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6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6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二页,这一段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第二个:

明能为希有之事:明妙行能转

「希有之事」说明这个「妙行能转」,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是什么样的行门能够圆转五浊恶世呢?这以下就说出它的一个妙行: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这个五浊恶世的第一个是「劫浊」,这个「劫」就是一个时代,这个「浊」就是污浊,就是一个污浊的时代。所谓的污浊时代,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减劫当中,人寿从八万岁,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到两万岁。人寿到两万岁以迄,就进入了所谓的劫浊,就是一个身心特别污浊的时代。「浊法聚会之时」,这个「浊法」呢,就包括了下面的邪见、烦恼、果报跟寿命。

换句话说,劫浊它是一个总说,它是一个五浊恶世的总标。就是你的身心世界特别污浊,简单的说就是对你的修学圣道,有特别多的障碍,这个叫做「浊法」。在「劫浊」当中呢,你的身心世界障碍特别多,「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你要完全靠你自己身心的力量,那就很困难,那「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这个「见浊」指的是内心的邪见,这个邪见会障碍我们修行圣道,叫做「浊」。「利使」这个「利」就是猛利,特别快速;「使」就是它能够使令我们趋向于恶道,这个叫做「使」。换句话说,这五个法使令我们快速的、猛力的趋向恶道,这个叫做「五利使」。「邪见增盛」,这个邪见当中有五个:

第一个「身见」。这个「身」呢,就是我执着我们五蕴身心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我们能够去受用这个身心、能够主宰这个身心,这是一个邪见。因为我们对于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不能主宰的,我们身心世界每一个剎那在老病当中、在趋向于死亡当中,我们不能使令这样的力量停下来,说:我不老。不可以的!我们没有主宰力的,业力主宰。所以这个「身见」,事实上就是我见。

「边见」,这个「边」者断常二见:或者是断见,人死如灯灭,就是断灭见;或者常见,我人死了以后还是人,怕什么!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二十年后不一定是一条好汉,可能是一条好猪(哈──),所以这个生命是有变化的,不是常的。所以这个边见就是断常二见。

「见取见」,这个「见取见」就是非果计果。就是说它不是一个涅槃安乐的果,你执着它是涅槃的果,一般是外道执着四禅为四果,以四禅为涅槃,叫「见取见」,非果计果。「戒取见」,这个「戒取见」是非因计因。它不是一个解脱的因,你执着它是解脱的因,就是外道的持牛戒、持狗戒,这种无益的苦行,这个对解脱完全没有帮助的,这是「戒取见」。「及诸邪见」,这是其它的邪见。所有的邪见当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拨无因果,及诸邪见。这种邪见「昏昧汩没」我们的内心,「故名为浊」。

「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这个邪见,的确是深深的障碍我们修学大乘佛法,这个的确是非常严重,在末法时代,我们学习  大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困难──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各式各样的思想都出现了,我们不能知道谁说的话是对的、谁说的话是错的。所以在这个当中,我们很难去修学一些圣妙的法门。

事实上很多圣妙法门,被这些邪见所破坏,整个传承都断掉了。所以我们只好老老实实的修一行三昧,念阿弥陀佛,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必不能度」。在这当中我们很难去抉择哪一个法是最高、最低的,这个法门当中搀杂了很多的邪见在里面,这个长时间的流通有问题,所以说「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所以你看中国佛教到了末流,只有两个宗派兴盛:第一个是禅宗。直接观现前一念心性,一念不生即如如诸佛,这个也是不假方便;其他的方便法门,那些枝枝叶叶全部拿掉,直接的观照根本。第二个净土宗。它也不必假借枝枝叶叶的,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到了末流的时候,就只有这两个法门成就的人最多了,是这个意思。在这个见浊当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这的确是这样。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这个「烦恼浊」指的是内心的烦恼,前面的见浊是一个邪见。「烦恼」在经论上的定义为「五钝使」,就是说它使令我们堕落到恶道的势力比较缓慢,叫「钝」;不像邪见,邪见的话,因为邪见你去造恶业,你还没有惭愧心,这个势力非常大。你虽然起烦恼,但是你还有正见、还会有惭愧心,折损一些恶业的势力,所以它的堕落是比较缓慢的,没那么猛利,叫「五钝使」。这个烦恼有「贪、瞋、痴、慢、疑」,它的相貌是「烦动恼乱」,烦动恼乱我们这一念清净心,所以说是「浊」。

