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9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闪光的足太阴脾经

第九章:《孙思邈教我学针灸》闪光的足太阴脾经

在胃经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收获颇丰,对中医经络的认知也愈发深刻。这天,晨曦初露,柔和的光线洒在医庐的庭院,花草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露珠在叶片上闪烁着微光。孙思邈如往常一样,精神矍铄地站在庭院中央,他的身旁,弥漫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金色光晕,那是他周身灵气汇聚的象征,也预示着今日将有重要的知识传授。

“徒儿,今日我们一同探寻足太阴脾经的奥秘。”孙思邈的声音温和却又充满力量,在庭院中悠悠回荡。他缓缓抬起手,手指在空中轻轻勾勒,伴随着他的动作,天地间的灵气迅速响应,如汹涌的潮水般向他涌来。只见他双手快速结印,口中念念有词,刹那间,一个巨大的、散发着柔和蓝光的人体经络图缓缓浮现于我们眼前,足太阴脾经在其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如同一条神秘的蓝色丝带,蜿蜒贯穿人体。

“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着下肢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孙思邈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指沿着经络图上脾经的路径轻轻划过,所到之处,蓝光愈发耀眼。“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血,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基础理论,中医还有许多精妙的治疗原则,比如左病右治、上病下治。”他神色庄重,眼中透露出对中医经络奥秘的敬畏与热爱。

“左病右治,是指人体左侧出现病症,可在右侧对应的经络穴位进行治疗;反之,右侧病症则在左侧对应穴位施治。这源于人体经络气血的左右贯通与平衡。上病下治,即人体上部的病症,可通过刺激下部的穴位来治疗,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如同网络将上下紧密相连,刺激下部穴位能激发经气,调节全身气血,从而改善上部病症。”

紧接着,孙思邈抬手一挥,一把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针灸铜人稳稳地落在我们面前。这铜人制作精美,上面的穴位清晰可辨,每一个穴位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能量。“接下来,为师为你逐穴讲解。”孙思邈说道。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孙思邈伸出手指,准确地落在铜人的隐白穴上,穴位处瞬间亮起一抹微弱却纯净的白光,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此穴是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别看它位置微小,却有着非凡的功效。当出现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症,以及便血、尿血等出血性疾病时,隐白穴可发挥它的止血作用。曾有一位女子,月经淋漓不尽,面色苍白,身体虚弱。我针刺她的隐白穴,配合艾灸,以温经止血,经过几次治疗,她的月经逐渐恢复正常。从左病右治角度来说,若左侧足部隐白穴对应区域不适,可针刺右侧隐白穴。若因脾虚导致头部眩晕等上病,刺激隐白穴这样的下穴,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针刺时,需浅刺0.1寸,手法要轻柔。”

“大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随着孙思邈的讲解,铜人的大都穴亮起柔和的绿光,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大都穴是脾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它主要治疗腹胀、胃痛、呕吐、泄泻等脾胃病症。当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这些症状时,针刺大都穴可起到清热和胃、健脾利湿的作用。若左侧脾胃不适,可在右侧大都穴施针。而对于一些因脾胃不和引发的口腔溃疡等上部问题,刺激大都穴,引火下行,也能缓解症状。有一位患者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的症状,我针刺大都穴,配合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调理脾胃气机,很快缓解了他的痛苦。针刺时,直刺0.3 - 0.5寸。”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孙思邈的手指移动到太白穴,穴位处闪耀出明亮的蓝光,深邃而神秘。“太白穴是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它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对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脾胃病症有显着疗效。同时,对于身体乏力、体重减轻等脾虚症状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曾有一位长期脾胃虚弱的患者,经常出现胃脘隐痛、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的症状。我针刺太白穴,配合艾灸,温阳健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脾胃功能逐渐恢复,身体也越来越强壮。若右侧脾胃有疾,可在左侧太白穴进行治疗。一些因脾虚导致的眼部问题,如视物模糊等上病,通过刺激太白穴,也能改善脾的功能,间接作用于眼部。针刺时,直刺0.5 - 0.8寸。”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公孙穴在孙思邈的指示下亮起了紫色的光芒,高贵而神秘。“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它主要治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脾胃病症,以及心烦、失眠、狂躁等神志病症。公孙穴与冲脉相通,能调理冲任气血,对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曾有一位患者因情志不畅,出现胃脘胀痛、呕吐、心烦失眠的症状。我针刺公孙穴,配合内关穴,理气和胃、宁心安神,很快缓解了他的症状。从左病右治看,若左侧公孙穴所属经络区域不适,可在右侧找对应点施针。对于因脾胃不和引发的头部眩晕、失眠等上病,公孙穴也能通过调节脾胃,交通心肾来改善。针刺时,直刺0.6 - 1.2寸。”

