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14章 曲阜圣人孔子

世界名人史 第14章 曲阜圣人孔子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在鲁国曲阜的一个小村庄,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孔子呱呱坠地。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虽家境渐趋贫寒,但自幼便对礼仪之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

家中每逢祭祀,小小的孔子总会跟在大人身后,全神贯注地观察每一个仪式细节,模仿着他们的动作神态,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进行一场无比神圣的修行。

时光悠悠,孔子渐渐长大,听闻东周的老子博古通今、深悟道德哲理,便毅然踏上求学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老子。老子白发苍苍,眼神深邃而睿智,他侃侃而谈天地之道、阴阳变幻以及周礼的精髓要义。

孔子端坐得笔直,时而托着下巴思考,时而眨巴着眼睛发问:“先生,周礼在这乱糟糟的世道里,就像那快要熄灭的蜡烛,不过我想用它来恢复礼制、振兴国家,这样可以不?”

老子晃了晃脑袋,嘟囔道:“这世道啊,礼都崩坏啦,乐也坏掉啦,没办法,这是大势所趋啊!你想力挽狂澜,太难啦!而且啊,天地可没什么仁慈的,把万物都当成草狗一样,你就顺着自然吧,别太强求了!”

孔子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先生您说的话,就像给我浇了一桶清醒的水一样,不过我心里还是不服气,还是想试试看,为老百姓们谋点福利。”

此次问礼之行,犹如在他心中开启了一扇通往更高智慧境界的大门,使他对周礼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形式,而是深入到其蕴含的道德哲学层面,为他日后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深厚根基。

二十余岁的孔子,心怀壮志,开始密切关注天下局势,渴望踏入仕途,以己之力匡扶乱世。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到访鲁国,孔子有幸得蒙召见。在庄严肃穆的殿堂之中,面对齐景公关于秦穆公称霸的问询,孔子毫无惧色,他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其言辞之恳切、观点之独到,令齐景公不禁对这位年轻才俊刮目相看。

齐景公忍不住赞叹:“君之才华,实令寡人惊叹,仿若一颗新星,将耀于这乱世之空。”

孔子谦逊地回应:“君上谬赞,臣不过略通经史,只望能为天下太平尽绵薄之力。”

几年后,鲁国陷入内乱,孔子无奈之下前往齐国避难。齐景公对他极为赏识,甚至有意封赐尼溪一带的肥沃田地。

然而,大夫晏婴却提出异议,他目光如炬,直言孔子的学说过于理想化,与齐国当下的国情和政治需求难以契合。在晏婴的强烈反对下,孔子的封田之望化为泡影。

孔子心中失落,前去拜会晏婴,问道:“晏大夫,吾之学说,旨在兴国安民,何错之有?”

晏婴拱手道:“君之学,重礼义,然齐地风俗迥异,且君欲以礼束君民,于齐之强主集权,实不相宜。”

孔子思索后,说道:“大夫之言,虽逆耳,然吾亦当深思,谢过。”

但孔子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鲁定公九年,命运终于向他露出了一丝曙光,他被任命为中都宰。

上任伊始,孔子便深入市井街巷,亲自考察百姓生活。他看到市场秩序混乱,便颁布严明的政令加以规范,对不法商人说道:“商贾之道,应以诚信为本,岂可欺诈百姓,坏我民风。”

目睹农田荒芜,他鼓励百姓辛勤劳作,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还亲自下地示范:“如此耕种,可保地力不衰,庄稼丰茂。”

察觉到民风民俗的散漫,便大力倡导礼仪教化,召集民众演讲:“礼者,乃人伦之纲常,遵礼而行,家齐国治。”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仅一年时间,中都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景象重现街头巷尾。

孔子也因卓越的政绩而声名远扬,不久后便升任小司空,继而又被提拔为大司寇,摄行相职,一时之间,权倾鲁国朝野。

在齐鲁夹谷之会这一重要外交场合上,孔子更是尽显其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卓越的外交才能。会盟之地气氛凝重,齐国暗藏祸心,妄图以武力威慑和不合礼仪的乐舞表演羞辱鲁国。

孔子面沉似水,却心如明镜,他敏锐地洞察到齐国的阴谋诡计。当齐国的乐师和武士们嚣张登场时,孔子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他依据周礼,义正辞严地斥责齐国的无礼行径:“齐君,此乃会盟之地,当遵周礼,尔等此举,是为无礼,莫要欺我鲁国无人!”言辞犀利如剑,令齐国君臣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齐国大夫黎弥不甘心,又上前挑衅:“鲁君,今日之会,当有乐舞助兴,吾国乐师技艺精湛,且有勇士献艺,君等可敢观赏?”

