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1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1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页,「戊二、合释能受所受」。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 分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 分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一科的开始,佛陀是一个「征问」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极乐世界是什么因缘安立为极乐呢?佛陀刚开始的回答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约着「能受用的众生」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在回答极乐世界的因缘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他的身心世界没有痛苦,只有安乐的情况,所以安立为极乐,这是第一点。

其次,约着「所受用的国土」,就讲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讲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一段是讲到宝树的罗网,罗网上的宫殿楼阁,这样的住处庄严。其次,讲到池水、莲华,「七宝池,八功德水」,上有种种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有种种放大光明的莲华,这是讲到生处的庄严。前面的所受用,讲到居住的庄严、也讲到生处的庄严。前面的回答,都是各别就着某一个重点,讲到生处、讲到住处的一个重点庄严。这以下是总合性的回答,极乐世界安立为极乐的一个理由。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 己一、约五根尘明受用

这当中包括了能受用的众生、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国土,把它结合起来解释。这当中分两科:「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就着广泛的五根接触五尘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情况;其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单单就着耳根接触声尘,来说明极乐世界的受用情形。在「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当中,又分成两科:第一个是「正明」,第二个是「结示」。现在先看第一科「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看经文:

庚一、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段经文在讲之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合科义」。先说明蕅益大师安立这一科的情形,五根对五尘的情况: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

「乐是声尘」,「常作天乐」是讲声尘;「地是色尘」,「黄金为地」这个地是讲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雨天曼陀罗华」包括色、香二尘;「食是味尘」,这「即以食时」这是讲味尘;「盛众妙华」、「雨天曼陀罗华」乃至「经行」,这「是触尘」。极乐国土的众生,他的五根接触五尘,「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情况,就从经文当中看得出来,五根对五尘是可想而知的。这一段是蕅祖安立这一科的一个大义。好,我们详细来看经文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的情况。

「又舍利弗」,这当中佛陀又招呼了一句舍利弗,又讲出了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情况。说「彼佛国土,常作天乐」,这第一段。这以下我们分四段,先看第一段:

释常作天乐等。常作者,即六时也。

这个「天乐」,指的一种殊胜美妙的音声,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是「常」。这个「常」,蕅祖的注解说:就是「六时」,昼夜六时。就是说这种美妙音声的出现,是经常的,而不是短暂的、或者偶尔的,是经常能够出现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关于天乐出生的理由,莲池大师讲出了两种情况:

极乐世界的天乐是怎么来的呢?他说:第一个,极乐世界的天乐是一种天然之乐,这个「然」就是自然,极乐世界的虚空当中有很多的乐器,不弹自鸣,因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你不用弹它,它自己就能够弹奏出这种殊胜美妙的音声,空中有乐器,不弹自鸣。这样的天乐就是解释做天然之乐,天然的,弥陀的功德所变现的。

其次,第二种情况是天人之乐,这个是天人,当然就是有天,极乐世界有人道、有诸天。这个诸天,就是有明了性的众生所弹出来的。就是说阿弥陀佛跟莲池海会这些圣众,在那个地方修行的时候,诸天起欢喜心,弹奏这种天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与莲池海会圣众,那这样子也可说是天乐。这个天乐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天然之乐,一个是天人所演奏的音乐。这个地方是强调极乐世界声尘的美妙,声音。

对比我们娑婆世界的声音,有很多的杂音,吵杂的音声扰动我们的心性。现代的医学家也发现了一件事,说这个小孩子,他在母胎的时候,在怀胎十月当中,如果小孩子的母亲经常听到了一些噪音,这种恐怖的声音,这个小孩子生出来以后,他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他的稳定性会比较差,动不动就会感到一种急躁不安。假设母亲在怀胎的时候,经常听一些比较柔和的音乐,或者是佛号、或者是菩萨的圣号,这个小孩生出来以后,他的内心比较稳定,不容易被外境所干扰。所以这个声音对我们一个人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地方极乐世界它常作天乐,它经常散发出一种殊胜美妙的音声,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殊胜。

再看第二段「黄金为地」,这一段是强调色尘,黄金为地,看蕅祖的注解,我们对照着看:

