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页:

释现在说法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是讲一个观念说:佛陀在「别序」当中,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讲到这个地方,已经把依正二报的名称讲出来了,已经可以说为后面的「正宗分」讲到净土的因果,已经可以说描出了大纲。为什么要加一个「今现在说法」呢?讲「今现在说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有一层深意,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极乐世界这个是出自于佛陀的金口所说,只要你是一个佛弟子,对佛陀有信心的弟子,佛陀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那当然知道这两个世界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进一步肯定一下:佛陀你说存在,这个存在的一个时空,本来就是有时间相。这空间相的存在,有时间相,你说存在,是存在于过去?还是存在于现在呢?还是存在于未来呢?所以这句话还要讲清楚。

佛陀说「今现在说法」,就破除我们对这个存在性的一种「过去已灭」、或者「未来未成」。这个极乐世界是一个过去已经消失的,佛陀是讲过去的事情,那我们就空欢喜一场了。佛陀说未来即将有一个极乐世界将要存在,那我们也只好慢慢期待了。佛陀讲「今现在说法」这个「今」字,就简别它不是「过去已灭、未来未成」。这个时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懈怠。说我们今天知道出离三界有办法了,这个办法当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把烦恼断,就是我在这一念散散乱乱、苦苦恼恼的心中,只要我栽培的信、愿、持名三种资粮,跟弥陀感应道交到极乐世界去,永远的解脱生死,永远的安乐。但是我们想:不急嘛,我们在娑婆世界多打滚一会儿也是好,过过瘾也好。(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警告我们,这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因缘,你一点差错,这个因缘就消失了。

因为极乐世界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佛陀说出它一个时间、空间,表示它不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一种理性,它是一个因缘所生的事相,能够受用的事相。既然是一个能受用的事相,它是有时间相、空间相,有流动相的。换句话说,总一天阿弥陀佛要入灭的。我们今天稍微一差错,在娑婆世界一打滚,万一到三恶道去。等到三恶道出来以后,得到人身以后,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消失了,佛陀灭度了,那你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另外一个法藏比丘再发愿,再创造一个这么好的他力门果地教的国土,那就只好慢慢等了,那可遇不可求了。

所以龙树菩萨说:「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就是说我们的成佛因缘当中,你一定要把握你现在能够抓到的因缘,因为这因缘所生法,你一过去就「觅之了不可得」;你抓到了就出去了,就解脱生死,就成就佛道了。你这个因缘所生法一差错,那就谁也不敢讲了。是不是以后还有因缘出现,这因缘所生法是变化无常、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谁也不能作主的。所以这个地方,破除我们懈怠的一种心情。就是说你现在得到了人身,知道这个法门,你应该把握这个机会。

过去有一个老和尚他讲一个譬喻,我觉得这个譬喻不错。他说:极乐世界的因缘跟我们人的关系,就像有一个人,他陷在一个悬崖峭壁里面的山洞,他往上看是一个虚空,往下看是一个断崖,他根本没有办法出去,就在山洞里面。无量劫的因缘,刚好有一个绳索,从对面的树这样飘过来。这个绳索过来的时候,你如果在那一剎那因缘当中,这个绳索跟山洞一接触的因缘,你不用手去抓它,这个绳索过去了,就没有再第二条绳索了,你就慢慢在山洞里面待着了。

这意思就是说:当我们今天得到人身,遇到阿弥陀佛的住世,遇到这个国土的住世,应该怎么办呢?「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所以蕅益大师把佛陀的这个深意讲出来,佛陀为什么要强调「今现在说法」,就表示说:一方面破除我们对过去、未来的疑惑,一方面就是提醒我们要把握机会,因为他是「今现在说法」,一个存在的事实,一个值得我们把握的机会,是有这一层意思。好,看最后一段:

结出序义

佛陀讲这个「序」的意「义」,蕅益大师有三段:

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

这个地方是把净土的因地标出来,这段经文:「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当中已经隐隐约约的把修行净土的因地法门讲出来。怎么说呢?「二有、现在,劝信序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是让我们有信心,原来这个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一种缘影虚妄的天方夜谭,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境界。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这个世界是一个极乐安养的世界,使令我们能够生起一种往生的愿望。第三「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如此的广大,这个广大的所缘境,我们怎么下手呢?跟弥陀感应道交呢?有一个办法,你忆念他的名号,这最简单、最稳当。这当中就说出它的一个行门,「持名妙行」;「有佛号阿弥陀」,就标出我们忆念的对象。就是我们没办法忆念广大的依正二报。怎么办呢?你但是忆念弥陀的名号,信、愿、持名,这是往生净土的因地。再看它果地的功德:

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阿弥陀」就说明极乐世界的一个果地有佛陀的住世,这个佛陀住世很重要的。我们能够亲近佛陀,就像小孩子不能离开母亲一样。「说法」,这极乐世界有法宝的流通。「现在海会」就表示「僧」。这个地方是讲出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换句话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不完全只是去追求安乐,而是能够成就圣道的增上,因为它有三宝的住世。这个三宝住世,对我们圣道是最重要的增上缘,三宝的因缘。这个是讲到净土的功德。

最后一段蕅益大师把因跟果合起来:

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佛法僧同一实相」,不管是佛、不管是法、不管是僧,把他统一起来,就是我们的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我们的「体」,我们整个净土因果的一个体性,这个因跟果的依止处。极乐世界的因怎么来的呢?是现前一念心性创造的。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是怎么来的呢?也是现前一念心性所显现。把这个自体给表现出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这个「体」讲出来。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做什么事呢?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深信、发愿、力行,这个就是成就净土的因地。「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这往生不退为用,由前面「信愿行」的熏习,这一念心就显现了四种净土。「见佛闻法」是「用」,这是果地的功德。

「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在本经当中,佛陀对九法界只字不提,完全讲佛的境界,讲佛的正报、依报。事实上整个极乐世界,不管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都是佛的境界,佛的本愿功德所显现,这样子就是一个「一佛」乘的「境」界。因为一佛乘就是一行三昧,一佛乘就是你直接观佛的境界,以佛的果地功德当你的因地心,一佛乘,直驱宝所。从这个「教相」来说,它是一个圆教的教义了,一佛乘的境界是圆教的教义。

这句话,就把整部经的五重玄义都讲出来,讲出五重玄义,等于是把这部经的内涵,全部都表达出来。所以蕅益大师说:初善、中善、后善。蕅益大师能够在这一段短短的经文当中,讲出这么多的话,事实上是把本经的内涵作一个大纲的描绘,所以叫做初善。从这个地方也看出了整个「正宗分」的一个大纲。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非乾城阳焰是破魔境;非权现曲示是破权,佛陀不是权巧施设的一个方便站;它也不是缘影虚妄,缘影虚妄是你内心自己想象出来、自己捏造出来的一种邪境界;它也不是一个偏真的涅槃,因为偏真的涅槃没有依正二报的庄严。那佛陀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明显的说出有依正二报的庄严,那当然不是偏真的涅槃,破小。它是一个大乘善根界,这有破除我们对于小乘的一个迷惑,它是一个大乘善根。因为大乘善根才有依正二报的庄严,是这样子的。

问:

答: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在掌握这段经文,从蕅祖的这一段最后的开示,就是要你掌握它的因跟果。从这个地方的因地,我们知道我们的下手处,是信、愿、持名,从这个二有现在,乃至依正二报当中,这个依正二报的因地,乃至依正二报的果地,它的果地功德。后面的经文,事实上就是在描述依正二报因地的栽培,跟果地的庄严情形。当然依正二报的会归处,就是现前一念心性,那就是自体了。所以说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体、宗、用来会通的。自体,现前一念心性,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修因,也依止现前一念心性去感果,这样子的话,就把这段经文给融通起来。

好,我们再看第二十六页:

甲二、正宗分 分三: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前面的「序分」是说明本经的六种成就,以及发起的因缘,所谓的通序、别序。这以下,「正宗分」是说明本经的主要内容,分成三科:「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蕅益大师先讲果地的功德,来启发我们的信心。第二个他提出两个重要的理由,劝我们发愿,从果地的功德当中,把前面的果地功德作一个会归,提出两个理由:「自功德深、他贤圣遍」,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从这两个理由,「劝」我们要「发愿」,有三次劝我们要发愿。最后「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那应该怎么修行呢?佛陀你说出一个办法来,说出一个实际能够操作的办法?那忆念弥陀的名号,来安立我们的行门。

