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4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4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页:问答破疑

本经讲净土法门以后,释迦牟尼佛引出了「六方的恒河沙数诸佛」来赞叹净土法门。这段经文讲完了以后,我们就会有一些疑惑,既然有疑惑,就应该破除。看第一个疑惑:

偏赞叹西方疑

我们在看完这部经,我们一般人就会有一种疑惑: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既然十方的诸佛都创造了他的「净土」,都非常的庄严,为什么十方诸佛他们会共同的去赞叹西方净土呢?这是什么理由呢?蕅益大师他有一个简单的回答: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音同触chù)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我们看蕅益大师他这个回答方式,跟禅宗很像。你问禅宗的祖师一个问题,他一开始一定不会回答你,先呵责你,先把你心中的妄想先停下来,后面再解释道理给你听。蕅益大师也是这个意思,其实他后面有解释。但是他第一个他不马上回答你。因为你依止意识分别心,你怎么讲,他不能够承当的,所以他一开使先破斥你:「此亦非善问」,呵责你:你提这个问题啊不是善问。因为如果十方诸佛「赞」叹「阿?佛国」,你又怀「疑东方」了,这是你心中的分别心「戏论」,先呵责你这个妄想心。以下蕅益大师就正式回答为什么赞叹西方的理由。看第二个:

问:何不遍缘法界?

为什么不「遍缘」一切诸佛的「法界」呢?我们要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佛的每一个名号,都诠释一个广大的功德,我们应该普遍的念「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我们每一天都念不同佛的名号,广泛的跟十方诸佛结缘嘛!应该这样子嘛!为什么不遍缘一切的法界呢?蕅益大师这以下就心平气和合的回答这个问题。这当中,他「约事」跟「约理」。从事相、从因缘上回答,这当中有三层的意思: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对于一个「初机」的业障凡夫来说,他内心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心思散乱的情况之下,你告诉他一尊佛,他容易达到专一,「易标心故」,就是能够专注一个境界。我们知道:一个法门要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一定是在三昧的境界,不是在散乱心。而成就三昧,一定要心一境性。所以站在容易成就三昧的角度、容易成就一心不乱的角度,所以只要攀缘一尊佛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个理由。

既然攀缘一尊佛,十方诸佛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呢?「阿弥本愿胜故」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当中,他有第十八愿的「临终接引」。所以在本经当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件事情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的国土,门户都是开放的;但是要来,你自己凭本事过来,你自己内心当中,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你内心当中要有船,你要有法身这种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啊,解脱你生死的业力。没有说:「阿閦鞞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你到他的国土去」,没有这种事,你去还要佛来接你去,没有这种事。

但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知道我们众生的确是有困难,有事实上的困难。比如说我很想到这个国土去,但是我去不得。阿弥陀佛慈悲,他就考虑到这一点了,这个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所以阿弥陀佛本愿的殊胜,我们看看古大德的解释,他的殊胜在第十八愿「临终接引,十念必生」,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所以我们在研究《阿弥陀经》的时候,这段经文太重要了。没有这段经文,我们讲前面极乐世界再怎么样的好,我们完全没有关系,谁也去不了。如果没有「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件事情,这个就不是所谓的易行道了。所以为什么在十方诸佛当中呢,要特别选出阿弥陀佛的法门出来赞叹呢?就是弥陀的「本愿」殊胜、他的本愿殊胜。

其次,「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那当然啦,有愿就有缘。佛陀有这样的愿力,他摄受的角度就更开阔了。一个国土的标准越高、门槛越高,它摄受的缘就是有限;门槛越低,它的摄受──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当然这个缘就更开阔了、更为开阔了。他跟众生特别有缘。这是从义理上说。这个义理,蕅益大师在把它作一个详细的发挥。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佛」陀「度」化众「生」,众「生」蒙「受」佛陀的教「化」,这当中有很多的差别,有「难、易、浅、深」的差别。说这个人遇到了释迦牟尼佛,佛陀对他没有讲什么话;这个人遇到阿弥陀佛,他跟阿弥陀佛沟通的管道非常好。就是说众生跟佛之间的互动,这当中我们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因缘。不是佛陀功德本身有问题,而是「缘」的问题。

