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16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膀胱经—背俞穴与八会穴的神奇功效

在医庐后的庭院中,孙思邈一袭素袍,衣袂随风轻扬。他抬手轻抚那具神奇的透明铜人穴位图,目光中满是对中医经络奥秘的洞悉。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药香,似在为即将展开的知识盛宴奏响序曲。

“徒儿,今日我们继续深入探寻足太阳膀胱经的奥秘,”孙思邈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这条经络上穴位众多,每一个都蕴含着独特的力量,是守护人体健康的关键节点。”说罢,他指向铜人,开始讲解。

大杼穴:骨骼康健与外感调理的枢纽

“首先是大杼穴,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它是八会穴之骨会 。”孙思邈说道,“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而大杼穴就像是骨骼健康的总开关。它不仅能治疗咳嗽、发热等外感病症,对于项强、肩背痛等骨骼相关病症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当人体外感邪气,气血运行受阻,或是因劳损、外伤等导致骨骼周围气血不畅时,刺激大杼穴,就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时,一位因长期伏案工作而肩背疼痛、颈项僵硬的年轻书生走进庭院。他眉头紧皱,抬手揉着僵硬的脖颈,满脸痛苦。孙思邈让书生趴在床上,充分暴露背部。他先用手掌在大杼穴周围轻轻按摩,放松肌肉,随后找准大杼穴,用拇指指腹缓缓发力按压。书生起初疼得倒吸凉气,孙思邈轻声安慰:“莫紧张,这是气血在被激发,坚持一会儿,疼痛就会缓解。”随着按压的持续,书生的表情逐渐放松,他惊讶地说:“奇怪,肩膀和脖子好像没那么僵硬了,疼痛也减轻了不少。”

孙思邈继续按压了数分钟,然后对书生说:“你这是长期久坐,气血不畅所致。往后要多起身活动,闲暇时可自行按摩大杼穴,每次10 - 15分钟,力度以能耐受为宜。”书生连连点头,对孙思邈的医术赞叹不已。

风门穴:抵御外邪的坚固门户

“再看风门穴,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五行属木。”孙思邈接着说,“它就像是风邪出入的门户,风邪侵袭人体,往往先从此处而入。因此,风门穴具有祛风解表、宣肺理气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头痛、项强等外感病症。当风邪来袭,刺激风门穴,可激发人体的阳气,驱散风邪,使肺气得以宣畅,从而缓解外感症状。”

一位受了风寒,正咳嗽、发热、头痛的农夫匆匆赶来。他面色潮红,声音沙哑,不停地咳嗽。孙思邈采用艾灸风门穴的方法为他治疗。点燃艾条,距离穴位皮肤2 - 3厘米,温和施灸。艾条燃烧,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袅袅升腾。“艾灸风门穴,能借助艾草的纯阳之力,温通经络,驱散风寒之邪。”孙思邈解释道。农夫在艾灸过程中,微微出汗,咳嗽和头痛症状逐渐缓解。他感激地说:“大夫,感觉一下子轻松多了,这艾灸可真神奇!”

肺俞穴:滋养肺脏的生命源泉

“肺俞穴位于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肺的背俞穴,五行属土。”孙思邈说道,“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俞穴就像是滋养肺脏的生命源泉,可治疗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肺系病症。通过刺激肺俞穴,能调节肺脏功能,滋养肺阴,补充肺气,使肺脏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一位患有慢性咳嗽的中年妇女前来求诊。她面色苍白,身形消瘦,咳嗽反复发作,每到夜晚更是咳得难以入眠。孙思邈在肺俞穴上进行针刺,采用补法,以滋养肺脏。同时,配合按摩手法,轻轻揉按穴位。他一边操作一边对我解释:“对于肺阴虚损的患者,针刺补法可激发肺经的经气,滋阴润肺;按摩则能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增强治疗效果。”经过几次治疗,妇女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面色也逐渐红润起来,她激动地说:“多亏了大夫,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厥阴俞:心肺气血的调和使者

“厥阴俞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孙思邈介绍道,“它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心悸、咳嗽、胸闷等。心主血脉,肺主气,两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厥阴俞就像是一位调和使者,可调节心脏及肺部的气血运行。当心肺气血不畅,出现上述症状时,刺激厥阴俞,能使气血重新通畅,恢复心肺的正常功能。”

一位因情志不畅而感到心悸、胸闷、咳嗽的年轻女子走进庭院。她神情焦虑,眉头紧锁。孙思邈先让女子放松心情,然后在厥阴俞穴进行按摩。他用手指轻轻点按穴位,从轻到重,再由重到轻,节奏均匀。同时,引导女子进行深呼吸。“放松身心,随着我的按摩,慢慢吸气,缓缓呼气。”孙思邈轻声说道。在按摩过程中,女子的表情逐渐放松,她惊讶地说:“感觉胸口没那么闷了,心跳也平稳了一些。”孙思邈嘱咐女子要保持心情舒畅,配合按摩治疗,以巩固疗效。

心俞穴:心灵安宁的守护卫士

“心俞穴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心脏的背俞穴,五行属土。”孙思邈说道,“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俞穴则是守护心灵安宁的卫士。它能调理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盗汗等心系病症,通过调节心脏气血,达到宁心安神的目的。当心脏气血失调,出现各种不适时,刺激心俞穴,可使气血平和,心神得安。”

一位因工作压力大而失眠、心悸的年轻官员前来。他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疲惫与焦虑。孙思邈先在其心俞穴周围轻轻按摩,放松肌肉,然后用手指点按心俞穴。“点按时要注意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孙思邈对我说道。在点按过程中,孙思邈还与官员交谈,疏导他的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官员的失眠和心悸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他感激地说:“多亏了您,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工作也更有精力了。”