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有很多的宝树、楼阁、种种的莲华庄严,不过这些所有的庄严都依止大地而住,所以大地的庄严,这个颜色变得很重要。极乐世界的大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黄金为地」,就是说基本上它的本质是「黄金」,但是在黄金当中,又以「七宝」来加以点缀、加以装饰,这个叫黄金为地,这个是一种色尘。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一望过去,这个地上放出黄金的光明,给人家一种高贵(黄金表示高贵)的气氛,这是色尘的庄严,这第二段。再看第三段: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这一段经文当中就有两部分:我们先约所受用,再约能受用解释。先讲所受用。所受用的话,「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前面的「常作天乐」是强调极乐世界虚空的庄严,这虚空当中有音乐来装饰虚空。「黄金为地」是讲大地的庄严,这个大地有黄金跟七宝所庄严。「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在虚空跟大地的中间,是一种中间的庄严。

说这个虚空跟大地中间,有什么样的殊胜境界出现呢?这「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这个「雨天曼陀罗华」,这「曼陀罗华」就是极乐世界宝树(八千由旬)的华,它经常会从树上降下来,所以这个雨天曼陀罗华它是色尘跟香尘的庄严。色,这个华有美妙的颜色;当然它也散发出香气,使令极乐世界的整个空中,散发出华的香味。这一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

古印度的一天,它是分成「六时」,一个时段是四个小时。

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极乐世界不管是「依」报的国「土」、或者是「正」报的身心,都是放大「光明」。它的光明「不」用靠「日月」,所以它没有白天、晚上的差别。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经常都是白天的情况。我们讲「昼夜」六时,是随「顺」我们娑婆世界的一种习气、概念,来这样宣说的。

这个「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在受用极乐世界的华香之余,在清晨的时候,他第一件事情该做的就是:拿着宝树的华,用衣祴把它装起来,然后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佛。就像我们早上刚起床一样,早上刚起床到大殿,先供茶、供香;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曼陀罗」华翻成中文叫「适意」,就是这种华你一接触以后,内心会有一种很舒适、欢喜的感觉,所以叫「适意」,又称为「白华」。不过莲池大师解释这「曼陀罗」华,它是天上才有,不是人间有这种华。一般佛陀讲经的时候,都是天人散这个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这个都是属于天上的华,特别的舒适、特别的使人欢喜。

衣祴──是盛华器。

这个众生就拿这个「衣祴」,衣械「是盛华」的「器」具,是用布做成的一个袋子,就像我们僧袋,略似这种情况。

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

「盛众妙华」,是表示极乐世界的华不是只有曼陀罗华而已,「应」该是──像《妙法莲华经》上说:佛陀说《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诸天有散「四」种「华」。这四种华:第一个是曼陀罗华。第二个是摩诃曼陀罗华,就是比较大的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

第三种是曼殊沙华,这个曼殊沙华翻译成中文叫柔软,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华,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种柔软的感觉,不会像过去那种我执、法执那么坚固。这个柔软、调柔,在佛法讲调柔,都是跟我空、法空相应所表现的一种功德。这曼殊沙华是柔软义。第四个是摩诃曼殊沙华,这华比前面的曼殊沙华再大一点,所以加「摩诃」,摩诃曼殊沙华。诸天经常用这四种华,来供养说法者。

这当中智者大师解释「四华,表四因位」,华能够感果,表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住、行、向、地,有四种因位的菩萨,就是用四种华来表示。「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当中也是有借事显理。说这是讲什么道理呢?

