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梦境互联 > 第14章 宇宙拥有意识?星系网络与人类大脑惊人相似

在意大利伯伦加大学工作的科学家弗兰克·瓦萨尔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酒吧遇到了他的老朋友神经外科医生阿尔伯特·费特,两人聊起各自的研究领域,瓦萨尔研究宇宙结构,费特研究大脑神经网络。于是,一个有趣的想法浮现:为什么不尝试将宇宙和大脑的结构进行比较呢?

瓦萨尔接受了这一挑战,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他比较了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和宇宙中星系之间的复杂物质网络,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令人惊讶。尽管大脑和宇宙在规模上相差了约二十七个数量级,但它们的结构模式竟然十分相似。这种发现激发了一些科学家的大胆假设:宇宙本身是否可能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从某种角度来看,“大脑是一个三磅重的宇宙”,这句话似乎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事实。

科学家们注意到,研究科学界已知的两个最复杂、最迷人的结构——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和宇宙中的星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让人震惊。瓦萨尔检查了每个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及其之间的连接活动,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种结构的体积相差极大,但它们的模式却极其相似。对一些科学家来说,这种相似性不容忽视,有些人甚至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宇宙或许具有某种意识。

你是否会同意这样一种观点:你所坐的椅子由微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可能具备某种原始的精神存在;或者周围的盆栽和四面墙也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思维。如果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无生命舞台,而我们作为灵魂的主角在其中演绎,而是世界本身也具备知觉,这是否可能呢?这就是所谓的泛心论,即认为万物皆有心灵或类心灵的特质。

泛心论的概念已有数百年历史,意大利哲学家弗朗西斯·巴特里松在十六世纪末创造了这个术语,但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泰勒斯就认为万物有生命,而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

由于经验科学无法解释物质如何产生意识体验,最近神经学、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泛心论的兴趣。对于一些人来说,泛心论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意识是现实的基本部分,所有物质包括粒子都具有某种基本的意识形式。这个理论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人类意识的起源,因为大脑是由这些意识基本单元组成的。

亚原子粒子形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细胞、器官,最终形成生物体,这些层次反映了量子场中逐渐复杂的连接模式。所有的结构都起源于这些量子场,这意味着我们认为的物质实际上是量子场内复杂模式和关系的体现。事实上,研究人员亨利·斯塔宾在1999年断言,意识可能是大脑功能的主导力量,大脑由这些量子场构成,原子和分子不过是量子场中某些特定排列的存在形式,这也意味着物质只是量子场中更为复杂的模式和关系的表现。

只是因为两种事物的表面相似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同的功能。例如,一个有生命的大脑和一个死亡的大脑在结构上相同。然而宇宙的庞大尺度使得任何信息交流都变得极其缓慢。

哲学家菲利普·哥特克在其着作《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中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粒子可被视为量子场的表现形式,而这些量子场可能是意识的基本单位。哥特克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宇宙能够思考或反映自身,但他好奇这种基本的心智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宇宙的演化。这一切目前都超出了科学验证的范围,泛心论的兴起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或许更多地影响了社会观念而非宇宙本身。

随着人类理解的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发生了深刻转变。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隐喻反映了当时的科学范式。在工业革命时期,宇宙被视为一台机器;在数字革命时期,大脑被比作计算机;如今我们身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主导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了: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我们逐渐转向更有机的视角来理解宇宙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我们的大脑由大约一千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形成了超过一百万亿个连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情绪。但神经元仅占大脑质量的约百分之二十五,其余百分之七十五是水。

巧合的是,可观测宇宙中也被认为包含了约一千亿个星系,宇宙中的引力作用与加速膨胀之间的微妙平衡形成了一个由细丝构成的宇宙网。这个网由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组成,星系聚集在这些细丝的交叉处,彼此之间留有空间,这个宇宙网的结构惊人地类似于神经元网络。科学家估计宇宙中仅有约百分之二十五的物质是可见的,其余百分之七十五是暗物质。尽管这些系统的物理相互作用截然不同,但通过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观测,宇宙网和神经网络的形态相似度引人注目。

