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打开《讲义》第五十八页,「遥远即到疑」:

五、遥远即到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这个地方是说明距离的疑惑:「西方」国土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这么的远,临命终的时候,怎么能够马上往生呢?蕅祖的回答: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我们之所以往生,这当中主要有两种的力量:第一个「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的念头一动,就能够到十法界,说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其次,「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其次呢,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本愿的摄持,佛力不可思议。

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况,就像「镜」子去「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在空间上「层数宛然,实无远近」,在时间上「一照俱了,见无先后」。换句话说,这个时空对镜子是无障碍的,关键在你跟镜子是不是相应。换句话说,这个山水,它一定要在镜子的前面,你把这个山水放在镜子的后面,怎么照也不能够出现。就是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先后、也不在空间的远近,你一定要把它放在镜子的前面,它就能够显现。

我们往生净土亦复如是,关键还不是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不在距离;而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能够成就这样的资粮、成就这样的因缘,跟弥陀的本愿能够感应道交,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蕅益大师把它合法: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句话,蕅益大师讲得很有力量。感应道交这件事情,这个「十万亿佛土」依报的「极乐」世界「亦如是」;正报的「阿弥陀亦如是」;乃至「临命终」的时候「弥陀」的「现前」,我们众生的「往生亦如是」。而这些都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个「海印三昧」跟「大圆镜智」,都是说明我们这一念所谓的自性清净心,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不过古德解释「海印三昧」,偏重在「理具」,这个「海」具足无量无边的宝,偏重在理具;「大圆镜智」偏重在「事造」,它偏重在显现这一部分;这个「海」偏重在含受、理具这一部分。前面的话,实在是佛陀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的真理「之灵文」。所以说佛法的缘起观,是建立在现前一念心性的基础之下,所谓的万法唯是一心。

过去天主教有一个神父,他说《圣经》他越研究,他的信心越动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神父他的心很细。就是说虽然天主教他们归依上帝,他们也是一种归依的心情;我们净土法门讲归依阿弥陀佛:但这两个的内涵是不同的。因为天主教他们所归依的上帝,是离开这一念心以外,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有自体的上帝。所以他整个归依在操作的时候,是明显的心外求法,那心是向外的。

我们大乘的净土法门,讲到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蕅益大师一再的强调:这个阿弥陀佛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与我心性本无外故。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哪里?他存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在归依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回光返照的。所以这是一个不同的方向。这外道在求归依的时候,他的心是向外的。我们净土人在归依的时候,我们愈归依内心是愈寂静。你这个心向外,你愈归依心是愈扰动的,你的方向不同。

所以我们说:这个人会怀疑十万亿佛土不能去,这个人一定是初学者。一个老修行人,他把佛号念到有功夫的时候,即使他没有明白教理,他讲不出个道理;但是他一定肯定他能够往生。

就是这个念佛法门你愈深入以后,我们讲:阿弥陀佛为什么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句话我们怎么体会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念佛;而且你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的确佛陀已经帮你化掉很多灾难,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体会。

但是你在这几十年的念佛当中,你会有一个经验,就是说你每一次念佛,佛对你的加被都不一样。你越专注,佛对你的加被越大。这表示什么?假设佛是离开你的心中有独立的体性,他每一次对你的加被应该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是这么真实独立的自体!你每一次跟他接触,他给你的力量应该都一样!但事实上不然。他给你的力量,要看你当时的虔诚、专注。可见得佛不离开我们一念心中。之所以为什么我们每一次不同的心态,我们所接受到的佛力加被会不一样,这表示佛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他不能够离开我们心的因缘。

我们一个人念佛慢慢上路以后,你内心当中就会想出蕅益大师这句话:「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你就会肯定的讲出这一句话出来,往生极乐世界你不是问题。

因为真理它是禁得起锻炼的,它是一个真实的相貌,你不断的去修行,你跟真理愈接近,你会觉得这句话是真实的。一个违背真实相的道理,你越修行,这个错误的思想颠倒会愈明显。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复如是。」这个都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这个是佛陀大智慧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的真理。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原来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这距离不是问题。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跟弥陀相应,这是个关键。这个地方是破除我们对距离的怀疑。

