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魂穿农户女 > 第4章 秋社日买纸衣

魂穿农户女 第4章 秋社日买纸衣

作者:雯风而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1 08:17:59 来源:小说旗

集市快中午时就散了,她只换了鸡仔、菜种和瓦罐。

不是她不想多换点,空间里鱼还有很多。

今个江花和李香春的话,让她心里明白这毕竟不是现代,一切还是要小心行事。

在这里一旦出了事可没有视频能曝光,封建的王朝时代人命如草芥,倘若真出了事那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她必须好好的活着,谨慎的活着,什么都没有她的命重要。

换完了东西收回空间,她迅速回到江花身边,江花和李香春已经换完了东西。

俩人见她回来了没说啥继续东拉西扯,等着其他人都置换完了一起回去。

差不多快中午时,上河村来的村民都换完了东西,里长带领着村人出了集市往上河村而去。

若不是有井水维持,这回她怕是要昏了。此刻她无比想念那碗苦涩异常的野菜汤。

李桂香会给她留饭吧?拜托一定给她留饭,揉了揉干瘪的小肚子期盼着回到家就能喝碗野菜汤。

回去时众人行走显然没有那么急切了,这倒让她的小短腿好过了一些。

等到了村里都已经过了中午,饿的不仅是她一个人,进了村大家匆匆忙忙回家吃饭。

她回到家时王婆子在东屋看着元宝,小米在东屋炕上睡着了。

她急匆匆的先奔着厨房而去,果然一碗凉透了的小米水在灶台边上。

端起碗仰头喝了干净,这一碗水还赶不上她空间里一碗井水呢,压根不顶什么用。

她回到屋里进了空间又喝了一捧井水,胃才没有那么饥饿了。

门前的土地,一面青草已经绿油油一片了,另一边的野菜也都长起来了,这土地的成熟能力太快了。

相信再要不了几日她就能吃上野菜了,到时候她一定要多焯点野菜,要是能有大酱或是辣酱就好了,野菜虽苦可要是焯了水蘸酱吃那可是一绝,身为北方人蘸酱菜是灵魂。

以前看过美食节目,当然并不总看所以很多美食她并不会做。

这黄豆酱她只是隐隐记得要用黄豆,蒸熟了榨汁机绞碎放在一个容器里,盖上布再盖一个防尘盖子。

好像是存放十多天后,这东西成了块状上面都是霉斑,用刷子刷洗干净,这就是黄豆酱的引子。

然后用引子放在缸里添水、加盐……好像是这些步骤,她不确定记得准不准确,毕竟这么久了。

以后如果有机会她一定要研究研究,这里的调味料太少了,吃的东西清汤寡水就算了,还一点味道都没有。

不知道村里其他人家的饮食有没有咸淡?张家的饮食真是淡出个鸟来了,说是放了盐巴她是真没吃出来。

她这辈子没有太大的梦想了,只求在这个封建王朝下平平安安的活着,身体健健康康每天吃的饱饱的,这就是她最大的梦想了。

那些发财致富的梦想她不敢想,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身后没有背景和依靠,一旦做了什么生意挣了钱,那觊觎她财富的人纷纷会在背地里整死她的。

所以发财致富、遇上白马王子、这哪一个都不现实,她不会痴心妄想一个村姑会有不同的人生。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劣势与优势。

