺牲的,但他们家后来搬到镇上去了,具体哪个镇我不太清楚。”

寻亲团队没有放弃,他们又在周边的几个镇上继续寻找。在一个小镇的集市上,寻亲团队向一位卖杂货的大叔打听。

寻亲团队成员小刘问:“大叔,您知道这附近谁家孩子小名叫虎娃,父亲是抗美援朝烈士吗?”

大叔挠挠头想了想:“好像是有这么一户人家,住在镇西头,不过他们家孩子现在应该也不小了。”

寻亲团队来到镇西头,经过一番打听,找到了这户人家。开门的是一位中年男子。

孙明看着中年男子,激动地问:“你是虎娃吗?我是你父亲战友孙明啊!当年你父亲……”

中年男子眼中满是惊讶和感动:“孙叔叔,真的是您啊!我听父亲提起过您,这么多年了……”

孙明紧紧握住中年男子的手:“孩子,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了,我答应过你父亲要照顾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说。”

中年男子眼眶泛红:“孙叔叔,谢谢您,这么多年一直记着父亲的嘱托……”

在寻亲的道路上,节目组不断前行,每一次成功寻亲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深知还有许多寻亲者在期待着他们的帮助,于是更加努力地完善寻亲流程,与各方紧密合作,借助各种资源和技术,为更多寻亲者搭建起回家的桥梁,让更多的爱与团圆在这个社会上绽放。

这一次,节目组收到了一位名叫宋婷的年轻女孩的求助。宋婷要寻找的是她的亲生父亲。宋婷从小跟着母亲生活,母亲从未提起过父亲的事情。直到母亲病重离世前,才告诉宋婷,她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在宋婷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母亲还交给宋婷一个父亲曾经用过的乐谱夹,里面有一些手写的乐谱。

节目组寻亲团队邀请了音乐专家对乐谱进行分析。专家仔细研究后说:“从这些乐谱的风格和技法来看,作曲者应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而且风格偏向于学院派,可能与某些音乐学院有渊源。”

寻亲团队首先在国内几所知名的音乐学院展开调查。他们拿着乐谱和宋婷提供的信息,拜访了一位又一位教授和老师。

寻亲团队成员小吴对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说:“教授,您看看这些乐谱,有没有印象是谁的作品?”

教授戴上眼镜,仔细端详着乐谱,思索片刻后说:“嗯……这风格有点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来具体是谁。不过我可以帮你们问问其他的老教授,看他们有没有线索。”

经过几天的打听,终于有一位老教授想起了一些线索。老教授说:“我记得多年前有个学生,作曲风格和这个很像,他叫林宇,不过后来好像出国深造了,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寻亲团队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林宇曾经的同学。同学表示,林宇回国后在一个沿海城市的艺术团体工作。

寻亲团队立刻前往这个沿海城市,在当地的艺术团体中打听林宇的下落。终于,在一个乐团里找到了林宇。

宋婷看着眼前略显沧桑的男人,鼓起勇气说:“您……您是林宇吗?我是宋婷,我母亲说您是我的父亲。”

林宇愣住了,看着宋婷,又看了看她手中的乐谱夹,眼中满是复杂的神情:“宋婷……这么多年了,没想到还能见到你。”

宋婷眼中含泪:“父亲,这些年我和母亲一直……”

林宇走上前,抱住宋婷,声音颤抖地说:“孩子,对不起,这些年是父亲不好……”

父女俩相拥而泣,多年的谜团终于解开。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接到了一位名叫王辉的老人的求助。王辉要寻找的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失散的妹妹。当年,日军侵华,家乡沦陷,一家人在逃难途中走散。王辉只记得妹妹当时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身上带着一个绣着牡丹花的手帕。

节目组寻亲团队在王辉家乡及周边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他们走访了无数个村庄,询问了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

寻亲团队成员小赵对一位老奶奶说:“奶奶,您还记得以前有个穿着红色棉袄,扎着两个小辫子,带着绣牡丹手帕的小女孩吗?那是王辉老人的妹妹,当年走散了。”

老奶奶回忆了许久,缓缓说道:“好像是有这么个孩子,当年在我们村避过难,后来好像跟着一个好心人去了北方,具体去哪儿就不知道了。”

寻亲团队又前往北方,在可能的区域继续寻找。他们在各个城市的社区、乡村张贴寻亲启事,详细描述着特征。

在一个县城的社区里,一位大妈看到寻亲启事后,找到了寻亲团队。大妈说:“我听我婆婆提起过,当年她收留过一个这样的小女孩,后来把她送到了孤儿院,就在城西。”

寻亲团队赶到城西的孤儿院,在孤儿院的旧档案中查找。经过一番努力,找到了当年收留王辉妹妹的记录,但上面显示妹妹已经被领养。

寻亲团队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了领养家庭。领养家庭的主人说:“当年我们领养了这个孩子,后来给她改名叫李梅,她现在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我们给你们她的联系方式。”

王辉终于联系上了妹妹李梅。电话接通的那一刻,王辉激动地说:“梅儿,我是哥哥啊,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了!”

李梅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哥哥,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找你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