瓦萨尔和费特在《物理学前沿》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尽管存在这些显着的相似之处,科学家们希望对这两个系统进行更详细的比较。他们运用了功率谱分析,这是一种来自天体物理学的技术,用于研究星系的大尺度分布。他们测量了星系的分布模拟和大脑皮层半球部分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微小波动,研究显示,从一微米到零点一毫米尺度上的大脑神经网络中的波动分布与宇宙网中物质分布的演化过程相似,虽然宇宙网的尺度范围从五百万到五亿光年不等。

瓦萨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研究还比较了其他复杂系统,如树木、桥梁、云层和湍流的功率谱,但没有一个系统像神经元网络和宇宙网那样相似。然而功率谱无法完全揭示系统的复杂性,为了进一步理解,科学家们分析了这两个系统的网络,比较了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数及其聚集模式。令人惊叹的是,宇宙网和神经网络的相似性更为明显,而这种相似性只有在特定尺度上对每个系统进行比较时才会显现,这对于将无限的宇宙与有限的大脑进行对比至关重要。

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则,若仔细观察,相似性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可以将这一比喻想象为在无限的平面上画一个圆,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区域——内部和外部,一个代表意识,另一个代表其他一切。如果你认为内部是意识,那么你可能是西方思想家,圆代表主体,平面代表个体,圆是小而有限的,而平面是大而无限的;相反,如果你认为外部是意识,你可能是东方思想家,圆是个体,平面是主体,世界小而有限,而意识则大而无限。

在意识和宇宙的宏大连接中,东西方思想对意识的理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隐喻。在西方哲学视角中,意识如同细胞膜,外界的视物穿过它进入意识得以被理解,而那些尚未进入的物体则等待被发现。这种观点假设意识是大脑的产物,意味着我们是宇宙试图理解自身的一部分,就如同宇宙通过意识向我们揭示其秘密一般。

而在东方哲学的隐喻中,意识更像是一座城市周围的城墙,这座城中暗藏着我们无法彻底了解的世界,意识在城墙之外徘徊试图进入其中。外部的观察者只能通过隐约的见证来推测城市内部的样貌,使用类似的概念来形容它,比如高楼大厦、深坑、古迹或是河流山脉的结合,城门永远紧闭,只留下溜出来的目击者提供描述。这些不同的隐喻体现了东西方哲学对意识的不同诠释,西方哲学偏向探求内部的主观世界,而东方哲学则偏向对外的宏大意识,认为整个世界皆为意识所包容。

在科学视角下,意识作为大脑的产物从物理学到神经科学的案例中得到支持,我们或许是宇宙尝试理解自身的一部分。若如此,我们如同细胞膜成为宇宙在自身内发现自我的媒介。然而哲学家们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意识不仅是对宇宙的探索,同时也在拼凑我们认为的宇宙。

对于许多有科学背景的人而言,科学提供的答案是真理,而将科学视为主观观点的想法往往难以理解。大部分人可能认同科学结论并拒绝科学的观点为反制,但哲学家们认为这其中的科学真理带有一定的偏见,甚至认为有些科学观念本身可能是有偏见的。

在现实系统中,我们可以辨识某些现象的存在,但无法完全证明或理解它们,意识便是一个例子。尽管我们承认有意识的存在,但对其严谨的定义和证实始终充满挑战。

在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冯诺伊曼诠释和量子引力研究中的相似假设中,观察者对物理现实的觉察会迫使宇宙更新其波函数。根据多世界解释的提出者a feliter的观点,唯一真实的波函数即是宇宙波函数,因为当一个电子从所有引力、电磁和纠缠效应中隔离出来时,被其构建的波函数如同独立宇宙的缩影,因此最接近现实的波函数便是宇宙波函数。