「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这也是一个事实,我们烦恼粗重的人,心就是躁动不安。心躁动不安,他心的堪能性差,你要叫他去修一些深妙的法门就困难。只有这种「即凡心是佛心」,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种佛力加被的法门,才能够度化。

特别是临命终的时候,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量无边的烦恼,它一定会起来干扰你。如果没有佛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们很难保持心不颠倒,很难。所以这个地方在烦恼的炽盛当中,我们不是「即凡心是佛心」,「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一心归命弥陀的本愿功德、一心归命弥陀的名号,那「必不能度」。没有佛力的加被,这生死关头,大家都过不了关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问题。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

这个「众生浊」,这个「众生」是一个「五」蕴的果报。前面的「见」跟「烦恼」是偏重在集谛,能招感的集谛;这个地方是偏重在苦谛这种果报,说这个五蕴身心,不管是「色」、不管是「心」都很「陋劣」。我们这个四大,动不动就生病,所以这个病痛来干扰我们,这内心的堪能性也差,这受想行识也是差,这个心的力量也薄弱。所以说:

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面对这个老病的果报,我们只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否则很难度脱。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

「命浊」就是一个寿命,若「因」若「果」都很陋「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

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寿命在修行当中的短,也是一个障道。因为你要成就圣道,一定要有禅定,这个禅定不是短时间能够修行成就的。所以我们看《维摩诘经》〈佛果品〉讲到:很多国土的寿命都是四万岁、两万岁,它人寿有四万岁,他两万岁出家,他修了两万年,成就无生法忍。他修两万年,我们在娑婆世界修几十年,这怎么能够比呢?修了没几年死掉了,死掉以后重新开始,重新开始又迷惑颠倒。所以说这个寿命的长远,这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在这个短暂的寿命当中,我们要在这当中把握时间,只有找一个「不费时劫」,不必长时间修行的一个他力法门,否则「必不能度」。因为我们很难成就禅定,只好乞求佛力加被。

明妙行能得: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这五浊恶世怎么个「转」法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圆「转」五「浊」、圆成五清,「清净海会、无量光、常寂光、莲华化生、无量寿」。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转」应该说也有次第。这圆转当中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转烦恼浊为常寂光」值得我们注意。佛法讲感应道交,外道也讲感应道交,但是这个地方有不一样的地方。外道的感应道交完全是心外求法,他的感应道交,他不求内心的清净,他是一种向外攀缘的。

佛法的感应道交,你看看本经怎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要达到一心不乱,不是在一种躁动的状态、高亢这种激动的状态、鬼神现前,没有这种事情。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要能够圆转五浊,你这个佛号,一定要对你自己的烦恼有所调伏的力量,你一心,一心是不难的。我经常讲:一心是不难的,这不乱才难。你要能不为烦恼所乱、能够调伏烦恼,才能够感应道交的。

这《华严经》也讲得很清楚。《华严经》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说菩萨的心情啊,他那一念心是在这种毕竟空的境界活动,不是在我们有相的境界活动。我们凡夫的心要跟佛菩萨的心怎么感应道交呢?「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你一定要把你这种躁动相、颠倒相调伏下来,佛菩萨才能够跟你接触的。

