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5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5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页:

丙二、劝愿流通

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有三次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一次劝我们发愿是在「正宗分」的前两科,就是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地方,本师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发愿,主要是依据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当中,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提供我们一个庄严的正报身心,跟依报的国土。就是说从正报的身心上来观察,这个果报体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所创造的一个意生身,他能够解脱老病死的痛苦,他能够具足五种的神通,所以有种种自在的境界。从依报的国土上来观察,极乐国土它住处的庄严、生处的庄严,种种的宫殿、楼阁、天乐鸣空、黄金为地、宝树、华香等等,衣食自然,依报的环境也特别庄严。所以释迦牟尼佛从:极乐世界它提供你一种安乐的果报,所谓「极乐国土者,好梦者也」,劝我们发愿求生国土,愿生彼国。

其次,从圣道的修学角度,极乐世界它能够使令你「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说你到了极乐国土,你那一念的明了心性,在受用依正二报的时候,你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换句话说,你这一念心,一直往佛道亲近,绝对不会再退转。另外你在那个地方,能够亲近诸上善人,亲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种等觉菩萨。这样的理由,主要是扣着「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有一种清净的功德。

所以佛陀在讲完前面两科,他很真诚的第一次劝我们发愿,「愿生彼国」。这当中,他主要依着两个理由,就是「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这是第一个发愿。

其次,第二次是在「正宗分」的第三科「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释迦牟尼佛讲到净土的行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地方,佛陀讲完这一段以后,他后面再强调:「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地方是说:因为修习净土的人、一个念佛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能够保持心不颠倒。从临终能够心不颠倒的这种利益来说,佛陀也是再一次的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第二段,基于「心不颠倒」的理由,劝我们往生彼国。

第三个是基于受生的理由,受生于彼国,而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三个理由。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经文当中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说明发愿的功德,第二个正式劝我们发愿。在发愿功德当中,佛陀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就是说发愿的情况有三种情况,从过去、现在、未来来说:你这个人,在没有听到本经之前,你已经发愿了;或者你现在才开始发愿;或者你刚发愿,你准备要发愿。

发愿什么呢?「欲生阿弥陀佛国者」,这个「欲」者,希望,你内心当中希望下辈子能够生到阿弥陀佛国土。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前面的信心:是说你能够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忆念十方诸佛的名号,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加持。

这个是你对佛的名号一念的信心、一念的忆念,能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但是并不表示你能够往生,因为没有愿力的引导。这个地方更进一步就是说,如果你能够生起愿,「愿生阿弥陀佛国者」,这样你就有一种力量,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就能够有一种力量在彼国土受生,而能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这种不退转的情况,也是有三种情况,就是「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个「已生」是根据前面「已发愿」所成就的功德,「今生」是「今发愿」成就的功德,「当生」是「当发愿」的功德,配前面的发愿而成就受生。这一段是说明发愿的功德,就是发愿而能够受生到彼国。

第二段佛陀就正式劝我们发愿:「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是你已经有信心以后,虽然你能够得到诸佛的护持;但是你还是要进一步的发愿,由这个发愿的功德,使令你受生彼国,而成就无上菩提,是这个意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对受生彼国这件事情,有一个正式的解释:

明三劝之意

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三次的劝我们发愿。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这个愿是扣着信心而来的,「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所以我们依止我们真实的信心所引生的愿,这是一个真实的愿力,有真实的功德。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这个「愿」在三资粮当中,它对望着前面的「信」是一个「券」。这个「券」就是古时候的银楼,给你这个银票,这种价值的证明。这个地方就是说:「愿」它是「信」的保证。

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依止「信」而发起「愿」,而当我们发起「愿」的时候,也就对前面的「信」有一种加强的力量,它对「信」有一种保证的功德,它对望前面的「信」,它有加强信心的一种力量。对望后面的「行」呢,它是行的「枢」纽。这个枢纽就是它能够引生行门的生起、它能够引生行门的生起。由愿力,因为你想要往生,所以你就会在没有时间当中,强迫自己拨出时间来念佛。为什么呢?因为你想要往生,就是这个理由。

所以说这个愿在三资粮当中特别的重要,因为「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我们从本经的文字上来看,如果我们细心一点,这个「愿」贯穿了整个「正宗分」的信愿行。虽然在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它的重点在信,相信极乐世界三力所成;但是极乐世界所表达的那种功德的境界,其实也有引生我们「愿生彼国」的味道在里面,也有「愿」的味道在里面。第二科的愿,那当然真实。