她的劣势就是没有背景一个农村的村姑,她的优势是有一个无人知晓的空间,必要时可以保自己一命。

所以她要时刻谨慎低调的活着,切不可张扬招人妒忌憎恨。

来到粟米地,她不禁欣慰的笑了,粟米苗已经占满了整整一亩地,苗比起昨日又高了十几厘米。

这可都是她的粮食,这辈子她可以无忧的不用挨饿了。

……当然现在的饥饿都是暂时的。

等粟米都好了就算是用手搓,她也要好好煮一碗浓稠的小米粥喝。

这么想着她就觉得有盼头,哪怕此刻饥饿让她恨不得生吃一条鱼,她还是忍住了。

看着竹子楼里的瓦罐和碗,她突然想应该每天捡点枯树枝留着当柴火用。

再去河边找点石头在空间里垒一个灶台,烤个鱼煮点吃的用。

当天晚上平安无事,除了吃饭时李桂香说她一早上去找虫子挺勤快,她回来没喂鸡的事谁也不知道,所以这一晚上倒也相安无事。

之后的几天她上山开始找枯树枝,空间里又开辟出一亩菜地,种上了换回来的种子。

去河边找了几块石头在空间里垒了个灶,另外捡一些石头,将大门左侧的地围了起来,换回来的鸡仔就放进这片地里。

她也想了以后这半亩地就留着她养殖用了,现在她没粮食只能喂井水,不过给张家喂鸡的时候她可以顺一点。

另外捡一了些大小不一的石头,这些石头是为了以防万一遇到危险时能用的上。

就在生活简单忙碌的进行中,夏季接近了迎来了最热的阶段,而空间里的粟米穗已经弯下了,野菜也已经成熟了。

没有剪刀她就一个穗一个穗的摘,每天摘一些通通放在竹子楼外侧的地上。

第一波野菜的收获让她如获至宝,粟米的清香让她垂涎三尺。

在张家偷偷的拿了打火石进空间,在石头垒的灶里点燃枯树枝,坐上瓦罐填上井水。

趁着张家上午无人时,她拿了刀去河边将空间那几条死鱼给收拾了。

她给自己炖了一瓦罐鱼肉汤,里面加了野菜。

这是她穿越而来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饭,没有咸盐,咸盐在王婆子那管着。

可即使没有咸盐只是嚼着没有咸淡的鱼肉,也让她喜极而泣,眼泪噼里啪啦的往下掉。

她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了,现在就差粟米如何去壳了。

张家有一个石磨盘在仓房里,她倒是可以趁着张家现在用不上先拿回空间用,日后一定要想办法自己整一个。

这石磨盘倒是有点像现代的滑板车,石磨盘用整块石料琢制成的。

盘侧边平直,两端呈圆弧形,平面呈鞋底状。

盘底有四个柱状矮足,石磨盘表面有磨蚀形成的明显凹陷。与石磨盘配套的石磨棒也由砂岩磨制而成,形式规整,呈细长的圆柱状。

这东西磨粟米确实费劲,但聊胜于无,有总比没有强。

一亩地的粟米靠着石磨,也不知道能磨到猴年马月。

这几日她每天忙的脚不沾地,虽累心里却抑制不住的高兴。

粟米碾出第一捧小米时,她嗅着粟米的香味眼泪湿了眼眶。

她用瓦罐加了井水煮了第一碗浓稠的小米粥……那滋味……是她此生喝过最好喝的一碗粥。

自那以后她再没饿过肚子,每天早上在张家喝过小米水,她一定找机会进空间喝一碗粥。

种的青菜胡瓜也好了,不得不说这时候的黄瓜挺小的,但味道却好极了。

空间移栽的野菜、粟米都被她收了放进竹子楼里。

这回她想试试收获的粟米当种子,看看能否可行。

收获的野菜她试过再移栽到土地里,发现竟然无法连成片,貌似只有空间外的青菜移栽进来才会连成片。

她很想再去一次集市,想去换个石磨回来,还想多换点种子,也想再看看其他东西。

可上一次出去是侥幸,这一次再跟着恐怕里长知道了一定会找张家的。

算了,万事不急于一时,如今她才九岁,只要现在不挨饿,其他的事情慢慢筹谋。

现在空间里大门两侧的土地,右侧是野菜,左侧是小鸡仔。

围墙左侧面是粟米,围墙右侧是种植的青菜。

围墙后面的地还没有种植,她最终选种植青菜,正好也就把所有种子都用了了。

在她忙碌的期间,张大顺和张大安又去河里抓鱼了,可惜抓到的都是小鱼。

她觉得不是她的运气好,是河里的大鱼很聪明,它们似乎懂得避开鱼笼,而那些小鱼不太聪明才会被张大顺哥俩抓到。

王婆子看着巴掌大的鱼不禁叹气,这要是换了以前能抓到这么大的鱼家里也乐坏了。

可和大丫摸得鱼一比,王婆子就想叹气。

不只是王婆叹气,老张家上至拄拐棍的,下至不懂事的,看见鱼笼里的五六条小鱼,脸上的表情一言难尽。

不过虱子多了也是肉,这鱼不大可也是鱼呐。

李桂香拎着鱼去灶房收拾,今个太晚了只能明天做。

张老汉对着两个儿子嘱咐道“明个该上山拾掇柴火了。”

张大顺哥俩点头“晓得嘞阿翁。”

张老汉问大儿子“差不多就这几天了吧?”

张大顺想了想“差不多嘞!”

张老汉点头“去问问里长哪天去县里嘞?”

哥俩再次应声“晓得嘞!”