所以这个地方在圆转五浊的时候,我们一个下手处,你一定要先达到「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这个一转了,前面四个跟着转,你的果报体也转了,邪见、整个环境、寿命都转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的讲,这句佛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前面也讲过,你一句阿弥陀佛就总持十方佛的功德;所以也可以说一句阿弥陀佛,也总持了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当中,那么多六波罗蜜的辛苦,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摄持在这一句佛号。而释迦牟尼佛慈悲,把这句佛号,在末法时代「全体授」给五「浊众生」,这种是「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了知,「非九界」的「自力」众生「所能信解」,这的确是难信之法。

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他引述十方诸佛赞叹他的勇猛:他在五浊恶世,成菩提道勇猛、弘扬佛法勇猛。这个地方佛陀是很诚恳的告诫弟子:你一定要很珍惜这一句佛号。因为你失去了这一句佛号,就表示你在菩萨道当中所经过的过程,你一个都少不了、一个都少不了,有这一层意思。

明众生世间: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这个大家容易明白。这个「众生」的范围比较窄,「一切世间」的范围比较广。这个「众生」是「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说是难信之法,这个是「九界」众生。

丁二、教主结叹

前面是「诸佛转赞」,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的「结叹」: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前面的「劝信流通,是诸佛」的「付嘱」,前面的「劝信流通」是六方诸佛的付嘱流通,以六方诸佛来证明流通。这个地方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自己的付嘱流通。当然这个话有「略别」,有一点点不同,但是它的意义是相通的:文字「略别」,但义理是「从通」。这个地方讲「一切世间」,其实这个「一切世间」,就是前面所说的:「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地方「一切世间」包括了九界,包括了「文殊」这种大菩萨,也包括「迦叶」这些大比丘,都是「在所」付「嘱」的范围之内。看经文: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前面是诸佛在他们的国土,对他们的弟子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这件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同意的,说:诸佛赞叹我很难,这件事情我同意。他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行什么难事呢?第一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个「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这件事情的确是很困难没错,诸佛说的一点都没错。我这么一路走过来,我一回想啊,的确是很困难,没错。

诸佛也说这件事情很困难,释迦牟尼佛也说很困难,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有话要说了,看蕅益大师的意思: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在本经当中所强调的修行方法──「信、愿、持名」,这个法门「不涉施为,圆转五浊」,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圆转五浊」。这「圆转五浊」有两层意思:约着粗来说,我今生信、愿、持名,下辈子到极乐世界得到一个清净的身心世界,这个说是「圆转五浊」,可以。今生修行,来生「圆转五浊」,也可以这样子讲。

或者说:我今生信、愿、持名,我当下的身心就会有变化,当下的这种五浊的境界,烦恼障、邪见障,还有果报的障,寿命的障碍,诶,慢慢慢慢的松脱,这样子讲,约当下也可以说「圆转五浊」。你一句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就有变化,这样子讲,约当下也可以说是「圆转五浊」,也可以这样子讲。

这样子讲一句佛号的操作「圆转五浊」,这件事情「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这个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仰信,因为它不是我们能够心思口议──大家讨论讨论吧、商量商量!这是讨论不出来的,非心思口议的境界。这种境界既然不是我们心思口议,那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慧、「大」慈「悲」,来为这个法门作见证,来自己以身作则、来「说」法,那「众生」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法门,谁也不知道内心当中还有这样一种操作方式,这样的操作──信、愿、持名,就能够创造这么样广大的功德,谁也不知道。这个就是说这个「难」的意思。

明五决定: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我们的「劫浊」当中,在这种万丈红尘当中,我们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囿」、限制,被这个「苦」恼「所逼」迫。在这万丈红尘当中,你要「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很难。你在这个百花当中过,你一定会沾身的,这大环境是这样子的,人在江湖,你也就身不由己了。