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

这个「真因」,成佛之因,当然广泛来说是六波罗蜜;但是根本来说还是智慧。智慧是能证,能够觉悟真理的还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智慧「会趋」向于佛「果」。佛果在哪里呢?「果德无不遍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果德就是一种真,或者我们讲 法身佛,真如理性,理性是遍满的。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蕅祖的意思就是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拿着华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当然事相上也的确是如此。在表法上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整个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这后面会讲到。所以我们讲「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就着凡夫无明的心,整个投入了阿弥陀佛的真如大功德海里面,你所接触的颜色、听到的声音、你所吃到的饭菜,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

换句话说,我们在极乐世界当然不可能待一辈子,因为你在那个地方,每受用五尘一次,你的智慧就增长一分。就是你能够觉悟的智慧,慢慢的增长,你总有一天能够觉悟到这个五尘的本体那个真如理。就是能证的智慧,迟早会去接触到真如理。就是说因地的华去供养佛,这个华有趋向于佛的一种力量。我们在极乐世界的这种「真因」、这种智慧的栽培,一定会有一种力量,使令我们趋向于真如的理性,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有这一层的表法。

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这个地方是约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离极乐世界,刚好是「十万亿」的「佛」土,所以佛陀强调「十万亿佛」。表示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要「供」养「释迦」佛、或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都「不难」。这是怎么回事呢?是「阿弥神力所加」,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加被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德所成就的。

这个地方「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莲池大师他认为:这一段的经文重点在修福,就是表显了极乐世界的, 菩萨,他修习福德资粮的一个殊胜。莲池大师认为下一段的经文,「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是表显极乐世界的一种智慧,成就智慧的殊胜。这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一个菩萨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不是为了去那个地方住在宝树、楼阁,欣赏「黄金为地,雨天曼陀罗华」如此而已,要紧的是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因为佛是最殊胜的福田,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说明出来。

在经典上说:我们一个人能够供养到真佛,这个果报会让你现身就能够得到现生的果报,供到真佛,不是供养佛像。你能够遇到真佛,能够如实的供养,这个果报你马上就能够受用。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在舍卫国三个月结夏安居,结夏安居完了以后,就到隔壁中印度的波罗奈国去。这个波罗奈国的国王是信奉婆罗门教,所以婆罗门的老师就建议国王说:佛陀要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游化,他有很多很多的真理要宣说,有广大的摄受力,你要规定所有的人民,都不可以去供养佛陀,否则我们婆罗门的眷属就会减少。国王就召告整个国家,他说:佛陀要来我们波罗奈国游化的时候,谁敢供养佛陀,罚五百金。就贴出这样的公告。

当释迦牟尼佛来的时候,第一天带着比丘去托钵,就托空钵而回。正当佛陀要回到精舍的时候,这当中有一个老妇人,她也不认识字(哈哈),这公告写什么她也不知道。她那一天准备要煮中饭,把米洗完了,米水要拿去倒。要倒的时候,看到佛从正中央走过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因为她不知道告示上写些什么东西,她就很真诚的拿米水供养佛陀。佛陀就欢喜心接受了,当下就把米水喝下去。喝下去以后,佛陀当众为她授记。

这个时候,很多人很惊讶的说:你怎么敢公然的违背法律呢?很多的婆罗门就围过来。围过来以后,佛陀就为他授记说:你供养的功德,我为你宣说一下:你今生死了以后,你就到天上去,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完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六欲天;六欲天完了以后,再到人间来。你只要到人间,就是受大富长者的福报,要不就到天上去。在人天往返十五劫,十五劫的时间,这么长。然后,出生为人的时候,生长在一个没有佛的时代,证得辟支佛果。

佛陀讲完这句话的时候,这些婆罗门的大德就不服气了,就跟佛陀说:佛陀啊,你是一个剎帝利主,你是净饭王的儿子,是高贵的种性,你怎么能为了饮食而说谎呢?说她供养你洗米水而已,你怎么能说她有这么大的功德呢?佛陀这个时候出广长舌相,把舌头伸出来,把整个头都盖住。在当时的印度,每一个人都知道:舌头能够盖住头部,那是生生世世不打妄语的。这时候婆罗门的这些长老就生起了恭敬心:唉呀!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不讲妄语的人;但是你要讲出个道理来听看看。

佛陀就指着前面的一棵尼拘陀树说:这个尼拘陀树它现在的树能够庇荫五百个人,五百个人可以在下面乘凉;但是这棵树刚开始的种子,只有三分之一个芥子这么大,这个芥子像芝麻那么大。它刚开始的因地,只有三分之一芥子大的种子。它为什么能够长成这么大呢?因为它掉在一块肥沃的田地上,吸收大地的水分、矿物质。这样子慢慢慢慢,就能够长到像这样能够庇荫五百个人的大树。

