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7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7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页,我们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是一个「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就是发起一部经典的因缘。「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尔时」就是大众在集会的时候,佛陀告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就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经过十万亿的佛土,在这当中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极乐」,就在那个地方有一个依报的世界,它的名字叫极乐;其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那个地方有一个正报的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为大众说法。

这是「发起序」,就是佛陀在与会大众默然的情况之下,无问自说,在那个清净的大悲心当中,说出了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庄严的名称。这当中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看第二段。前面的「西方」,我们解释过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说出极乐依正的方向、距离。这以下解「释依报」,依报蕅益大师分三段:第一段「正释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怎么说呢?

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

「有世界名曰极乐」是说出「依报国土」的「名」称,这个国土的名称叫做「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是「竖约三际,以辨时劫」。从竖的方式来说,它的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做「世」。从横的角度来说,「横约十方,以定疆隅」,这叫做「界」。说这个「世界」就是时间跟空间的一个和合相,叫做「世界」。极乐国土佛陀说它是一个世界,就表示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存在于某一个时空因缘的一个世界,不是只是心中的妄想而已,它的确是存在时空因缘的世界,是这个意思。

「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这个「泰」就是舒适,这个国土特别的清净、舒适,这个叫「清泰」。简单的说就是:极乐世界的身心世界,「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没有痛苦,特别的安稳,这叫做「极乐」。这是简单的解释「世界」。其次我们看「别明净秽」。以下这两段,蕅益大师是就着一般自力法门成就的世界,跟净土世界的差别作一个比较。首先,我们先看一般通途自力法门的世界是什么情况: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

一般自力的「佛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每一个土就着它相对的安立来说,有所谓「净」跟「秽」的差别,先看第一个:

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凡圣同居土」的「净秽」,是就着它「五浊」的「重轻」。这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简单的来说,在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它的差别跟两个因缘有关系:

第一个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这个善业强的人,他容易生长在尊贵的地方;恶业强的人,他就容易生长在卑贱的地方,像污秽的贫民窟,等等。所以这种净秽的成就,跟你内心当中所积集的善业、恶业有关系,这是第一个。其次,跟你烦恼的厚薄有关。烦恼重的人,他容易招感污秽的国土;烦恼轻的人,他容易招感清净的国土。

比如说我们山上经常有这个鸟,我们就把这个蒙山施食的米拿去喂食。在喂鸟的时候,有时候燕子会先来吃这个米,麻雀后来吃,燕子它不在乎,它胸量广大、厚道。但是如果是麻雀先来吃,你会发觉燕子再过来的时候,麻雀就要把它赶走。看得出来麻雀的性格,它尖酸刻薄。所以我们从这个缘起上,看这不同心的相貌,我们看麻雀它的果报体跟燕子就不一样。麻雀它一飞到地上,它那个心就特别的扰动,它叼个东西吃,它东看西看,它很害怕别人会伤害它,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刻薄相,它从这个刻薄的心性所变现的世界,它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危机。你看麻雀在地上叼东西,它就是东看西看。

但是你看燕子,它特别的安详,它到哪一个地方看起来就是特别的尊贵安详,因为它心性厚道。所以从厚道的因缘当中所显现的世界,它认为人跟人之间、动物跟动物之间是安详的,是和合的。所以说,我们的世界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烦恼的厚薄:有些人刻薄,他的世界就容易有障碍、容易有压力;我们心性厚道的人,这个时候所现的世界就比较安和一点。所以说这个凡圣同居土的净秽,它由五浊的轻重来安立,这是一种。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是一种有漏的业力所创造的国土。这个「方便有余土」是一个无漏的国土,这个国土的成就,主要是依止我空的智慧,或者观四谛、或者观十二因缘。从四谛、十二因缘当中,他悟到了我空的真理,成就方便有余土。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分出净秽。就是「析空证入者」、「体空证入者」。