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在这种思想混乱当中,你多多少少一定会被「邪」知邪见所系缚,障碍你大乘的善根,使令你迷「惑」,你也很难抉择,这件事情是对还是错!你很难抉择,就会受影响。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说这烦恼当中,大家都放逸,你很容易被你的烦恼「所陷」,被你这个「恶业所」毒害。这个我们要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年青人,贪瞋烦恼特别炽盛,跟以前又不完全一样。你看这些年青人,这个飚车族,他拿这个刀子,这个过路人跟他完全没有关系,他看到人就砍,那个瞋心特别重;这个贪欲也是一样,现在的年青人,国中生就有这个邪淫的行为。所以这个是一个大环境如此,他从小就在这一种环境中刺激,他贪烦恼自然就炽盛了。所以说「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这是没办法的,大环境如此。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你果报体的这种障碍,老病的干扰啊,你很难去「洞觉」、也很难去「奋」发向上,这个老病死的干扰啊,很容易会让你退失了信心。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你很有道心,你也好不容易抉择出一个修行的方法,也得到一个修行的传承;但是你死掉了,这样子你今生就白费了,生命把你的修行给中断了、把你这个修行给破坏了,这个「命浊」就是有这个困难。

这个「劫浊」它是在减劫。这个地方佛陀的意思就是说,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来生再来三界里面投胎,不过释迦牟尼佛说你要想一想:这个大环境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身心世界,烦恼愈来愈重、邪见愈来愈重、果报体愈来愈差。我还记得我们师父跟我们讲过一句话:我们的师父看我们很不顺眼。但是以后我们看我们的徒弟也很不顺眼。(诃──)这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你师父看你很不顺眼;但是几十年后,你看你的徒弟也很不顺眼。

这是怎么回事呢?环境不同。

他们那个时候环境清净,他们很自然养成一个好的品性。你看年青人,你也看得很不顺眼;但是你能够怪他吗?如果你来投胎,你也是这样子的。你下辈子来这个五浊恶世、万丈红尘,那我们也是受影响。凡夫的心就是有所住,就是这样子的。你很难解脱环境跟果报给你的障碍,这个五浊其实就是五种障碍。你很难解脱你的烦恼、很难解脱你的邪见、还有老病的干扰、还有寿命的短促,你很难在这么多障碍当中,完全排除这样的障碍,冲出一条圣道出来,很难的。佛陀说这句话就是「是为甚难」,的确是难。说这个难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困难呢?蕅益大师他就说话了: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烽烰宅里,戏论纷然。

假设我们今天没有冷静的下来想一想,在这个减劫当中,你所要面临的障碍,一代一代愈来愈严重,你不知道解脱生死的困难,你还自以为「有其他的法门可以出五浊」,「烽烰宅里,戏论纷然」,这个「烽烰」就是起火燃烧。你的烦恼火、罪业火、果报火,这三种火在燃烧你的身心世界,「戏论纷然」,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没有真实功德的言说叫做戏论。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在这五浊恶世当中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只有知道在这种障碍的身心当中,要了脱生死、成就圣道是这么困难,我们才「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这个净土法门啊,蕅益大师最后讲出了它的一个关键:这个他力法门感应道交的关键,它还不怕你烦恼重、还不怕你罪业重,就是怕你不「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就是说这种弥陀感应的法门,要紧的是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最怕的就是怕你三心二意,对弥陀名号也想归依,又想搀杂一些其他的法门。你想要搀杂其他法门,就表示你对这句名号的信心还不够。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还想念大悲咒、念地藏王菩萨,多少就是你觉得这一句佛号不足以救拔你,多少就是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你「死尽偷心」,说穿了就是老实念佛,「宝此一行」。

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一再的强调:在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多么的困难;在五浊恶世当中,要弘扬净土法门,也是多么的困难!希望我们要珍惜。释迦牟尼佛排除了万难,才讲出了这一部经,希望我们要能够珍惜,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的付嘱流通,他自己讲完这一部经以后呢,他对他弟子的一个最后的交待。看最后的「结劝」: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是一个「结劝」,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

这里解释「欢喜信受」,这是一个「总标」。说净土法门这种信、愿、持名的「法门」啊,的确是「不可思议」,一句佛号圆转五浊,真的是「难信」、也很「难」理解。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佛陀一再的招呼舍利弗,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讲出一句话。这整个过程是「佛」陀的「智」慧去观察众生的根「机」,「知」道「众生成佛」的因「缘」成「熟」,所以「无问自说」,使「令」成就「四」种利「益」,就像及「时雨」一样,所以「欢喜信受」。

