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4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页,「八圣道分」。

八圣道分

前面的七菩提分,是调整止观的内涵,使令我们止观均等,而达到见道位;这以下是从见道以后的一个修道位。这个八圣道分,就是八种随顺圣道的法门,就是这八个法门,使令我们能慢慢的趋向于圣道,叫做「八圣道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前面的七菩提分是「分分随宜」而用。换句话说,七菩提分的操作,它没有一定的次第,你止跟观失调了,才使用七菩提分来对治;但是这「八圣道分」是前前引生后后,这八个法是具足的,它是有一定的次第,前前引生后后,所以这个是不同的地方。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这个「正道」就是「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

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这个「行观」,简单讲就是「观行」,这观行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就是我空跟法空。《阿含经》的四念处,它这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讲到我空;《大般若经》《智度论》讲这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那是讲到我空跟法空,讲得彻底。所以我们在修我空、法空观慧的时候,它是无漏的,这个时候智慧是无漏的,就是它没有烦恼相应。前面的观慧,它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它要依止文字的引导。但是到了「八圣道分」这个「正见」现前,它这个时候观四谛──苦、集、灭、道四谛的时候,他不必假借文字,他这一念心直接跟真理相应,不必假借文字的引导,这现量的境界,所以他这个「见四谛分明」。

这个「四谛分明」在经典当中,有很现成的话说:阿罗汉或者见道位的菩萨,他们对四圣谛的看法就是:「苦正是苦、集正是集、灭正是灭、道正是道。」就是说整个三界的果报是苦,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只是一个仰信。这个果报体真的是苦吗?这苦果的来源,是来自内心的烦恼。这当中,离开了三界的果报体,还有一个寂静安乐的涅槃,而趋向于涅槃的,就是要修道。这个正见现前的时候,他能够如实的了知四谛,苦正是苦、集正是集、灭正是灭、道正是道,对四圣谛没有一点疑惑,完全通达明白,这个就是「正见」的光明现前,这个是无漏的智慧现前。

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这个时候根据我空、法空的「无漏心相应」,他能够「思惟动发,觉知筹量」,继续的去思惟。这个「思惟」跟觉知是一个粗跟细的不同:思惟是比较粗浅的观察,「觉知」是对于法义更深入微细的观察,是这样的差别。使令我们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这个四圣谛要讲到深的时候,这个无作四谛,那是直趋大般涅槃的,所以为使这种无生四谛的真理不断的增长,趋向于「大」般「涅槃」,叫「正思惟」。

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这个时候,也是「无漏慧」相应,破除我们出家的「四」种「邪命」。这四种邪命我不说明,大家看看注解就知道。这跟「口业」有关的四种邪命。「摄诸口业」安「住」在「正语」当「中」,这是「正语」。这个八正道,这个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戒的部分;前面是属于慧,它是由慧来摄持戒法。圣人的戒法,是有道共戒,有这个智慧来摄持。这个地方的「正语」,是「口业」。

古人说:我们一个人从你讲话的口气当中,就能够判断你这个人吉凶祸福,也不用算命、也不要排紫微斗数,就跟你讲几句话,就知道你这个人是吉凶祸福。怎么知道呢?说你这个人讲话很刻薄,虽然你走得很正,但是你对别人的缺点,那种批评非常尖锐。他说:你这个人不用算命,你一定是一个薄福之人。有些人他就是很厚道,他对别人就是含蓄,点到为止。讲话比较厚道的,这个人一定是有福报之人。所以古德一再劝勉我们:「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就是我们面对自己的烦恼,应该像秋天的气息,肃杀之气;但是为人处世、对别人的缺点,带一点厚道,带一点的宽厚包容,就像春风吹过来,百花盛开,这样子就是为自己栽培福报。所以这个口业也很重要。

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

前面是「摄除口业」,这是「摄除身业」,就是去「除身」的「邪业」。这个地方的「邪业」,我去查注解,说这是圣人的境界,这个色身怎么还会有杀盗淫的境界呢?他这个地方是讲习气、一种微细的习气。就是他已经入了大乘见道位以后,他对根本的戒法是不会违犯;但是对微细的戒法、还有根本戒的习气,他还是要慢慢的调伏,这个就是「正业」。

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这个是「通除三业」的「五种邪命」,安住在「正命」当中。这个地方是针对出家人来说。出家人的正命就是「乞士」。佛陀规定这个出家人,不管你是凡夫、你是圣人,你不可从事生产事业。那你做什么事呢?就是做一个「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你要用乞食的方法来过活。如果你假借其他的因缘来赚钱、来得到利养,这都是属于邪命。这当中有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奇特。