你跟这尊佛有缘,「缘之所在」,这件事就好办了,「恩德弘深」,他对你的「种种教启」,「能」够使「令」你「欢喜信入」,得到欢喜义,对这个法门的欢喜。「能」够使「令」你「触动宿种」,你无量无边的善根,他跟你讲几句话,你的善根就发动了,发菩提心了。「能」够使「令」你「魔障难遮」,你内心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你跟他有缘,他讲几句话,诶,障碍消除了,破恶。「能令」你「体性开发」,你自性本具的光明开展出来,入理。

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到各地去游化,阿罗汉托完钵吃饱饭以后,他就入定。入定以后他会知道一些事情:哦,这个村庄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人跟那个人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阿罗汉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还会继续的再入定观察:这个人跟我有没有缘?如果这个人跟我宿世有缘,阿罗汉会从定中出来,会采取行动来帮助他。如果阿罗汉发现这个人跟他没缘,阿罗汉他就不采取行动,因为他去也没用。你去跟他教诫,他也不能够欢喜信受、也不能够破除魔障。所以说这个众生跟佛菩萨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因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当初有一个很大的护法居士,就是须达长者,就是给孤独长者,后来献给佛陀祇树给孤独园的这个长者。这个长者他们家几乎全家都是信佛;但是长者有一个困扰,就是他有一个老管家(对他们家贡献很大的一个老管家),就是这个城东老母,这个人她不相信佛陀。须达长者在供养佛陀的时候,这个城东老母她有很多的意见。须达长者很困扰:我们大家在一起,应该要同见、同行才好。他就派了一个侍者去请佛陀来用餐,希望佛陀能够假借用餐的因缘,来度化这个城东老母,佛陀对这件事情就默然答应了。这么一天佛陀就带了比丘、阿罗汉,来到须达长者的地方用餐。

用完餐以后,佛陀就往城东老母的(当然这个城东老母她不出来,知道佛陀要来,就把门关起来,在房间里面。这个时候佛陀就远远的往城东老母的)房间走过去。城东老母看佛陀来,赶快跑出来,就往空旷的地方跑过去。佛陀从东边过来,这城东老母她头就朝西方;这个时候佛陀用神通力,在西方现前,她往南方;如是展转往北方,她就是不看佛;最后她看佛陀往北方来,她头就看上面;佛陀从上面下来,她两个手把眼睛遮住;佛陀用神通力把她的手变透明的。但是佛陀知道神通不能调伏一个人,佛陀这个只是示现给须达长者看。

佛陀就下来,下来以后,佛陀就叫罗睺罗小沙弥去度化她。罗睺罗一去,城东老母一看:唉呀!这个小沙弥真是可爱啊!小沙弥跟她讲几句话:你应该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她一听到以后,马上归依三宝,受持三归五戒,从此以后做佛的弟子。我们会想:佛陀度化她,使用那么大的神通力,城东老母完全排斥。但是罗睺罗尊者,一个小沙弥阿罗汉,他就过去,他也没有讲什么话,也没有显什么神通,这个城东老母一看到罗睺罗,内心当中打从心里的欢喜,讲几句话她就接受了。

所以「缘之所在,能令」众生「欢喜信入、触动宿种、魔障难遮、体性开发」。所以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本尊相应的时候,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你要考虑你跟这个本尊要有缘。你选择这个法门跟你没有缘,事倍功半、事倍功半。

你看历代的丛林也是这样,禅宗的大德都是很实际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老师跟弟子两个一见面,那不浪废时间的。他跟你讲几句话就说:你的因缘不在这里,你这个人要到德山祖师那个地方。他一去果然开悟了。所以师长跟弟子之间、佛跟众生之间,我们不能够不面对的事实就是「因缘」。你跟他有缘,诶,他就容易教化。换句话说,我们在抉择十方诸佛净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这个佛的国土要跟你有缘。这个地方再看阿弥陀佛国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这个地方的「诸佛」,我看古德的注解,他明确的指出这个地方指的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指阿弥陀佛。看圆瑛法师的注解,这个地方指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期的应化身,是「本从法身垂迹」,从清净的法身「从法身垂迹」。这一期的应化身呢,「固结缘种」,佛陀为了成就这一期的教化,花了无量劫的时间,来成就跟众生的这个因缘,成就这个因缘可是不简单的。