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知众生成佛缘熟」,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法门它所成熟的善根,还不是人天的善根、也不是二乘的善根、也不是权教菩萨的善根,它是一佛乘的法门,它直接去成熟你成佛的善根。这个信、愿、持名在你的心中一操作的时候,它是直接的大白牛车,直接的趋向佛道的,那是一佛乘的,「知众生成佛缘熟」,是这个意思。

身心怡悦─名欢喜

身心能够知道这个法门,唉呀!这个法门我做得到,信、愿、持名这件事情不难,这功德又这么大,内心当中感到欢喜,心中有一分对未来生命的希望跟欢喜。

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这是讲到本经的一个「结劝」,就是在与会的大众,不管是天、人、阿修罗,乃至于比丘、菩萨们,对这个法门都是「欢喜信受」,都「作礼而去」。最后我们看蕅益大师一段的「跋语」:

参、跋语

这「跋语」我们分成五段,第一段先总叹这个法门的一个特色。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

《大集经》上说:在这个「末法」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这正法时代修行是很容易成就圣道的。我们看经典,这个人年纪很大了才出家,年纪又大、过去也没有学佛,诶,他跟佛陀出家、或者拜一个阿罗汉出家,三个月成就阿罗汉果。说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平常也没有努力的修行,就在王宫里面享受世间的五欲。有一天他的背部痒,请宫女为他搔痒。这个宫女在为他搔痒的时候,这个宫女手上戴着缨络,这两个手一弄到发出声音,这个国王听到这个声音,知道无常,成就辟支佛果。

这个正法时代是这样子修行的!《阿含经》上说:最小的七岁成就阿罗汉、七岁,均提沙弥;最高的八十几岁,他也成就阿罗汉果。七岁什么都不知道,他也成就阿罗汉果;八十几岁也成就阿罗汉果!因为这个正法时代,它那个环境就是容易修行。它空气中所散布的,那是一种清净的力量,你在那个地方投胎就很容易。你到西门町去走一趟,你就觉得修行就是很难,这个感觉就不是一个圣道的感觉,那个心就很难摄得住。所以这末法时代的确时是「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这是一个事实。

怎么办呢?「唯依念佛得度。」我们在这么多的环境障碍当中,只有靠佛力加被了,他力门果地教,佛力加被才能够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这个净土法门契理、契机的一个弘传时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离开了这个法门,谁能够「淑」?这个「淑」就是善治身心,谁能够去调伏他身心的障碍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很真诚的赞叹这个法门的契理、契机。这以下第二段讲到蕅祖述作的缘起:

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

「旭」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名,「智旭」。「出家」的时候,「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这个是蕅益大师自己讲出他刚开始出家的一种境界。蕅益大师是二十四岁出家,他出家以后,他欢喜研究《楞严经》,在《楞严经》当中得到一个疑情。他从这个地方去参这个疑情,他二十五岁在打坐当中开悟了,开悟以后有很多境界出现。他二十五岁就证入了圆教名字位,大开圆解,「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那是圆教名字位。

他二十五岁以后到三十一岁,你看看他的传记,他六年当中主要的修行,以《楞严经》的圆顿法门为主,当然也包括禅宗的味道。禅宗跟《楞严经》这两个都是圆顿止观,直接观现前一念心性。这当中的著作也不多,到三十一岁他就有点变化。他三十一岁的时候,看到禅宗很多的弊端,很多禅宗就讲出一些邪见:「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就是太强调圆顿法门,对这些权教的施设太过忽略了。所以他到三十一岁以后,就强调持戒跟研究教理,他要以戒教二门,来匡正禅门的弊端。直到三十一岁的时候,开始弘扬戒律,弘扬比丘戒,作了很多比丘戒的注解。