二、自说功德

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

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

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第一个「诈现异相奇特」,这是属于身业的邪命。就是说你这个出家衣服也不好好的穿,穿这个奇装异服、留长长的头发、长长的胡须,一副很奇怪的样子。用这样奇怪的样子,来获得居士的供养,这个就是邪命,这个是属于身业。第二个「自说功德」,你在居士面前赞叹自己:你看我持戒多么的庄严、我经常能够修习禅定、我通达什么种经论,赞叹自己戒定慧的功德。使令居士来护持你、供养你,这个也是属于邪命。第三个「占相吉凶,为人说法。」你为人家卜卦、占相吉凶,然后依止这样来获取利养,这个也是属于邪命。

第四个「高声现威令人敬畏」,在大众当中讲话,故意现出高声,声音放大,现出有威严的样子,使令人家敬畏,使令人家供养你,这个也是属于邪命。这三个都是属于口业所收摄──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这是口业。第五个「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个是属于意业。你在居士面前赞叹说:你看某某居士他供养我多少钱、他供养我什么东西。这样来引起别人的供养,这个也是邪命。这五种邪命,包括身口意三业,这个都是应该要破除的。

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

这个时候,「以无漏慧相应」,能够专一的相续在圣道当中继续的用功,「修」习  大般「涅槃道」,这个叫做「正精进」。再看「正念」:

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跟无漏慧相应的一个念心所,经常能够忆「念正道」,这个正道主要是智慧,能够趋向涅槃,正式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槃的彼岸的是智慧。但是这当中也要有一些「助道法」,就是持戒、修福,这个是助道。你经常忆念这个正道、助道,这个就是「正念」。这个正念,不管是圣人、不管是凡夫,只要你是修行人,都很重要。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不管是外在的环境、不管是人事的因缘,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随顺我们的心意。换句话说,我们要得到安乐,我们不可能把外在的境界都安排得很适当,不可能。这怎么说呢?因为:「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你心中的烦恼障碍,跟你的妄想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生起烦恼,第一件事情就是调伏你自己,不要去找任何的理由,而把这个问题归罪给别人。你往这个方向去处理,你只会把你的烦恼扩大。所以说我们要求自己内心当中安住,别人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情。所以这个修行人,就是善护其心,好好的保护你的内心。所以这个正念,就是说你的重点在调伏你的妄想,而不是去改变外在的环境,是这样的一个方向。

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在这个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无漏慧相应」,这个是「正定」。

这个是八正道的修学次第,它是先有正见的智慧,然后引生正戒、然后引生正定,它生起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在《大智度论》当中,把七科道品之间的关系讲出一个譬喻说:四念处就像种子一样,真正能够生起水果是种子,就是四念处。整个大小乘调伏爱见烦恼,主要的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它是种子,它是一个亲因缘。你把这个种子放在泥土当中去栽培、去浇水,这个是四正勤,就是不断的去栽培它,不断的去破恶生善,这个就是四正勤,在土地当中栽培。四如意足就是发芽,这个种子慢慢慢慢在你内心当中发芽了,有一点生机了,这个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一个种子的发芽。

这个五根,就是它不但发芽了,它生起一个坚固的根,牢牢的在地上安住。就是这个时候,你对四念处的信心,精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在你内心当中已经生起了一个根,根深蒂固了,不容易拔除,这四种智慧在你内心当中,已经不容易消灭了,这五根。五力就是进一步的生起茎跟叶,这个茎就是树干,还有这个枝叶,这是五力,那当然更有力量了。

七菩提分就是开花,就是枝叶开始开花了,有这个花香了,这是见道位,你已经能够闻到圣道的功德。八圣道分就是结果,当然是先开花再结果的,就是有水果吃了,能够享用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功德。这个就是《大智度论》以一棵道场树,就是一棵树的整个生长过程,来比喻七科道品。我们也可以从这样的过程,知道整个七科道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看《讲义》第四十页。蕅益大师的一个「料简」,作一个差别的说明。先「料简四教」,把四教的差别相加以说明。

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这个「道品」,假设我们是依「生灭四谛」而修。这个四谛,它是在讲一个因缘所现的相貌。我们说真谛、俗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从真谛的角度,从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观察:这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从因缘上观察,它就必须建立染净的因果,亦名为假名。所以这个四圣谛的苦集二谛,是讲杂染的因果;灭道二谛,是讲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个四圣谛就是讲缘起。