路有冻死骨……每年冬天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穷人家哪有钱财买丝绸羽绒的被褥衣服,只能是存钱买一些纸被来抵御风寒。

村里人每年都赶在夏末开始备柴火、纸被,因为这时候卖的纸被多少会便宜一点。

这东西不禁用,用一冬就没法再用了,剩下的纸被留着,等到来年冬的时候,重新修整一下做衣服。

夏末与秋中旬各村的里长都要去县里,各家选两个人去采买入冬要用的东西。

除此之外听说等到九月中旬,还要买秋祭的酒肉,这是每年最重要的节日。

一个是三月,一个就是秋收以后。

平日里赶集都是置换,但去县里可就要花钱了。

靠着鸡下蛋卖钱买纸被远远不够,村里人会赶在月末的时候,去山上砍柴到县里售卖换钱买东西。

等到了入冬村里人人都不会出村,天天在家待着取暖直到天暖和,才会出门去地里翻地撒种。

至于祭祀的酒肉则是秋收后,有了粮食就可以置换。

这是全村的大事,自然要全村一起拿钱,祭祀完酒肉也会平分给全村

当她听到张大顺哥俩要去县里采买时她动心了,她需要种子,需要石磨,如果可以她也想采买一些厚的布料。

所以她央求张大顺带她一起去县里,可惜张大顺怎么也不同意。

整个老张家她都求遍了,也没人同意让她去,她泄气的瘫坐在老张家的院子里愁眉苦脸。

真可恨她才九岁,人微言轻做什么都需要大人同意。

五日后村里的人跟着里长出发去了县城,张家地里的水就靠着李桂香和万叶子,再加上她和张小米。

看着张大顺哥俩背着柴火,拎着鸡蛋出发去县里,她眼睛一直盯着他们直到彻底消失不见。

认命的去地里浇水,顶着炎炎烈日没多大会功夫她就觉得口干舌燥,浑身湿透了。

汗水顺着额头流到眼角嘀嗒掉入粟米地里,这就是庄稼汉每天必须经历的,真想快点秋收,忙乎完好让她赶紧休息,别再往这地里跑。

同样是种地,空间的地似乎浇一遍井水就不必再管了,且空间的温度适宜即使收粟米也不觉得遭罪。

上午浇完了一遍后,她们四个拖着疲惫的身体,依靠在大树下乘凉休息一会。

无力的望着火辣辣的天,心里不禁在想,为啥不能来场雨呢?这要是下了雨哪还用这么辛苦?

“大丫,你带着妹妹先回家去吧。”李桂香瞧着闺女又热又累的小模样心疼了。

张兰花此刻连回应都觉得没有力气,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她倒是想回家了,可她要是也回家,李桂香和万叶子就更累了。

万叶子给闺女擦了擦头上得汗,看闺女晒的黝黑通红的脸,心疼的直给打扇子。

“大丫,小米才出过刮痧,你带她先回家,地里的活你们干不了啥。”万叶子也让张兰花带着张小米走。

张兰花瞧着被晒的晕晕乎乎的小米,想了想起身拉着小米准备回家。

小米的确还太小,再继续在大太阳下这么晒肯定又要中暑。

小米回家喝了水就去东屋找元宝,她则是去了河边准备再捞几条鱼,今晚给大家伙打打牙祭。

叹气,她是真没想到古代管制的这么严格,连去个集市、县城都要里长带领或是有路引才行。

生在村子做农户在这个时代就是最下等的人,别说什么士农工商了,她觉得商人都比种地的农户日子过得好。

士农工商……哼,她想除了那个“士”是人上人,其余的都是贱命一条压根就不值钱。

抓了十几条鱼,这次她也学精明了,特别大的鱼不拿回张家,毕竟次次都拿最大的回去,次数多了张家人或许心里也会生疑的。

就算张家不多想,可她也不敢贸然的拿生命冒险了。

这个空间无论如何她一定要保护好,且她今年才九岁,如今已经不饿肚子了,虽然吃不到什么好的东西,但天长日久她会慢慢筹谋。

回家拿出三条鱼扔进加了水的木盆里,转身回屋也准备眯一觉。

最近实在太能睡了,时不时就感觉困倦。

这一觉她睡到下午,翻身发现李桂香就在旁边睡觉。

她没起身反,而是静静的观察着熟睡的李桂香。

这个瘦弱黝黑的女人,一身黑灰破布处处打着补丁,头发干枯毛燥。

这样的女人竟然是自己的母亲,从接受了自己穿越而来后,她也接受了这个母亲以及这家人。

李桂香待她还是不错的,就是母女俩没什么话聊,所以她对李桂香的感情一直都挺淡的,甚至对这个张家她也是淡淡的。

比陌生人熟悉,比熟人又多了几分信任……其他再也没有了。

或者可以说她对这个家并没有归属感,对这家人她打从心里也是防备的。

下晌万叶子要做饭,看见盆里的鱼高兴坏了,不用问也知道是兰花摸回来的。

收拾了鱼刚刚炖上,大门处张大顺哥俩就回来了。

新买的纸被一共三床,一家一床,之前剩的纸被子王婆子准备给每人改成一身衣服。

她好奇的上手摸了摸,这材质……似乎也没有那么硬,摸着也算软和,不过和现代的棉被比起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这么薄顶大天就是挡个寒风,哪能真保暖呢?