所以说我们讲初善、中善、后善。前面的「序」,蕅益大师也是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流通分」也是信愿行,把这样的一种宗旨落实到这三分上去。这是「正宗分」的三大科,等于是把前面「别序」的内涵把它开展出来。看蕅益大师这一段的说明: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信、愿、持名」是「一经」的宗「旨」。本经主要的修行宗旨,第一个是「信」,这个「信」到了「正宗分」,它强调三力。我们的自性功德力,我们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真实不可思议;第二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以召德,这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第三个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弥陀的四十八愿。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生起信心的。其次「愿」,这个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种往生的愿力。以这个信、愿,来持名、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一部经主要的宗旨。

这个「信愿」跟「持名」的关系,「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的成就,它是靠一种智慧的抉择。说你怎么能够生起信心,生起发愿呢?那是一种观。透过你对这部经论的思惟观察所生起的,它是一种抉择智慧。「持名」呢?持名当然是没有话好讲了,一句弥陀念诵听,那是一种念力、专注力、相续力,这是一种念力了。「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是不是能够往生,关键在于信愿,你对弥陀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往生的人有很多差别的因缘。有些人苦干实干,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放逸过,从开始出家,以后几十年的山中修行,修了一辈子往生;有些人修了三年,净业成就往生了;有些人一生造恶业,临命终的时候,到最后才忏悔觉悟,才信、愿、持名也往生了。

这个修行的时间有长有短,内心的资粮有多有少;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你可以注意到,从很多《净土圣贤录》的这些公案里面,你会找到一个轨则,就是他们心中的相貌──信愿具足。对阿弥陀佛那个归依的心,那是要真实的成就。

这个古德讲出一个相貌说:什么是信愿具足呢?你讲出一个相貌,我们大家体会体会。他说:

逆境来时莫动瞋,西方佛子等疏亲,

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说我们那一念心跟逆境接触的时候,就非理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这「西方佛子等疏亲」,我们求生西方的人,对娑婆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等疏亲」。你为什么能够等疏亲呢?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说我们一个信愿具足的人,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就是我们只是暂时的过客。「我今暂作娑婆客」这句话是非常有力量的,就把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对于财富的执取、对于眷属的执取、对于声名的执取,完全都破坏掉了,这种常见的执取。

就是我们一个人做过客的,说我们今天本来不是要来这个地方,我的目的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但是我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暂时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不会太认真。那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也是这样,我的目的是到极乐世界,这娑婆世界是一个暂时的因缘。这时候,你看到世间的荣华富贵的境界,看到国王的境界、看到乞丐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这是暂时的因缘。因为这样子,所以古德说这个叫做信愿具足。

你对弥陀,你这一棵树已经很坚固的、很明确的往西方的方向在发展了;随时把它砍断,它没有第二个方向可以倒下去,就往西方倒下去了。你以这样的心情来忆念弥陀的名号,临命终乃至一念,都能往生,这句佛号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强调,这个三资粮,要紧的就是那个信愿的栽培。对于娑婆的苦、空、无常的观察,对极乐世界常、乐、我净的观察,生起了那一念信愿的心。所以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到了极乐世界有这么多的国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又有三辈九品,这件事情是怎么决定的呢?「全由持名之深浅」,当然有正行、助行。以正行来说,你这一句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或者功夫成片,或者你的助行、你六波罗蜜资粮的栽培得怎么样,这都会影响到你极乐世界所成就的依正庄严,这个是品位之高下。你信愿是决定于你得生与否,是这样的一种差别。

看最后一段的结劝。「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我们信愿的栽培是就着往生来说,是一种前导,是一种大方向的抉择。那「行行」呢,念阿弥陀佛的这种念力,是「正修」,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比如说我们一部车子,我们这一部车子它的前进速度很快,这个前进的动力,就是你念佛的念力、专注力。但是你这部车子要去哪里呢?这个车子也可能会开到人天的果报去,也可能到极乐世界无漏功德去,就是看你是不是有信愿,一个方向的抉择,一种前导。

讲出一个譬喻,「如目足并运」,这个目就是眼睛,我们从眼睛当中抉择我们未来的目标方向;脚使令我们不断的前进。这个「目足并运」的意思就是说,其实目跟足它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眼睛引导我们的脚前进,不致于会堕坑落堑的。但是我们不断的往这个高山爬,你前进以后,你也会使令你这个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你刚开始信愿的栽培,可以说是遇到善知识,学习佛陀的这些经论,生起了一个仰信。对娑婆世界有一种苦的感受,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有一点好乐心,就这么一点薄弱的信愿。但是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去操作佛号了。你以这样的一种信愿、这样的一种抉择,你对佛号生起归依心,一句弥陀念诵听。当然佛号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生疏,五欲的境界是如此的熟,所以这个时候,刚开始是勉强。就是说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这个时候,你在专注的时候,你必须抵抗你无始劫的那个妄想那个流动的习气,它会破坏你的这个专注,但是你勉强自己。

