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86章 众志成城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第86章 众志成城

作者:安知小锅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15:22:49 来源:小说旗

郭凌峰的眼神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他必须要争取到刘大儒的支持,尽管对方一直持有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但他确信刘大儒的初心是好的,只是需要一些切实的证据来打消他的疑虑。

第二天清晨,刘大儒便收到了孙夫子亲手递上的帖子。帖子上以诚恳的语气邀请刘大儒前来书院参观,希望能通过此次参观消除对改革的误解。刘大儒站在书房里,凝视着手中的帖子,虽然他仍然心存芥蒂,但最终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刘大儒一来到书院大门,便看到郭凌峰已经等候在门口,脸上挂着温暖的微笑。“刘先生,久仰了,多谢您愿意前来。”郭凌峰恭敬地行礼。

刘大儒微微点头,语气依然严肃:“郭先生,听说你对教育改革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我今天便来看看这些学生是否真的受益。”

郭凌峰引导刘大儒绕过几道曲径,来到一片宽敞明亮的教舍。教舍窗明几净,学生们正在埋头学习。不远处几位教习正在认真为学生们讲解课题,学生们时而认真听讲,时而踊跃回答问题,学习气氛格外浓厚。

“刘先生,请看,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郭凌峰轻声说道,“但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们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基本的读写和算术。”

刘大儒感受到那种氛围,他微微颔首,目光停留在几位学生身上。这时,一个小个子学生赶忙跑上前,向他行礼:“老先生,您好!我是小明,听说您学识渊博,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刘大儒略感惊讶,随后温和地笑了笑:“好,孩子,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小明”拿出一本课本,指着其中一段请教语法问题,刘大儒耐心地解释了一番。旁边的学生也纷纷围了上来,认真听着老学者的讲解,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欲。

看着学生们在新学说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步,刘大儒的心中逐渐松动。午后,郭凌峰带着他巡视整个书院,包括藏书阁、试验室和他们的农耕实验基地。“我们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还实践耕种和工艺,让他们学会谋生之道。”郭凌峰补充道。

下午,书院里组织了一场公开课,富商赵四和郡主李红也到场支持。公开课上,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项目,讨论他们的发现与创新。李红郡主作为书院支持者,上台致辞:“教育改革并不是为了推翻传统,而是为了在保留精华的同时,融入现代的智慧。”

刘大儒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道:“郭先生,你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激情和希望,我对你的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郭凌峰握住刘大儒的手,坚定地说:“刘先生,我们需要您的智慧和经验,只有团结一致,改革才能更加科学和完善。”

那一晚,书院的灯火通明。郭凌峰和刘大儒久久对谈,刘大儒的态度从谨慎渐渐转变为合作。

而就在他们敲定具体细节后,孙夫子走进来,带来了一个新的计划——“郭先生,刘先生,我们打算组织一场教师研讨会,邀请各地的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改革……”孙夫子的提议让郭凌峰和刘大儒同时停止了讨论,目光交汇,一种新的挑战与希望浮现于眼前。孙夫子的提议如同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教师研讨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起初,许多老先生对此嗤之以鼻,但架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最终还是有不少人来到了书院。

研讨会当天,书院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来自各地的教师们齐聚一堂,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老学究,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郭凌峰和刘大儒作为发起者,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书院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成果。

“我们改革的目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希望能与时俱进,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郭凌峰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激情。他详细阐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以及如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台下,教师们有的认真聆听,有的则交头接耳,低声议论。一位老先生站起来,质疑道:“郭先生,你说的这些新方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教学方式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面对质疑,郭凌峰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老先生,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他的回答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研讨会在激烈的讨论中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要稳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富商赵四主动提出出资举办一场教育成果展示会。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展示会当天,书院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农具、织布机等成果一一展示,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

郡主李红也亲自到场,她对学生们的作品赞不绝口,并当场宣布追加投资,用于支持书院的建设和发展。

展示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成果,也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