这一期的因缘呢,「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你看极乐世界,就着世间的有为果报,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阿弥陀佛他提供你一个长远的寿命,他给你一个长远的寿命让你受用,不用忧虑老病死的障碍;他提供你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有宫殿可以住、有各式各样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有各式各样的天乐、华香、宝树等等,乃至衣食自然、神通自在:这个是讲到有为身心的安乐。其次,出世间的功德,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

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明确的指出极乐国土的两大殊胜点:第一个圆证三不退,你到那个地方有环境的摄持,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管你用不用功,你内心当中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前进,不可能后退。其次,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很容易亲近这些大菩萨、你很容易亲近文殊、普贤这种大菩萨。当然亲近这些大菩萨,得到他们的教化。所以极乐世界这一期的因缘,「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不管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悉不可思议。这个是讲他果地功德的不可思议。

因地的修行呢?「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个是讲  法门的契理性。这净土法门它是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当中,最为殊胜,「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个「海会」是诸佛,诸佛海会。换句话说,这个法门不但得到释迦牟尼佛的肯定,也得到十方诸佛共同的弘扬、共同的肯定。

看《法华经》的意思,我们成佛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方便;但是一个法门要得到诸佛的肯定跟赞叹,这当中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法门必须是随顺真如佛性的、必须是一佛乘的,不能拐弯抹角的。这个法门一定是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是佛陀内心当中真实所要表达的。先不考虑众生的根机,佛陀这个法门是自性的流露,必须是称性所流露的法门。

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讲出一句话说:「如来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兴世,在这个人世间出世,释迦牟尼佛干什么要出世呢?「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的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有些人不相信净土,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来开示提接:你不相信净土的话,那你去持五戒就好了、修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慢慢的靠自力法门。

所以有些人说净土法门:唉呀,你这个人没办法,只好修净土。这是不对的。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提出一个理由说:你看华严会上,佛陀的根本**,在华严会上一生成佛,佛陀对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告诉他们修十大愿王,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导归极乐世界。

所以事实上十方诸佛,他们在使令众生成佛方便的施设上,他们内心当中的一个真实心情,是要使令一切有情到阿弥陀佛国土去,急速的成佛。这是佛陀的真实心情。佛陀讲出这些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法门,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讲出来的,施设的方便,是这样子才对的。我们不能把根本跟枝末颠倒。

换句话说,净土法门是佛的根本法门。有些人不相信,佛陀也就不能勉强,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它之所以能够「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那是一个称性的法门、一佛乘的法门,就是它是成佛最快的法门,因为这个合乎佛的心情。佛陀出世的心情,是使令一切有情成佛,而这个净土法门是成佛最快的。这是讲到净土的一个契理性。

其次讲到契机性,「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前面是讲 法门的殊胜,这个是讲方便的广大。净土法门它在修行的方便,它有很多的抉择。你说我这个人业障深重,没关系,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像本经一样。

本经当中,佛陀没有讲出其它的修行方法,就讲一个法门──信、愿、持名,「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都是做得到的,就是说「沁入于苦海」,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净土法门要讲高的话,「慈契于寂光」,这高的也是有啊,要到净土去也是有高深的法门。

你看《华严经》的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不容易的啊!它每一个愿之所以称为「王」,比如礼敬诸佛,这个礼敬诸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一拜叫礼敬诸佛。它说什么叫做礼敬诸佛?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无有穷尽」,空间无障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无障碍。就是说你这种礼拜的心情,不管你在任何情况,你看到了怨家,怨家现前,这个空间,你跟这些障碍的空间现前了,你内心当中也是礼敬诸佛──礼敬未来的佛,你对他还是礼敬。而且这种礼敬,在时间上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相续,有一剎那的间断,那就不是十大愿王。乃至于普皆回向。