原本她只想着挨饿的事,如今却开始担忧真到了冬天该怎么办?

路有冻死骨……她没办法真实体会。

可如今看着这纸被,她心里突然生出不好的预感,或许到了冬日才是最难熬的。

可如今她没有钱,没办法去县里购买,这个冬天她只能和张家人一起扛过去。

想到冬天……幸好这个地界似乎离现代的东北应该很远。

她要抓紧寻找一些可以过冬的东西,例如芦苇草、柴火……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她大量的收集枯树枝、干草,竟然还难得发现了艾草。

这东西她之所以认识,那是因为在现代她是个艾灸迷,家里最不缺的就是艾灸条。艾草也时常在家里备着用来泡脚。

这东西太有用了,搓成绒用纸卷起来就是艾条,驱寒除湿通经络,甚至对肿瘤也是效果的,尤其是妇科病也有奇效。

就是点燃后味道太大了,不过她喜欢这个味道。

空间里的鸡仔倒没有像青菜苗长的那么快,不过喝了井水,小鸡仔倒是很健康。

鸡仔太小了,现在喂的鸡食不太适合它们,她时不时的拿小米泡着井水喂给它们。

除了她在忙碌,张家的人也在忙碌,哥俩除了地里浇水就是去山上砍柴。

十几日后连续下了几场雨,让村民们欣喜之余终于能在家好好休息一番。

夏末几场连绵不断的大雨后,终于迎来了入秋,闷热潮湿的空气一下就变得清爽舒服,虽然中午的日头还是那么足,可比起热死人蚊虫又多的夏天不要好太多。

庄稼人这时候也要盼到头了,再有一两个月便可以秋收了。

张家的鸡蛋存的差不多了,想着到了集市的日子,准备换些盐巴和白菘回来。

这次无论如何她都想要去一趟,前一天特意拿回张家三条大鱼,哄着全家人都挺高兴,趁机求张大顺带她去集市。

原本还想拒绝的两口子,看着闺女可怜兮兮的模样,再看看端着碗里的鱼肉,最后俩人互看一眼也就点了头同意了。

她雀跃的差点跳起来,太好了可以换点种子回来了。

空间里的青菜、小米、鱼可都是她置换的本钱。

第二日一家人早早的吃完饭,跟着村里队伍出发了。

她特意瞄了一眼队伍,江花和李香春没来。

这次去集市,有张大顺时不时的背着她走一会,她可轻松不少。

到了集市两口子先是从头逛到尾,看看都有什么置换的东西。

不少农户都带着鸡蛋出来置换,李桂香先换了一些盐巴和白崧种子,才带着剩下的鸡蛋找了个位置摆上,看看一会有没有人来换东西。

两口子席地而坐,她坐不住了,她又不是来这里看热闹的,她要换种子。

和两口子打了声招呼,不等俩人回答,她就背着背篓一溜烟的跑了。

刚刚看李桂香换盐巴,她大概也看明白了。

四个鸡蛋能换一两盐,李桂香换了五两盐。

这盐类似现代的大粒盐,甚至比大粒盐还要大、粗糙。

她没有鸡蛋……准备用小米多换些鸡蛋,哪怕不是换盐巴,她也想多换点鸡蛋自己吃。

想想胡瓜炒鸡蛋她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换盐在集市把头,是官府指定换盐的地方。

她大概看了一眼,基本都是用鸡蛋换取的,倒是没有瞧见有用粟米换的。

她也怕枪打出头鸟,这时的粮食多精贵。

尤其是村里的粮食大部分都用来缴纳赋税了,明目张胆用粮食换盐巴,怕不是嫌自己命太长。

她准备先去换些鸡蛋,跑了几个置换鸡蛋的,也了解个七七八八了。