这个「藏教」的人,对于四谛的看法是生灭性的,因为藏教所禀持的真理是我空、法有,他认为生命体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但是染净的法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生死跟涅槃是不可能共存的,没有「生死即涅槃」这回事情。换句话说,生死跟涅槃是互相对立的。涅槃的法生起,生死就不存在;生死的法生起,涅槃就不存在。所以他对四谛的认识是生灭的四谛,一个法生起,另一个法是灭掉,互相递夺的,这个藏教对四谛是这样的看法。

「通教」人对「四谛」的看法是「无生」,因为通教的人是根据般若的思想,他认为我空、法也空。所以染净诸法在法空的思想来观察,这个生死、涅槃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无生」,就是说「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寂灭义。」什么是通教对寂灭的看法呢?就是「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它从来没有生起。生死这个法,从以前到现在没有生起。怎么会有呢?它是如梦如幻,它是一种虚妄相,涅槃也是虚妄相。所以这个通教人对于染净因果的看法是「无生」,认为这两个都是如梦如幻。当然如梦如幻,生死、涅槃就可以统一起来,生死即涅槃。所以这个就为未来大乘思想铺路,为后来铺路。

「别教」对「四谛」的看法是「无量四谛」。因为前面两教的四谛法,完全建立在业感缘起;这个别教的四谛法门,它有业感、也有心识,它说这个心有阿赖耶识(业识),阿赖耶识能够受业力的熏习而有变化。当我们创造了杂染的业,阿赖耶识它就变化生死的境界出现。当我们栽培无漏戒定慧的业来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出现了涅槃的境界。这当中有业、也有心识,这是「无量四谛」。

这个「无量」就是无量的差别,它这个四谛法门,苦集有无量的差别。前面的苦集,但讲三界的生死,三界的因果。到了别教的四谛法,这个苦、集二谛是通植九界的因果,就是九法界都是苦,是不随顺真如佛性都是苦。这些苦是怎么来的呢?是无明妄想而来。集,包括三界的烦恼,也包括界外的烦恼。所以这个别教的四谛,在观察染净因果,就看得更广大,这个范围更广大,看到十法界的染净因果。

「圆教」的是「无作四谛」,就更高明了。因为前面的藏、通两教,是约业感。别教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中也包括了业力、也包括了心识。这个「圆教」完全是讲心,不讲业,讲当下。这个「无作」两个字,你要弄明白,才能够知道圆教的看法。什么叫做「无作」呢?就是整个染净的因果,完全是称性而起的,没有一个造作者。说怎么会有死呢?因为真如在迷,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怎么会有涅槃呢?一念的悟,轮回顿息。就是都是一个真如本性,离开了真如本性,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这个圆教对于染净因果的看法,那是非常微妙的,就在你一念之间。

说你现在一念之间颠倒了,你就是在生死了;你现在能够受持《法华经》,能够观察诸法实相,你这个时候就是涅槃。我现在这个果报体还是生死,不是,你就是涅槃。当然它这个地方也有阶位,你这个涅槃是什么涅槃呢?名字位的涅槃,你已经是入了名字位涅槃,或者是相似位、观行位、分证位、究竟位,它有六即。虽然你是名字位的涅槃,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你已经有涅槃的气氛。因为你假借语言文字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你已经慢慢的在背弃你的无明妄想。

所以圆教人对生死涅槃的看法,完全依止现前一念,他不谈过去、也不谈未来,你过去造了什么业那不管,去看当下,当下的念头,现前一念心性。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法门。

在天台修假观,一念三千,就是你一念三千,你一念在迷,三千都是颠倒的。十法界十如是,你所现的境界都是颠倒,都是颠倒相。一念的悟,三千都是清净的。所以圆教的思想,它真如所变现的法是不能分割的,一念的迷,全体在迷,全水成波;一念的悟,全波即水。他对法界的观察是全面性的。贪为法界,你种了贪烦恼,虽然你去造善,一切法趋贪,你整个布施、持戒都带了贪的气氛。所以圆教的思想,它这个观心法门是很妙的。而事实上这样的一种观察方法,是最合乎真实相的,最了义。这是圆教对于四谛、对于染净因果的建立,他认为就是你一念心所建立的。