“商丘穴,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商丘穴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清新而宁静。“商丘穴是脾经的经穴,五行属金。它主要治疗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等病症。此穴能健脾利湿、通调肠胃,对于因脾虚湿盛引起的各种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有一位患者因脾虚湿盛,出现下肢水肿、腹胀、泄泻的症状。我针刺商丘穴,配合水分、阴陵泉等穴位,利水消肿、健脾止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明显改善。若左侧足踝不适,可在右侧商丘穴施治。对于因脾虚导致的咳嗽、胸闷等上病,刺激商丘穴,改善脾胃运化,也能缓解痰湿阻肺的症状。针刺时,直刺0.5 - 0.8寸。”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孙思邈着重强调了三阴交穴,穴位处光芒大盛,呈现出一种柔和而强大的粉色光芒。“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它的功效极为广泛,对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以及男科病症如遗精、阳痿、早泄等,还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失眠、高血压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曾有一位女性患者因气滞血瘀,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的症状。我针刺三阴交穴,配合血海、关元等穴位,活血化瘀、调理冲任,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她的月经逐渐恢复正常,痛经症状也消失了。从左病右治来讲,若左侧三阴交穴附近经络气血不畅,可针刺右侧三阴交穴。对于一些因肝肾阴虚、脾虚导致的头痛、眩晕等上病,刺激三阴交穴,滋补肝肾、健脾养血,也能有效缓解。针刺时,直刺1 - 1.5寸,孕妇慎用。”

“漏谷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漏谷穴亮起了淡淡的绿光,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漏谷穴主要治疗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等病症。它能健脾和胃、利水渗湿、通利下焦。有一位患者因脾虚湿盛,出现腹胀、小便不利的症状。我针刺漏谷穴,配合中极、足三里等穴位,健脾利湿、通利小便,很快缓解了他的症状。若右侧下肢痿痹,可在左侧漏谷穴施针。对于因脾虚导致的耳鸣等上病,刺激漏谷穴,改善脾胃功能,也有助于耳部气血的通畅。针刺时,直刺0.8 - 1.2寸。”

“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地机穴闪耀出明亮的黄光,沉稳而有力。“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主要治疗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郄穴善于治疗本经脏腑的急性病症,当出现急性腹痛、痛经等症状时,针刺地机穴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曾有一位患者突发急性腹痛,疼痛难忍。我针刺地机穴,配合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理气止痛,很快缓解了他的疼痛。从左病右治角度,若左侧腹部急性疼痛,可尝试针刺右侧地机穴。对于因脾胃失调引发的牙龈肿痛等上病,刺激地机穴,清泻脾胃之火,也能减轻症状。针刺时,直刺1 - 1.5寸。”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阴陵泉穴绽放出浓郁的蓝光,深邃而神秘。“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它主要治疗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等病症。此穴能健脾利湿、益肾固精、通利三焦。有一位患者因脾虚湿盛,出现下肢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的症状。我针刺阴陵泉穴,配合水分、三阴交等穴位,利水消肿、健脾利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水肿症状明显减轻,脾胃功能也有所改善。若左侧膝关节疼痛,可在右侧阴陵泉穴施针。对于因脾虚湿盛导致的咳嗽、咳痰等上病,刺激阴陵泉穴,祛湿化痰,也能改善肺部症状。针刺时,直刺1 - 2寸。”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血海穴闪烁着鲜艳的红光,热烈而充满活力。“血海穴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湿疹、瘾疹、丹毒等病症。它能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凉血止血。对于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以及各种血证和皮肤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曾有一位女性患者因血虚血瘀,出现月经不调、面色苍白的症状。我针刺血海穴,配合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补血养血、活血化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月经逐渐恢复正常,面色也变得红润起来。若左侧皮肤出现湿疹等问题,可在右侧血海穴施针。对于因气血不畅导致的头晕、目眩等上病,刺激血海穴,调和气血,也能缓解症状。针刺时,直刺1 - 1.5寸。”

“箕门穴,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箕门穴亮起了柔和的紫光,神秘而高贵。“箕门穴主要治疗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等病症。它能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有一位患者因下焦湿热,出现小便不利、尿道灼热疼痛的症状。我针刺箕门穴,配合中极、三阴交等穴位,清热利湿、通淋止痛,很快缓解了他的症状。若右侧腹股沟肿痛,可在左侧箕门穴施针。对于因下焦湿热导致的口舌生疮等上病,刺激箕门穴,清利下焦湿热,也能减轻症状。针刺时,直刺0.5 - 1寸。”