一升粟米差不多1.2斤左右,县里卖一斤粟米是十五文一升,卖鸡蛋是一文三个。

换粟米要用米斗,去把头官府记录那可以借,但需要给三个鸡蛋才行,三个鸡蛋置换双方一人一半。

她先后换了一百多个鸡蛋,又用鸡蛋换了一斤盐,主要是多了官府不给换。

之后她又用鱼去换了种子,这次她倒是也换了白菘,只是不知道空间温暖如春适不适合种植白菘。

她从头转到尾没发现有石磨可以换,换汤不换药的还是那些个东西。

上次来没有东西换猪肉,这次她可是换了五斤肥肉和五斤五花肉。

她倒是想多换一些了,可排队换的人太多了,轮到她也就将将一样能换五斤,这还是对方看她小多换了一些。

剩下就是换些种子和鸡蛋了, 想想空间里就一个罐,应该再多换两个备用,还有箩筐也换了几个。

一趟下来光是鸡蛋差不多就有一百五十个,看着数量是多,可比起这长长的集市,她换的这点鸡蛋真不算什么。

回了家她一定要蒸个鸡蛋糕,可惜没有铁锅,不然她还想炒个鸡蛋吃呢。

不过她已经很知足了,在这样的村子里,自己能偷偷吃上鸡蛋糕那已经是人上人的生活了。

等她回到张大顺两口子身边时,李桂香篮子里剩的鸡蛋都换没了。

见她回来了气的上去照着她后背就来了一下“死哪去了?你阿翁找你半天嘞!”

拍这一下李桂香也没用全力,她就知道李桂香也就是叨叨两句,所以抱着李桂香的腰嘿嘿傻笑。

李桂香见闺女这个死出,又拍了她一下气哼哼的道“再敢瞎跑让你阿翁打折你腿嘞!”

她连忙摇头“再不走了阿母。”

等着临近中午集市也该散了,各村里长带着自己村里的人离开集市往村里赶。

回去的这一路她心里可高兴坏了,心心念念赶紧到家好吃鸡蛋。

回去的路上,趴在张大顺汗湿透的后背,他身上的汗和一种常年不洗澡的臭味,竟也没嫌弃还睡着了。

这是她睡的最安稳的、最美的一觉,梦里她一直在吃鸡蛋……辣鸡蛋、鸡蛋糕、煮鸡蛋、茶叶蛋、咸鸡蛋……

什么时候到家的她不知道,醒的时候已经是可以吃下晌饭了。

昨天的鱼还剩了不少,今晚又吃的鱼。

她草草的吃了两口,就把剩下的都给了李桂香说是不饿。

怎么说呢,这个年代吃食上你可千万别客气,包括跟亲妈。

李桂香直接端着她的碗,把里面大半的鱼扒拉给了张大顺。

她借着去茅厕,忍着难耐的气味进了空间。

鸡蛋、鸡蛋……她满脑子都是鸡蛋,点燃枯树枝架上瓦罐添上水,一股脑扔了十五个鸡蛋进瓦罐。

一瞬不瞬盯着瓦罐里的鸡蛋,太慢了、真的是太慢了……

看着瓦罐里小火咕咚咕咚,她怎么都觉得慢。

没有表不知道煮了多久,看着鸡蛋壳破了,她心急的拿着草垫着瓦罐把手,赶紧给瓦罐端了下来。

太烫拿不出来,她又舍不得再用井水冲一遍。

只能用碗舀出来几个鸡蛋,小嘴不停的给鸡蛋吹气降温。

直到她可以下手抓起一个鸡蛋,烫的她来回倒手也舍不得扔下。

蛋皮剥了一半,哪怕烫也吹着气,烫的龇牙咧嘴咬了一大口,里面还是溏心的呢。

这种溏心的她还是第一次吃真香啊……满足的眯着眼睛,享受着口腔里鸡蛋的香气。

囫囵吞枣得连续吃了四个,才慢下速度开始细嚼慢咽。

一边吃着,一边将瓦罐里的鸡蛋都舀出来,将瓦罐重新坐在火上,又往里扔了二十个鸡蛋。

她起身单手拿着鸡蛋,边吃边有了闲情逸致转悠。

此刻看着空间怎么看怎么顺眼,再次来到大门口,试着推了一下大门还是推不开。

真不知道大门外是什么样的?难道这个空间就只是这么一个院子?