料简四土

这个四谛就是有这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我们就会问: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那么多的鸟在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演说四谛法门。到底它为我讲的是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还是无作四谛呢?到底跟我讲什么四谛呢?这当中蕅益大师有说明: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这个「藏教」的生灭四谛,它是不了义,是「半字法门」,这个字写一半,就是它要表达的意思不圆满。「净土」的果报体,它的烦恼、邪见比较「轻」,本来「似不必」使「用」,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善根界,怎么会讲小乘藏教的生灭四谛呢?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说你过去生是修「小」乘的法,你不断的熏习小乘的思想,后来你回小向大了,往生净土;但是你小乘的等流习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舍利,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它也会说生灭四谛的法门,因为你的根性是这样子。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这个「通」,智者大师解释说:通前通后。说这个无生四谛的法门,他如果是钝根人,就通到前面的小乘思想,就入无余涅槃;如果是大乘的善根人修这个无生的四谛,就能够通于大乘的大乘法门:这「三乘共禀」的。「同居净土多说之」,藏通两教,假设我们在凡圣同居土,那我们很多人会听到藏通两教的四谛法门。

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前面的「通」是通前通后,这个「别」教是别前别后。这个法门很特别,它别于小乘,别于业感缘起;但是也别于后面的圆教,完全是讲一心的缘起:它融合了业感、也融合了心性,叫「别」。它是「独菩萨法」,它不共小乘的,「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同居土、方便土经常会有这样无量四谛的宣说。

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圆」教的无作四谛,它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有这种「利根」的人,他在任何的「四」种「净土」都有可能听「闻」到。我们在娑婆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辛苦一点,把《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的思想,好好的研究。等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跟其他的同学就不一样。就是你一去,这些鸟音法利,直接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讲圆教的法门无作四谛,现前一念,当下就是,狮子奋迅,就是直接的趋向于大般涅槃,直接成就初地乃至八地。所以我们能够在因地的时候成就圆顿种性,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就是说你要去台北,你依止什么车很重要。你坐的是羊车、鹿车也可以到,但是慢;你开大白牛车,你一下子就到。就是说你对四圣谛的理解,你是如何去理解四圣谛的?这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你的智慧很重要。你对于诸法真实相的观察,是用什么角度去观察?对你断除烦恼的快慢很重要。因为烦恼不真实,妄想无性。所以说你这个善巧就很重要。所以圆教的道品,虽然你在凡圣同居土,但是你也能够听到圆教的道品,因为你的根性如此。最后再看「如是等法」: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在本经当中,佛陀只有讲三十七道品,它是一个略说,所以讲「如是等法」,这个「等」也包括了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念处、正勤、如意足」,也包括了整个广大的法门,包括了「四摄」法、「六度、十力」、四「无畏、无量法门也」。

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换句话说,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它要演说法门,完全是契机的。你是什么的根「机」、什么样的因「缘」,它就为你演说,使令你能够经常的忆「念三宝」、经常「发菩提心」、经常的「伏灭烦恼」,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这是讲鸟音。这个「法利」,我们看经文: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极乐世界的人民,听到了这鸟类演畅这些法门以后,他能够生起一种功德,就是对三宝强大归依的心,「念佛、念法、念僧」的心情。看蕅祖的注解:

释念三。这个是讲到听闻法音的功德,「正明」:

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

我们听到这种鸟音,我们「灼见」,就是很清楚分明的能够感觉阿弥陀佛「威」德的摄受。为什么会有这些鸟呢?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会知道这是弥陀的本愿所化身,这时候内心当中会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对阿弥陀佛生起强大的归依心,「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在极乐世界的这种情况,他听闻佛法,因为它契理、契机,它能够调伏我们的烦恼,使令我们法喜充满。我们得到这种法味以后,我们对大般涅槃的法,也会生起大的归依心。「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大家在那个地方,一心的修证大般涅槃,这个就是念僧。这个「僧」就是和合众,大家在一起修行,就是「念僧」。

这个三归依是整个修行的总相。就是说任何修行的五乘法门,持戒、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假设不跟三归依相应,都是外道法,它是整个修学的总相,一定是在归依三宝的基础之下修善法。再看「料简」:

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忆念三宝,蕅益大师他分成「能念」跟「所念」。「能念」的是「三观」。说你是用什么心情来念三宝呢?我是在「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在忆念三宝的时候,我忆念「能念所念性空寂」,就是跟空性相应。能念的我,常一的我是不可得。「所念三宝」的自性也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在整个因缘当中,「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跟阿弥陀佛这三宝的大悲心感应道交,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是用什么心情来念三宝呢?用三观的智慧来念三宝,最圆满的智慧。

「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的差别。「别相」就是有能够见闻觉知的外相,就是外在的三宝──佛、法、僧。佛陀,是阿弥陀佛;法,各式各样的法门;僧,包括莲池海会的这些大菩萨。「一体」三宝,这个一体三宝指的是约内心,你一念心具足三宝。我们讲这一念心,觉而不迷是佛宝,正而不邪是法宝,净而不染是僧宝。