佛陀说:供佛亦复如是,虽然她那是那么一个小小的米水;但是她所供养的是一个殊胜的福田。所以她这小小的因地,就能像那三分之一芥子大的种子一样,就能够长成庇荫五百个人的大树。这个时候婆罗门就对佛陀生起了恭敬心,很多人就归顺了佛陀。这意思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如果能够遇到真佛,不是看到佛像,不是供养佛像而已,你看到佛陀而作如实真心的供养,那个福报是非常广大的。

我们看历史上,包括中国历史、印度历史,很多的国王,他之所以做国王,他的福报都是跟供佛有关的。你看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也是,梁武帝也是供佛的关系。我们今天要供佛,莲池大师强调修福是对的。这当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供佛,你跟佛陀结缘,你生生世世就能够跟佛陀在同一个地方出世。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跟三宝结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在这段经文当中强调「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地方就是:你在极乐世界的人民,你要修福报、要跟十方诸佛结缘,那是非常容易的。

这一段是讲到约所受用的情况。这当中还有一层深义,约着能受用的众生,这「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还有一层深义,这当中我们看蕅祖注解。这一段经文的主题应该是在这个地方,看第三十四页。「释即以食时等」,「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当中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个「明神足难思」。

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这个地方讲「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以后,他什么时候回来呢?「即以食时」,这个是「清」晨吃饭的时候,所以叫「即以」。「即以」就是说马上就回来了,时间很短暂。为什么他到「十万亿佛土」去供佛以后,马上能够回来呢?这当中有一层道理,「明其神足不可思议」,因为极乐世界的神足通不可思议。极乐世界有五种神通,在这当中强调神足通的功德广大。

是怎么个不可思议法呢?「不离彼土,常遍十方」,所以「不假逾时回还也」,不必假借长久的时间回还。「不离彼土,常遍十方」,莲池大师解释说:我们凡夫这个娑婆世界的色身,是一个业报身,所以有这个业力,就有时空的障碍,有空间。我现在要到美国去,你不可以去,要坐飞机才能去。当然我们活动的范围不能够离开三界的,甚至不能离开欲界。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意生身,莲池大师强调意生身,这当中有三种意生身:

第一个叫做「入三昧乐意生身」,入三昧乐。这个是约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来说的。这个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他的意生身呢,他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必须要入定,他要在这个树下入定、或者在他的宝树楼阁、在他的房间里面入定。他入定以后,他就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他在定中,能够现出意生身,遨游十方世界,一下子又回到原来的国土去了。这是讲「入三昧乐意生身」。

其次,「觉法自性意生身」。「觉法」,觉悟这个法,当然这个法不是一般的有为法,这个是讲真如的法。「觉法自性意生身」这是实报庄严土。前面的「入三昧乐意生身」要入定,他一出定就没有这种功能,没有所谓「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他要稍微入定一下,静一静。这个实报庄严土,他任运,他只要随便一作意,想到:诶,要去供佛、或者闻法,他一作意就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这个是更加的殊胜,「觉法自性意生身」。

第三种是「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那是佛陀,种类俱生无作行,那连作意都不要作意,那是任运的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那是常寂光土,佛的境界。这个地方,我们姑且约凡圣同居土,就是「入三昧乐意生身」。极乐世界的国土,它的神足通,他只要一入定,就能够「不离彼土,常遍十方」,就有这种广大神足通的境界。这个是约能受用的众生来解释「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情况。另外一个约所受用的国土,我们看「明事事无碍」,极乐世界的国土是事事无碍:

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这当中也透出了一个消息说:这经文要表示什么意思呢?说「极乐」世界的一个「声」音、一个色「尘」,这个是约空间来说,这个极乐世界的空间有声尘、色尘。就时间来说,「一剎那」、或者是「跨步弹指」这么一个短暂的时间。这个极乐世界的时空跟「十方」的佛净土,是「贯彻无碍」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讲一句现在的名词,就是极乐世界的资讯系统很发达。说你为能够知道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呢?你一定要知道哪一个国土有佛在说法,你一定要先得到这样的资讯,你才能够明确的应用你的神足通,去供养哪一个世界的哪一尊佛。所以说你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能够亲近十万亿佛,你一定是在极乐世界宝树、楼阁,很多的宝树下,唉呀,在哪一个国土有普光佛在讲《楞严经》,我现在的心情刚好想听《楞严经》,马上就过去。哪一个地方有哪一尊佛在讲《法华经》,我现在的心情想学《法华经》,就过去了。哪一尊佛在那个地方讲《华严经》,也过去了。