慢慢慢慢你这个念佛的力量,慢慢慢慢就会增长,由生转熟。这个时候,你这个佛号现前,它有一种力量,能够调伏妄想,说:「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何妨。」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只要佛号一现前,你任何的烦恼就能够停下来,切断你烦恼的相续。这个时候,你再去观察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会观察得更清楚。

我们一个烦恼重的人,你要栽培信愿有障碍。你一个心扰动的人,你要观察生命的真相,说这个人烦烦恼恼,你告诉他娑婆世界的苦相,他不能感觉得出来;告诉他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他也感觉不出来。就是他这一念心跟真理之间,有一道墙壁,这就是烦恼障。所以我们透过专注力以后,调伏粗重的昏沉、掉举以后,我们会发觉:唉呀,佛陀说的话是真实的,是非常真实!

所以说我们信愿引生持名,持名也能够帮助你去观察真相,生起信愿。它是这样子的。你会引生另一个层次的信愿,这个时候你对佛号就生起更大的欢喜心,你又很喜欢去念佛,没事就想要把佛号现出来,安住在你的归依境当中,这个时候你又加强你的佛号。佛号的加强,你昏沉、掉举的调伏,又更加的微细、更加寂静,这个时候又加强了你的信愿。如是的展转,直到净业成就。

所以有些人说:念佛只要靠信心,不强调持名,这是不合乎佛义的,不合乎《阿弥陀经》的本意的。信、愿、持名这三个是不能分开的。你可以想想看,你说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不念阿弥陀佛,那你的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这一念心安住在什么境界?你就打妄想。你这样子怎么能够说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一个娑婆世界的熟境界,念念之间去创造娑婆的业力,跟你心中要往生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所以说你一定是信愿成就持名,持名去成就信愿,这个才是真正的三资粮。所以这个地方讲「目足并运」也。眼睛跟脚失去了其中一个,另一个的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地方是讲信、愿、持名。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乙初」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分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先讲依报的功德,再讲正报的功德。「依报」当中又分两科:「初、征释;二、广释」。「征释」当中又分成「征」问跟解「释」。本经当中,佛陀在讲依正二报,都是用问答的方式,因为这净土法门的境界太高深,不但无问自说,在整个过程当中,佛陀都是自问自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结构,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就在大众集会的时候,佛陀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是什么因缘能够安立做「极乐」呢?它有什么样的资格条件能够安立这个极乐的名称呢?佛陀问舍利弗。当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佛陀只好自己回答,看经文: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个依报环境的功德分成两科:「初、约能受用;二、约所受用」。先「约能受用」的众生,再「约所受用」的国土。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这个「众生是能受用」的,能够去受用这个国土的那个人。极乐世界这个法界,不像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它只有两道,不是人、就是天,这凡圣同居土就两道。这个地方且约人来说。这个「人」来说,当然「等觉以还」都是众生。

为什么只讲「人」呢?因为「下下」可以「例上上」。就是说乃至于你是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何况是上面的那些阿罗汉、菩萨呢!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人民」尚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其他的更不用讲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讲「且约人民」而论,是这个意思。这个先解释「众生」的对象,这个众生是约带业往生的人民。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意义,蕅益大师就把这个苦乐的因缘说出来: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他比较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都是用对比的方式,就是说明娑婆世界的情况跟极乐世界作比较。他先解释「娑婆」的情况。「娑婆苦乐杂」,这个是指外在的现象。说这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它有痛苦,但是也夹杂快乐,这个快乐也夹杂了痛苦。

《涅槃经》上说:有一个贫穷的人家,他希望能够解脱贫穷、追得福报,他向天供养祷告。经过几年以后,这个天出现了,这个天来敲门。他打开一看:唉呀!有一个很高贵的女子出现。你是谁呢?我是功德天。你能给我什么呢?我能给你财富、给你眷属、给你种种五欲的快乐。唉呀!他就很高兴把功德天请到家里面来安住。没有多久又有一个人来敲门,这一打开是一个很丑陋的女子。你是谁呢?我是黑暗。你来干什么呢?她说:我们要破坏你的功德、破坏你的财富、我要带给你种种的灾难。他说:我不欢迎你。不可以。你前面的那个功德天是我姊姊,我们两个要在一起的。你选择了我姊姊,你一定要附属的带走我,要不然你两个都不要。这个人他一想,就把她姊姊赶出去了,她妹妹也不要了。佛陀赞叹这个人:能够真正的放下娑婆的五欲,追求涅槃,是有智慧的人。