六、二行差别疑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执持名号它是「行行」,信愿是「慧行」。一般行行是偏重在事修,属于定门;慧行是属于慧门,是属于正行。这样子讲,持名应该是助行了,怎么说是正行呢?看蕅益大师回答: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我们刚开始在栽培的时候,应该是先有信心,我们相信这句名号具足三力不可思议,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具足三力不可思议,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仰仗弥陀的名号,使令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有这样的可能性以后,我们才进一步的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乃至于执持名号。就是这个信、愿、行在生起的次第,你的确能够前前引生后后。但是当这三个资粮同时操作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先后,这三个就不能分割了,离开一个,两个都不能成就。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信愿」是偏重在一种理观,一种理观、一种智慧的抉择;「持名」是偏重在事修,它是偏重。但是这两个在操作的时候,是互相影响的。就是说你为什么会坚持去念佛?因为你有信愿的引导。信愿的引导,使令我们能够万缘放下、死心塌地的念佛。我们念佛以后,又增长我们的信愿,我们更能够肯定这是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复如是。」经过你实际的操作以后,真理毕竟是真理,禁得起锻炼,你会对这件事情更加相信。所以信愿引生持名,持名加强你的信愿,这两个是不可以分开的。最后:

七、能除罪否疑 分二

平日除罪疑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内心非常的至诚恳切,能灭「除」众「多」的「罪」业;那平常「至心称名」也能够「除罪」吗?平常我们在佛堂念佛也除罪吗?看蕅益大师回答:

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蕅益大师这个文词写得好。蕅益大师一开始先作一个譬喻说:这个太阳一出来的时候,所有的黑暗都消除掉了,太阳有对治黑暗的功能。这个意思就是说:「称洪名,万罪灭。」这个佛号亦复如是,它有对治罪业的功能。你这佛号一现前的时候,「万罪灭」。基本上光明跟黑暗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个人为什么会有黑暗呢?因为他没有光明。这个人为什么罪障重呢?因为他心中没有佛号,心中没有佛,就是有罪障。所以「称洪名,万罪灭。」再看:

散心除罪疑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至心称名能够灭罪,如果我们「散心」念佛,一方面念佛、可也是一方面打妄想,一方面打妄想、可也是一方面念佛,这样子能够破除罪障吗?看蕅祖的回答: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我们散乱心念佛,也能够除罪;但是因为你内心当中,你这个佛号对烦恼没有调伏的功能,所以净业不成就,就不决定往生。能够灭罪,但不保证往生。因为「悠悠散善」这个散乱的善业,很难抵抗「无始」的罪业。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如果我们今天在念佛的过程当中,没有加上「信、愿」这两个理观,只是事修,我们看,假使把信愿这两个观慧拿掉,就是持名的话,这样的灭罪情况,就是说你无始的「罪」业如果「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你用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还不是空过,「昼夜弥陀十万」,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每「一声」佛号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事实上跟你所「积」的罪业比较呢,「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所灭的罪还是有限。

就是说假设你这句佛号没有真正的信愿具足,你只是嘴巴念佛号,事修;那你所灭的罪,饶你「昼夜弥陀十万」念一百年,所灭的罪还「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时候「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这解脱生死。

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心不乱」,其实我们在看这个一心不乱的时候,要注意「不乱」这两个字。「一心」是不难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五分钟、十分钟,乃至一个小时,把这个佛号念到「一心」,心一境性,这不难。但是要达到「不乱」,不为烦恼所乱、不为见思烦恼所乱。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心」是生善义,「不乱」则破恶义。就是说你为什么不为烦恼所乱?表示你已经有对治烦恼的力量。因为我们烦恼一定会活动的,生死凡夫哪有人不起烦恼的!但是你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不为烦恼所乱呢?他为什么会被烦恼所乱?就是他没有这个理观,他对这个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在念佛的时候强调:

「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重要的事务。所以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你要看看你这个佛号是不是能够折伏现行烦恼,所以关键还不是在「一心」。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境界,是不是能够对治见思烦恼?不乱,不为烦恼所乱,关键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决定往生的关键。至于灭罪,每一句佛号都能够灭罪,是的。但是你要能够往生,那一定要达到一心而且是不乱。是这个意思。所以灭罪跟往生,这两个标准就不一样。

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

就算你是乱也无所谓,它毕竟也是一个「成佛」的「种子」,譬如「金刚」宝石,它「终不可」破「坏」。下面引证: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这个地方是说明:假设我们信愿没有具足,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但是这个念佛还是一个未来成佛的种子。这以下引证。