佛陀讲完名号的行门以后,佛陀又说持名的好处,因为你有佛力的加被,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所以「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在讲完「行」的时候,又再一次的劝我们发愿。

所以说从本经上看,佛陀很重视发愿这件事情,因为它往前能够加强你的信心,往后能够引生你念佛的行门。所以佛陀在本经当中,不厌其烦的三番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

这个「愿生彼国」事实上开出来是二门:一个是「欣」、一个是「厌」。第一个是「厌离娑婆」。你为什么厌离娑婆呢?这当中的理由是「依」止「苦集二谛」,因为娑婆的果报体是苦的,这个苦是杂染的烦恼跟业力所招感的,就着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两个理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是依「道灭二谛」,约着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了成就清净的功德,而发起「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换句话说,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事实上是随顺于四圣谛的。我们之所以厌离娑婆,主要的是娑婆世界是一个杂染的流转门;我们之所以欣求极乐,是因为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的还灭门。所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正是跟无上菩提心完全相应,就是你的四弘誓愿,跟你的无上菩提心是完全相随顺的。所以这愿生彼国,事实上就是菩提心,是这个意思。这个是蕅益大师把这个愿跟无上菩提心给融通了。

看第二段「破疑」,对这段经文的破疑: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就是说我们现在发愿,但是我们还是一个人的果报,怎么能够说「今发愿、今生」呢?应该是「当」来受「生」,这个地方怎么「今发愿、今生」呢?提出这样的疑惑,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今」是约着「一期」的生命,所以这个「今」的范围很广。什么叫「今」呢?就是我们「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那这两件事都是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所收摄,所以说「今发愿、今生」,这样讲也可以。但是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段的解释,这第二段当中有深义、甚深的含义,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段经文在解释的时候,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个。说「今发愿、今生」,你现在发愿有什么好处呢?你现在就受生。什么叫「现在」呢?就是「剎那」,你念头开始发愿的时候,那一个剎那当中,「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你一个念头发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时候你就一念的受生极乐世界;乃至你念头的相续,你那个「生」的力量,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

什么叫做「生」呢?「生」就是本无今有。说这个东西、这个法,不管是一个杂染法、不管是一个清净法,它本来不存在,本无,但是「今有」。因为你造作的因缘,诶,现在出现了,这个叫做「生」,本无今有叫「生」。就是你在发愿的时候,你的内心当中就有变化,在你这个杂染的惑业苦当中,出现了一种往生的力量,出现了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的力量。

这当中的道理,蕅益大师解释它的道理,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这样解释因果是最彻底的。一般我们讲这个「因」就是一种业,一种身口意的造作。说你这个身口意的造作,事实上是从心发动的,身口是不能造作的,所以「因」是你心所造作。这个「果」就是十法界的依正二报,也是你一心所变现。

我们经常讲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么叫「一切」呢?这一切包括因跟果。就是因地是怎么来的呢?你为什么会有业力呢?你心所发动的,这个业是你心所发动的,这个身口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就是你的「妙因」是你「一心」所创造,果报是你的心所变现,这「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这当中讲一个譬喻:「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就像秤子的两头,一个低下去,另一个同时高起来。就是说你在创造因地的时候,你那个果报在心中也就同时成就。所以不必等到「娑婆报尽」,「方育」,「育」就是受生,你才受生于「珍池」,受生于七宝池莲华当中。那我是什么时候受生呢?「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莲萼」者莲华,莲华开时,慢慢的茂盛。这个「金台」就是莲华座,莲华座的光明也慢慢的「影现」,你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人」。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因果」是根据天台的圆教思想,依着现前一念来解释因果,这样的解释因果是最圆满、最了义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是一个欲界的果报体,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我们依止佛号为所缘境,我们强迫自己的内心,在现前一句佛号当中,专一的安住、相续的安住,这个时候慢慢把我们散乱的心给统一起来,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可能欲界地定到未到地定。

到未到地定的时候,我们色身就有变化,这个果报体就有变化。说我们这个四大:地、水、火、风啊,就产生一种殊胜的轻安乐。这个轻安乐不是欲界的果报,欲界的果报是粗重性,怎么会有轻安乐呢?