最后一口鸡蛋吃没了?她才摸着小肚子心满意足的出了空间。

原本的好心情霎时没有,捏着鼻子往外跑,胃里的鸡蛋差点没吐出来。

这之后她每天都吃一个鸡蛋,有了井水、鸡蛋、浓稠的小米粥滋养下,她好像长肉了,看着不像之前瘦的那么吓人了。

可张家缺营养的人家太多了,各个看着都不单是营养不良,一个个瘦的看着就吓人。

这一个月时不时有点鱼吃,倒是比之前看着精神了点,可这杯水车薪的鱼肉还是不够的。

她也很想靠着空间发家致富,也想让张家人吃饱穿暖,可这是古代啊,封建制度的朝代。

她不敢贸然去赌运气,一旦运气不好那就有可能要了她的命。

要是她现在十六七就好了,起码明面上抓个鱼去集市或是县里卖卖,换点东西回来也能让张家人好过。

归根结底就是现在年纪太小,但凡年纪再大一些,她虽不敢让张家的日子多富有,但吃饱她还是能做到的。

再等等,万事不急于一时三刻。

时间飞快,一转眼秋收的时间到了。

村里开始忙碌起来,里长带着村里人天天在地里忙碌。

秋收是大日子,也是最累的日子,孩子们负责去采芦苇草,家里的老人负责扎人形芦苇草,她很好奇这是做什么用的,张老汉说准备秋收结束祭祀用。

原本稀汤寡水的汤水,这几日都增加了不少粟米。

她在空间也试过收粟米时间久了那种腰疼,但采芦苇草也不轻松,一片发黄的芦苇地几天之内就被村子里的孩子采了大半。

每天她还要摸两条鱼回来,鱼虽然不大,这也给张老汉高兴的直夸她是个福娃。

正是需要体力的时候,下晌饭能吃上满满一碗鱼肉野菜汤,对于张大顺张大安两家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秋收忙了十几天后开始了脱壳,里长开谷仓门,粟米分批次进入,用木头锹扬起落下来分离粟米上的壳和灰尘。

这脱壳是全村一起干,三老在秋收一旬后要求各村来县里缴纳赋税。

所以粟米去壳是大事,要集结村子所有人一起干,这样才不耽误去县里缴赋税。

里长在秋收之前带了几个人去县里领粮袋子,这袋子都由县衙提供。

这回她也明白了为什么里长家会有骡车了,村里的粟米装袋码放整齐的放骡车上。

剩下装不下的就放独轮车上,骡车在前独轮车在后。

里长敲了一声锣,浩浩荡荡的带着队伍向村外走。

一时间村子安静无声,村里大部分人都去了县里,一瞬间成了空村。

老张家只剩她们两老三小,她和小米背着筐按着张老汉的嘱咐去捡柴火。

最近天天捡柴火仓房都堆了一半了,可就是这些张老汉都觉得太少,就等着地里的事忙完了两个儿子带着息妇上山去拾掇柴火。

她穿的是麻料制作的短袖,这衣服原本也不是新的,是李桂香破旧的一套衣服改的,各种新旧补丁占满了整件衣服。

最近早晚的确凉了,到了后半夜,她时常会被窗子缝隙钻进的凉风,吹得睡不踏实。

粮食交完了,村里人回来的时候各个喜气洋洋,按着规矩三天后就是秋祭了。

所以回来的时候,酒肉、猪、牛、羊、鸡、鸭、鱼、都已经买回来了。

三天的时间村里人除了休息,也开始准备祭祀的东西,宰牛、杀猪,烀肉、扎好的人形芦苇,被村民们摆放在社场。

长长的案桌摆放了各种糕点、酒水、水果、猪头、牛头、鸡、鸭、鱼、五谷……

三天后的早上,锣声震天响,平时跟哑巴似的村子,突然人声鼎沸一声声“祭社、祭社”……

连张家也如此,给她吓一跳。

昨夜张家人都好生洗漱了一番,锣声一向响张老汉往外走率先喊出“祭社……”

张大顺、张大安跟在阿翁后面一起大声喊着“祭社……”

家家户户高喊“祭社……”陆陆续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路高喊着往社场而去,一时间村子喊声震天。

她跟在队伍后面,黑压压一片啥也看不见,队伍停止后不久,隐约看着前方社场除了长长的供桌,就是里长背对人群面向前方空旷之地。

人群乱哄哄的,可没一会大家就自发的安静下来。

里长在前方燃香,开始念祭文

“维文帝十二年,八月十五,王秋

上水村里正孟正风带领众人谨以刚鬣牲醴之仪,致祭于天地之灵前曰:“嗟呼,天地者,万物之本也。生我养我,恩德无量。顾我护我,威灵无穷。

惟愿天地之灵,垂听我等之诚,赐我等以福佑,保我等以安宁。

洪维土神,德泽无疆,神之伟绩,玉竹难详。世代永祭,念念不忘。

兹逢佳节,虔备微仪,荐以馨香。伏祈土神,来格来享,伏惟尚飨。

驱除邪祟,四周安康。镇山护水,上水永旺,保吾族人,千秋兴旺,万寿无疆。

拜……”

村里男女老少动作整齐划一跪地磕头。

“点火……”