这个「析空」观,它本身主要是从事相的分析,从一种事相的变化,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体空」观他是一个利根人,他从这种理性、从理观,从一切法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以这个析空观,基本上他所证入的偏重在我空;这个体空观,他在证入的时候,他证到了我空、也证到了法空,他也能够证到法空。所以「方便有余土」它相对「析空」观来说,它就比较「净」,障碍比较少。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当然是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快乐、痛苦的感受。这个方便有余土的果报,它不是快乐、痛苦,它完全是一种寂灭的状态,涅槃寂静乐。但这个寂静当中,在操作这些法门的时候有差别。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龙王它归依了三宝,它请了很多的阿罗汉去它的王宫应供。这一天,它请这些大阿罗汉吃饭的时候,突然间大鹏金翅鸟突然出现了。大鹏金翅鸟用广大的翅膀一扇,就把海水给拨开来。大鹏金翅鸟这个时候以很快的速度要去抓龙王,当时当然是很紧张了,那是一个紧急的情况,所有的阿罗汉都楞住了。但是目揵连尊者就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当中,马上入火光三昧,然后现出一个锅盖样子的光明相,把整个龙宫完全保护住,让大鹏金翅鸟不能进来。

我们从《阿含经》的这个故事看得出来,同样是阿罗汉,「我等同入法性」,所有的阿罗汉都在无生的真理当中安住;但是在显神通三昧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差别。有些人他能够马上入初禅、二禅、三禅,马上显出神通;有些人他就会迟钝:这个跟你的法执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有些人是二楞子的个性,他就一个竹竿一定要走到底:这样子不可以,一定要冲出去。有些人他善巧,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是从因缘安立的,怎么做好,就怎么做。这个「方便有余土」亦复如是,虽然同样证入了空性,但是有「巧、拙」的差别,它是从巧、拙来安立「净、秽」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这个「实报无障碍土」,它不是证得空观就能够成就,要证入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如果是一个别教根性的人,他是「次第三观证入」,先空观,十住修习空观,十行修假观,十回向修中观,然后再入初地,这个是「秽」。如果在因地的时候,就直接修「一心三观」,直接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是「净」。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基本上从天台宗的思想来看,一个证入法身的菩萨,那完全入圆教了,他一定明白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但这个地方的净秽是约习气、约习气。因为他因地的时候,这个空、假、中,他是各别操作的。虽然他在理上已经悟到空假中三观的融通性,但是他因地的根性是从次第三观修上来的,他还带有习气。所以这当中也可从这样的一种差别,安立净秽的相貌。

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常寂光土」就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它是一个真如理性。「分证」的是「秽」;「究竟满」当然是佛,是「净」。这个地方是蕅祖讲到:「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的一个差别相,先分成四土,四土当中各论净秽。接着我们看极乐世界又是什么相貌:

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这个地方的「极乐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地方到底是哪一土呢?蕅益大师讲是「同居净土」,是凡圣同居净土。所以后面我们讲到依报的庄严,不管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其实那完全是介绍凡圣同居土的情形。因为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标出「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是约凡圣同居土。

不过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又强调一个观念说:「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就是说这个极乐世界的三土是融通的,凡圣同居土它具足了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跟常寂光土的功德,这是不共于一般自力法门的国土。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一般国土的成就,是从业力的因缘,业感缘起:或者是有漏的善业恶业,成就凡圣同居土;因为无漏的业力,我空的智慧,成就方便有余土;菩提心、六波罗蜜的业力,成就实报无障碍土。总之,以各式各样的业力,创造各式各样的国土。这个国土跟国土之间,是互相有界线的,它完全是靠业力。

但极乐世界的成就,这个地方我们注意:它不是业力所成就,它是弥陀本愿的功德力所成就的。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就的,那是一种法界缘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它随拈一法,都具足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凡圣同居土也是弥陀的本愿所成,乃至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都是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这个佛的力量有一种不共的地方,就是说他能够把他的功德力,为实施权,他能够创造各式各样的因缘。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四个婆罗门的外道修行人,在山中修习禅定,很快的就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个修行人的心情,好乐三昧的快乐,不喜欢出世的涅槃;他知道有佛陀出世,他们想要去供养佛陀,知道佛陀出世是甚深难得,能够供养佛陀,对他来生的安乐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他又怕听到佛陀的说法,因为他怕佛陀为他说法以后,他成就涅槃以后,他就失掉三昧的快乐,很可惜。怎么办呢?四个人就商量一下说:我们现在四个人去供佛的时候,速度一定要快(呵──),供完就马上走。

这个时候,第一个老大就去供养佛陀,供养佛陀的时候,礼拜、赞叹,供养以后马上走,佛陀马上在一瞬间讲出一句话:「诸行无常」。他听到以后很恐怖,赶快就冲走,用神通力冲走。老二来供养佛陀的时候,供养以后也是赶快走,佛陀马上又讲:「是生灭法」。(哈──)第三个来供养了以后,要走的时候,佛陀就说:「生灭灭已」,他听了以后很恐怖就离开了。第四个来的时候,供养佛陀以后,佛陀讲:「寂灭为乐」,就讲这四个字。就次第讲完了。讲完以后,他们就回去打坐了。当然这都是一个片段的文意,不能够去修观。