每当我们观察物质世界中的某个事物时,都会引发宇宙更新其波函数,这被称为波函数坍缩,旧的波函数终结,新的波函数被更新。这种更新源于量子力学无法预测受自由意志和思想驱动的行为。举例来说,当我们想到一个苹果或橙子时,我们的大脑产生独特的电磁信号,这些信号在宇宙中引起粒子变化,由于宇宙波函数未预见我们的思维活动,它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调整。

这一现象表明有意识的个体及其选择在相互关联的网络中起作用,影响他人及宇宙中意识的整体状态,相互关联性唤起了人们对宇宙的敬畏和惊叹之情,这表明我们都是比个人生活或集体经验更宏大、更复杂的事物的一部分。

就在你观察某物之前,更新后的波函数聚焦于与你所观察事物相关的概率。例如,如果你观察一个粒子撞击探测器的位置并预期它会撞击某个点,新的波函数就会集中于该预期区域内所有可能的位置,而该区域外的概率为零。在观察之后,随着波函数的演化,概率分布会变化,直到下一次测量。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中被称为测量问题,它一直是物理学家争论的话题。

关于意识在量子力学中是否起作用,不同观点和相关实验表明意识可能在宇宙的运作中发挥根本性作用。许多物理学家包括提出黑洞概念的约翰·惠勒都认为量子力学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息而非物质构成的宇宙中,这一观点源于他将逻辑和信息作为物理理论基础的理念。我们甚至可以将宇宙描述为与人类思维相互作用的整体。

因此,如果我们认为现实是由信息构成的,那么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信息越来越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物理量,格雷格里·贝特森将其描述为“产生差异的差异”,与质量和能量不同,信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也不依赖于其他概念。

数字哲学的先驱爱德华·弗雷德金提出,若要探究某物的构成,唯一无需借助其他事物来回答的问题就是信息本身。信息常以基本单位比特来描述,一个比特代表一种状态,例如空或满,对应零或一。在计算机中,这些比特经过算法处理后形成信息,因此信息是通过符号如代码或语言传递的意义。例如零和一的特定排列可以构成c 等编程语言中的指令,特别是字母组合成的词、句子和段落也表达了意义。简而言之,信息是通过符号传递的意义。

那么意义究竟是什么?意义没有确切的定义,因为它与意识密切相关,而意识的定义也很难明确。然而我们知道意识的存在并可观察到其作用。例如,你的意识正在理解这段文字并在思考其内涵,如果有一千人观看此内容,每个人的解读都会略有不同,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视角。

意识的一个功能便是赋予世界意义,我们可以将世界视为符号系统,通过比较事物来理解其相似之处和组合方式,从而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因此,信息或意义是由这些相似元素间的关系所产生。或许量子论中的观点“万物皆为信息”是正确的,信息可能就是通过符号传达的意义,它需要意识来解读。你从这些文字中获取的意义不是屏幕上的像素,而是你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在脑海中转化的产物,而每个人的解读都独一无二。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宇宙中,那么宇宙可能需要有意识的存在来承担或实现物理世界中复杂的数学意义。继续说,牛顿经典力学描述的物质观被认为是一种错觉,物质不再是生命的基础,而是参与各种演化过程的连续体的一部分,与量子场相连接。

由于宇宙中的一切最终都源于量子事件,人们认为宇宙是由更宏大的意识场所支配的,为新的理论和实验奠定了基础。通过对量子思维和量子现实的探索,理解意识可能需要研究更高层次的状态,帮助我们将思想、心灵和情感连接到宇宙存在的深奥和奇迹中,从而领略生命和宇宙领域中的深刻现实与壮丽。

意识构成了新理论和实验的基础,量子思维的研究推动了这一探索。生命体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化学反应器,而是作为能量网络的一部分存在,它将我们从独立的细胞引向宇宙的统一结构。因此,我们的意识不仅仅属于自身,而是嵌入在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网络中,连接着无穷的能量与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