就是我们也能够去忆念我们一念心当中,也具足三宝的功德,我们有觉性,有这个灵灵觉觉的觉性,这当中有一种正法的力量,有一种清净的力量,这就是三宝。前面的别相是外在的环境,这个「一体」是约内心。这当中的浅深,还有「四教」的差别,还有「三谛权实」的差别,「如上料简、道品」当中的四教浅深,「应」该可以如实了「知」。

这是讲到我们听闻这个鸟音以后,所得到的利益,就是忆念三宝的利益。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问:

答:是的… 它虽然如梦如幻,他还是入涅槃。如梦如幻就是说:他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他不坏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他也承认涅槃有寂静的相貌、他也承认生死有苦恼的相貌,只是它如梦如幻。就是说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的。就好象我们做梦一样:我们知道恶梦也不真实、好梦也不真实;但是我们最后的决定,还是喜欢做好梦。是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你在受用好梦的时候,你知道它不真实而已,不像藏教把它执取的那么真实。所以它这样子,就为未来的菩萨道铺路。

菩萨之所以能够来到三界的生死当中度化众生,龙树菩萨说:除了大悲心以外,这个智慧很重要。藏教人为什么不敢来三界度化众生?因为他执取三界的生死是真实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认为他这一念心一来到三界,他就会出现痛苦;其实不是的,会有痛苦是内心所变现的,外境不是真实有一个三界可得。比如说:你如果是一个大菩萨,你来到三界,你看到的就是实报庄严土,你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三界的境界。

在《维摩诘经》,《佛果品》,佛陀说:成就净土要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这是成就净土的因缘。最后结论:「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舍利弗尊者就问佛陀说:佛陀啊!我看这个三千世界种种的不净,难道佛陀您老人家在因地的时候不净吗?怎么招感这样的国土不净呢?他起了这个疑惑。释迦牟尼佛用脚趾掌按大地,整个大地现出七宝的境界。就是说佛陀就把他自己所看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给舍利弗看,我看到的世界是这样子的。可是这阿罗汉有报障,烦恼障、业障消灭了,有报障,他看到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还是这种境界。

所以我们说:境界是由内心所变现,如梦如幻,是这个意思。所以我空、法空,对后来「唯心所现」的理论作了基础,为万法唯心的思想作基础。所以他通前通后,通教的思想是通前通后。

问:

答:别教的思想,他是无量四谛,他的思想认为生命是由我们阿赖耶所变现。阿赖耶识要转染成净,不是当下,要慢慢的转凡成圣,因为它牵涉到业力了,阿赖耶识受熏了。一牵涉到业力的时候,就有所谓的时间相,慢慢慢慢的,你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明天再拜一部《八十八佛》,业力慢慢的增长广大,然后阿赖耶识也是慢慢慢慢的变化。因为你什么东西一牵涉到业力的时候,那就有时间相,有一种时间的累积相。

圆教的思想那不是,当下。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关键的时刻。无量无边的烦恼罪障会现前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跳得过去,跟你平常栽培的智慧有决定的关系。有些人业障现前跳不过去,真的把你给障住了。有些人智慧强,他一念心当中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我在念阿弥陀佛,这些业障觅之了不可得,它就没有力量了。

就是一念三千,我现在的三千法界,那是一个清净的法界,他安住在佛号当中,安住在一念清净心当中,他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智慧是一个关键,破障的关键,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有些人就是过不去,这个障碍就卡住了;卡住以后,对不起,下次再来,你下辈子再来。「瞥尔情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并不是说谁障碍我们,你看从古德这句话说:不是别人障碍你,是你的业障碍你,是「瞥尔情深」,是你的情感障碍你。你怎么会生起情感呢?你就是看不破。你那个智慧不够,你老是执着你的业障是真实的,你总是觉得你的忏悔不够,你一直在执取你的业障相,那业障对你就有力量了。

你看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乃至爱取有,这个「有」就是有力量的一种业力。这个业力怎么会变成有呢?是因为你爱取。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不一定说要直接破无明,你起码「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灭」,你起码对这个爱取要调伏。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临命终会起什么念头,也不知道临命终会遇到什么境界,这都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范围。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准备,就是准备你的智慧,把你平常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准备好,观察这些有为法是如梦如幻,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是真实的,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你一次一次的在心中加强这样的观念,加强阿弥陀佛一定能够救拔你,就是这样。

好,我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