有一天他们从定中出来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说:唉呀!那一天真危险(呵──),差一点就听到佛陀说法。这怎么回事呢?佛陀告诉我说:诸行无常。这样子哦!佛陀跟我讲说:是生灭法。第三个说:生灭灭已。第四个说:寂灭为乐。这个偈颂把它组合起来以后,四个人就证得初果。(呵──)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方便力,就是说他们四人根本不想学习佛法;但是佛陀的神力就能够无问自说(哈──),也可以这样讲。佛陀知道他们的因缘,因为供佛的因缘,就从供佛当中,把这个圣道的因缘放进去了。

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凡圣同居土,我们看后面,那的确是,这个样子也不是很尊贵。你看这个人民供佛以后,回来吃饭(哈──),「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在三界里面,色界的天人就不吃饭。色界、无色界,那吃饭是一种杂染相、粗重相。这个色界的天人,他那一念心有殊胜三昧乐的摄持,他不用吃饭。所以这个吃饭,这个国土是一个很粗糙的国土。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一点:极乐世界虽然也现出了凡圣同居的一种粗重相,但是那种相貌它具足了上三土的无漏功德力。

换句话说,我们在极乐世界吃饭,每一口饭,它就能够使令我们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如果你的善根是因为空性而得度,这个时候它就启发你空性的善根;如果你栽培的善根是大乘中道的善根,它就启发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说这个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它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它含摄了方便有余土跟实报庄严土的无漏功德,这意思也可说是无问自说。就是说你在受用这个凡圣同居土的饮食、衣服、卧具的时候,也增长了你的道业、也增长你的道业,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它这个地方所指的是「凡圣同居」土,但是也「横具」了「上三土」,而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因为这个国土不是我们业力所感的。

我们业力所感的,要成就佛的加持,只有佛在世的时候才有可能。那四个外道跟释迦牟尼佛结下甚深的因缘,所以他有这样的一种殊胜境界。但是佛灭度以后,那就没有办法了,那你要在法义上增上,就各凭本事了。所以极乐国土的一个殊胜点,它是弥陀本愿所成就的。这个是讲到「有世界名曰极乐」。

好,我们再看第二十四页,「释正报」。前面是说明依报,这个地方是讲「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我们也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明单复三身」。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

「有佛号阿弥陀」是说明这个极乐国土「正报」的「教主」,教化主,就是阿弥陀佛,他的一个名称。先解这个「佛」:

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

「身」就是积聚的意思,有各式各样同类的东西把它聚起来叫「身」。佛陀从他的性质不同分成三身,「三身」当中有「单」有「复」的情形,先看「单」。「法身单,指所证理性。」一般我们讲「法身」,是约「所证」的真如「理性」,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这样一种理性。

《金刚经》讲:什么是「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什么是如来呢?就在一切法当中,「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当中,有一个如,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理,这个就是如来。这样子讲,这个如来就不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那是遍一切处,一切法为「身」的一种真理。所以在一切现象界当中,有一个共同的轨则,一种不变而随缘、随缘不变的轨则,一个道理。而那个道理就是「佛」,这样子来定义佛陀,当然这样的佛指的是法身。

「报身单,指能证」的「功德智慧」。前面的法身,不管你是不是去修证,这个道理,一切法的一个现象界,这当中有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恒常存在的。那「报身」的话就是你要修习,你经过闻思修,而成就的这种功德智慧,包括智慧、包括功德。这功德是辅助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智慧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你用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成就报身,它是修而来的。

法身跟报身,这两个身,在智者大师叫做本门,佛的本门,佛的根本,就像月亮一样。这个「化身」呢,「指所现相好色像」,这是个迹门,就像月亮映在这个水的影子,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随缘示现的,叫做「化身」。为了利益有情而示现的,这个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个是讲到佛的三身,这叫「单」,单的情形。再看「复」:

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

「法身」又分成两类,第一个「自性清净法身」。从这个「自性清净」来说,每一个众生都是「法身」。这个「自性清净」,这句话应该怎么说呢?说我们每一个人,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力,这个时候叫做「自性清净法身」。这《楞伽经》上说:「诸佛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说这个烦恼跟罪业是如梦如幻的,它的真实体性不可得。就着「妄想无性」,安立它为「自性清净法身」,是这样子安立的。什么叫「自性清净法身」呢?因为烦恼不真实,所以有等于没有,它不能障碍自性清净法身的成就,这叫「自性清净法身」,这通于十法界的。

「离垢妙极法身」,这个只有佛才有的,经过修习以后,经过戒定慧,把这个无明的污垢给消灭了,开显出种种的妙用。前面的「自性清净法身」是不能显现妙用的;这个「离垢妙极法身」,只有佛才有的。

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

「自受用报身」,是佛陀的一种自受用,他这个是约根本智成就,常乐我净的功德。「他受用报身」是佛陀度化十地菩萨,用后得智所变现的、后得智所变现的。

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化身复」的话,有「示生」的「化身」,这「示生化身」指的是佛八相成道,从出生到出家,乃至于成道、转法  轮。「应现化身」是指一时的感应,你念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一时的因缘当中,在某一个时间、空间、处所,现出了佛陀的身像;但是现完以后,就消失掉了,这个就是应现的,一时应现的。

「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这个「化身」又分成两种:说是佛现出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是「随类化身」,他不现佛身,他现九界的身,普门示现,「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他现出其他, 的色身。他本来已经成佛了;但是他现出舍利弗、目犍连尊者的相貌,来帮助释迦牟尼佛转法  轮,这个就是「随类化身」。这是佛的三身的一个情况。再看第二段:

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这个佛的「三身」有「单复」;但是佛的境界,「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这个佛的境界啊,我们可以从开合的角度来看。开出来,那当然是「三身」,三身当中又有所谓「单复」的差别。但是合起来,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就是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所以它「非三」而「非一」,「不纵、不别」,这是一种开合的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佛的功德,《华严经》也一再强调这个观念:佛的功德是不可以分割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法界缘起,跟九界的差别是不同的。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个地方讲「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阿弥陀」指的是法身、报身哪一个身呢?「正指」的是「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但是他也含摄「报」身跟「法」身,这个三身是一体的。这怎么说呢?从「一」的角度,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都是本愿功德力所成,这叫「一」。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本身的功德力有多少,我们就循业发现自己相应的佛。比如说你是带业往生的,你看到阿弥陀佛,你就看到了应化身;你念到事一心不乱的,你看的是方便有余土的佛身;你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你看的就是报身。所以这个三身是一体的,即一而三、即三而一的。这个地方,事实上蕅益大师他讲这个是在为后面(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铺路、为后面铺路。

说极乐世界「启信」,相信极乐世界是三力所成:本愿功德力、名号功德力、自性功德力。约本愿功德力来说,是一,那是一个一真法界的境界。「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每一个人的心,投入到本愿功德海的时候,每一个人尝到大海的味道会不一样。这跟你在因地的时候,栽培佛号,信愿持名那三资粮有关系。虽然每一个人在大海当中,喝到的海水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安住在这个大海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受用弥陀的功德: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他们同样是安住在弥陀的大愿海,但是这当中有无量的差别;虽然无量差别,可也是不离开弥陀的大愿海。这个就是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后面的地方,他会不断的说明──「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国土是怎么来的?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这是一个总相。每一个人受用呢,就是你的心力、跟你佛号念佛的力量,去创造不同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不但是解释依报、正报的名字,他为后来在铺路,说:这个国土为什么会有差别,差别当中又没有差别,是怎么回事?这个是讲到正报。蕅祖解释正报、依报以后,他又「重释二有」: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这个「有」──就是说「有世界名曰极乐」,这第一个有,依报的有;「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第二个有。这个「有」是什么意思?这个「有」就是存在。这存在,这当中有「四」层意思,有四悉檀的意思。

第一个「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这个「有」就是存在,存在这么一个世界,使令我们欣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会欣求极乐,从印祖的意思:就是你要相信娑婆是苦、相信极乐是乐。就是你在娑婆世界流转,你真正的吃到苦头,感到娑婆世界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随时会到三恶道去,这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就是你感到这个三界,一种危机感、一种不安全感,你有这样的一种觉受,坏苦。

第二个你相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而你透过你的实修当中,你会发觉断烦恼是如此的困难,你根本没有希望。你说:我从现在开始,我整天都不吃饭、不睡觉。也没有办法断烦恼。就是你觉得你所处的环境,是非常的危险的、非常不安全的。而你也真正感到一种无奈,你自己要断惑证真没办法。