孔子不慌不忙,回道:“乐舞之美,在于合礼。若有违礼之举,便是亵渎。”随后,他巧妙安排鲁国的武士应对,既化解了危机,又彰显了鲁国的威严,鲁国也因此在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孔子之名更是威震诸侯。

然而,孔子的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与坎坷。他为了削弱贵族势力,推行“堕三都”的宏伟计划,试图强化鲁国国君的统治权威。这一举措直接触动了三桓等贵族集团的核心利益,他们心怀不满,暗中勾结,极力抵制孔子的改革。在重重阻力之下,“堕三都”计划最终功败垂成。

祸不单行,此时齐国又使出美人计,送来一群美女乐师,鲁国君臣瞬间被迷惑,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大事置之不理。

孔子心急如焚,多次直言进谏,鲁君却不耐烦地回应:“夫子,莫要再提,寡人之乐,夫子岂会懂。”孔子见鲁君如此,深知自己在鲁国的政治理想已难以实现,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鲁国,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孔子带着弟子们首先来到卫国。卫灵公对他颇为敬重,时常召他入宫探讨国政大事,然而却始终未曾授予他实质性的官职。

孔子虽心怀壮志,却只能空有一腔抱负,难以在卫国施展拳脚。在卫国期间,他们还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误会与围困。

孔子因与卫国的乱臣阳虎容貌有几分相似,在匡城被匡人误认作仇人,匡人一拥而上,将他们死死围堵在城中长达五日之久。城中粮食逐渐短缺,人心惶惶,恐惧的阴霾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但孔子却镇定自若,他席地而坐,轻抚琴弦,悠扬的琴音在城中回荡,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安抚弟子们内心的不安与惶恐。

颜回在一旁静静聆听,待孔子曲罢,颜回满怀敬意地说道:“夫子之音,平和中正,恰似那巍峨高山,虽处困境而不乱,弟子深受教诲,定当坚守信念,追随夫子,不离不弃。”

孔子看着颜回,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许,微微点头说道:“回啊,困境之中,方显君子之德,唯有坚守本心,方能在这乱世中寻得正道。”

好不容易从匡城惊险脱身,他们又在蒲地遭遇叛乱被困。孔子临危不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崇高威望,与叛军展开周旋。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叛军阐述大义:“诸君叛乱,受苦者乃百姓。吾知诸君或有苦衷,但以暴易暴,绝非良策。”

叛军首领沉思后问道:“夫子,若依您之见,当如何?”

孔子缓缓道:“当以仁德感化君上,使政通人和。”最终成功说服叛军放行,得以平安离开蒲地。

此后,他们辗转来到陈国,在此停留了三年时光。孔子在陈国积极讲学授徒,传播自己的学说与理念。

一日,子路满脸怒容地跑来,向孔子抱怨道:“夫子,为何我们的学说在此地推行如此艰难?众人对我们的理念或置若罔闻,或嗤之以鼻,弟子实在不解。”

孔子看着子路焦急的模样,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子路啊,仁道之行,恰似那漫漫长路,本就非一蹴而就之事。需我们持之以恒,以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众人,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方能渐渐深入人心。”

子路听后,若有所思,心中的急躁之气渐渐消散,默默退下,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

行至陈、蔡交界处,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四周突然被楚兵围堵得水泄不通,楚兵断绝了他们的粮食供应,企图以此逼迫他们屈服。

七日的漫长时光里,弟子们饿得面黄肌瘦,身体虚弱不堪,有的弟子甚至开始动摇心中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恐惧。

但孔子却泰然自若,他席地而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谈经论道,回顾往昔的理想与追求,用坚定的信念为弟子们驱散心中的阴霾。他目光坚定地看着弟子们,语重心长地说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困境乃是对我们信念的磨砺,唯有坚守,方能彰显君子之风范。”

子贡眉头紧锁,满脸疑惑地问道:“夫子,如今困厄至此,我们的学说还有何意义?难道真的能改变这乱世吗?”

孔子神色庄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子贡,说道:“子贡啊,吾道虽艰,然其关乎天下之大义,犹如那璀璨星辰,虽在暗夜中闪烁微弱之光,却能为迷失之人指引方向。若能传之后世,必能使天下归仁,重归正道与秩序。”

在这绝境之中,孔子的思想如同一束明亮而温暖的光,照亮了弟子们心中的迷茫,让他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仁”与“礼”的真谛,也更加坚定了追随孔子传播儒家学说的决心。

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孔子六十八岁时,终于被鲁国迎回。此时的他,已白发苍苍,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仿佛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他一生的沧桑与执着。然而,他的眼神依然炽热,那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永不熄灭。

回到鲁国后,孔子将全部的心血倾注于教育与整理古籍之上。

早在三十岁左右,孔子便以其远见卓识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资源的长期垄断。他秉持“有教无类”的先进理念,不论弟子出身贵贱贫富,只要有志于学,他都欣然接纳,倾囊相授。

弟子颜回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但他聪慧好学,悟性极高。孔子对颜回格外赞赏,常常在烛光摇曳的夜晚与他促膝长谈,探讨学问之道,直至夜深人静。

子路性格鲁莽,行事冲动,孔子则不厌其烦地耐心引导,以礼义之道教导他克制冲动,学会沉稳与内敛。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弟子们的不同性格特点、天赋才能,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他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巧妙地启发弟子们自主思考,鼓励他们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门下弟子多达三千之众,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些弟子犹如繁星点点,成为了儒家思想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将孔子的学说带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同时,孔子全身心地致力于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这六部经典在他的精心整理、校对、注释之下,成为了中国古代儒生必读的文化宝典。

他逐字逐句地斟酌推敲,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都融入其中,为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构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文化宝库,使其得以跨越时空,流传千古。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精髓,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统治者应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唯有如此,方能使社会恢复和谐与秩序,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思想如同一盏明灯,在后世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无数士大夫奉为为人处世的圭臬,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至今仍熠熠生辉,为人们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与精神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