所以说净土法门它在施设的方便,也是有很多的抉择:你可以忆念佛的名号,有些人喜欢复杂、广大,也可以,你要观想、观像,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如来有应供、正遍知……种种的功德;你也可以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说,它摄受下根机的呢,「沁入于苦海」,有这个持名的方法;也有「慈契于寂光」,高深的方法。

所以说「万德钦承,群灵拱极。」这个「万德」是一切的诸佛所共同的肯定、共同的弘传,也是一切的众生所共同欢喜的信受,「群灵拱极」。换句话说,一个法门能够得到诸佛的肯定,得到一切众生的欢喜,表示这个法门是契理,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也就特别的契机,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所以基于这个理由呢,不管是就着阿弥陀佛跟众生缘深的理由、不管就这个法门契理契机的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在十方诸佛法门当中,选择阿弥陀佛的法门,是这样子的。

这个是约「约事答」,约着佛跟众生的因缘、约着法门契理契机的这种因缘。这以下「约」道「理」,这个道理当然是真如理。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蕅益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遍缘法界是好,的确是非常好,但是什么叫遍缘法界呢?这个地方讲出遍缘法界的真实义。他说:「当知佛种从缘起」,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呢?要假借因缘的造作才能生起。不是上帝会给你、也不是无中生有,所以「缘」就非常重要,所以「缘即法界」,就是因缘它能够开创我们的真如法性。

那么这样子讲,「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换句话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具足念一切佛号;你「一生一切生」,你往生了净土,就代表了往生十方净土。乃至在极乐世界的「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在极乐世界的「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无「不遍融」,都互相融合,「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这才是真正的遍缘法界。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法华经》说佛陀施设教法,佛陀的心情是要讲一佛乘,佛陀出世的时候,他本来是要直接开显一佛乘的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佛陀心里这样子想,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子做,因为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有些众生的根机你跟他讲这样的思想,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他可能要毁谤正法的,所以佛陀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所以《法华经》的正宗分〈方便品〉,蕅益大师说:为什么佛陀在这么重点的当中,安排一个〈方便品〉,为什么不讲〈真实品〉?蕅益大师讲出一个理由:因为没有方便就没有真实。「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个房子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宝,这个人他为什么能够进到这个宝所?因为他有方便门,他找到这个门,所以这个门对他来说太重要。这个门虽然不是宝,但是这个门它能够引生宝,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上,殷勤的赞叹方便。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开显真如佛性,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你」?你要考虑因缘。你找一个很高深的法门、很复杂的法门,它也能够开显佛性,但是你不相应,你在操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相应,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不是妙法。所以《妙法莲华经》,我们作一个总结:什么是妙法?什么是佛法当中最甚深微妙的法门?就是契合你的根机的,就是你的妙法。「契机即是妙法,治病即是良药」,印光大师讲出这一句话。

所以说站在「佛种从缘起」的角度,你念这一句佛号,它契你的机,它也就总持一切佛的功德。其实你念一切佛的功德,要紧是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互含互摄的道理、明白一即一切的道理。往生极乐世界,它也是能够使令你成就十方的世界,所以「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这样子才是「遍缘法界」的道理。就是说在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我们一定要考虑佛种从缘起,就是一切法要找到一个随顺你根机的因缘,这是个关键。

诫劝后贤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所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一个生死凡夫的人,当然我们就认命了,坚志求生西方,相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当然是「决志求」生。

「深位人」,这种高深的法身菩萨,也「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因为如果我们说「西方」净土「是权」、「华藏」世界「是实」,「西方」是「小」、「华藏」是「大」,你这种情况,就跟「众生」的「遍计执」相应,「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从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这都是心所变现的,没有什么大小权实的,这都是一个方便。你的目的是要假借这种事相的方便,悟入到不思议的一心,而不是在一心所变现的方便事相当中,去分别它的好坏,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六方诸佛为什么会赞叹这个法门?它的一个契理性跟契机性,关键在这个地方。