这个时候,你一听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你内心当中会真实的欢喜。就是在你这个黑暗的无奈当中,生起一道光明:哦,原来还有其它的希望。不过当然我们要是没有修行过的人,你不知道这个修行的困难,你听到这句话也没什么感觉。所以说,当我们真正的理解到三界的苦,而解脱三界的苦,要消灭我无量的烦恼跟业力,是如此的困难。这个时候,你会欣求,这第一个欢喜义。

第二个「诚语指示,令专一故。」佛陀很明确的说出它的方向、距离,使令我们专一。如果说佛陀没有讲出它的名号,它的依报、正报的名号,那我们没办法专一的去修持、去观想,就不能生善,生起这种往生的资粮,所以「诚语指示」,很明确的说出依报的国土、正报的佛的名号,使令我们去忆念弥陀的名号,使令我们专一。

「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这个是约破恶,破除我们这个疑根。这个「乾城阳焰」,这是一个干闼婆城。这个干闼婆是一个变化城,就是在这沙漠当中,这个鬼神变化出一个城,好象在这当中有一个安乐处,但事实上它是变化的一个虚妄境界。这个「阳焰」也是一样,这沙漠当中的水气,所变现了一个水分,但事实上它是阳光的折射,这是一个虚妄的境界。这是一个魔境,不真实的境界。

「非权现曲示」,不是佛陀的施设方便。这个是「权」,虽然它真实,佛陀说出了人天的果报、说了二乘的果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在成佛之道的宝所当中,佛陀施设了一些休息站,虽然是真实,但事实上它不圆满,这个叫「权」。「非缘影虚妄」,「缘影虚妄」就是:有时候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在寂静的心当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心中的境界;但是你出定以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是「缘影虚妄」,这个叫做「邪」,破这个「邪」。「非保真偏但」,破这个「小」,破小乘的偏真涅槃。

这个是破除四种的疑惑,它是魔、是邪、是权、是小呢?这句话,我们在把观念再解释一下。「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句话我们听到以后,能够破恶,破除我们心中的四种疑惑,他不是邪、魔、权、小的一种情形。

唯识学讲到我们这个受用,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有受用。这个受用境界,有两种差别:第一个是它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第二个它现前、不现前。比如说,它存在,但是它不现前。比如说大地里面有黄金,这个大地里面的的确确有黄金;但是它对我们来说不现前,因为我们的六根没有办法去接触;但是不现前是一回事,它存在。我们暂时不能受用;但是我们把它挖出来,经过造作以后,我们将来能够真实受用,因为它毕竟是存在的,它是存在,但是不现前。

第二种情况,它现前,但不存在。比如说我们打坐的时候,有时候在这个寂静的定中,会出现很多的境界;但是我们在定当中,我们这一念心真实跟这个境界接触了,我们也在受用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使令我们快乐、使令我们痛苦、使令我们很多很多的感受,我们真实在受用这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禅定出来了以后,觅之了不可得,这是一种暂时的受用。就是说,这个东西它现前,但是它不存在。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虽然不现前,因为十万亿佛土,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但是这个地方强调: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它不是「乾城阳焰、缘影虚妄」,这个地方的确是存在的。虽然它不现前;但是它毕竟是存在的。

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因为这句话是佛说出来的。有一个阿罗汉在打坐当中,他出现了很多境界,出来了以后告诉我们:你可以到哪一个地方去,它能够究竟安乐。我们不一定敢相信。因为阿罗汉的那一念心,对这个缘起法,有所不知、有所不见。谁知道他的境界,对他来说是现前,是存在不存在?没有人知道。

但今天讲「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们能够相信佛陀所说的话,是真实语者,就能够破除我们对于极乐世界的存在性,这种魔、邪、权、小的这样的一种疑惑,有破恶这种功德。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前面的欢喜、生善、破恶,是一种事相,对极乐国土、对阿弥陀佛的名号的一种欣求,一种专一的信心,破除疑惑的信心。这个地方呢,在甚深义当中,佛陀也含藏一层意思说: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具足的,存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只要好好的信愿持名,就能够念念的感应道交。好,这「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蕅益大师以四悉檀的因缘,来解释这个「有」,这存在。说:虽然对我们来说不现前,但是这两个依正二报是存在的,佛陀讲这句话,有四悉檀的一种功德。

好,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