《瑜伽师地论》就解释说:你内心当中产生禅定的同时,你内心当中也产生一部分色界的四大,就从你这个身心当中产生出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就是你在创造一种禅定的业力,因为这种禅定的业力不是欲界的业力,是过人法,超过欲界众生的一个法。所以说,虽然你正式的果报是来生的色界果报,但是现在你的果报体已经有了变化。

从这个道理来看,我们打佛七也是一样。打佛七的前几天,心散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你在这七天当中,用这句佛号,忆佛、念佛,来熏习你这一念的身口意。打完佛七以后,你还是你,你的眼睛、鼻子、嘴巴一点都没改变,还是一个人的果报,其实你的身心世界已经不一样了。你身心的果报,在你的内心深处当中,有一种殊胜的业力、有一种殊胜的功德成就。虽然它果报的出现是临命终,但是你打完佛七的时候,你那个果报已经成就了、那个功德已经成就了,是你在打佛七的时候,功德同时成就了。当然约显现,它是临终才显现。

所以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强调因果同时的观念。这个地方它强调因果同时,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有一个深义,就是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比如说我们发愿的时候,我们一般说:我今天所有功课都做完了,我才发愿。这当然是的。但是这个地方的「念念相应念念生」啊,它很强调你要数数发愿。

就是说你发愿,一次有一次的力量,发愿两次有两次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印光大师也一再的强调,他提醒所有的在家居士说:你身为在家居士,你的逆缘特别多啊,是的,障道的因缘特别多。但是站在净土的角度,你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一个修行人,特别是一个净土的修行人,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完全没有逆境啊,「凡情日盛」,你怎么能够厌离娑婆呢?你要花很大的精神体力去修观的啊.

但是你在逆境当中,转逆缘成菩提道,每一次逆境的刺激啊,你内心跟逆境一接触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从内心深处的苦啊,所以这个厌离娑婆是从苦集二谛发动的,你内心当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再也不到三界受生了,那个力量就大了、就是大。

所以慈济证严法师,她现在六百多个会员,慈济功德会。她刚开始的时候三十几个会员,她那个时候要会员一天存一块钱,一个月缴三十块过来,拿这个钱做功德,慈济功德会刚开始是一个人交三十块的。有信徒说:师父啊!那么辛苦干什么,一个人一天存一块,我一次就给你三十块。证严法师说:不是,你每一天要存一块,每天都起一个善念。「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你每一天都存一块,你一个月有三十个愿力;你一次给我三十块,你才起一个愿力,这功德不一样。我觉得证严法师这个人有大智慧,通达诸法的缘起,这个思想跟蕅益大师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当然我们也强调在做完功课的时候发愿;但是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强调: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个地方强调平时。你内心平常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怎么去操作你这一念心?特别是遇到逆境的时候。遇到逆境的时候,那真是千年的冰山雪莲,大的机会。因为你在逆境的时候,你逆境的刺激、身心病痛的时候,你那时候发愿的力量,那可是大啊!跟你平常在冷气房里面,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发愿的力量就不一样、不一样。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释迦牟尼佛的秘密义解释出来。你说发愿就发愿,为什么要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呢?这个地方佛陀在秘密当中,就提醒所有修净土的人,所谓的发愿是在平时,特别是你遇到逆境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这种逆境强大的力量,本来是要折损你的,经过这么一转,变成往生的一种动力、往生的资粮。这一段经文有这么一层深义在里面。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这么一段殊胜的缘起,这么「圆」满「顿」超的观念,很「难」口「议」心「思」的,只有「大智」慧通达缘起的人,才「能」够真实的去相「信」它。

这段的「劝愿流通」,它的意思就是说:希望我们的生命是一行三昧,《华严经》说是一行三昧。净土有一个祖师说:你做一件事情啊,你先想一想,先想一想你做这件事情,跟你的往生是相随顺、或者相违背?说这件事情我该不该做呢?我们怎么去抉择呢?就是说这件事情你做了以后,对你往生是相随顺的,你可以做;这件事情你做的时候,跟往生极乐世界是相违背的,你不要做。

为什么要这样抉择呢?这样子你每一次都以这个思考来抉择啊,你这个人的生命啊,就只有一个方向而已,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你这棵树只有一个发展方向,你这棵树所吸收的所有阳光、水分、矿物质,所生长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往西方的方向,往这个地方倾倒。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时候把这棵树砍断,它倒下去也只有一个方向;乃至你死于非命,你的生命体也不必别人助念,因为你的生命也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平常的思考都是这样的思考。所以这个地方「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这个是一行三昧的功夫。

这个地方是「劝愿流通」,劝我们平常应该要数数的发愿,是这个意思。

看「丙三、劝行流通」:

丙三、劝行流通 分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丁、今初。

这个「行」指的是执持名号,从本经当中安立的行门,就是能够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行。这当中分两科:「初、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先讲诸佛对释迦牟尼佛的赞叹,第二个讲到释迦牟尼佛的赞叹。看第一科「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讲完这个经文要结束的时候,佛陀又讲了一件事说:「舍利弗」,招呼了一声舍利弗,他讲出一件重大的事情:「如我今者」,就像我现在赞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像我「赞」叹「诸佛」弘扬净土法门这样的「不可思议功德」;唉呀!「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原来在十方世界的诸佛,也对他的弟子提起我「释迦牟尼佛」,赞叹我不可思议功德。

十方诸佛是怎么赞叹释迦牟尼佛呢?这以下就说出它的内涵,说啊:在娑婆世界有一尊释迦牟尼佛,他能够成就「甚难希有之事」。什么叫「甚难希有之事」呢?就是他「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就是堪忍,说这一类的众生,他能够堪能忍受心中罪业的障碍,心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有无量无边的罪业障碍他,他能够堪忍。其次,他能够堪忍生死轮回痛苦的果报。他每一次的果报体,有种种老病死的痛苦来折磨他,他也能够堪忍,不想要解脱,他有这种力量。

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能在这种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当中,他能够做两件事情「甚难希有」:第一件事情,在「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的菩提,这件事情「甚难希有」。其次,「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在这样的一种五浊恶世当中,弘扬净土法门,这件事情甚难希有;也是甚难希有。就是说他能够在这样一种乱世当中,成就无上菩提、成就自力的功德;他也能够在乱世当中,宣扬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他有这种勇气,这件事情也甚难希有,能够成就这种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是诸佛对释迦牟尼佛的赞叹。讲这一段经文有什么深义呢?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明诸佛转赞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一切的「诸佛」从他的本门来说,他的法身、报身「功德智慧」是「平等」的;就着一期的应「化」来说,这当中就「有难易」的差别,这个应化身。每一次他所成就的应化身,在成就佛道、在教化众生,有难易的差别。这个「难易」蕅益大师作一个简别,说: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

成就自利功德当中,我们在清净的国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自己的果报体没有老病死的障碍,这个成就无上「菩提」容「易」,你要打坐也容易,你要亲近十方诸佛也容易;但是在五浊恶世就难。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每一个人成佛都是从凡夫开始修起,凡夫的心情,心就是有所住。我们内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住在这个境界,就随这个境界而转了。假设我们今天是生长在一个非常放逸的环境,你在这个地方,你看到周遭的人他也很放逸,全是很放逸,众人皆醉我独醒,非常困难。这个世间上,它所散发出来的色声香味触,都是使令你放逸的境界,你修行就是难,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你今天能够在一个清净的道场,依众靠众,你就是三点半起床,你觉得很正常,大家都是这样子。隔壁的也三点半起床、后面也三点半起床、前面也是三点半起床,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定课。你在一种好的环境修行,它就是容易,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你在一个净土的环境,成就无上菩提容易;在五浊恶世就是难,这是成就自力的功德。

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

这个是根机的问题。在「净土」当中,大家的心善根强,心比较寂静,在这种寂静当中随顺圣道,你跟他「说法」容「易」。在五「浊」恶「世」当中,「众生」的烦恼粗重,你要为他演说正法就是「难」。

我们如果去读读隋唐祖师的开示,你看祖师早期的开示,那个口气就跟现在的口气不同。早期祖师的开示,一开口就是:「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那一些废话都不说,那个时候的人根机高,直接的讲解脱的法门。你看看我们现在这些弘扬佛法的大德,我们现在讲「人生与佛法」(诃──)、「佛法与人生」。我们现在弘扬佛法的内涵,很少提到解脱生死这件事情,很少。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弘法的大德,因为现在的根机差,烦恼那么粗重,他能够守住五戒十善就已经很不错了。你讲这个生死的**,他根本没有办法承当。所以就着弘法的角度也是一样,在「净土众生说法易」,你在五「浊」恶「世」当中,「众生」心就是粗,你要为他说法就是困「难」。这种困难程度呢,蕅益大师作出了四番的简别: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这个「渐法」慢慢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慢慢慢慢的断恶修善,这件事情还是思议境,还是容易。你一下子要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这件事情就是难。这个「顿」法它的内涵就是比较细,比较不思议,很「难」。