“冲门穴,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冲门穴闪耀出明亮的金光,耀眼而夺目。“冲门穴主要治疗腹痛、疝气、崩漏、带下等病症。它能理气止痛、收敛止血、调理下焦。曾有一位女性患者因气滞血瘀,出现腹痛、崩漏的症状。我针刺冲门穴,配合血海、三阴交等穴位,理气活血、收敛止血,经过几次治疗,她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从左病右治看,若左侧腹部疝气疼痛,可针刺右侧冲门穴。对于因下焦气血不畅导致的头痛等上病,刺激冲门穴,调理下焦气血,也能有所改善。针刺时,避开动脉,直刺0.5 - 1寸。”

“府舍穴,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府舍穴闪烁着淡紫色的光芒,柔和而宁静。“府舍穴主要治疗腹痛、疝气、积聚等病症。它能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积散结。有一位患者因气滞血瘀,出现腹部肿块、疼痛的症状。我针刺府舍穴,配合中极、三阴交等穴位,理气活血、消积散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肿块逐渐缩小,疼痛也减轻了。若右侧腹部有积聚等问题,可在左侧府舍穴施针。对于因腹部气血不畅导致的咽喉肿痛等上病,刺激府舍穴,调节腹部气血,也能缓解症状。针刺时,直刺1 - 1.5寸。”

“腹结穴,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结穴亮起了温暖的橙光,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腹结穴主要治疗腹痛、泄泻、疝气等病症。它能理气止痛、健脾止泻。曾有一位患者因脾胃虚寒,出现腹痛、泄泻的症状。我针刺腹结穴,配合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经过几次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若左侧腹部疼痛、泄泻,可在右侧腹结穴施针。对于因脾胃虚寒导致的鼻塞等上病,刺激腹结穴,温阳健脾,也能改善症状。针刺时,直刺1 - 1.5寸。”

“大横穴,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大横穴闪耀出明亮的绿光,充满生机与活力。“大横穴主要治疗腹痛、泄泻、便秘等病症。它能调理脾胃、理气通便。有一位患者因脾胃不和,出现腹胀、便秘的症状。我针刺大横穴,配合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调理脾胃气机、润肠通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便秘症状得到了缓解。从左病右治来讲,若左侧腹部不适、便秘,可针刺右侧大横穴。对于因脾胃不和导致的头晕、头胀等上病,刺激大横穴,调节脾胃,也能减轻头部症状。针刺时,直刺1 - 1.5寸。”

“腹哀穴,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哀穴闪烁着淡淡的蓝光,清新而自然。“腹哀穴主要治疗腹痛、腹胀、肠鸣、便秘等病症。它能理气止痛、健脾和胃。曾有一位患者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胀痛、腹胀、便秘的症状。我针刺腹哀穴,配合中脘、足三里等穴位,理气和胃、通腑泄热,很快缓解了他的症状。若右侧胃脘胀痛,可在左侧腹哀穴施针。对于因脾胃积热导致的牙龈出血等上病,刺激腹哀穴,清泻脾胃积热,也能改善症状。针刺时,直刺0.8 - 1.2寸。”

“食窦穴,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食窦穴亮起了柔和的黄光,温暖而舒适。“食窦穴主要治疗胸胁胀痛、噫气、呕吐、腹胀、水肿等病症。它能理气宽胸、和胃降逆、利水消肿。有一位患者因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嗳气的症状。我针刺食窦穴,配合期门、太冲等穴位,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经过几次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左病右治角度,若左侧胸胁胀痛,可针刺右侧食窦穴。对于因脾胃气滞导致的咳嗽、气喘等上病,刺激食窦穴,理气和胃,也能缓解肺部症状。针刺时,斜刺或平刺0.5 - 0.8寸。”

“天溪穴,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天溪穴闪耀出明亮的紫光,高贵而典雅。“天溪穴主要治疗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等病症。它能理气宽胸、通乳消肿。曾有一位哺乳期妇女,因乳汁淤积,出现**胀痛、乳汁少的症状。我针刺天溪穴,配合乳根、膻中、少泽等穴位,通乳散结、理气止痛,经过几次治疗,她的乳汁通畅了,**胀痛也消失了。若右侧**出现乳痈等问题,可在左侧天溪穴施针。对于因肝郁气滞、脾胃不和导致的头痛、眩晕等上病,刺激天溪穴,理气宽胸,调节气血,也能缓解症状。针刺时,斜刺或平刺0.5 - 0.8寸。”

