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5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5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一页:

壬二、征释略显

前面一科是说明「鸟音法利」。在前科当中,佛陀说明了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奇妙杂色之鸟,这些鸟类能够「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使令众生听到以后,「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说明这个极乐世界的鸟类,它能够说法,而使令众生忆念三宝。这以下是「征释略显」,这个「征」就是一个征问,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释」就是回答,就是回答前面的问。透过这样的一个问答,来简「略」的说明极乐世界鸟类的由来,这叫「略显」,就简略的说明极乐世界鸟类的由来。这一科就是「征释略显」,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我们简单的消文。「舍利弗」,佛陀就招呼了一声舍利弗,一开始就征问说:「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说前面这些种种的奇妙杂色之鸟,你不要以为这些鸟是由罪报所招感的。一般鸟类,都是罪报所招感的畜生果报。

比如在《正法念住经》上说:诸天也有一些鸟类在说法。这些鸟类是怎么回事呢?这只鸟类在因地做人的时候,这个人他欢喜听闻佛法,对于听闻佛法非常的欢喜。但是他烦恼的也习气特别的重,他遇到染污的因缘,控制不了自己,就造了罪业。造了罪业以后,就到畜生道去做这个鸟类。因为在因地的时候欢喜听闻佛法,它就以这个畜生的果报体到天界去,为诸天说法。诸天一放逸的时候,它就为他们说法。它虽然演说佛法、虽然在天界安住,但是它的果报体是畜生,它还是有畜生老病死的果报体。所以《正法念处经》说:诸天那些有的鸟,它是罪报所生。

这个地方佛陀简别,极乐世界的鸟,它不是诸天界的鸟,它不是罪报所生。它不是罪报所生,它是怎么来的呢?这以下就回答这个问题。「所以者何?」这鸟的由来是怎么回事呢?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极乐国土它的果报体,只有人天的果报,没有三恶道的果报体,这是弥陀的本愿所成就。「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尚且没有恶道的名称,「何况有」真「实」的三恶道果报呢?既然没有三恶道的果报,这些鸟是怎么来的呢?「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是阿弥陀佛清净的法身,是依止他的本愿功德力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变化所作」。

这个地方的「变化所作」,我们要说明一下。一般的色法,在唯识学上说有两类:第一类是属于业果色,就是你的善业跟恶业所创造的。善业力强的,他就创造尊贵的色法;恶业力强的,他就创造卑贱的色法。我们一般六道轮回里面的那个色法,都是业果色,由业力所创造。另外一种叫定果色,是禅定的境界所变现的,又叫做定自在所生色。

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要害佛,他把象给灌醉。灌醉了以后,佛陀带着这些大阿罗汉去托钵的时候,到了中途的地方,提婆达多就把醉象给放出来。这个喝醉酒的象就像发疯一样,一整群的醉象往佛陀这个僧团冲过来,非常的危急。阿罗汉没有入定,他也就没有神通,就根一般人一样,他也是非常的惊怖。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就躲到佛陀的后面去。这个时候佛陀就跑到前面去,佛陀入慈心三昧,入慈心三昧,手就举起来。这个慈心三昧起动的时候,他的五个手指头就现出五个狮子的样子,那个狮子一吼,再怎么样醉的醉象就醒过来。醒过来看到狮子,就倒在地方不敢动了。在《阿含经》里面记载,说佛有这种境界。

我们会问:那些醉象它眼睛明明看到狮子,非常凶恶的对它吼。这个狮子的像、这个色法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就是定自在力所生色。就是佛菩萨在禅定中所变现出的一种色法。定自在所生色当中又分成两类:一种是八地之前的,就是八地菩萨之前的禅定所现的色法,只能够自受用。你入定以后,变现各式各样的宫殿、楼阁、鸟语花香。但是你只能够自受用,你不能把这种境界给别人受用,不可以的,八地之前不可以,那是一个假法,完全是内心的法尘。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入三昧力量所变现出来的色法,他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唯识学说它是一个实法,它能够让别人受用的,让别人也感觉到这样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

这个地方说明极乐世界的鸟类,是阿弥陀佛依止他的清净法身,以他的本愿功德力所变现的。而这种功德力,是能够他受用的,使令极乐世界的一切人民,都能够受用这个鸟类的法音,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好,消文以后,我们看蕅祖的注解,一开始「问答破疑」:

征释可知

前面的经文当中,佛陀一段一段的征问跟回答呢,这个是容易理解的。蕅益大师就作一个问答:

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

「极乐世界尚无恶道之名」,那这个「白鹤」不是畜生道的名字吗?怎么说没有恶道之名呢?