督俞:心肺与腹部气血的调节枢纽

“督俞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五行属土。”孙思邈说道,“它可调理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等症状。人体的气血运行是一个整体,督俞穴就像是一个关键的调节枢纽,对心肺及腹部的气血不畅有调节作用。刺激此穴,能疏通相关经络气血,使气血顺畅运行,从而缓解各种不适症状。”

一位因气血不畅而经常胸闷、腹痛、气喘的老者前来。他步履蹒跚,面色苍白。孙思邈在督俞穴采用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针刺时,根据老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适当的补泻手法;艾灸时,借助艾草的温热之力,温通经络。经过几次治疗,老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他感慨地说:“这中医的穴位真是神奇,一下子解决了我这么多的毛病。”

膈俞:气血调和的神奇要穴

“膈俞位于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八会穴之血会,五行属金。”孙思邈说道,“它有活血化瘀、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呕吐、呃逆、气喘、吐血、贫血、潮热、盗汗等病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膈俞穴就像是气血的调和剂,通过刺激它,可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使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

一位因气血瘀滞而出现吐血、贫血、潮热、盗汗的年轻患者前来。他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孙思邈在膈俞穴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疗法,放出少量瘀血,以活血化瘀。同时,配合艾灸,以温阳补血。“点刺放血时要严格消毒,控制出血量。艾灸则可温通经络,促进气血生成。”孙思邈说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逐渐好转,面色也恢复了红润。

肝俞:肝脏健康的呵护天使

“肝俞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肝脏的背俞穴,五行属土。”孙思邈介绍道,“肝脏主疏泄,藏血,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情志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肝俞穴就像是肝脏健康的呵护天使,主要治疗胁痛、黄疸、目赤肿痛、眩晕、夜盲、癫狂痫等肝胆病症。刺激肝俞穴,可养护肝脏,调节肝脏气血,疏肝理气,使肝脏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一位因长期饮酒导致胁痛、黄疸、目赤肿痛的中年男子前来。他身形消瘦,面色发黄,眼神中透着疲惫。孙思邈在肝俞穴进行艾灸和按摩相结合的治疗。艾灸时,艾条的温热之力渗透穴位,以温阳散寒,利胆退黄;按摩则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疏肝理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男子的胁痛症状减轻,黄疸也有所消退,他懊悔地说:“以后再也不敢贪杯了,多亏了大夫救我。”

胆俞:胆腑功能的调理大师

“胆俞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胆的背俞穴,五行属土。”孙思邈说道,“胆主决断,贮藏和排泄胆汁,对消化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胆俞穴能调理胆腑,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口苦、胁痛、呕吐、胆囊炎、胆结石等胆腑病症。当胆腑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症状时,刺激胆俞穴,可促进胆汁排泄,调节胆腑功能,缓解不适。”

一位患有胆囊炎,经常胁痛、口苦、呕吐的老者前来。他表情痛苦,手捂着腹部。孙思邈在胆俞穴进行针刺,配合电针刺激,以增强治疗效果。“针刺时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内脏。电针刺激可通过电流进一步激发穴位的经气,提高治疗效果。”孙思邈提醒我。经过几次治疗,老者的胆囊炎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胁痛和口苦症状明显减轻,他感激地说:“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太感谢您了。”

脾俞:脾胃健康的坚固基石

“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脾的背俞穴,五行属土。”孙思邈介绍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呕吐、消化不良、水肿、便血等脾胃病症。刺激脾俞穴,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使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

一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年轻小伙前来。他身形瘦弱,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孙思邈在脾俞穴采用推拿手法,以顺时针方向揉按,促进脾胃运化。同时,配合艾灸,增强温阳健脾的作用。“推拿时手法要轻柔,以促进脾胃的蠕动和消化。艾灸则可温煦脾胃,增强脾胃的功能。”孙思邈说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伙的消化功能明显改善,腹胀、腹泻症状消失,面色也逐渐红润起来,他开心地说:“终于能好好吃饭了,太感谢您了。”

胃俞:胃部健康的贴心管家

“胃俞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胃的背俞穴,五行属土。”孙思邈说道,“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人体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胃俞穴主要治疗胃脘痛、呕吐、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部病症,可调节胃部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当胃部出现不适时,刺激胃俞穴,能使胃气顺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

一位因饮食不规律而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的中年妇女前来。她眉头紧皱,手捂着胃部。孙思邈在胃俞穴进行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拔罐时要注意罐的温度和吸力,避免烫伤和皮肤损伤。”孙思邈说道。经过几次治疗,妇女的胃痛、胃胀症状得到了缓解,她感激地说:“以后一定注意饮食规律,谢谢大夫。”

三焦俞:三焦气化的调节中枢

“三焦俞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三焦的背俞穴,五行属土。”孙思邈介绍道,“三焦是人体水液代谢和气机升降的通道,三焦俞能调节三焦的气化功能,主要治疗肠鸣、腹胀、呕吐、腹泻、痢疾、水肿等三焦相关病症。刺激三焦俞穴,可促进水液代谢和脏腑间的协调,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一位因三焦气化失常而出现腹胀、腹泻、水肿的患者前来。他腹部胀满,下肢浮肿。孙思邈在三焦俞穴进行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治疗。针刺时,采用提插补泻手法,调节三焦经气;艾灸时,温通三焦经络,促进水液代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他高兴地说:“肚子不胀了,腿也消肿了,太神奇了。”

在这宁静的庭院中,孙思邈的讲解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认知之路。每一个穴位都承载着中医的智慧和千年的传承,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一瑰宝的重任。我暗暗发誓,定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用它们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让中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