教方面他捉阄,他那个时候三十二岁做了四个阄,说:我一生想要弘扬教理,来匡正禅宗不学习教理的弊端,那要以什么教为主呢?他写了四个阄。第一个华严;第二个天台;第三个唯识;第四个自立宗派,自己创立出一个宗派出来。他不是像我们随便抓,他用三个月的加行,三个月的安居当中加行,最后一天抓阄,他抓到天台的阄,所以他从此以后深入天台的教观。

所以他到三十一岁研究教理,三十二岁开始研究天台教观,他这之前他对教理不是很重视,就像他说的「藐视教典」:你们那些学教理的,着文字相;念佛的也是心外求法,「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这中下根修的法门。我们这一念心直接的观照第一义谛、直接跟佛相应。什么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那个时候对佛的是这种定义,完全是观照自性佛。三十一岁、三十二岁他开始弘扬戒教。

但是影响他生命最大的就是在三十六岁那一年,「因大病,发意西归」,他三十六岁的时候生一场大病。那时候在那个山中,生一场很特别的病。这个病中,看这个〈传记〉上说:「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你看一个圆教名字位,你如果看到《蕅益大师全集》,你看看蕅益大师的「发愿文」,蕅益大师在修加行啊,那不得了,他经常七七的闭关,或者三个月、一百天的闭关。他每天所持的咒,你把它算一算,他几乎一天不睡觉的,他的行力刚骨;而且他是称性起修,他是悟后才起修的,他二十五岁开悟以后才作加行。但是他二十五岁加行到三十六岁,出家十一年,他每一天可没有空过。

他三十六岁的时候一场病现前,他竟然说出:「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那个时候他自己说出来:参禅功夫不得力,病痛现前的时候,这个病苦一现前的时候,这观第一义谛有困难的、有困难。这个时候祈求佛力加被:「愿阿弥陀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这个很现实的,求佛力加被。一个众生,一个小孩子祈求母亲的加被,这个很正常。所以他到三十六岁,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生病以后,他开始去注意净土的著作。这个地方提出三个影响他净土思想最多的:

第一个是《观经妙宗钞》,智者大师作的《妙宗疏》,天台四明尊者着的《妙宗钞》,这天台的《观经》,这个思想影响蕅益大师很多。其次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解释《阿弥陀经》的。再其次就是他的和尚「云栖」,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这个是《华严经》的思想。如果我们有空把《阿弥陀经疏钞》再看一看,其实这个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很多思想跟,他是参考莲池大师的思想、很多的思想是参考莲池大师的。这三部的经典,对蕅益大师净土的思想影响很大。前两部是天台的,第三个是华严的。

这个时候,他「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这个「念佛三昧」是「无上宝王」。蕅益大师他说这「念佛三昧」,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念自性佛,第二个是念他佛,第三个是自他具念。蕅益大师在早期的修行生涯,他偏重在念自性佛,这一念心现前,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直接的观到现前一念清净心,直接的观到现前一念心性念心性去,不必在那个地方枝枝叶叶打妄想,都不必,直接观自性佛。

后来他这个病痛现前的时候,他觉得不得力,他这个时候开始执持名号,他佛的加被。当然他在他佛操作的时候,他也提出一个观念: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也不可思议。这自他具念,这个时候念佛三昧──理持,这个是「无上宝王」。一方面我们能念的自性功德力,本身就不可思议,这内心当中本身就具足无量的功德光明,然后有佛力本愿的加被,这自他具念,这个是「无上宝王」。

这个时候,「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蕅益大师是圆教名字位,一个通达教理的人,「宗乘教义两融通」,他能够「死心执持名号」,也没有说蕅益大师又修什么观想、观像,什么玄妙的观法他都没讲,他就是老实念佛。而蕅益大师他老实念佛,他是圆教名字位的人啊,他老实念佛,这个是不可思议啊。这个是讲到蕅益大师自己相信净土的一个过程,他受到这个病痛的刺激,开始觉醒。