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既然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它不是罪业所创造的一种果报,而是弥陀清净法身所变现。「名字」跟德能,名以召德,一个名称的安立,一定要跟它的功能相随顺。既然它不是罪报所生,所以这样的名称,它都诠释「如来」的一种「究竟功德」,牠是弥陀真如本性、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究竟白鹤」。

这当中蕅益大师就用六即佛,名字位的白鹤、观行位的白鹤、相似、分证,到究竟白鹤。它是一个究竟的白鹤、它是一个真如佛性全体大用,所以说「无非性德美称」,这个白鹤的身心世界,完全是弥陀的自性功德所表现的,所以这个名字就不应该说是「恶」道的「名」字,它可以说是弥陀的三身四德,是这个意思。我们再往下看,「问答显益」,蕅益大师再作一个问答,说明鸟类的用意:

问:化作众鸟何义?

蕅祖又作一个问说:极乐世界既然弥陀在那个地方「今现在说法」,佛陀为什么不自己说法呢?要变现这么多的鸟类来说法呢?这是什么道理呢?「化众鸟」有「何义」,有什么意义呢?蕅祖回答说:

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

这当中「有四悉檀因缘」,先看「欢喜」义。「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凡夫的心情,内心都是有所得的。有所得就有分别心,他总是希望为他说法的众生,外表要庄严一点、声音也要好听一点。在外表上,颜色最庄严、音声最美妙的,那当然是鸟类了,一切动物当中,鸟类最殊胜。佛陀为了随「顺」凡夫取着的这种心情,而变化这些鸟类,使令我们看到鸟以后、听到这个音声,在还没有听法之前,先生「欢喜」心。欢喜心生起,后面就容易生起善根,这是第一个。

「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鸟尚」且能够「说法」,身为极乐世界的人,一个人多少有自尊心,这个鸟都能够演说佛法,啊,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刺激,赶快要生起菩提心,精进修行,再怎么说总不能输给鸟类嘛,对不对!所以使令我们生善。我们看到鸟类为我们说法:唉呀,这个鸟类的智慧太高,觉悟这种真理,我身为一个人,要赶快的努力修行。这个时候,对我们就有一种刺激的作用,精进我们修行的功能,「生善」。

「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我们看到这些鸟,内心当中观一切鸟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个时候内心当中使令我们谦卑。我们凡夫的心情,看到好的、比我们高的,我们就自卑感;看到比我们差的,我们就憍慢。当我们看到鸟类这一个卑微的动物,它都能演说这种微妙的智慧法门,使令我们能够生起谦卑的心情,对治我们的憍慢,这是「对治」我们的「分别心」,有破恶的功能。

「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这个是入第一义谛。前面都是在事相上的欢喜、生善、破恶,最后我们看鸟的本来面目:「鸟」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法身是普遍一切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从「法身」的角度来观察,一切众生是「平等」不二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从事相上的差别,悟入了无差别的第一义谛,最后知道这一切的差别相,都是我们内心本具、都是我们内心所造,回归到我们现前一念清净心,这样子就是入理,入真如理了。阿弥陀佛因为有这四悉檀的因缘,所以他就变化了这些鸟为我们说法,有这四悉檀的因缘。看最后一段「点示标指」:

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这段经文太重要了。这段经文当中又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在极乐世界的「微风」、或者是「树」、或者是树上的罗「网」,它发出了种种的「音」声,乃至广泛来说:极乐世界一切的「依」报庄严、身处庄严、住处庄严,乃至「正」报庄严、乃至「假」法(假法就是我们心中所想象的这些法尘)、「实」法(我们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外在五尘。内在的法尘叫假,外在的五尘叫实),总之极乐世界整个六尘的境界,「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完全是弥陀的法身、报身、化身,乃至弥陀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毫无差别也。