此时有人起身将隔着案桌有些远的人形芦苇点着,火势一触即发,全村人此刻都站起来欢呼、围着火堆转圈,嘴里念念有词“风调雨顺、风调雨顺……”

“熬粥……”孟里长一声令下,几个人开始架锅生火,金灿灿的粟米扔进瓦缸里,几桶水倒入没一会就冒出水蒸气。

里长又开始吩咐给村民分六畜,糕点每家一块,酒水管够……

这阵仗比现代的过年都热闹……她还是第一次见秋社,没想到这么热闹。

她也是第一次见上水村的人笑容这么……明媚。

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块猪肉和牛肉,鸡鸭鱼切吧切吧扔进了煮粥的瓦缸里。

一人高的瓦缸熬煮的粟米粥,每家能分上一小碗,不为吃饱只为祈福,秋社这一日肚子不能空,不然明年一年没吃食。

她头一次见村里人也会笑会闹,还会喝酒比赛,相扑、奇形怪状的舞姿看的人捧腹大笑。

这一天闹到晚上月亮高高升起都没结束,社场火光照耀亮半边天空,人们围着火堆喝酒、跳舞好不热闹……

秋社结束后村民们也都闲了下来,上山拾柴、规整菜园子重新撒种白菘种。

张大顺哥俩白天拾柴,下午也开始了摸鱼的活。

王婆子想晒点鱼干冬天能多口嚼头,张大安说摸鱼他哥俩比不上大丫,摸鱼要带着她去。

这倒是不算为难,徒手抓鱼……让他们见识见识!

她不能让他们知道空间,也不能食物共享,但她时不时多抓一些鱼,张家自己吃补养身体,或是晒成鱼干留着冬天多口吃食,或者能赶上集市的时候去换点物资回来,这对张家来说都是好事。

接连几场秋雨印证了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陡然下降,张大安两口子和张大顺两口子,交叉去集市换盐巴回来。

因着最近时不时能捞到大鱼,哥俩去集市也换了两条肉回来。

加上秋社分的肉,王婆子都用盐抹上做腌肉,这肉留着过年那天吃。

菜地收的菜大部分都晒成菜干,张大顺哥俩摸的鱼因为小,都被王婆子晒干了。

张老汉忍不住感叹“今年能熬过去嘞……”

王婆子欣喜的点头“是嘞,今年咱家的嚼头可多了不少嘞!”

年年冬天又饿又冷,那日子能挺过来都是老天爷保佑嘞。

今年嚼头多了能好好猫个冬,这是张家所有人的想法。

仓房里的柴堆的老高,鱼干晒了几十条,干菜也存了不少。

王婆子算计着今年剩的粮省着吃能坚持到明年开春,有了这些鱼、干菜那就能坚持到来年夏天嘞!

王婆子眉开眼笑,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嘞!

转眼秋去冬来,她也感受到了这边的冬天虽冷,可比起大北方温暖多了。

王婆子重新改的纸衣服大家伙都穿上了,东西屋都是炕,要是两个屋子都生火怪浪费的。

所以到了冬天一大家子就都要挤在东屋,东屋的大炕挤挤巴巴的倒也能躺下这些人。

张老汉和两儿子躺炕稍,三个孩子躺炕头,王婆子和俩儿媳妇睡中间。

黄泥茅草屋能有多保暖?破旧的窗户呼呼透风,屋里又暗又冷,也就是炕上有这么点温度。

这炕上铺的是草垫子,烫人真不至于就是温乎乎。

一屋子人倒是有热乎气,穿着纸衣服盖着纸被子,再有个热炕,确实没那么遭罪,就是冻脚因为没有袜子,不过只要不出屋还能忍耐。

生平第一次穿纸衣服心里总感觉怪别扭的,现代只有过世的人家里会给烧纸衣服。

她贴着黄泥墙缩在一个角落,不习惯这么多人挤在一个屋里一张炕上,这让她有些紧张害怕。

张老汉和张大顺哥俩轮流玩石子棋,这也是猫冬在家没意思,算的上的一种娱乐了。

王婆子和两个儿媳妇难得唠唠村里八卦,也不过就是谁家又多生了几个娃,谁家媳妇和婆婆龃龉,又过去哪个寡妇门前是非多。

灶房得柴火轮流去看着,当然用不上她和张小米。

平时她很少和元宝接触,这孩子天天被王婆子抱着、哄着,和她也不怎么亲近。

有时她实在待不住,也会下地趿拉上夏天的破草鞋在屋里转转,趁他们不注意就蹲在灶房,从空间拿出柴火往里添。

她不是一个能待的住的人,让她就这么天天在炕上待到开春,那不是开国际玩笑么?