这以下正式说明他的著述缘起:

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

这整个因缘是他有一个同参道友叫「去病,久事净业」,这个久修净业当然就很关心《阿弥陀经》。古时候《阿弥陀经》,就是注解太过复杂,希望能够有一个新的注解,这当中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文字不要太多,义理要很清楚,「炳著」,要请蕅益大师来完成这样的一种功德。蕅益大师的心情也想要跟「法界有情,同生极乐」,所以在义理上「不可」以推「却」的,有这一分的责任,使令正法的光明流通后世,所以他就承当下来。这一段是说明著述的缘起,接下来说明他的时间:

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

九天完成《弥陀要解》,我们讲了这个《弥陀要解》讲了半年!开悟的人跟我们用意识分别心的人不同,的确不同。说这个内心当中跟圣道相应的人,他那个道的力量,他的确能够从自性当中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文字。我们一开始是从文字里面寻求道,你说他也没有证得道,但是他那个名字位的道也不得了、那也不得了,名字位的开悟也不得了。

名字位的道字是什么境界呢?「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觉悟的境界跟诸佛是一样的,他在道理上跟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当然他烦恼没断;但是你不可以否定他所觉悟的真理,跟诸佛是无差别的。所以你看他这个注解,不是像我们凡夫意识分别心,那个地方切一段、那个地方切一段,这样拼凑,他不是。他就是九天当中完全是自性的流露、那是自性的流露。最后蕅益大师讲出他心中的希望,他对这个法门的流通有什么希望:

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

蕅益大师作完这个《要解》以后,他希望《要解》里面的「一句一字」,都能够成就大家一个往生的「资粮」,每一句话到大家的心中,都能够产生往生的一种力量。「一见一闻,同阶不退」,都能够成就三不退。「信疑皆植道种」,不管你相信、或者是怀疑,都成就净土的善根。不管你「赞」叹、毁「谤」,迟早都能够「解脱」生死,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无上的法门。最后对这个法门,希望「诸佛菩萨」能够「摄受证明」,能够诸佛菩萨的加持。「同学友人」能够「随喜加被」。

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他四十九岁的时候完成《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五十七岁入灭,他是晚年才完成的。

这个是我们《弥陀要解》的研究。

这个净土法门,我们看「流通分」,不管是诸佛付嘱的口气、不管释迦牟尼佛的付嘱口气,都很强调净土法门是一个难信之法。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对这一个法门要生起信心,对名号的功德、本愿的功德、自性功德力的功德,这三力要起信是很困难,其实是很困难。但是我们这样研究过去,会有一个感觉:透过蕅益大师的开导,我觉得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不难。你如果能够真正把《弥陀要解》研究啊,对净土法门生起信愿,我觉得是不难,这个是蕅益大师的善巧,的确是不难。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的生命「恒转如瀑流」,我们的生命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不断的变化,你就不断的前进,你一定要面对很多很多新的生命,乃至无量的生命。我们学佛讲得务实一点,我们并不是要谈玄说妙。我们学佛就是在无量法门当中,我们必须抉择一个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趋向于安乐,包括有为的安乐,好梦;也包括圣道的安乐,究竟的安乐。

在本经的经文当中,信、愿、持名这三个法门,我认为如果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根据本经蕅益大师所说的开导啊,你能够拨出一点时间啊,真的去信愿持名、去操作,果然能够得到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是觉得这个法门的操作啊,它的好处:下手易、成就高。就是说你真的做得到。

你说你什么都不懂,可以事持,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对名号通身靠倒;你说你的境界高,也可以理持,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一方面忆念自性佛、一方面忆念他佛,自他具念、自他不二也可以。它有浅有深。

所以我觉得这个法门,我们大家应该有一个使命感,不要让这么一个殊胜法门的传承断掉、这一个光明。蕅益大师所抉择的教法,我们好好的自受用;以后我们应该也有一分的理想、愿力,把它流通到后世去,使令更多人也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因缘。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好,我们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