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240章 众擎易举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第240章 众擎易举

作者:安知小锅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15:22:49 来源:小说旗

郭凌峰面对着眼前这些贪婪的面孔,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燃起了一团熊熊烈火。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教育的争论,更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各位,”郭凌峰的声音不高,却充满了力量,“我理解你们的担忧,但教育并非是剥夺,而是给予。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难道你们希望他们永远被困在这穷乡僻壤,重复着祖辈的命运吗?”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那个肥头大耳的乡绅身上,“你说把孩子送去私塾,可这村子里,又有几个孩子能够负担得起私塾的费用?你们口口声声说为孩子好,可实际上,又有多少孩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

郭凌峰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刃,刺破了这些人心中的虚伪。一时间,人群中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再反驳。

看到这一幕,郭凌峰知道,想要真正改变现状,光靠言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他联合了大儒朱熹、学政等各方力量,经过反复讨论和调研,最终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教育资源分配方案。

这份方案明确规定了每个地区应设立的学堂数量、师资力量以及经费来源,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实施,确保每个孩子,无论出身贵贱,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郭凌峰还联合陶夭夭,利用她广泛的社交影响力,发起了一场全民教育公益活动。这场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纷纷慷慨解囊,更有无数志愿者报名加入教育援助团队,为那些偏远地区的儿童提供帮助。

消息传到偏远地区,那些原本对郭凌峰的改革措施充满疑虑的人们,也渐渐转变了态度。他们亲眼目睹了崭新的学堂拔地而起,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求知若渴的笑容,也看到了那些来自京城的天才学生,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授课解惑。

“郭大人,你看,那是我的儿子,他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竟然开始学习算术了!”一位老农激动地拉着郭凌峰的手,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是啊,多亏了郭大人,我们这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读书识字了!”另一个妇女也跟着附和道。

看着眼前这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郭凌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教育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

然而,就在郭凌峰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打破了偏远乡村的宁静。郭凌峰展开信笺,眉头渐渐锁紧。

信中传来消息,那些被派往各地教育援助中心的天才学生们,在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后,竟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了偏远地区,更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点燃了无数贫苦学子心中的求知火焰。

其中,一位名叫林舒的少年,在前往西南山区支教后,发现当地孩子们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学习状态不佳。他便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瓜果,并结合自己学习的农学知识,教授他们科学的种植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不仅改善了伙食,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而另一位名叫赵奕的才女,则在西北边陲,用自己的绘画特长,为当地孩子们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她教孩子们画画、唱歌、跳舞,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艺术,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也变得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些来自京城的天才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的力量,也感染了无数贫苦学子。他们不再妄自菲薄,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回馈社会。

与此同时,那些响应改革号召,前往各地支教的宫廷教师们,也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教育的第一线发光发热。他们放弃了京城优渥的生活,甘愿扎根偏远地区,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数日,终于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看着眼前破败不堪的学堂,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孩子们,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老师……”

来自京城和宫廷的新鲜血液,为原本死气沉沉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学堂,书声琅琅,欣欣向荣……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更大的变化,还在酝酿之中……

夜深人静,郭凌峰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闪烁的点点星光,一封来自西北边陲的信笺,静静地躺在他的桌上,信封上,赫然写着“十万火急”四个大字……

夜凉如水,郭凌峰紧锁的眉头在看到信笺的内容后,一点点舒展开来。这封来自西北边陲的“十万火急”的信,并非坏消息,相反,它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当地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先生,在阅读了新式教材后,不仅对改革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还亲自写信给远在京城的旧学派领袖人物——朱熹,希望他能到各地走走看看,亲身感受新式教育带来的变化。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一直以来是传统教育的坚定维护者。他曾对郭凌峰的改革措施提出过质疑,认为过于激进,担心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根基。然而,当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看到信中描绘的各地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那些曾经对新式教育充满疑虑的旧学派学者们,如今都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他放下信笺,捋着花白的胡须,陷入沉思。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播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僵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让许多贫苦子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郭凌峰的改革,却像一缕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教育上空的阴霾,让知识的种子,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思虑再三,朱熹决定亲自前往各地考察。他一路走访,看到了那些曾经破败不堪的学堂,如今都焕然一新;看到了那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孩子们,如今都精神饱满,充满求知欲;更看到了那些来自京城和宫廷的教师们,不辞辛劳,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他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他翻阅新式教材,发现其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与当地教师的座谈会上,朱熹感慨道:“老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郭大人推行的改革,可谓是切中时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啊!”

他的这番话,无疑是对郭凌峰改革成果的最高肯定,也意味着旧学派与新学派之间隔阂的消除。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教育改革的队伍中来,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间飞逝,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各地的教育水平都有了显着提高。

这一天,京城举行盛大的典礼,表彰在教育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郭凌峰站在领奖台上,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成就,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突然,台下递来一张纸条,郭凌峰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纸条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小心,有人要对你不利……”

郭凌峰的目光从台下那一张张欣喜、敬佩的脸上扫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掌声雷动,他稳稳地接过代表着肯定与荣耀的奖章,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获奖感言。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今日之成就,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他顿了顿,目光投向人群中一位身着明黄色衣裙的少女,少女清丽的脸上带着一丝傲娇,却掩盖不住眼中的喜悦与自豪。郭凌峰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更离不开每一位心怀理想,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有志之士!”

台下,陶夭夭感受着郭凌峰的目光,脸颊微微泛红,却挺直了腰板,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这几年,她与郭凌峰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改革路上的风风雨雨。从最初的方案制定,到教材编写,再到教师培训,她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见证了教育改革一步步走向成功。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郭凌峰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我们深知,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我们去克服!”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台下众人,最后停留在朱熹身上。这位德高望重的理学大家,此刻正捋着胡须,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到郭凌峰的目光,他微微点头,表示肯定。

“为了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我有一个想法……”郭凌峰的声音变得高昂起来,他环顾四周,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建立起一套精英教育体系!”

话音刚落,台下人群中便传来一阵骚动。一些人面露疑惑,一些人交头接耳,而坐在前排的几位旧学派代表,脸色则变得有些难看。朱熹眉头微皱,原本欣慰的笑容也渐渐消失。

郭凌峰握紧了手中的纸条,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