「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你跟他讲其他的法门还容易;你在顿法当中跟他讲「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又更困难,这种他力法门更困难,这末法众生生起信心就困难。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在「净土」的「顿超」当中,你跟他讲观想、观像的法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你跟他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但凭六字出乾坤,他要能够相信,那是「难中之难」。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当中,他能够在众生根机这么差的情况之下,坚持他的理想,讲出《阿弥陀经》: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就是难行能行。这个是讲到释迦牟尼佛被赞叹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第一个、释迦牟尼佛成就无上菩提,在五浊恶世难;第二个、他弘扬《阿弥陀经》这个法门也是难,这释迦牟尼佛特别勇猛。

释迦牟尼佛从他的《本生经》来看,他的确是特别勇猛。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是弥勒菩萨的弟子,生生世世;但是他特别勇猛,所以他超越了弥勒菩萨先成佛。我们可以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情况就知道。

这释迦牟尼佛做一个龙王,他做一个龙王在龙宫享受也不错啊,但是他想:我不能这样空耗时光,现在世间有佛法住世。他就变现出一个年青人的样子来到僧团受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以后,他也不想回到龙宫去,龙宫那些宫女的境界、放逸的境界,会破坏他的梵行,所以就到一棵树下打坐。打坐的时候昏沉,打瞌睡的时候神通就失掉了,他就由一个年青人变现出他本来的面目,变成一条大蛇的样子,龙王就像长长的大蛇。

这个时候有一个猎人到山中去打猎,看到这个蛇:唉呀!这个蛇的皮太美,如果把它剥下来送给国王,国王会赏很多的黄金啊。他就用刀子割龙王的皮。割到一半的时候,龙王痛就醒过来,一看:唉呀!这个人割我的皮啊!这龙王想:我一生气的时候,可以把一个城全部都毁灭掉,这个小人物怎么能够障碍我呢?但是不行,我今天受八关斋戒。我受八关斋戒,我破坏我的梵行,不可以的,我要忍受。这个时候他忍受,整个皮就被猎人全部割掉了。

割掉以后他痛,想要爬到大海去。爬到一半的时候,不巧遇到一群蚂蚁跑过来,看到他又是血又是肉,爬上去吃。他心里一想:我要爬到大海里面去,这些蚂蚁都会淹死了,也是破坏我的八关斋戒:罢罢罢!宁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就在那个地方忍受痛苦,全身的肉都被蚂蚁吃光了,剩下骨头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因为持戒的功德生到忉利天去,这是佛的本生故事。

我再讲一个:在森林当中起火燃烧。起火燃烧的时候,所有的众生都要跑到另外一个森林当中去,这个森林跟另外一个森林有一个独木桥,大家开始跑,七跑八跑就把那个独木桥踩破了一块木板。这个时候很多众生都掉下去。释迦牟尼佛是做一只猴王,看到不对劲,赶快把身体趴下去,前面的手抓住前面,后面的脚勾住后面,以他的身体来挡住破洞。很多的动物──大象、兔子、鹿……踩着他的身体冲到对岸去。

冲完了以后,他很累,本来想要起来,看到差不多没人了;但是他一看:唉呀!看到还有一只小白兔在那边跳来跳过去,这个火已经燃烧了,但是它又不急:我一定要等到它跳过去。等到最后,这个兔子玩累了才跳过去。跳过去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他没有体力爬起来,爬不起来,就掉到深谷里面去摔死了。那只小白兔就是佛陀最后度的须跋陀罗。(哈──)佛临灭度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几岁了才去找佛陀,最后一个成就阿罗汉,临命终的时候得度。

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佛的确是特别勇猛,在诸佛的因地他特别的勇猛,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特别勇猛。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中的历代祖师,那每一个祖师大德都欢喜修苦行,这是业感。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诸佛的眼光当中,这一期的释迦牟尼佛「偏为勇猛」(哈──),他修行就是勇猛。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当中,跟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就欢喜修精进行、苦行。释迦牟尼佛,本来按照次第,弥勒菩萨是他的学长(哈──);但是他超越弥勒菩萨先成佛。所以成佛这件事情也很难讲、很难讲。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很困难,他不是在赞叹自己的勇猛,这个地方有它的深意。它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么困难当中,我们对名号要珍惜,它后面会讲出这个观念。佛陀不会自我标榜,他讲这句话、讲这个难啊,他的意思就是有劝修的意思,劝行流通,劝我们要珍惜这句名号,是这个意思。因为这句佛号是佛陀在万难当中,他排除了万难,才宣说出来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也自我作一个榜样,你看:你有本事像我这样子,舍这个身体喂蚂蚁,做种种的苦行,在娑婆世界这样打滚,才成就佛道,这不容易啊!从这个当中,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一种亲身经验,他是劝勉弟子:应该要执持名号,求生净土。是这一层意思。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