而此时,一个角落里,学生小明正向郭凌峰和刘大儒展示他改良后的农具设计图,他语气坚定地说:“先生,我希望能将这个计划推广到整个村子,解决大家的粮食问题……”郭凌峰看着眼前满怀热情的学生小明,目光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他仔细审视着小明手中的设计图,一边点头,一边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笑着说道:“小明,你的计划非常详细,思路也很清晰。我们需要来一场试验,看看这些改良后的农具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变化。”

小明的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点点头,急忙拉开书包,拿出准备好的资料:“先生,我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试验方案,我相信在您的帮助下,这些农具一定能为大家带来丰收的希望。”

郭凌峰拍了拍小明的肩膀:“好,步步为营,有条不紊,我们开始行动。”他转过身来,对一旁的刘大儒说道:“刘先生,请您帮忙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一同参加这次试验。我们需要一个协作的团队。”

几天后,在郭凌峰的组织下,小明的农具改良试验在一处农田开始进行。试验过程持续了数月,期间几经波折,但在郭凌峰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大获成功。改良后的农具大大提升了耕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全村的粮食产量显着提高,百姓们拍手称快。

“小明,你的发明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郭凌峰在展示成果的会议上,对着众人说道。他转向小明,满怀嘉许:“你不仅使我们书院增辉,也为全村百姓解决了大问题,真是了不起!”

村民们纷纷涌上前,对郭凌峰和小明表示感谢。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说道:“小明,这次多亏了你们啊!我们村再也不会因为粮食问题而发愁了!”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朝堂上,郡主李红穿着大红官服,英姿飒爽地站在堂前。她坚定地说道:“各位大人,郭凌峰的教育改革不止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我们大国要想繁荣昌盛,必须要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接受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

几位早已听闻此事的开明官员频频点头,一位年长的官员站出来道:“郡主所言极是,教育改革关乎国家未来,务必认真对待。”

另一位打扮考究的年轻官员扫视一圈,补充道:“我前些日子亲赴郭凌峰所在之地,亲眼见到他推动教育改革的成果,确实不容小觑。我们该大力支持这样的举措,让更多人受益。”

李红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多谢诸位大人的理解和支持,相信今后我们的国家必能因这些改革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朝堂之上,讨论声此起彼伏,但大多数人开始对郭凌峰的改革投以赞同的目光。

郭凌峰此时并不知晓京城中的种种动向,他正忙碌于筹备更大型的教育改革计划。赵四富商欣然答应再次提供资金支持,学生们更是动力十足,纷纷表示愿意参与新一轮的改革中。郭凌峰望着眼前充满热情的学生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这时,刘大儒走到他的身旁,低声道:“郭先生,如今众志成城,正是您大展拳脚的时机。”

郭凌峰点点头,站在书院门口,遥望远方。心中暗下决心,他挥手一指:“那就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都能看到教育的力量!”郭凌峰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对着众人,眼神坚定而自信。“诸位,我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滞于此。”他环视四周,语气激昂,“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都能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学生们更是激动万分,他们亲眼见证了郭凌峰带来的改变,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刘大儒走到郭凌峰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欣慰地说道:“郭先生,老夫当初的确是看走了眼,你的眼界和胸襟远非我等能及啊!”

郭凌峰笑了笑,他知道刘大儒是真心实意地认可了他的努力。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众人,“接下来,我们将建立更多像我们书院一样的学堂,招募更多有才华的教师,同时也要编写新的教材,让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我赞同!”富商赵四第一个站出来响应,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我愿意捐出家产的一半,用于支持郭先生的教育改革计划!”他的豪言壮举立刻引起了其他商贾的共鸣,纷纷表示愿意捐款捐物。

有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郭凌峰的计划得以迅速推进。他亲自带领学生们走访各地,考察民情,了解各地教育的现状和需求。他还积极招募优秀的工匠,设计建造更加宽敞明亮的学堂。

几个月后,一座座崭新的学堂在各地拔地而起,书声琅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郭凌峰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将迎来教育普及的那一天。

“先生,您看!”小明指着远处一辆马车兴奋地喊道,“是郡主!郡主来了!”

郭凌峰闻言,心中一动,目光望向远处缓缓驶来的马车,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