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打开《讲义》第五十四页,「别明能持所持」。前一科说明「无上因果」,说我们信愿持名是净土的正因,临终能够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是净土的果。这当中,蕅益大师在简别这个能持跟所持。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在操作佛号的时候,一句弥陀念诵听,这当中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能持的心。第二个是所持的法,这个法就是弥陀的名号。这个地方,我们把「能持」的心,跟「所持」的法门作一个简别,是这个意思。先看能持的心: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这个地方是说:谁有资格念佛?基本上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法门的时候,今天要修天台止观、唯识止观,我们一定要定一个标准,你内心当中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够修这个法门?否则你怎么修,不能相应。这当中就是简别能持的心,到底是谁有资格念佛?这地方就讲出这个道理。

说:或者你是个「男」人你有资格念佛、或者你是个「女」人你也有资格念佛,这个男人、女人当中再把他扩大,事实上在经典上说「善男子、善女人」是一个简单扼要的说明,事实上广泛的来说,谁有资格念佛呢?「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连畜生道、饿鬼道、地狱的众生,你都有资格念佛。怎么说呢?「但闻佛名」,你能够听到十方诸佛的名称,就表示一件事情:你多生「多劫」成佛的「善根成熟」了。虽然你是「五逆、十恶」,但是你也可以说是一个「善」男子、善女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要发动一句佛号,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在我们觉得我们要念一句佛号,不就是这样念下去吗?事实上从我们内心的因缘观,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作用。我们内心会起烦恼,我们内心当中会归依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个背后都是有因缘的、有熏习的。这过去有熏习的力量,现在才有这样的一种作用。没有熏习,是不可能发动这样的作用。

净土宗有一个祖师,他拿了很多的铜板,到乞丐堆里面说:你念一句佛号,给你一块钱。有些人他做乞丐,你明明说你念一句佛号给你钱,他念不出来。他这句阿弥陀佛,他内心要把这句佛号发动出来,他有困难。就是说他内心当中,不能生起这样的作用,不可以。哪一个乞丐不喜欢钱呢?但是他内心当中要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功德,他创造不出来,因为他过去生没有这样的栽培。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我们今天在亲近三宝,在三宝当中的造作,我们觉得很平常。他说「殊不知」,你要想一想,在广大的时间当中「无量劫中」,在广大的空间当中,十方世界「恒沙世界」这么广大的空间,无量劫中,有多少流转生死的众生,他对三宝的名字,「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他的生命当中出生了,他做了很多的事情、也受了很多的痛苦,他死掉了,他一辈子没有听过三宝的名称就死掉了。下辈子再来,又做一只蚂蚁,东跑西跑,又被这个大雨给冲死掉了,也没有听过三宝的名字。

这样子的人,就没办法念佛了,他不能创造这样的一种因缘,这个人没有办法,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就是说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它还不怕你有罪业,说你五逆、十恶,不怕!这个罪业不能障碍善根的,黑暗不能障碍光明一样。所以《唯识三十颂》里面说:微小的善根,能够破坏广大的罪业。如果光明不能破除黑暗,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佛。说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造的罪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不能容受,谁能够成佛?那三大阿僧祇劫都不够!成佛不就是一念的相应慧吗?一念的光明现前,无量无边的颠倒戏论,它是一下子,所有的颠倒、粗重的种子都消灭。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简别:谁能够念佛呢?就是这个因地能够念佛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不」管「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你是以什么果报体出现都没关系,乃至你这一念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像「五逆、十恶」也没关系;但是你必须有「善根」,就是你必须对佛号有信心、有愿力,这是个关键。

你必须具足净土的善根,这样子你就有资格来操作这句佛号,就是说你有资格念佛了,你有这个标准来念佛。这个是在简别能持的心,他必须有善根,而且这个善根必须「成熟」,这个「善根成熟」就是他已达到一个标准。其次,我们简别我们所持的法门,什么是我们在修行的法门呢?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本经当中所修的法门,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这当中所操作的法是弥陀的名号。「弥陀」的名号是一个「万德洪名」。什么是「万德洪名」呢?就是「以名召德,罄无不尽」。简单的说就是以一句名号,来总持阿弥陀佛所有依正二报的功德,而这样总持的情况是「罄无不尽」的,这个「罄」就是收摄,而没有遗失的情况。所以在本经当中是「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

这个「观想」,它也是跟弥陀感应的方式,就是观想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相貌。这个「参究」就是禅宗的参话头,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对佛号生起归依的心。你不是生归依的心,那你念佛干什么呢?我是假借这样的造作,使令内心当中造作,去创造佛号,我回光返照念佛是谁?刚刚在念佛的是谁?我为什么能够去念佛?从这个内心的作用当中,去回光返照那个内在灵灵觉觉的本性,这个就偏重在自力法门,这是禅宗的方法,它偏重在参究念佛是谁。这个都不是本经所收摄的,本经是「以执持名号为正行」。