丁二、征释经题

前面释迦牟尼佛把「经题」标出来,但是并没有解释,这以下佛陀就解释这个经题安立的理由,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一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征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问经安立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理由。以下「回答」,「舍利弗」,乃至于「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你能听闻这一部经,乃至能够受持,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而且能够得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回答。第三个是「结劝」,「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作一个总结,劝信。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解释这个「护念」。这个诸佛的「护念」,简单的说就是得到诸佛的加持,他内心的加持,看「正释」: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

这部「经独诠」,特别的解释三种内涵:第一个「无上」的「心要」,讲到自性功德力;也讲到「诸佛」的「名字」,讲到名号功德力;「并诠」释「无上、圆满、究竟」的「万德」,讲到佛的本愿功德力。所以听「闻者皆为诸佛护念」,这样子讲也是可以。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什么叫「闻经受持」呢?就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你「闻」是「经受持」,就得到「诸佛」的「护念」,这是一个简要的解释。这以下「料简」就详细的解释它的内涵: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就是我听到了「诸佛名」称,但是我没有真正的用功的执持名号,这样子也能「护念」吗?「答」有两个:先「明通局二义」,再讲「自他二力」。「通局二义」先讲「局」,再讲「通」,就是讲这个狭隘的。「局」当中,先讲「他经」,再讲「此经」,其他经典的情况。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有关「闻是经受持者」,什么叫做「闻」?这以下讲出一个标准,引用「《占察业报经》」说:如果内心当中对这个法门是「杂乱垢心」,这个「杂乱」就是内心当中没有禅定的功德,散散乱乱;这个「垢心」就是没有观,心中颠颠倒倒的,常乐我净的颠倒。「虽诵我名,而不为闻。」这样子虽然忆念佛的名号,但是不能说是「闻」,没有闻的功德。

为什么呢?「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你内心当中这样散散乱乱、颠颠倒倒,内心当中的烦恼跟执取非常的坚固,对于这种甚深的法义,没有决定的信跟解,这样子只能因为这样的一种情况,得到世间的善报,不能成就无漏的功德。一定要到「一行三昧」,对这个名号达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内心当中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生起,这样子叫「相似无生法忍」,才叫做「闻十方佛名」。这个是其他经「闻」的定义。以本经来说呢:

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在本经当中,我们对弥陀的名号也是这样,我们对于名号的信心,要达到什么境界?这个「闻」要达到什么境界呢?「闻已执持」到「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我们前面解释过了。「一心」是属于定门,就是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现前。其次,你这个佛号要能够「不乱」,不为烦恼所乱,这个是慧门。

换句话说,你不为烦恼所乱。这是什么意思?表示你能够对治烦恼,因为烦恼一定会乱。那你为什么能不为它所乱呢?因为你有四念处的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现前。你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时候你能够不乱,因为定跟慧现前,这个时候才能够说「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这个是「局」,局限。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名号,看这个意思,要得到诸佛的护念,这当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说我们对佛号的操作,还是散散乱乱的,烦恼现前,不能调伏烦恼,这样子这个佛号给你的功德,是世间的福报。你一定要把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到有一心的力量、有不乱的力量,有某种的专注力,而且对这个烦恼也有对治力的力量,这样子,这个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大悲心的加持,是这个意思,这是它的一个标准。

这个是约局限的意思,再看「通义」: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就「通」来说呢,就是「佛」的「慈悲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来说,「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都是成就未来得度的因缘。虽然你现在不能得到诸佛的护念,但是你以后总有一天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所以「皆成缘种」。因为「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茍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这个地方解释本经的经名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个护念的标准。

我们凡夫一般的心情,比如说我们在台湾有一个大修行的大德,我们内心有业障不能突破,我们请这位大德为我们回向一下、为我们加持一下,我们内心会很高兴:唉呀!请一位大德,他在冥冥当中为我们回向。现在有十方诸佛为你回向,你想想看,那是一个什么境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不是一般的大德,是佛陀!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不过这当中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它意思啊,在这一段当中,释迦牟尼佛讲出佛的一个心情,其实佛陀的心情啊,很愿意为众生护念,「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的心情很愿意跟我们感应、很愿意为我们加持。但是关键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去忆念佛陀的那个力量够不够?那个力量够不够?你要是散散乱乱,那佛的力量进不来。