所以这个地方,对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就有所交待了。它不是业力所变现的,「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我们研究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这个关键没有建立起来,你就很难明白极乐世界的一个状况,这句话「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基本上,我们在成就我们未来生命正报、依报的功德,有两种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自力法门,就像《维摩诘经》的〈佛果品〉:宝积长者子带着五百个长者子,拿着宝盖去供养佛陀。佛陀用神通力,把这五百个宝盖合起来,变成一个广大的宝盖,然后丢到虚空,在虚空中打转。这个时候,佛陀为了使令宝积长者子发菩提心,就从这个宝盖当中,现出十方佛国土的正报、依报的庄严。宝积长者子看到:唉呀!这十方诸佛国土,这个果报体这么的殊胜,身相也庄严、国土也庄严。这个宝积长者子还没有学佛,就跟佛陀说:我们以后的生命,也想要跟他们的情况一样,要做什么事情呢?佛陀说:要庄严国土,五戒、十善是佛净土,持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是佛净土;乃至六波罗蜜是佛净土:要修这种种的五乘功德。

这六波罗蜜的功德,那就不是简单。比如我们讲这个布施波罗蜜,这个布施波罗蜜真正要庄严净土,那不是舍财物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舍生命所成的。这释迦牟尼佛说:他观察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为了要行施波罗蜜、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这样子才成就布施波罗蜜。乃至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成就以后,你就能够成就宝盖上面所说的正报、依报庄严。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今天要成就依正二报的庄严,从自力的角度来说,那是一个广大的、漫长的、充满逆境的菩萨道,三大阿僧祇劫,那个点点滴滴的血泪,来庄严正报、依报的庄严。

这个极乐世界它可是不同,极乐世界的整个正报、依报的庄严,那完全是弥陀的法身功德所变现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不是我们因地去创造的,我们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跟弥陀感应道交而成就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他力门果地教。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极乐世界整个「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极乐世界的法门、净土法门,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我们这一念无明妄想的心,突然间入了弥陀这种功德的大觉海,去受用弥陀的大觉海。从大觉海当中,慢慢慢慢的从安乐的境界里面,慢慢的觉悟、慢慢的觉悟,最后跟大觉海融成一片,不二的,是这样子的。所以在净土法门、这个他力门,是这种境界,弥陀在教化我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净土,这一段经文是很重要的:「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这一段经文表面上,佛陀是在解释鸟类的由来,事实上佛陀从秘密义来说,他等于是广泛的说出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它不是业力,「是弥陀」的「三身、四德」所变现,有这一层意思。

好,前面是「化有情声」,有情鸟类所演说的声音;这以下是「化无情声」,看经文: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一段是讲「无情」,「无情」是讲「宝树、罗网」所出的声音。说「彼佛国土,微风吹动」,极乐世界的国土经常有微软的风「吹动」。「吹动」什么呢?「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这个「宝树」以及宝树上面由四「宝」所成的「罗网」,就能够演出种种「微妙」的「音」声。这个音声讲一个譬喻,「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就像「百千种」美妙的音声,同时「俱作」一样。这种音声,我们听到以后,会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听到这个音声以后,我们很自然的就能够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这样忆念三宝的心情。看蕅祖的注解:

明念三宝因缘: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极乐世界佛法的流通,除了弥陀的说法以外,还有「情与无情,同宣妙法」。阿弥陀佛的安排,用鸟类来说法;用风吹树木而振动上面的珠宝罗网,这样的一种碰撞的声音,它也能够说法。使令在极乐世界当中,这藏通别圆「四教」的「道品」、「无量法门」,在极乐世界「随」各人的根机,散发出法宝的力量,使「令」我们听到以后,经常的忆「念三宝」、经常的归依三宝。

明念三宝四益: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念三宝」,是我们成佛之道的一个总相。所有的法门,假设不跟三归依相应,这个法门就是外道法。因为外道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他们这样的善法,并没有趋向三宝的这种功德,他们这个善法是在人天得果报。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大师特别提出一个看法:你在修任何的善法,如果没有跟三归依相应,这个善法就是外道法。所以我们得戒体的时候,都是在三归依得戒体。这表示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呢?是因为随顺于三宝的功德而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它特别提出闻「三宝」有四「悉檀」的因缘。

第一个「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刚开始到极乐世界受生的「凡夫」,听到这个音声,「大踊遍身」(这个「踊」者,欢喜),法喜充满,这个是「欢喜益」。第二个「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当我们内心跟「三宝」的功德一接触的时候,使令我们「发菩提心」。我们内心当中,也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这是「生善益」,生起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希望。「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这个时候有对治的功能,三宝的光明能够消「灭」我们的「烦恼」,这「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最后我们从外在的三宝,慢慢慢慢的回光返照:原来三宝是在我们的心中,一念的觉是佛宝,一念的证是法宝,一念的清净是僧宝,最后又会归到一念灵灵觉觉的本性上去。这个时候是「入理益」。这是讲到念三宝的一种利益。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听闻这个音声所生起的功能,就是「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地方,「自然」这句话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凡夫的心情,从古代的贤圣开示当中说:我们凡夫的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代的圣贤说:我们无始劫在三界打滚,我们这一念心有两种相貌:

第一个是「人心」,就是我们内心的私欲,我们对于五欲爱着的心情。这种心的相貌是「惟危」,危殆难安,这个势力非常强大,很难安定下来、很难调伏的。这是一种相貌,就是人心。其次就是一种「道心」,随顺于理法的道心,以佛法来说是随顺三宝的道心。, 这种道心是微弱难明,是有但是不明显,势力非常薄弱。所以我们今天要保持中道,那不是随便的,那是要「惟精惟一」,经常的保持精纯一念的专注,跟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才能短时间的保持在中庸之道。所以对我们凡夫的心情来说,要忆念三宝是非常的不自然、非常的不自然,不是说自然,而是非常的不自然。

你看孔夫子有一个弟子叫闵子骞,他是〈德行篇〉的一个弟子。这个闵子骞从小就以孝顺而闻名。这怎么说呢?他的母亲很早就过逝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太太来照顾他们。他的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就是他两个弟弟。这个继母对两个亲生的儿子特别的照顾,对闵子骞特别的冷淡,好的饮食、卧具都给他弟弟,比较粗的就给闵子骞。闵子骞为了整个家庭的和合,他也就忍受了。有这么一天,闵子骞为他的父亲驾车,驾车的时候一不小心,御马的那个绳子就掉到地上,非常危险。

他父亲就很生气说:你怎么做事情这么不小心!就要呵责他。但是看到闵子骞全身发抖,这一看:唉呀!你的衣服怎么穿那么单薄呢?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就知道他继母虐待闵子骞。就把闵子骞带回去,把他的继母叫出来、把他两个弟弟也叫出来说:我当初娶你进来,是为了要照顾我这个儿子,你现在居然这样虐待我的儿子!就准备要把他这个继母休掉。

这时候闵子骞跪下去求父亲说,他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说:你把母亲留下来,受苦只有我一个人,那没有关系。如果你把母亲给休掉了,「母去三子寒」,我们三个小孩子就得不到温饱了,那我也没有得到好处。他的父亲听到了这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很受感动,他的继母也受到感动,这件事情就终于化解了。这闵子骞这么小就能够讲出这句话,长大以后就跟孔夫子学《周礼》。

《周礼》学了三年以后,子贡有一次就跟闵子骞讲说:我看你刚进来的时候,来到孔门座下的时候,这个脸色看起来面有菜色,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但是三年后,我看你现在,这个气色是法喜充满。怎么回事呢?闵子骞说:我刚开始学《周礼》,要克己复礼,我在调伏内心的矛盾,真妄交攻的时候,内心有很大的压力。慢慢慢慢的,哦!由生转熟,由熟转生,心中克己复礼的力量加大了,烦恼的势力淡薄了,所以我现在的心情就比较好一点。

我们凡夫的心情,刚开始要在无明妄想当中,要忆念三宝,那是何等不容易啊!何等不容易啊!我们一般的学佛人,看这个人他没有学佛的时候很高兴、生活得很快乐;学佛以后也很快乐,这个人不正常,没有真正的学佛。一般来说,这个人学佛之前很快乐,学佛以后应该会有一点紧张,这个是正常的,这过度期,这个是很正常,这个是可以理解、可以包容的。

因为他这个时候,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刚开始的时候,他放纵自己的烦恼,生活很快乐。是啊,不考虑未来生命的时候,谁也很快乐。但是他开始在调伏烦恼的时候,那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跟无始劫来强大的习气抗拒,就像逆水中的鱼,「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就是内心当中,要把这一念爱取五欲的心,硬生生的拉回来,强迫它在三宝当中安住,这件事情是非常不自然的。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刚开始出家以后,会变得比较瘦,这个是正常的。有些人说是因为过午不食,我不认为是因为过午不食,这是心情的关系。从闵子骞与子贡的那一段对话,就最明显了。所以我们在自力的法门当中,完全要凭仗自己的正念来调伏烦恼,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这段经文「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自然」就是说你心中没有什么压力,你心中有烦恼那没有关系,你到极乐世界,喝喝八功德水,唉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内心就跟三宝相应了。听听树上的音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不知道诸位的感觉怎样,不过我是觉得:我们一路这样修行过来(如果你平常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的,那就不谈了。),你真正出家以后有下过功夫,真正跟烦恼对治过,你再看这段经文,会生起大欢喜心:「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对极乐世界会生起大欢喜心。