这个地方值的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这个所持的法门,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开示说:念佛法门,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但必以信愿持名为正行,其他法门为助行。

就是说我们在修行净土的时候,你容许持大悲咒来破障,你也容许兼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你也容许念地藏菩萨的圣号,都容许,也容许你修种种广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等广大的万善来庄严净土,都可以的,「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但是这当中有一个地方你要注意,你这一念心在操作无量无边法门的时候,你要以佛号为正行。就是站在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角度,这个弥陀名号是跟弥陀感应的一个正因,主要的因是弥陀名号。比如说你持大悲咒也是可以;但是你持大悲咒,它在净土的一个定位是至心回向,它之所以能够庄严你的净土,是靠回向力。

所以印光大师说:你不念佛兼修其他的法门,这个其他的法门是靠回向。比如我念观世音菩萨,可不可以庄严净土吗?可以,的确是可以。但是因为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跟弥陀的本愿是不相应,不相应怎么庄严净土呢?「至心回向」,靠你的广大信心跟愿力回向下去。印光大师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看法,他说:凡夫至心回向不容易,我们内心的信愿,往往夹杂着对三界的贪爱。所以这么一回向下去,就要扣掉一点所得税了。可能你念了一百句观世音菩萨,你的功德是六十句乃至七十句;你念一百句佛号,念念的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

印光大师说:念佛不必至心回向。因为念念的跟弥陀本愿相应,它本来就是往生的正因,你干什么要回向呢?它的方向本来就趋向弥陀的本愿,不必再回转导向再去做回向了,不必了。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慈悲,「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念佛,不要说:唉呀!这句佛号那么简单,这个力量够不够啊?这样的功德是不是可以庄严净土啊?果然不能庄严净土。为什么呢?因为你怀疑,这个功德在你的心中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内心一定要有这样的作意:「名以召德,罄无不尽」,无量无边的功德,全部在这句佛号上,全部了。这个时候,你死心踏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时候佛号在你的心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在操作法门的时候,站在你要求净土往生的人来说,你可以内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法宝,都可以。但是你要以佛号为主,就是在你的心目当中,佛号是你的本命元辰,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法宝,其他的是在保护、在增上这个根本法宝的,你心中必须要有这样的作意才行。不管你佛号念得多、念得少,你内心当中很清楚知道:你内心当中根本的依止处是佛号,这才是一个修净土的人一个往生的正因。

所以这个地方特别的标出来,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命终,你一定「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这才是「至简易、至直捷」的,也才合乎本经的无上因果。这一段是总标,以下「别明三慧」:

别明三慧

蕅益大师把念佛的整个次第分成闻慧、思慧、修慧。这个闻思修的安排,我们先看经文。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经文当中,蕅益大师的安排是:「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是讲到能修行的一个根机,是一个有善根的男人、或者是有善根的女人,他「闻说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判作闻慧;「执持名号」是思慧;「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修慧:就是闻思修三慧。

好,我们回过来看《讲义》。先看「闻慧」:

这个「闻说阿弥陀佛」: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闻慧画出一个标准说,这个「闻慧」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你「闻」,这个「闻」就是你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当然也包括了听到极乐世界广大依正二报的庄严,你要能够深信三力不可思议。这三力当中,主要的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相信你现前这句佛号,能够使令你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能够使令你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对这句佛号的现生跟临终的功德,深信不移,这叫做「信」。相「信」还不够,还要发「愿」,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样「乃肯执持」,你听到这句佛号以后,生起了信、生起了愿,这个叫做「闻慧」,是这样的一个标准。

你虽然听到了,但你「不」相「信」;或者相信这句佛号功德很大,但是你又「不愿」到极乐世界去;那跟「不闻」是相「等」的,「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这样子就不能构成净土的一种闻慧。所以「闻说阿弥陀佛」这句话的标准是在这个地方。什么是「闻说阿弥陀佛」呢?就是你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功德、名号功德以后,你能够深信发愿,这句话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就是这当中的「闻」具足了信跟愿的功德在里面。接着我们介绍思慧──「执持名号」: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这个「执持」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东西,不令它丢掉,叫做「执持」。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这一念心「念念忆佛名号」,我们这一念心专注的、相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叫做「执持名号」。前面的「闻」只是信跟愿,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这个「思慧」就更进一步,他已经正式在修行了,开始在心中一句一句的去操作心中的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一句佛号在他的心中,一句接一句的,就像这个泉水一样,不断的涌出来,这个叫做「思慧」。这个思慧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别,先看「事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这个事相的执持就是说,这个人也是很难得,他相「信有」,这个「有」就是存在,有「西方阿弥陀佛」,他内心当中很诚实的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他相信。但是他这样的相信,是一种事相的相信,没有把这种相信的境界,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换句话说,他相信离开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跟我们这念心,完全是不相干的,心外求法,是这个意思,就是「事持」。