这引证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他从工作中退休下来,就住在家里面。子女看到他这老病的身体,一天到晚住在家里面不工作,就嫌弃他。嫌弃他,这个老人很伤心啊说:我一辈子为了工作、为了家庭,年纪大了,子女不孝,就跑到僧团求出家。求出家,阿罗汉他也不须要你填什么资料,他一入定就知道你这个人有没有善根。舍利弗尊者先看:唉呀!这个八万大劫跟三宝都没有结缘,所以这个人度你出家也没有用,就不度他出家。如是的次第,「五百」个阿罗汉都没有度他,就在僧团外面哭。

佛陀从外面回到僧团来,看到他明知故问说:你发生什么事啊?说:我要出家,五百个阿罗汉都不同意我出家。佛陀就带他进来,命令目犍连尊者剃度他。剃度以后,这个老人家年纪大了,心中的妄想就比较重。人世间打滚得多,打坐的时候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掉举就是昏沉。

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就用这个神通力,带他到大海的旁边这个河岸,看到一条大鱼的尸骨。他说:你知道吗,这是你的前生。你前生是一个大鱼,被这个渔人抓到以后,万刀杀死了,这个肉都被吃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过去生曾经做过国王,这做国王杀业太重,所以做着鱼来偿还。但是你这个罪业还没有偿还完,你今生再不努力啊,你继续要到三恶道去。这个老人家一听,非常惊怖,看到他过去生做大鱼,回来以后就精进了。

一个人啊,我们讲心力不可思议,什么事情就是怕你心力提起来,心力一提起来的时候,就触动了他的善根。他过去生曾经是一个柴夫,到山中砍柴的时候,遇到老「虎」的「逼」迫跑到树上,老虎要去咬树的时候,他称了一声「南无佛」。那他精进用功,就触动了最初的善根,就证得阿罗汉果,在今生成就阿罗汉果。

所以这样的一种念佛思想,跟《法华经》的思想:「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佛当中,曾经在寺庙当中以散乱心称念佛名的,现在都已经成佛道了。这个是说明成就佛道的因缘,就是这样子栽培下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这句佛号啊,在我们心中操作,对我们可能会有两种的功德出现:

第一个就是你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你虽然念佛,但是你可也没有具足信愿,你还是贪恋娑婆世界,对佛号的信心还是相信怀疑、怀疑相信,没有真实的信愿具足。这句佛号你念的时候,这句佛号对你来说,就是所谓的「散称为佛种」。就是你这句佛号,为你未来成佛的因缘,先种下一个种子。就像说你种这个苹果,你现在不能吃,以后才吃到。你先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你种这个苹果的种子,你现在吃不到,这第一种,就是信愿不具足,「散称为佛种」。

第二个「执持登不退」,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的时候,你可是信愿具足,有事有理。一方面对佛号专一相续的安住,一方面信愿持名深信切愿,这心中这两道的光明现前,相信发愿、发愿相信。这一句佛号,让你今生就能够得到利益了,执持登不退,你今生就能够解脱生死。

蕅益大师这一段就是讲这件事情,就是念佛人分成两类:一个是念到一心不乱,一个是没有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有两种差别的功德:一个是为未来种下一个成佛的因种,一个是今生就能够成就三不退。这是「破疑」,这是本科(丙一正示无上因果)的第二段。看最后一个「诫劝」:

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师很诚恳的说:希望所有的出家、在家,通达教理的、不通达教理的,对于信愿持名的法门,它的下手至「简易」、至「直捷」,它果地的功德最「无上」、最「圆顿」。

你对这个法门,不要把它看做太「难」,它讲一心不乱、信愿具足,这何等的难!而「辄生退诿」;你也不要把它想得太简单,反正临命终等人助念,「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这句佛号太简单了,我要找一个更深妙的法门,我这个人的个性就是要修复杂的,我要观想、观像。「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这个佛力的境界太深了,不敢承当,我还是观我的五蕴身心,这个比较简单。破除我们对净土一种难、易、浅、深的四种障碍。总结: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这句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布施、持戒,下辈子成就了一个诸天的可乐果报。诶,这件事情可思议,因为你布施、持戒嘛!你有这个因地、有这个天上的果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说你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了一句佛号,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那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的确不可思议。你说你因地这么少,你怎么念一句佛号,那个声音不是很短暂吗,为什么短暂的因地,有这么广大的功德呢?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所以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我们如果不能破除小大的这种执取,我们总是认为:你的因地这么小,果报这么多?有这种小大的执取啊,你很难把佛号念好。所以它这种念佛是华严的思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这个不可思议的关键在什么呢?