这一冬下了两三场雪都不大,寒风拍打着破门,簌簌声响回荡着整个东屋。

西屋不能进人了,窗户上已经结冰了。

这是她穿越这个时代经历的第一个冬天,比起饥饿……冬天更遭罪。

尤其上厕所,冬天院里的旱厕没味道了,可穿越破草鞋冻脚。

她每次借着上旱厕躲回空间,温暖的温度瞬间席卷全身,就像套上了保暖衣。

幸好她有空间可以时不时进来保暖,而且还能吃个鸡蛋喝碗浓稠的米粥。

小鸡仔长大了一些,撒的新菜种正在茁壮成长。

一个冬天她又收获了不少青菜和粟米,眼瞅着就要过年了。

可村里压根就不像要过年的样子,张家只腌制了点咸肉。

或许过年这样的仪式感,对于朝不保夕的村民来说是奢侈的。

新年那一日张家做了难得的咸肉炖干菜,鱼干炖白崧。

咋说呢……味道实属难吃,但张家人吃的头不抬眼不睁,今年过年难得吃上一顿肉和鱼,谁不吃谁是傻子。

她就是有点傻……咸肉炖干菜,白菘炖鱼干,那真是一点味都没有,怎么能称之为咸肉呢?

她吃的很少剩下的都给了李桂香,空间里有肉,虽然没法炒着吃,但她把肥瘦的五花肉洗干净加了盐烀了很久。

然后切成片就这么干吃,虽然腥臊可比起张家做的咸肉炖干菜可好吃太多了。

熬过了冬天就等着地里开化,村里人就要继续翻地等着暖和了好撒种。

她也等着集市开了,张家人去集市她要跟着去一趟。

空间里的鸡又大了不少,相信离下蛋不远了,她要多换一些箩筐和种子。

听说县里有卖酱油与大酱的,可惜她去不了,不然真可以卖些空间的青菜、粟米,好换一些回来吃。

村里人开始忙着翻地了,天还是冷的,穿着草鞋没一会脚就冻透了,所以村里人也不会干的太久,每天都是中午来干一会就回家了。

幸好现在山里也没啥,她和张小米也不用穿着草鞋去爬山。

开了春天终于暖和了,听说集市也开了,村里人一冬除了自己吃的蛋,近期存的已经不少了。

里长带着村人去赶集,听说三月还有一场春社,祭祀还要进行。

听王婆子说每年三月的春社就没有六畜了,简单的只有一个猪头和五谷糕点。

她再一次被无情的留下,张大顺怎么也不同意她去。

不去就不去吧,空间里还有鸡蛋和咸盐,就是忧愁粟米存放的地方。

竹子楼虽然保鲜,可粟米去了壳颗粒那么小,放在铺着草和叶子的地上,好多小米粒还是往竹子缝隙里掉,这可给她愁够呛。

拿什么存放粟米是个愁人的事,就算去了集市也买不到粮袋子,空间里还有她换回来的箩筐,底部铺了叶子装小米倒也挺好,可以她的箩筐太少根本不够用的。

单手杵着下巴,盘腿坐在竹子楼前,出神的望着大门两侧土地。

撅着嘴,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装小米。

突然细微的声音响起,打断她的神游太虚。

她站起身莫名其妙的四处寻找刚刚声音的来源,可走动之下似乎又听不见声音。

她返回竹子楼前站稳,侧耳仔细又听了听……是水声!

的确有声音,她蹙眉不解的寻找来源,虽然这水声很小,不仔细听压根听不到,但她确定绝对有水声。

她侧耳仔细倾听,身子随着声音前进,脚步放的很轻很慢。

离大门越近似乎声音能更清晰一点,但不仔细听还是很难发现。

当她的脸都贴近大门,一侧耳朵也紧贴大门……细微的水声若有若无从门外传来。

像……下雨的声音?可因为声音太小,她听得并不确定。

侧耳倾听了好一会,她最终确定,大门外绝对是下雨的声音,是那种小雨的声音。

奇怪?门外竟然有雨声,她再次试着推门还是打不开。

皱着小脸环抱臂膀,蹙眉思考这门外到底是什么情况?

为什么会有雨声呢?这门为什么打不开呢?

叹气,这门从她进入这空间就一直打不开,她以为这空间只是竹子楼和这几亩地呢。

看来这院子外应该还有什么东西,可惜这门打不开她也没法一探究竟,要是这门能自动打开就好了……

“吱嘎……”

木质大门突然发出细微声响,紧接着大门缓缓打开……

她惊的倒退一步,目瞪口呆看着大门缓缓自动打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