所以这当中的关键:为什么要强调「闻说阿弥陀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就是说你这个念佛、这个净土法门,这个佛号的操作,你一定要在心中生心一个强大的念力,而这个念力当中,还有一个观照的信愿,不为烦恼所动、不为烦恼所乱。这样子,十方诸佛正式的护念你。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在常寂光的境界当中,他已经在加持你了,十方诸佛的加持,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自己也要有一点功夫现前,而达到一心不乱。

明自他二力: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我们站在自力的角度:人一定要靠自己,所有的佛陀名号我都不念。根「据金刚三论」(就是《金刚般若经》的三论,这个注解,解释《金刚般若经》的):「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什么叫「根熟」呢?这个大乘的善根要成熟在什么阶位呢?「位在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法身菩萨,叫「根熟」。

所以在自力的角度,你一定要「入同生性」,才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你一定要悟入真如的佛性,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佛陀证得法身自如,你内心当中也有一部分的如,一如无二如,所以佛陀才有管道来加持你,那这个是要初地以上的境界,这自力。这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色: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到了相似位,就能够「蒙护念」,「乃至」于「相似位以还」,都有「通护念之义」。乃至于「一闻佛名」,就着我们真如佛性的开发上,都「有资」跟「发」。这个「资」是资熏种子。诸佛现在还没有护念你,但是以后有可能护念你,你已经种下一个诸佛护念的因种,叫「资」,还是一个资熏,资熏种子(熏习的熏)。「发」呢?就是你念到一心不乱,发起现行,「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是讲到「明他力之易」,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看「释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阿耨多罗」翻成「无上」,「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即是「大乘」的「果觉」。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这个地方是「劝信流通」,说明我们在忆念弥陀名号的时候,能够忆念到一心不乱啊,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个意思。

这个净土法门的信心,我们看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有一个心得。就是说蕅益大师在「正宗分」的时候强调三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本愿功德力。但这个地方所强调的是名号功德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三根普被,不管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以名号功德为不可思议。

所以善导大师也提出一个相同的观念说:我们这个净土的信心啊,要紧要建立真实的信心。什么叫真实的信心呢?善导大师提出两个差别:第一个叫自力信心,第二个叫他力信心。他说:有些人他对净土往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说: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因为我把这个佛号念到绵绵密密、念到一心不乱、三昧,以这个正念的力量来保证,这样子你的信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生灭的,可能会有变化。而你这个信是建力在念力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念力破坏的时候,你的信心就破坏了。

另外一个是他力信心,就是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名号功德对我的救拔。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心再怎么散乱没关系,你心散乱,佛可不散乱、名号的功德可不散乱,当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信心还在。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号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所以蕅益大师他也提出一个很高的见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他并没有说往生与否,在念力之有无。

因为信愿是不可破坏的,因为信愿是你平常学习经论所生起的抉择,跟你的散乱不散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你这个信心,你之所以能够往生,一定要建立在信愿、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

如果说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你自己的修持,你这个信心就非常危险,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如果修持上心一散乱,你就开始害怕,这一害怕,果然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你信愿被破坏掉了。

所以你自己平常要检讨一下:你对净土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还是建立在他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劝你要调整一下,因为你这个信心是危险的。你这个信心一定要建立在他力上,所以仗他力故。

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经常讲到这个观念──仗他力故。我们这句话可不要随便把它读过去,蕅益大师他很慈悲,一再强调净土的关键──仗他力故。这他力是怎么来的呢?他力是名号。什么是他力?什么是佛的功德力?就是这句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总持佛所有的功德。

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这个信心才不可破坏,才是真实的信心。所以我们在「劝信流通」的时候,我们这样读下来,你要能够明白这样的消息。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发」就是发起现行。当然,这个现行了吗?这种对于同体法性现行的力量,那是属于一心不乱。