这意思就是说:「娑婆苦乐杂」。其实这个现象界的思想,这个道家也有这样的智慧,也看到这一层的真理。你看道家也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倚。」说这个灾难当中,其实也蕴藏了无穷的希望,逆境就是转机。说这个福报现前,事实上要小心,也蕴藏了很多很多的灾难危机在里面。所以你看道家画这个太极,画一个圆圈,一边是黑色,一边是白色。但是黑色当中有一个白点,这个灾难当中有无量的希望;这个白色当也中有一个黑点,虽然白色给你安乐,但是你要注意,安乐当中随时会有灾难,蕴藏了一种未来的灾难,这白色当中有一个黑点。所以说,从这个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做什么事情都要少欲知足,这是真实的。

清朝的曾文正公,他打败了太平军以后,朝廷封他做两江总督,在这么一个高的权贵当中,他把他所有的家族集合起来,他说:我现在的官是做到最大了,在汉人当中做了两江总督,这是非常大了。我们这个家庭当中,父母健在,眷属又和睦,我又做官、我的兄弟都做官,这世间所有的富贵都现前。他说:这个是会遭天忌的。他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家庭里面有什么东西坏掉了,不能马上换,要拖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够换。这意思就是说:你什么事情都做圆满以后,这当中随时会有灾难出现的。说这个月忌全圆、花忌全开。这个月圆了以后,月圆则缺,花开则谢。因为这个世间上的事情是苦乐夹杂的,你功德天受尽了以后,这个黑暗就出现了。

我日常生活当中也有这种体会,说我特别喜欢吃一个东西(哈──),这个东西假设有五块,我就吃它个三块,克己复礼,稍微克制一下。诶,我发觉我们经常可以吃到这个东西。我想:如果哪一天放纵自己,把这五块全部吃完,这东西就不会现前了。这是说,这个世间上的功德境界就是这样,你把一件事情做尽了以后,月亮圆满的时候,它下一个就是缺了;花开到极限以后,它就是要谢了。

所以古大德一再的提醒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漏果报。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样的果报呢?如何安身立命呢?就是你有十分的福报,不要把它享尽,享个六分,少欲知足。这种情况,虽然娑婆世界有无量无边的灾难,但是你会降到最低,就是那个黑暗不容易出现,就是这一层道理。所以说,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苦乐夹杂,苦中有夹杂乐,乐中也夹杂了苦。

但这是一种外相的观察,如果从本质上来说,「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如果从真正的本质来说,「苦是苦苦,逼身心故」。娑婆世界有很多的苦恼境界,这个世界多灾难,这个老病死、人跟人之间互相的伤害,乃至三恶道的苦、刀山油锅的苦,这个是「逼」破我们「身心」的,这个我们容易理解。

第二个是「乐是坏苦不久住故」,可乐的境界也是苦。为什么?「坏苦,不久住故」。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乐为什么是苦呢?这是怎么个安立法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跟可乐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爱着的心情,不管是财富、不管是眷属、不管是声名。我们去受用这种可乐境界的时候,我们产生爱着。但是当这个可乐的境界破坏的时候,那种痛苦比刚开始没有的时候还厉害。所以说,这种可乐的果报,它「不久住」,也只能说是一种痛苦,无常故苦,使令我们非常的没有安全感。

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境界,什么时候会破坏。可能明天早上一起床就破坏,乃至下一剎那就破坏。就是说,我们在面对这种娑婆快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黑暗什么时候会出现。说功德天出现了,没错;但是她妹妹,什么时候出现?我们不知道,因为她们俩个经常在一起的。你要了功德天,你就必须去承担黑暗的出现。那黑暗什么时候出现呢?这没有人知道,这个就是苦,是一种不安稳性的苦。

