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238章 破而后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郭凌峰看着眼前这个面黄肌瘦的少年,心中五味杂陈。他走上前,轻轻地拍了拍少年的肩膀,然后从袖中掏出一块沉甸甸的银子,递到少年手中:“这些钱你先拿着,安心学习,学费的事情不用担心。”

少年双手颤抖着接过银子,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叫张强,家境贫寒,从小就渴望读书识字,却因为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梦想。郭凌峰的出现,就像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他灰暗的人生。

“男儿有泪不轻弹,起来吧。”郭凌峰扶起张强,语气温和地说道,“我创办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孩子,无论出身贵贱,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只要你肯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张强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这时,陶夭夭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她手里拿着一叠银票,递给张强:“这些钱是我和朋友们一起为你筹集的,希望能够帮助你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你能够安心学习。”

张强惊讶地看着陶夭夭,他没想到这位身份尊贵的千金小姐竟然会如此关心自己。他双手接过银票,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小姐,谢谢郭先生,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郭凌峰和陶夭夭相视一笑,他们相信,张强只是一个开始,在他们的努力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贫苦学子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天资聪颖,又格外勤奋,很快便在学堂里崭露头角。郭凌峰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计划,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他单独辅导,帮助他弥补知识上的不足。陶夭夭也经常来学堂看望张强,为他加油打气,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

在郭凌峰和陶夭夭的帮助下,张强进步神速,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雨露。然而,郭凌峰深知,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想要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是,他找到学堂里经验丰富的宫廷教师,与他商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宫廷教师听完郭凌峰的想法后,深表赞同,他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我倒是有个主意……”宫廷教师捋了捋胡须,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郭凌峰眼前一亮,这与他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想法不谋而合。“老师所言极是,学生们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很快,学堂里掀起了一股实践的热潮。宫廷教师精心挑选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例如如何修建水利设施、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如何解决地方纠纷等等。学生们被分成小组,热烈地讨论着,他们各抒己见,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中,提出解决方案。

张强所在的小组负责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他们查阅了大量的书籍,了解到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以及如何利用肥料和灌溉技术提高产量。他们还走访了附近的农户,向他们请教种植经验,了解他们在实际耕种中遇到的问题。

在一次讨论中,张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尝试种植一种新的水稻品种,这种水稻产量高,而且耐旱耐涝?”

其他组员纷纷表示赞同,他们搜集了这种水稻的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农户请教。最终,他们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种植方案,并决定在学堂附近的田地里进行试验种植。

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到了秋收的季节。在张强和组员们的精心照料下,试验田里的水稻获得了丰收。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张强和组员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消息传到了大儒朱熹的耳中,他虽然对郭凌峰的改革仍有保留意见,但看到贫苦学子们取得的成绩,也不得不承认改革的成效。他来到学堂,看着学生们热烈讨论,积极实践,心中感慨万千。

“看来,时代在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啊。”朱熹喃喃自语道,目光落在了人群中那个瘦削却充满自信的身影上,他知道,这个叫张强的少年,未来必将成就一番事业。

而张强,此时正站在高台上,向同学们分享着他们的种植经验,他声音洪亮,眼神坚定,仿佛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考验正在等待着他,而这场考验,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又是一年科举时。

考场外,人头攒动,气氛紧张而热烈。张强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他的心中充满了自信。考试题目灵活多变,侧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张强所擅长的。他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自己的见解。

放榜之日,整个京城都沸腾了。张强,这个出身贫寒的学子,竟然一举夺魁,成为了当年的状元!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大街小巷,也吹进了皇宫深处。

“陛下,您看,这就是改革的成果啊!”学政激动地向皇帝禀报着张强的光辉事迹,“张强出身贫寒,却心怀大志,他勤奋好学,勇于实践,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充分证明了您的教育改革是英明正确的!”

皇帝龙颜大悦,连连点头,“好,好!张强的故事,是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也体现了我们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治国理念。”他沉吟片刻,下令道,“传令下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郭凌峰的教育方法,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消息传回学堂,师生们欢呼雀跃。郭凌峰看着意气风发的张强,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张强,你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张强感激地看着郭凌峰,深深地鞠了一躬,“郭大人,没有您的教导和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贡献!”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张强的成功感到高兴。大儒朱熹虽然承认改革的成效,但内心深处仍然坚持着传统教育的理念。他看着意气风发的张强,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暗自思忖:这个年轻人的成功,究竟是教育改革的胜利,还是一个偶然的个例?他所代表的新式教育,真的能够取代传承千年的儒家经典吗?

朱熹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目光望向远方。他喃喃自语道:“是时候去看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