因为你所念的名号,这个万德洪名、这句佛号虽然它是小,但是你可知道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吗?这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它具足无量光的功德、它具足无量寿的功德,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这不是小跟多的问题,这是功德的问题,小东西也可以具足大功德的。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不可思议,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当,我们这一念心也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两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一接触啊,所以也就是「持一声不可思议,持百千万声不可思议」。

我们刚开始,也不妨先从事持下手,因为这个心性的功德力不可思议啊,的确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对大乘经典,对《法华经》《华严经》这种一心的思想,没有长时间的熏习;我们经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经常起烦恼(诃──),观久了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观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起烦恼、就是业障,从来没有看到这一念心有什么功德相貌。(诃──)对自己就会产生像印光大师说的:唉呀!我是业障凡夫,绝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不过慢慢慢慢的,你烦恼淡薄以后,你再去读《法华经》,你会有不同的感觉,你会知道你这一念心就像莲华一样,含摄无量无边的功德在里面。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妨从事持,先相信弥陀的名号不可思议。但是慢慢的,你念佛的时候你总是会增长,因为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慢慢的你这个业障消灭了以后,你心的堪能心强,你再来看《大正》经典,那你感受会不一样,你就敢承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句话你就敢承当。慢慢慢慢你就能从事持转成理持。我们不妨有这样的次第。

丙二、重劝

这个是「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的第二科,前面是「正释无上因果」,这是「重劝」。这个「重」就是重复、再一次的劝我们要发愿以往生净土,这是第二次的劝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陀讲完这个无上因果以后,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我见是利」。这个「我」是谁?「我」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我」亲眼看到净土这种殊胜的利益,我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才敢讲出前面的无上因果。佛陀会抉择出一个无上因果,他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他的确是看到的、的确是亲证的。所以再一次的劝勉我们:「若有众生,闻是说者」,若有众生听到净土这样的殊胜因果,你应该要发愿「生彼国土」。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先看「正释」:

正释 分二

「正释」分两科:第一个「约理圆释」,第二个再「约事确释」。从道理上说,先解释「我见是利」:

约理圆释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我见」这个「我」指的是「佛眼」,当然「佛眼」是大智慧光明眼。「佛眼所见」是「究尽明了」,没有任何的差错。佛眼睛所见的事情,都是一个现量的境界。佛陀从来没有作任何的猜测,佛陀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比量,佛陀所想的、所说的,都是现量境、都是现量境,佛陀不作任何的猜测──这个是可能、或许、大概是,佛陀不会有。佛陀演说的每一件事,佛陀说如果这件事情还不明确,佛陀会默然。比如说这个人会到哪里去?他的业还不决定之前,佛陀不会表达任何意见;但是佛陀只要讲出来:这个人七天以后会死,这件事情决定了,只要佛陀讲出来,这件事情决定了。所以佛陀见到这种功德利是究竟明了,没有任何差错的。

佛陀是见到什么利益呢?这净土的利益:

第一个「横出五浊」,这个是强调他力门。就是我们要离开三界,要靠自己断惑的;这个地方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是第一个利益。第二个「圆净四土」,这个是强调「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直至不退位尽」,这个是讲圆证三不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这个就是所谓的他力门果地教,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这是不共于其他的法门。这样讲「我见是利」是比较开阔的、比较圆满的解释。另外一层解释「我见是利」,是约临命终,看蕅益大师。「约事确释」这当中分两科:「明仗自力之难」,第二个「明仗他力之易」。看我们自力的情况: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我见是利」,蕅益大师说这个「是利」,也可以约着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来说。就是说「心不颠倒」是有佛力的加被,而达到心不颠倒,这个也是功德利益。这怎么说呢?「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就是我们自力的修行,我们平常这一念心,身体健康,果报体不障碍我们,也没有老病死来障碍我们,身体健康、心情也愉快,心中也没有烦恼。我们内心当中也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三障暂时不现前。我们就在这个冷气的大殿当中,我们这一念心也会去思惟甚深的法义,跟一切法毕竟空的真理相应,也可能。

