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三国之骑砍风云 > 第100章 幽州与三藩国的团结发展

穿越三国之骑砍风云 第100章 幽州与三藩国的团结发展

作者:随笔小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8 11:09:03 来源:小说旗

萧逸还鼓励不同民族之间通婚。在一次集体婚礼上,他亲自到场祝贺:“今日,你们的结合象征着我们各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希望你们的家庭幸福美满,也希望这样的美好能在更多地方出现。” 新人们身着融合了不同民族特色的服饰,笑容满面。

在军事方面,萧逸建立了统一的军事训练体系。他任命关羽为军事总教头,对三藩国的士兵进行训练。关羽站在校场上,对士兵们说道:“军人的职责是保卫家园、守护百姓。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要为了共同的和平而战。” 在训练中,不同民族的士兵相互学习,汉族士兵传授先进的战术和兵器使用方法,三藩国的士兵则分享他们在山地、丛林作战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藩国与幽州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路线不断拓展,一条从幽州出发,经过高句丽、百济、新罗,直达海边的贸易大道成为了经济繁荣的象征。大道上,商队络绎不绝,驮着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三藩国的特产,如高句丽的人参、百济的海产品、新罗的金银制品等。

在政治上,萧逸定期在三藩国召开议会,各地的官员和贤能之士汇聚一堂,共同商讨发展大计。金雄在一次议会上发言:“这些年,我们在萧逸将军的领导下,三藩国焕然一新。我们要继续努力,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其他官员纷纷点头赞同。

在随后的日子里,幽州和三藩国大地一片繁忙景象。阳光洒在广袤的土地上,无论是繁华的城镇还是乡村,都涌动着建设的热潮。

萧逸亲自来到高句丽视察发展情况。他站在高句丽的一处高地上,望着正在劳作的百姓和士兵,对身旁的刘伯温说道:“先生,此地虽已渐趋繁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当为长远计,加强防御与发展经济皆不可懈怠。”

刘伯温轻摇羽扇,点头道:“主公所言极是。囤积粮草是保障民生与军事行动的根本,我们可在各地修建大型粮仓,由专人负责管理。”

于是,在高句丽的各个战略要地和人口密集的城镇,一座座坚固的粮仓开始动工修建。百姓们搬运着木材和石料,工匠们精心雕琢着每一块砖石,确保粮仓的稳固。一位负责监工的官员对百姓们喊道:“大家加把劲,这些粮仓是我们未来的保障,建好之后,即便遇到灾年或战乱,我们也有足够的粮食。”

同时,城墙的修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百济的边境地区,士兵和百姓们一起搬运巨石,堆砌城墙。一位老工匠指挥着众人:“这城墙的根基一定要稳,每一块石头都要严丝合缝,这样才能抵御外敌。” 士兵们和百姓们齐心协力,城墙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天比一天高耸。

萧逸又来到百济的沿海地带,这里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岸边。他看着这片广阔的海域,对当地官员说:“此地海域辽阔,若能善加利用,发展水军,必能增强我们的实力。”

当地官员回应道:“将军,我们已按照您的吩咐,召集了众多造船工匠。只是这造船之事耗费巨大,需要不少时日。”

萧逸目光坚定:“无妨,此乃百年大计,不可急于一时。务必保证船只的质量,重金聘请技艺精湛的工匠是值得的。”

在百济的船坞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来自各地的造船工匠汇聚于此,他们有的在绘制图纸,有的在砍伐木材,有的在打造船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拿着设计图,对年轻的学徒们说:“这船的设计可不同于一般的小船,我们要造的是能在大海上航行、作战的大船,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

学徒们认真地点头,用心学习。船坞里弥漫着木材的香气和汗水的味道,一艘艘船只的龙骨逐渐成型,仿佛是大海上未来的巨兽。

在新罗,贸易的发展更为繁荣。新罗的金银制品深受中原商人的喜爱,大量的金银饰品在作坊里被打造出来。一位新罗商人对前来视察的萧逸说:“将军,如今我们的金银制品通过贸易大道,运往各地,换回了许多我们需要的物资。这都多亏了您的英明决策。”

萧逸微笑着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还要继续拓展贸易,让更多的人受益。”

在军事训练方面,关羽依旧严格地训练着士兵。在校场上,不同民族的士兵们喊着整齐的口号,进行着各种训练。关羽看到一位新罗士兵在山地奔跑训练中表现出色,便走过去称赞道:“你在山地作战上很有天赋,要把你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弟兄。”

新罗士兵恭敬地回答:“关将军,我定当尽力。我们各有所长,相互学习,定能让我们的军队更加强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幽州和三藩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墙更加坚固,粮仓堆满了粮食,百济的船坞里一艘艘战船下水,贸易大道更加繁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萧逸的领导下,向着更加强盛的未来大步迈进。

然而,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囤积粮草的过程中,高句丽的部分地区遭遇了暴雨灾害,农田被淹,粮食收成受到了影响。一位高句丽的地方官焦急地向萧逸汇报:“将军,这场暴雨来势汹汹,许多庄稼都被冲毁了,我们的粮仓储备计划可能要受阻。”

萧逸眉头紧锁,立刻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刘伯温说道:“主公,当务之急是组织百姓救灾,尽量挽回损失。同时,我们可从其他丰收地区调配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萧逸点头:“就依先生之计。还要安排人手帮助百姓修复农田,确保下一季的收成。”

在建筑城墙的过程中,百济也遇到了问题。当地的石料供应不足,工程进度放慢。负责工程的将领对萧逸说:“将军,附近的石料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运输也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城墙的修建恐怕要延误。”

萧逸沉思片刻:“从其他地方寻找合适的石料源,增加运输的人手和工具。绝不能让城墙的修建停下来。”

在百济的船务发展中,一些造船工匠之间因为理念不同产生了分歧。一位来自中原的工匠主张采用新的造船技术,而百济本地的工匠则认为传统技术更为可靠。双方争执不下,影响了造船的进度。萧逸得知后,亲自来到船坞调解。

他对工匠们说:“各位都是技艺精湛之人,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造出好船。新的技术和传统技术都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共同研究出更好的方案。”

工匠们听了萧逸的话,纷纷冷静下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