我们能够亲近十万亿佛,除了你的神足通以外,你只有神足通,你不知道到哪里去,那你也是没有目标。所以这个地方「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宝树,它能够提供你十方世界最快的资讯,你马上能够知道十方诸佛在讲些什么经论,他在什么样的处所,那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蕅益大师的智慧眼,就看出了这段经文有这么一个消息。这是讲极乐国土的「事事无碍」。

明法门甚深

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这当中强调净土他力法门的功德甚深。怎么说呢?说我们在「娑婆」世界,「浊重恶障」,这个身心果报有五浊的障碍,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跟「极乐」世界的空间,有「不隔而隔」的情形。虽然在法性上,谁也不能障碍我们;但是从业感的角度,的确是有障碍的。我们不要说离不开三界,我们连要到欲界天都没有办法,这空间有障碍。「生极乐则功德甚深」,到极乐世界,它这种「入三昧乐意生身」功德甚深,跟「娑婆」世界「隔而不隔也」,虽然在空间上有这么一个区分,但是这样的空间是不能障碍极乐世界的果报体,「隔而不隔」。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神足通,站在菩萨道的立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上求佛道、不管是下化众生。因为你要上求佛道,你一定要亲近十方诸佛、听闻佛法,这世间上最殊胜的善知识就是佛陀。你有神足通,你随时能够把你心中的疑问,向佛陀表达,请佛陀开示对治的法门。所以不管是修福报,修福报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只能够在禅定当中修观,观想佛陀现前,把很多的蓝宝石、红宝石、金刚钻供佛。当然这样子也是好,但这样子毕竟只是内心的作意,你不能实际表达出来。下化众生也是这样,我们在修慈悲喜舍,观想众生现前,我们把修习的功德,变成种种安乐的境界,五欲乐、三昧乐、涅槃乐,输送给众生。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不隔而隔」,我们要去度化众生有障碍。所以这个神足通度化众生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舍利弗尊者有一个弟子叫均提沙弥,他七岁出家以后,没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七岁小沙弥就证得阿罗汉。这怎么回事呢?说他的前生是一只白色的小狗。商人队要去做买卖,就带着这只小狗去。到了一个地方的时候,大家在煮饭,饭煮好了的时候,这只狗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把饭菜给偷吃了。被商人发现了以后,就非常的生气,就拿棍棒把这只狗打得四肢都断掉了,身体也受了很重的伤。打完了以后,就把它丢到森林里面去。到了天黑的时候,这只狗临命终即将死亡,在那个地方**,又饥又渴又恨,心中生起一股怨气:我只是偷吃你几口饭,你就把我打成这样子,心中有恨。

这一天晚上,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做晚课的时候,一入定,天耳遥闻,听到有狗在那个地方**。圣人的天耳通它有「明」,天耳明。要是凡夫听到狗叫,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狗叫;但是圣人这个通有光明的智慧:哦,这只狗是怎么回事被打的,这只狗过去有善根,但是现在被烦恼遮障了,它要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如果不去救它,它会因为瞋心的因缘,堕落到地狱去。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马上用神足通,入三昧乐意生身,屈伸臂顷,一下子就到狗的身边去,拿了一杯牛奶给这只狗喝。狗喝了这杯牛奶以后,心情好了一点。舍利弗尊者就为它说四谛法门,就触动了它的善根。这个善根一发动了以后,它心中瞋心的遮障就消灭了。消灭了以后,这狗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生长在舍利弗尊者一个归依弟子的家里,一个大富长者。