但是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怎么回事呢?这临命终的境界,跟平常在冷气房的情况不一样。(哈哈)在临命终的时候,《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的内心有三种状态:

第一个是明利心(明了的明,利益的利),这个时候的明了性很强,但是他极度的散乱,就是乱心位,你控制不住,这种散乱不是我们一般的散乱能够比的。怎么个散乱法呢?明利心的时候,你一生的善恶业力一直起现行,你根本控制不住,就像泉水一直流出来一样。你小时候做过什么事、长大后做过什么事,你本来都忘了一乾二净,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可是原原本本的现前,像看电影一样,善恶业力一时现前,这个时候你极度的散乱,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叫乱心位。这种你控制不住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念佛往生,应该在明利心的时候就要成就了,因为这个是最好念佛的时候。

如果在明利心的时候,你没有把佛号提起来,明利心过去以后,下一个就是昏昧心。这个时候,一个人开始正式死亡,你的诸根开始败坏、你的心识开始昏昧。你可能是耳识失去功能,耳朵听不到声音,外面任何的讲话声你听不到了;或者眼识失去功能,看不到外面的境界;这前五识次第的破坏、昏昧。这个时候,你真的感觉到你要死亡了。一般人在昏昧心的时候,会生起一个痛苦。

这个痛苦怎么回事呢?就是你那个生死的业力,要推动你去离开你的果报体;但是你内心当中那无始的爱着啊,你执取这个果报体:诶!这个果报体我已经用了几十年了,这个房子好歹不管破旧,这个家总是住了几十年了,你要把我拉出来!就如生龟脱壳,就是这个业力要把你的神识从果报体推出来的时候,你有一种痛苦的感受,很辛苦。就是在这个昏昧心的时候,你正式死亡的时候,有这样的痛苦。

到了昏昧心过去了,下一个剎那就入梦觉。梦觉的时候,第六意识全部不活动了,就像一个人睡觉不做梦的时候,完全没有知觉了。这个时候,全身开始冰冷了,第八识也逐渐要离开。如果这个人善业起现行,就往生到人天的可乐果报,他的身体是从脚部开始冰冷起,从下面往上冰上来。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要到三恶道去,这个罪业是一个沉重性的,这个时候他的冰冷情况,是从头部开始往下冰冷起。梦觉的人,他跟外面的境界完全不能接触,前六识完全不活动。

梦觉过了就中阴身,中阴身就像三尺高的众生,他的果报体相似于他后来的果报。如果这个人是要做一只牛,这中阴身看起来就像牛一样,七天一死,最多七次,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一定要投胎。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是明利心极端的散乱、不管是昏昧心极端的昏昧,你的功夫都提不起来。因为那是一个强大的水流,你一生的善恶业现前的时候,那是一个强大的生死流,这生死关头最难得力。不要说平常「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就算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这解门的深远,行持的「操履潜确,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这业力啊随强的业力先投胎。

所以「永明祖师」说「十人九蹉路」,永明大师做这个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无净土」这个「有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禅」是指明心见性,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你还没有资格称为「有禅」。即使你是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但是你没有佛力的加被,临命终的时候,还是「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临命终的时候,「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所以「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所以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面对无始的生死业力现前,这个地方是作不了主的。那么怎么办呢?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念佛人就不同,因为他在念佛的当下,有这个「仗他力故」,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我几年前到正觉精舍,去拜访一个老和尚叫了一长老。了一长老过去是亲近倓虚老和尚,他曾经做个倓虚老和尚的侍者。他说倓虚老和尚,他是一个讲经的法师,也盖了很多寺庙。他老人家本身是念佛的,但是他思想很开放,他的道场你参禅也可以、修什么法门都可以,所以他的道场当中有参禅的有念佛的、有念佛的有参禅的。

他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亲眼看到两个人往生,在旁边从头看到尾。第一个就是里面很有名的开悟禅师。说这个禅师很小就出家了,打坐的功夫非常好,他不但是「悟门深远」,他盘腿的功夫也特别好,他一盘能盘好几个小时。他临命终的时候生病,当然人死亡之前都会生病,他说他本来的心情是想坐着往生,他就坐在一个禅椅上。当然禅宗的人哪有什么往生助念这件事情,人一定要靠自己。他在这病痛当中,坐了几个小时以后,身体实在受不了,身体的病痛、身体的散乱昏昧,色身的病痛实在是没有办法,到最后也只好躺下去。我听了一长老说:他的眼神还是有一点罣碍、还是有一点病痛。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坚持坐着就躺下去。