“胸乡穴,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胸乡穴亮起了淡蓝色的光芒,宁静而祥和。“此穴主要治疗胸胁胀痛、咳嗽、气喘等病症,能够理气宽胸、止咳平喘。曾经有位患者,因外感邪气引发咳嗽,且伴有胸胁胀满疼痛,咳嗽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生活。我通过针刺胸乡穴,配合肺俞、膻中这些穴位,以疏通经络、调理肺气,几日后,患者咳嗽症状减轻,胸胁疼痛也明显缓解。从左病右治来看,若左侧胸胁出现胀痛,可针刺右侧胸乡穴,激发右侧经气来调节左侧的气血不畅;而对于因肺气不降导致的头晕目眩等上病,刺激胸乡穴来降肺气、调气机,头晕目眩的症状也能得到改善。针刺时,斜刺或平刺0.5 - 0.8寸。”

“周荣穴,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周荣穴闪烁着柔和的绿光,充满生机与希望。“周荣穴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咳嗽、气喘、胸胁胀满疼痛等方面。它能让肺部的气机通畅,化解痰湿。有位患者长期受痰湿阻肺困扰,咳嗽频繁,痰液黏稠,还伴有胸胁胀满。我针刺周荣穴,搭配丰隆、中府等穴位,以健脾化痰、宣肺止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咳痰症状显着减轻,胸胁也不再胀满。从左病右治来讲,若右侧胸胁胀满疼痛,可在左侧周荣穴施针,利用人体经络的对称性来调节气血。若因痰湿上扰导致头部昏沉等上病,刺激周荣穴,化痰祛湿,头部昏沉感也会随之减轻。针刺时,同样是斜刺或平刺0.5 - 0.8寸。”

“大包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大包穴闪耀出明亮的白光,纯净而耀眼。“大包穴是脾之大络,能沟通全身经络气血。它主要治疗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病症。曾有一位患者,因过度劳累加上外感风寒,全身肌肉酸痛,四肢乏力,同时伴有轻微气喘。我针刺大包穴,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经过几次治疗,患者的酸痛感逐渐消失,四肢也恢复了力气。在左病右治上,若左侧胸胁疼痛,可针刺右侧大包穴,借助经络的联系来平衡左右气血。而对于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头目眩晕等上病,刺激大包穴,调动全身气血,头目眩晕症状也会得到缓解。针刺时,斜刺或平刺0.5 - 0.8寸。”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众多穴位的位置、功效、针刺手法以及对应的病症,如同汹涌的潮水向我涌来,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脑海中的知识开始变得混乱不堪,记忆也变得模糊起来,一些关键的要点总是在我即将抓住的时候悄然溜走。

孙思邈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他微微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他缓缓走到我身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温和地说道:“徒儿,莫要着急,学习之路本就充满坎坷,遇到困难实属正常。”

尽管孙思邈不断安慰我,但我内心的焦虑却如野草般疯狂生长。我拼命想要记住这些知识,可越是着急,就越难以集中精力,脑海中像是有一团迷雾,怎么也驱散不开。

见我如此痛苦,孙思邈长叹一声,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再次双手快速结印,周身涌起强大的气息,那气息如同汹涌的海浪,在他身边翻涌咆哮。他口中念念有词,天地间的灵气再次疯狂汇聚,比之前更加浓烈。随着灵气的汇聚,孙思邈的身体被一层更加耀眼的光芒所笼罩,光芒中,他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却又清晰地在我耳边响起:“徒儿,为师再助你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一道璀璨的光芒从孙思邈的手中射出,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额头。我只感觉一股强大的力量涌入我的身体,在我的识海之中横冲直撞。紧接着,我的识海像是被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原本紧闭的大门缓缓敞开。

在那光芒的映照下,我看到了无数闪烁的符文和神秘的图案,它们如同活物一般,在我的识海之中跳跃、舞动。这些符文和图案,正是我刚刚学习的足太阴脾经的知识,此刻它们变得无比清晰,每一个穴位的位置、功效、主治病症以及针刺手法,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再也无法忘却。

不仅如此,我还感受到自己的感知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仿佛能够触摸到人体经络中气血的流动,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穴位所蕴含的能量。我甚至能够看到,当我运用针灸之术时,银针如何与穴位相互呼应,如何引导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光芒渐渐消散,孙思邈的身影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徒儿,为师已再次助你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往后的路,便要靠你自己了。记住,中医之道,博大精深,需用心去领悟,用爱去践行。”

我满心感激地看着孙思邈,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我深知,从这一刻起,我在中医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孙思邈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帮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