「非苦非乐是行苦」,我们有时候也受用一种不是痛苦、可也不是快乐的舍受,但是它也是苦,因为这种扰动「迁流」,这不寂静也是苦,这比较微细了。

在《俱舍论》上说:这娑婆世界的果报,就像一个人长疮一样。说这个疮有三种的差别情况:第一个你用火去烫这个疮,非常的痛,这就是苦苦。第二个我们用冰块去敷这个疮,感到暂时候的安乐;但是这个乐受,它的本质还是疮。就是它这个疮的本质是没有改变,只是你用冰块暂时候去敷它,它暂时候有一种乐受的感觉,就是这样子而已。有时候我们不用冰块去敷它、也不用火去烤它,这个时候就保持一个疮的相貌,这个就是行苦。

这娑婆世界的苦是安立在无明烦恼,它的本质是依止无明烦恼,所以说它就有苦苦、坏苦、行苦的情况出现。这是讲到娑婆世界的一个苦乐相貌,它的苦乐相貌就是这样子。极乐世界的苦乐是什么情况呢?

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极乐世界是「永离三苦」,极乐世界的功德是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就,没有苦苦、坏苦、行苦的情况。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个果报体,它是一个业感、一个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它的快乐当中夹杂了痛苦,痛苦当中夹杂了安乐,「对苦之乐」,所以「乃名极乐」,所以极乐世界是这样安立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

答: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他有的经文,其实他在分别娑婆跟极乐世界差别的时候,他在引导我们修观,去观察,因为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观察苦乐。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我们透过这段的开示,我们就知道怎么去观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它苦乐的一种互动状态。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是怎么回事?乃至从本质上来说,苦苦、坏苦、行苦那完全都是痛苦的,那是连乐都不可得的。

因为你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哪有什么快乐可言。说你一个人住在地震地带,这个房子装璜得再好,你敢住啊?你整个晚上一想到:睡到几点,这个地震一发动的时候,你内心就惊怖。就是说你在受用你的财富、眷属、声名的时候,你不知道哪一剎那会破坏,这样子是不能安立做快乐的。因为所谓的快乐,是要建立在一种寂静的心中,佛法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是要有寂静作基础的。所以说苦乐杂是比较粗的观察,但是苦苦、坏苦、行苦就看得更彻底了、看得更彻底了。

问:

答:「即众生心」,「众生心」当然差别的因缘了,每一个人去念阿弥陀佛,每一个人对弥陀的归依、对名号的念力,这个「即众生心」,这个「即」就着「众生」的心。我们凡夫的心去受用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即众生心」这是差别。「投大觉海」,这个「大觉海」,那弥陀本愿所成的依正功德,就是「一」的境界了。这极乐世界就是这样成就的,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你也可以说是一,即一即三。为什么说一呢?因为他要投大觉海。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是他自己的业力所成就的,等觉菩萨也是仰仗佛力。等觉菩萨到极乐国土,他所受用的依正二报,也是弥陀的本愿所成,也不是他自己的六波罗蜜所成。他自己的六波罗蜜,等待他以后广度众生的时候再显现了。但是你只要到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受用弥陀的功德,这投大觉海。但是每一个人在开显弥陀功德有差别。就是什么呢?「即众生心」,每一个人的心不同,他到极乐世界所创造的依正二报会有无量的差别。所以你说它是「一」也对,说它是「三」也对,即一即三,都可以这样子讲。所以我们对极乐国土的认识就是这样子。

简单的讲,我们应该从三力来分析。本愿功德力这是没话讲了,弥陀普遍的对法界发愿,这是平等的。但是这个心力,这个佛力、法力不可思议,这句法力名号功德力,名号功德力跟佛的功德力是一致的,是开合的不同。开展出来是弥陀的广大的本愿,依正二报,合起来就是一句佛号。所以这个法力不可思议,跟佛力不可思议是同一个东西。

关键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你这一念心。你因地是怎么栽培的?你对三资粮怎么栽培的?会影响到你未来受用极乐世界的时候的差别品位。所以蕅益大师讲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就会解释了。这功德庄严从无差别来说,弥陀本愿所成;但是无差别当中,无差成差。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栽培信、愿、持名不同,就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所以极乐世界是凭什么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呢?凭三力所成,是这样子的。

所以「广陈彼土依正妙果」,蕅益大师就不断的重复这个观念,就是有三力的因缘。当然主要就是依着我们凡夫的心力跟佛力这两个而已。从佛力的角度来说,是无差别;从凡夫的心力来说,那无量的差别。你把这个观念掌控住了,你去读《阿弥陀经》,就能够读出这里面的味道,这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好,讲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