这种情况,他为什么会相信呢?因为他「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地方是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观经妙宗钞》很详细的解释这两句话,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明。这句话的一个观念,「是心」这个「心」指的是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这个「作佛」是讲修德,这个「是佛」是一个性德。我们这一念心基本上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它不是在一种寂静的状况,它是在那个地方活动。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作佛」,它是在佛的境界活动。这一念心,或者观想、观像弥陀的相好,或者忆念弥陀的功德,或者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说他这个一念心在阿弥陀的境界活动,在这个地方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叫「是心作佛」,这一念心有一种修德。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他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活动的当下,他这一念心就有事情要出现了,就是这一念心念念成就佛的功德庄严。「是心是佛」,这个「是」者,成就也,他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就在它活动的当下,它就创造了一种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就在佛境界活动的时候,念念成就,就是他的自性功德表达出来,就「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是佛」是性德的彰显,这个「是心作佛」是修德的造作。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作一个简别,他说:如果你只强调「是心作佛」,而不强调「是心是佛」,说「是心作佛」,但是你不知道「是心是佛」,这样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就是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造作,这个功德不是我内心出现的,是另外有一个功德,这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如果你强调「是心是佛」,而忽略了「是心作佛」,这个是执事废理,自然外道。我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但是你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你不在佛的境界操作,他的性德彰显不出来。所以这两句话必须同时具足。

所谓的「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不二。」就是说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操作,也由我这一念心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简单的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地的成就,都是由我一念心所造作、一念心所显现。就是说这个「事持」的人,他不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是他也非常难得,「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他说:离开我这一念心,佛当然不可能存在我的心中,因为我的心是如此的污秽,如此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佛是这么光明的境界,怎么会存在我的心中呢?那他存在哪里呢?他存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遥远。

没关系,我也是愿意去,我「决志愿求生故」。那个心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就像一个流浪在外的儿子,离开了家庭,三餐也没饭吃,做乞丐,风吹雨打,也没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他内心当中,不断的忆念他的故乡,乃至他的母亲一样,像这样的一个心情。这种人基本上,他的念佛是一种信心,信行人。他这个信的建立,我们讲三力不可思议,他偏重在佛力跟法力──本愿功德力的摄持跟名号功德力的加被,他对这个自性功德力是不能明白的,不能明白自心本具无量的功德,不能明白这个道里,所以叫「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这个人圆满的相信三力不可思议,他相信「信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存在。阿弥陀佛存在哪里呢?「是我」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弥陀依正二报的功德,是我内心本具,性德。我怎么去受用呢?也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去创造出来。就以内「心」当中「所具」足的功德、所创造的这个名号,「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他整个修行的操作当中,他都是法法消归心性,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我过去认识高雄的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是一个很有信心的佛教徒,对三宝的护持不遗余力。有一次这个居士组团到大陆去朝礼四大名山。他们朝礼四大名山的方式,就是到了一个道场以后,距离约几百公尺的地方,三步一拜的拜上去,非常的虔诚。他去了一个月回来,那个时候我去看他,我说:你这一次去朝礼四大名山、参访善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呢?他说:他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心得。

怎么回事呢?他说:他有一天到了一个道场,那个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路况也非常不好,都是石头路;但是他坚持要三步一拜拜上去,拜得整个脚都破掉了,但是他们还是虔诚的拜下去。一直拜、一直拜、一直拜,拜到最后到了山门口,他拜下去的时候,他头一抬起来,看到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他内心当中很大的感动跟冲击,那时候他心里面就生起很多很多的智慧。

他说:我从台湾坐这么远的飞机来到大陆参访善知识,三步一拜的求佛法的开示,原来「莫向外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原来无量无边佛法的功德不必向外追求,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怎么去操作它,它就在你一念心性当中,「莫向外求」,善知识莫向外求。这个居士回来以后,他的修行就改变了,他很少出去攀缘(哈哈),而在家里的佛堂里面,念念的创造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我们明白了「理持」以后,我们会知道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之外,是我心性本具,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心中有很大的加持力,不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个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这个时候,他信心的建立,就不完全只是心外求法,本愿功德力、名号功德力,他也相信自性功德力。