问:

答:有资发之力,有这种力量。「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有可能是资、有可能是发。「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讲到闻到佛名,就是说对你未来,可能是资的力量、也可能是发的力量,有两种可能性。

「有资发之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亦得远因」偏重在资,偏重在资的这一部分。

问:

答:因为要达到护念的话,要达到一心不乱,就是说你要把佛号念到一心。当然他一心的时间,就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不乱」,最关键的地方在不乱。其实我是觉得一心不难。这个「不乱」,你看外道的禅定很容易破坏,我们读《小止观》:外道有禅定在虚空中飞,他听到宫女唱歌的声音,他禅定退失掉了。如鸟折翼,就像鸟的翅膀折断掉下来。这阿罗汉在空中飞,他听到宫女的声音,他神通不会失掉。为什么?阿罗汉的禅定当中,他有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光明现前。他听到声音,他能够抉择那个声音,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

那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烦恼一定会活动,我们无始劫贪爱娑婆烦恼一定会活动。但是我们平常有栽培了信愿,我们那个时候观察:娑婆世界者,恶梦者也;娑婆世界者,添梦者也。娑婆世界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三界的烦恼、三界的业力会勾引我们,来破坏我们的正念。但是我们平常在净土的信心,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我们有这个观慧现前,这个观慧一抉择下去,我们就不动,不为烦恼所动。

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你完全没有信愿,就是强压,「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强压的啊,蕅益大师前面说过:「昼夜弥陀十万,所灭的罪如爪中土,未灭的罪如大地土。」你用强压的力量,你念佛才几十年,你过去烦恼的栽培是无量劫的栽培,一个熟境界、一个生境界,你抵得过它吗?是不是?小孩子能够跟大人打架!

但是你有智慧不同,你从智慧上,你从根把它破坏,因为你看到这个烦恼的相貌,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它不是那么美妙的。我们认为它美妙,是因为颠倒,三界不是一个美妙的果报体。我们之所以贪恋娑婆世界,那是看到刀上的蜂蜜,没有看到那个刀,它背后所含摄的过患我们没有看到。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蕅益大师一再强调:信、愿、持名。就是这个地方,就是有个观慧。凭什么你的一心能够不乱、凭什么不为见思所乱?凭什么?不是靠你的念力。当然你的念力也是有,主要的就是你那一念的抉择,你能够抉择娑婆是苦、极乐是乐。你看到娑婆真实的苦相,看到极乐世界真实的乐相。

而这种抉择,是要透过你经论的学习,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从内心当中很真诚的生起。而不是说你什么经论都不学,你强迫你相信,那没有用。世间上的事情,强迫的是没有力量,那个是薄弱的。

所以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我一再强调:你要很冷静的,看蕅益大师他会引导你,你看蕅益大师他告诉你怎么去抉择,这娑婆世界是什么情况、极乐世界是什么情况。你一定要很冷静的透过他这样的思考,内心当中:啊──,真的是这样没错。我过去之所以贪恋娑婆,是错误的、是颠倒的。我应该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这才是合乎离苦得乐的。

你透过一个如实的观察抉择以后,生起的信愿,这个是不可动摇的。

所以净土法门还不可以迷信,别人相信了我就相信。你凭什么相信?你也不知道。而这个信心非常薄弱,那个疑根没有拔,那是表面的信心。所以我们也一再强调:「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这个信愿非常重要。

我个人觉得:你能够花一点时间,用一点心力在《弥陀要解》上,建立信愿是非常容易的,是可以做到的。这《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为你抉择了方便,你根据他这样的思考运作,你可以拔除你的疑根的,可以的。所以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是法身菩萨乘愿在来的,我完全相信。你看他可以把《阿弥陀经》解释得这么的透彻。

印光大师说:「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释迦牟尼佛解释他自己讲的经,也就是这样子而已啦。所以我是觉得我们真正的能够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在《弥陀要解》上面,你好好的去体会啊,可以拔除疑根,能够建立信愿,这是可以的做到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