反观倓虚老和尚就不同。他说:倓老本身是一个法师,他哪有时间打坐!倓虚老和尚在临命终的时候也是有生病、病痛,后来就不吃东西了。但是念佛人他有什么差别呢?了一长老说:他非常明显。他说:开悟长老跟倓虚长老临终的时候,病痛的相貌是差不多;但是这倓虚长老在念佛的时候,他这个佛号一现前的时候、大家助念的时候,很明显这个脸色就开始改变,本来有点痛苦的,就转成很安祥,乃至念到最后的时候,整个脸非常的红润,还带一点光彩。到最后临命终的时候,倓虚长老还特别的双手一举,要侍者把他扶起来。结果大家把他扶起来,他就半躺半坐往生。

了一长老说:他亲眼看到这两个,从头看到尾往生,他就很清楚一个人仗自力跟仗他力的人差别有多少。他说:事实上他们那时候的那一个道场,开悟长老的修行是大家公认的,不管是悟门深远、操履潜确,那是一个真实的修行人。但是临命终的时候,生死关头最难得力,的确不容易、功夫不得力。因为你短暂的几十年,跟你无量劫的生命所积集的罪业,怎么能够比呢?因为倓虚长老是念佛人,他不同,「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念佛人有佛力的加被,在这个地方。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破情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既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应该直接观照我们现前一念佛性,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呢?这刚刚也讲过了,我们稍微把这个文疏通一下:

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这个念佛法门偏重在自他不二,就是佛跟心的体性是不二的。如果你一定要说离开现前一念心性有一个「他佛」,你就是「他见未忘」,心外求法。如果你「偏重自佛」,便「成我见颠倒」,便成自然外道。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所以说要点是「即事持」而「达理持」,「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假借弥陀的因缘来开显我们的自性佛,这才是真正的理事无碍,我们不偏理、也不偏事,有事修、也有理观,是这个意思。最后

总结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 二正宗分竟。

说这个净土「法门」的确是「深妙」。你说你这一念心去操作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这当下就能够出现三种力量: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这的确是深妙不可思议。在这个不思议的当中呢,息灭「一切」的「戏论」,也「斩尽一切」的「意见」。这样的一种境界,只有法身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永明菩萨」这种法身菩萨,才能够「彻底」的「荷担」,我们凡夫主要是靠仰信。

但是念佛法门最怕的是谁呢?就是「世智辩聪,通儒禅客」,这些大禅师,在那个地方「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在那边打妄想。这样子还比不上「愚夫愚妇」,他虽然是事持:我是业障深重的凡夫,绝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一定能够救拔我们。他虽然事持,但是迟早要「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最怕偏空的学者,它还不怕你着有,最怕偏空。因为它这一个殊胜的无上因缘啊,就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佛陀明确的指出一条道路。我们讲我们这一念心,有很多因缘。你内心当中是依止什么轨则,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释迦牟尼佛「我见是利」,明白的讲出这个因缘,现前了,这么好的因缘,你内心当中只要遵循着信愿行的操作,你临命终的时候,弥陀现前。释迦牟尼佛跟你讲得很明白,但是有些偏空的人就是不相信。所以这个地方最怕这种「世智辩聪」跟「通儒禅客」。

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完前面的无上因果以后,要讲出「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呢?就是说「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佛陀以大智慧的眼睛、跟大慈悲的音声,来证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佛陀的慈悲,再一次的强调:「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所以莲池大师他有一段开示很重要,我把它讲一下。莲池大师说:「著事而念能相继」,说你执事而修,但是你的念头能够相继,净念相继,「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你还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品位低一点,但是至少往生了。

「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你执着空性,但是你还真的不明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只知道这个空而已,还不知道妙用,「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反受落空之祸,你会错过一个这么殊胜的因缘,白白的错过了、当面错过了。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净土法门的出世,净土法门这样一个修行的传承还存在;但是你却不去操作,这件事情啊,反受落空之祸。

这个地方是讲到「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