「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他不但对于外在佛力的加被有信心,他更对于他这一念心性当中,本具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有信心。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本自不可思议,这两个不可思议他都相信。这个人就是理持,他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功德,是这两个差别。再看「修慧」,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一种「修慧」。前面的思慧,它是一个散乱心的状态,不管是事持、理持,还是在散乱心。这个「修慧」是一种专注心,心一境性。「克期办事」(这个「克」字没有打)这个「克」就是限定,限定一定的时间,来承办这个生死大事。「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这当中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是约着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一天就达到「不乱」;「钝根」人要「七日」才能「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才能不乱,不一定。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经文也可以解释说: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有三种根性的差别。

其次,是就着他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能够保持「七」天,这个佛号在心中「不乱」,一心而且不乱;「钝根」的人,保持「一」天「不乱」;「中根」的人,「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两种解释,一个是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一个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不过一般的解释偏重在第二种解释,就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多。

再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分成两部分,先解释「一心」,再解释「不乱」。看「一心」: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事持、理持」,总之你把这句佛号的操作「持」到「伏」,这是一种状态,把「烦恼」给「伏」住了;其次「除」,把烦恼给消灭了,消灭「乃至」到「见思」脱落,这都是「事一心」。所以这个「事一心」,蕅益大师判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就是你最低标准,能够折伏现行烦恼,就是伏,伏烦恼,这也是事一心;最高达到见思烦恼的脱落,这也是事一心。这个范围很广,从凡夫的折伏现行烦恼,到圣人的见思脱落,这一个大范围都叫做事一心。

「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能够达到「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个「心开」,这个地方的「心」能够被打开、被破坏,这个「心」指的是无明妄想,无明妄想那个乌云被破坏掉、被打开了,这个时候自性的光明显现出来,这个是「理一心」。

一般在我们修行的方法当中,不管是天台止观、唯识止观:一般讲「事一心」,是偏重在定门,这事相上的无分别住,一种三昧的力量;这个理一心则偏重在慧门,这种大乘圆顿止观的慧。

但是在净土上它不是这样子安立的,从蕅益大师的看法:因为不管事一心、不管理一心,你在操作的时候,都有信愿,这个信愿本身就是观慧。所以他事一心也能够伏、也能够除烦恼,就在这个地方。他在这当中操作佛号,他一定要有信愿的观照在里面。只是说他到达的标准不同,他这个「事」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理」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是讲「一心」的情况。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讲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要达到一心,最低标准要能够伏烦恼。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这个地方解释「不乱」。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状态,要能够「不为见思所乱」就「事一心」。所以我们讲带业往生,他带的是一个业种,不能带现行。就是说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这句佛号的相续,不能被见思所破坏,你念念之间,每一句佛号,都有深信切愿的观照光明在那个地方现前,见思烦恼不能活动,只能够带业种,不能带现行,这个地方是「事一心」。达到「理一心」那更高了,「不」落空有「二边」,这个是「修慧」。

不落空有二边,就是说你相信极乐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简单的说就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无量无边的庄严,是不离开你一念的清净心所显现。「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你这一念理性当中,具足庄严;而所有的庄严,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套一句古德的开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他内心当中是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这样子讲,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那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原来你在念佛的当下,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两个都不可思议。所以你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就会有这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因果就是这样来的。

你为什么以后会有这么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呢?因为你在因地念佛的时候,你依止的是现前一念的清净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时空无尽;所念的佛号无量光、无量寿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往生因地的各别解释,蕅益大师把它分成闻思修三慧,先成就信愿,然后持名,然后持名当中达到「伏除」烦恼,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无上的因。再看无上的果: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在临终的时候,他的果相有两个:第一个如果「不为见思乱」,临终看到的佛是「变化身」跟「诸圣众现前」;「心不」起「娑婆」世「界中」的「三有」,这个三有指的是三界,不起三界的「颠倒」,对三界不再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换句话说,你对三界,能够观察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四念处的光明现前,来破除你心中的障碍,「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这是事一心的情况。「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这个「受用身」指的是报身,功德报身。慧远大师一生,三睹圣像,第三次的时候,他看到圣像是遍满虚空,无量光明、无量相好,这个是看到报身佛,到了理一心。临终的时候,不再生起「生死涅槃」这种空有「二见」的「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这个是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临终所见的佛不同,跟往生果报的不同。最后总结: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这个「执持名号」的法门,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它是下手易,但是成就高。就着下手来说,它至「简易」至「直捷」,一句弥陀念诵听。只要你有善根,只要你有本事把这句佛号创造出来,就可以了。它果上的功德,是「至顿、至圆」,顿超圆满,你到极乐世界圆生四土、圆证三不退。这样的因果一个主要的关键,是建立在「念念即佛故」,就是你念佛的当下,你每一句佛号的操作,都是随顺于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在念佛的时候,能念的这一念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两个不可思议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个心跟法的和合,就变成一种能感,能感性,跟弥陀本愿的能应就感应道交了,所以念念的随顺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以这个当中不必其他的「观想」,或「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它是一行三昧的法门,古德说它是一行三昧,它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这是一种总持的一个法门,一行三昧。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这个净土法门当中,「上上根」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的「閫kun」(阃,三声阃),这个「阃」是范围。你根器再利,整个修行也不就是称性起修吗?蕅益大师也强调:能念的心力本来就不可思议,这个理持就是上上根人。如果你不能了解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也可以,信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一定能够救拔我们,也是行,这个是事持。不管是理持、事持,他所感应的佛、所生的净土,「往往」是「胜进」。