这段经文也就说明了极乐世界它所提供我们的功德:第一个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它提供你一种身心安乐的功德;其次,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整个环境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在整个六尘当中,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都在引导你这一念心,趋向于三宝的究竟功德。就是你在安乐的环境当中,点点滴滴的趋向无上菩提的道路,是这样的意思。「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最后我们看「庚二」的「总结」。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约耳根声尘明受用」的依报功德,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是什么功德之所庄严呢?这当中分成两段,先看第一段:

正明唯心妙境: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这当中「重重结示」,有三番的「结示」,在极乐世界的依报妙当中,有三番的结示。都使「令」我们相「信」极乐世界「一切」的依报「庄严」,有两个因缘:第一个「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候的愿力,跟六波罗蜜所成就,这个是「种智所现」,是弥陀这一念清净心所变现出来,这个是约佛陀这方面来说。就着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这种功德庄严是怎么出现的呢?「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我们之所以成就极乐世界,不是我们的愿行,而是信、愿、持名的净业。

既然讲到这个「业」,当然就有差别相。我们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每一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乃至广泛来说你六波罗蜜的功德,特别是你所栽培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功德。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就着共同点来说,我们每一个共同点,都是依止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所创造的这一期果报。约着差别相来说,每一个人因地净业的栽培不同,所以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看到的宫殿、楼阁,看到的鸟类、听到树上的音声,都有差别的情况,就是「一为无量」。但是无量当中,可也是依止同一个本性,依止同一个功德。

所以「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佛陀的心,那当然是普遍在极乐世界的一个法身,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摄持的净业有厚薄的不同,每一个人信、愿、持名,每一个人所栽培的六波罗蜜有差别,所以「互为影、质」。我们简单的说,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

「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我们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亦复如是。我们今天去受用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的共同依止点,是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这个功德的时候,却有差别相,就依着你善业的厚薄会有差别相。就像光明一样,虽然光光互摄,但是每一个光明的强弱,可也是历历分明,虽然历历分明,但可也是光光互摄。所以结论说「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这个是约功德来说,果地的功德。我们都依止真如佛性,而创造了差别的功德;虽然差别的功德,可也是依止真如佛性。我们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但是一一的差别庄严,可也是全体理性,这是约果地的功德。

约因地来说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依止这一念的心性,而创造了信、愿、持名,每一个信、愿、持名还是开展现前一念心性,这件事情「亦可深长思矣」!简单的说就是「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也不离开阿弥陀的一念清净心。所以蕅益大师说:

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蕅益大师这段话是在破除「唯心净土」的这些学者,说:你们大谈「唯心净土」,说心净国土净,你否定了西方净土而谈心净国土净,其实这是一种偏空,就「鼠即、鸟空」,这个「鼠即」就是鼠的叫声,「鸟空」就是鸟的叫声。这一句话就是说:虽然是谈论空理,但事实上不明白空的真实义,就像鼠跟鸟的叫声一样,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诮」就是戏论。就是你否定了西方净土,事实上你也不能够明白真正的唯心净土。因为极乐世界可就是弥陀一念清净心变现的,也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清净心所变现。当然我们在受用的时候,还牵涉到我们个人善业的业感,那就有差别相,所以全理成事,但是全事可也不离开理。所以可见得极乐世界,那完全是我们内心称性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是在说明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由来。

我们讲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是本具。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从自性当中的一个修德,更加的把因地变成果地的庄严。但是这种弥陀功德本愿所创造的依正二报,表现在每一个人受用的时候,重要的关键在名号功德,看哪一个人持名的深浅,开显的这种庄严,就有胜劣的差别,就品位的差别。所以事实上,极乐世界应该说是无量品。没有一个人所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是完全一样的,不可能的。

不过在经典上大判是说三辈九品,这是个大判,事实上是无量品。每一个人,你今天看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跟昨天肯定不一样,你今天会比昨天看到的更庄严、你喝到的八功德水会比昨天更甘美。因为你的功德不断的增长,你内心当中不断的弃舍无明,增长了法身。所以你在极乐世界,你每一天所受用的五尘,那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殊胜,就着你内心光明的显现、智慧的增长,你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天一天的庄严、一天一天的庄严,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子正是唯心净土,就是唯心净土。你离开了这种思想,另外谈唯心净土,那就是一种戏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