做完这件事情以后,舍利弗又回去入定。哦,这只狗生长在我一个信徒的家里。就去跟他们讲说:你没多久会生一个小孩。说:师父啊,我们夫妻俩结婚那么久,到中年都没有生小孩。他说:你会生个小孩。好,生个小孩以后,我们就送给师父。舍利弗说:好,你说的。七岁以后,就把他给带走。带走以后,因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触动了善根,所以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

得到阿罗汉果以后,他有神通,他就去看看我过去是干什么?唉呀!我过去是一只小白狗,被打得差一点死掉了,本来应该要堕地狱去的,我师父慈悲救了我。后来他就发愿:今生不受比丘戒。在律上,比丘不能做侍者,比丘不能做比丘的侍者。所以他发愿尽形寿做沙弥,来服侍舍利弗尊者。所以舍利弗尊者后来入灭以后,整个后事,完全是均提沙弥为他处理,均提沙弥就一辈子跟着舍利弗尊者,直到他往生为止。他把舍利弗尊者的舍利子拿回去给佛陀,然后他才入灭。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观念就是说:今天这个众生、这只狗,从因缘所生法来说,它即将要堕落了,假设这个时候没有遇到善知识舍利弗尊者,以神足通的因缘现前,它整个生命的方向,就要流落到三恶道去了。当然到三恶道去要再出来,那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那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时间,才会再遇到三宝。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舍利弗尊者的神足通就非常重要,他屈伸臂顷,一下子就能够把它的心转过来。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当然我们现在有障碍,我们在佛堂里面观想也不错),如果能够实际采取行动,那就更好。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在种种神通当中,特别强调神足通。因为在菩萨道的角度,不管你是亲近十方诸佛、不管你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这个神足通、这个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你随时要亲近佛陀、随时要教化众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提出说:这表示「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十方世界隔而不隔」,你随时能够去观照你过去的父母眷属。唉呀,我那个眷属到哪去了?屈伸臂顷一下子就到他的面前,为他说法,使令他能够解脱。所以这个地方有这么一层意思。好,看第四段: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个地方是讲到五尘里面的味跟触,滋味跟触。饭食当然有各式各样百味的饮食滋味,跟这个经行的触、黄金为地的触。这个「黄金为地」,极乐世界的黄金,它是柔软的,这《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它黄金也散发出香气,所以你在黄金上经行,它有一种很殊胜的质感,这表示触尘。关于这一点,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的意生身,他的本质是不须要饮食,但众生的习气,他在娑婆世界吃饭吃习惯了,到极乐世界不吃饭,好象少做了一件事情一样,所以他就会想到要吃饭。他一想到要吃饭,这个百味饮食就现在前,「不假安排」,他不必去买菜、切菜、洗菜、煮菜,他就是「念食食至」,思食得食。「食毕钵去,不劳举拭。」吃完了以后,它就自动消失了;不像我们还要去洗钵、整理这些残渣。不过极乐世界的饮食是触食,见色闻香即饱,所以他没有排泄的情况,他是触食,这跟诸天很类似。

极乐世界是衣食自然,那在极乐世界是干什么事情呢?那么多的时间干什么事呢?「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就是在那个地方,念佛、念法、念僧;或者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或者你现在的心情不想到十方世界,你在极乐世界里面,经行金地,或者看看华、听听音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任运进修」。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修行,而修行有各式各样的法门,礼拜、赞叹、供养,但是主要的还是心地法门,调伏现前的妄想、调伏现前的攀缘心。所以在任何的修行,只要功夫提起来,一定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你怎么能够净念相继呢?要都摄六根。六根要都摄起来,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是这样的一个心情,是逆你的妄想流。

看这个意思,极乐世界是不须要都摄六根(哈哈),这极乐世界的六根是放松的。你看看华、听听天乐,你在那个地方,法身慧命自然增长,他不必都摄六根,就能够净念相继,是这个意思,这叫「任运进修而已」,他的进修是这样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情形。不像我们娑婆世界非常紧张,不是这种情形。这个地方是讲「饭食经行」,就说出这一个道理。

这一段是说明「五根五尘明受用」,广泛的说明极乐世界的五根面对五尘的一种受用情况,当然包括了能受用的众生,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国土。好,先讲到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