这个「胜进」的意思是说:他这个功德超过他的因地,他的因地很小,但是功德很大,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法门,都是偏重在称性起修的法门,就是微小的因地,能够创造广大的功德。因为他念念即佛故,「往往胜进」,是这个意思。「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佛陀讲的五时、八教,无量无边的法门,也都是因为一大事因缘故,而宣说的──为了成佛的因缘故。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彻底的悲心,虽然没有人发问,佛陀的大悲心自然的流露这样的法宝,而且后面还很深的感叹:这的确是一个难信的法门、难信的法门。

古德讲一句话说:我们修行的过程,成佛的一大事因缘,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因缘。是什么因缘呢?「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有些人他在成佛的时候找对了门,说这个房子里面很多的宝,诶,他找到了门可以进去了,「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不就是当下的那一念!临终的时候,「但凭六字出乾坤」,他出去了,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诶!说这个人成佛怎么这么容易啊?是的,「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

「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可惜啊,「若失其旨」,他失去了这个门的宗旨,「徒困修因于多劫」,他也希望能够厌离生死、成就佛的大般涅槃、万德庄严,但是他没有遇到这样一个法门的教导,当然他也不可能在打坐当中,自己想出这样的一个真理。怎么办呢?只好自己摸索,「徒困修因于多劫」,无量无边在生死当中打滚,但是他就是找不到门。

你看看外道,你会怜愍他们。《成唯识论》上说:外道的修行,百千万倍于我们的精进力。所修的苦行,一天当中吃什么东西呢?一个手掌往这个米的地方按下去,拿起来多少米,今天就吃这些米,一天就吃一个手掌的米,不是用抓的,就这样放下去拿起来,一天就吃这样,整天的修苦行、修禅定。但是在成就圣道当中,没有一个人成就圣道,连一步都跨不出去,连善根都没有栽培。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也很感叹:我已经尽了我的全力了。「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在外面晃了几劫,他就是不能进去,因为他找不到门。

所以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要真正生起感恩的心:内心当中被弥陀的本愿感动,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为我们宣说的一种感恩,对于历代弘传净土法门的上师感恩,然后你要发愿:好好的弘扬这个法门。末法时代,真正惠以众生真实利益的,就是净土法门,这是根本法宝,其他的都可以当助行。

所以祖师大德感叹:这个成佛的因缘,有些人来说,很快的就成佛了,好象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些人来说,撞得头破血流,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这个「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所以这个法门是很重要,你选择一个正确的法门,这件事情太重要、太重要。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事持能不能见本性佛?

答:他如果一开始就从事相下手,而见本性佛,这个人肯定过去有圆顿的善根在里面。我们讲善根发相,有些人修禅定,他的善根发相以后,他生起了智慧。智者大师解释说:因为他触动了他过去的善根。因为我们生命的流转,不是今生而已。他今生虽然没有得到大乘的思想,但是他过去生有这样的善根,他可能在修止的过程当中触动了,也是有可能的。

问:

答:一行三昧,这是《华严经》一行三昧的法门。一行三昧就是说,有些菩萨喜欢修广;有些菩萨他不想广修一切法门,喜欢修略,他希望你告诉他一个法门,他就能够成佛,就是喜欢坐直达车,这叫一行三昧,那可以,正念真如。如果从自力的角度,你就正念真如;如果他力法门,就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就能够成佛,这叫一行三昧。就是一个法门就好,专修一个法门,以一个法门成就无量功德,这叫一行三昧。《华严经》有这样的一个法门叫一行三昧,念佛法门它正是一行三昧。

问:

答:其他法门也是有,它有一些也是总持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