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71章 王阳明

世界名人史 第71章 王阳明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明武宗正德元年,京城的朝堂被一股压抑而诡谲的氛围所笼罩。大宦官刘瑾在朝中只手遮天,他的党羽遍布朝野,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正直的官员们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便会被刘瑾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打压。

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他目睹刘瑾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对朝中的正义之士痛下杀手,心中的怒火如熊熊烈焰般燃烧。当他听闻戴铣等忠臣因弹劾刘瑾而被下狱时,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朗朗乾坤,怎能容此奸臣当道!”他不顾身边好友的劝阻,毅然伏案疾书,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义正言辞的上疏。疏中,他不仅痛斥刘瑾的种种罪行,还恳请皇帝能够明辨是非,惩处奸佞,释放戴铣等人。

然而,这封上疏如同投入黑暗深渊的石子,没有激起一丝波澜,反而让王阳明成为了刘瑾的眼中钉。

不久后,王阳明被刘瑾下令抓捕,在朝堂之上,刘瑾恶狠狠地瞪着王阳明:“你这不知死活的小子,竟敢与我作对!”说罢,便下令将王阳明廷杖四十。

廷杖之下,王阳明皮开肉绽,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他却紧咬牙关,一声不吭,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光芒。

廷杖之后,王阳明气息奄奄,被扔出了朝堂。他的好友匆匆赶来,看着他惨不忍睹的模样,泪如雨下:“阳明,你这又是何苦呢?为了那几个下狱的官员,把自己弄成这样。”

王阳明虚弱地摇了摇头:“若此时我为了自保而沉默,天理何在?我怎能眼睁睁看着奸臣横行,忠臣蒙冤。”

随后,王阳明被贬谪至偏远的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一路,山高水远,道路崎岖难行。同行的仆人看着他虚弱的身体,心中满是忧虑:“老爷,这一路如此艰难,我们何时才能到达龙场,到了那里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王阳明强撑着精神,安慰道:“莫要担忧,这或许是上天给我的磨砺,我们只管前行便是。”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抵达龙场。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失所望,这里荒无人烟,荆棘丛生,野兽的嘶吼声不时在四周响起。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山洞,勉强栖身。夜晚,寒风呼啸着灌进山洞,冻得人瑟瑟发抖。王阳明躺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望着洞顶,思绪万千。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着圣贤之道。

在龙场的日子里,王阳明每日都在观察周围的一切,与当地质朴的百姓交流,从他们的生活中汲取智慧。他也反复研读经典,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

一天,他遇到一位在山中采药的老者,便向他请教:“老人家,您在这龙场生活多年,可曾听闻过什么处世的道理?”

老者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这世间的事儿,都在人心。待人真诚,日子就过得踏实。”

王阳明若有所思,又问:“那如何才能做到真诚呢?”

老者笑着说:“不做亏心事,不藏坏心思,便是真诚。”这番话让王阳明心中一动,似乎离那追寻已久的答案又近了一步。

一天夜里,他如往常一样在山洞中静坐沉思,突然,一道灵光闪过,他心中豁然开朗,终于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道光照亮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便是着名的“龙场悟道”,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他激动地从地上跳起,对着山洞大喊:“我终于明白了!”声音在山洞中久久回荡。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声名渐渐在周边传开,不少好学之士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学问。王阳明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感悟,他在山洞前的空地上,为这些求知者讲学,阐述着“心即理”的观点。

随着追随者越来越多,简陋的山洞已无法容纳众人,王阳明便与大家一起动手,搭建了一座简易的学堂,在这里,他将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渴望知识的人。

时光流转,到了正德十一年,王阳明被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到任后,他发现当地匪患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村庄时常被土匪洗劫,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王阳明深知,要彻底解决匪患,必须从长计议。

他先是乔装打扮,深入山林,亲自探查土匪的巢穴和活动路线。在一次暗访中,他险些被土匪发现,好在他机智应对,才得以脱身。

回到驻地后,他根据收集到的情报,制定了详细的剿匪计划。他推行十家牌法,将相邻的十家编为一牌,互相监督,一家有贼情,其他九家要及时报告。他亲自挨家挨户地讲解,确保每一户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位老者忧心忡忡地问:“大人,这十家牌法真能管用吗?大家平日里都各忙各的,能做到互相监督吗?”

王阳明微笑着回答:“老人家,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照应,贼寇就无处可藏。刚开始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但时间长了,大家就会明白这是为了咱们共同的安宁。邻里之间相互帮衬,日子才能太平。”

同时,他精心选练民兵,亲自挑选精壮的百姓,训练他们的作战能力。他亲自示范,教他们如何使用兵器,如何排兵布阵。

训练场上,一位年轻的民兵紧张地说:“大人,我怕自己学不好,上了战场拖大家后腿。”

王阳明鼓励道:“莫怕,只要用心学,勤加练习,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保家卫国,靠的就是大家的团结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民兵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剿匪过程中,王阳明运用灵活的战术。他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等策略,让土匪们防不胜防。面对复杂的地形和狡猾的土匪,他总能想出应对之策。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成功肃清了多年来困扰当地的匪患,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称赞王阳明是他们的大救星。

许多百姓自发地来到官府,送来粮食和蔬菜,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一位老妇人拉着王阳明的手,热泪盈眶:“大人,多亏了你,我们以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你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王阳明微笑着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们一起守护这片土地。”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消息传来,朝野震惊。王阳明当时正在前往福建的途中,得知此事后,他深知局势危急,国家即将陷入动荡。他迅速行动起来,四处奔走,组织兵力。然而,他手中可用的兵力十分有限,面对宁王的叛军,力量悬殊。

他的好友赶来劝阻:“阳明,宁王兵强马壮,我们势单力薄,这不是以卵击石吗?还是从长计议吧。”

王阳明神色坚定,目光如炬:“国家有难,我怎能退缩?虽力量悬殊,但我们可以用计取胜。”

说罢,他心生一计,先用疑兵之计迷惑朱宸濠。他派人四处散布假消息,声称朝廷大军即将压境,让朱宸濠不敢轻易东下。同时,他马不停蹄地集结各方力量,联络各地的忠义之士。

他亲自拜访一位当地的将领,诚恳地说:“如今国家危在旦夕,宁王叛乱,百姓即将陷入水火之中。我知道您一向忠义,恳请您能与我一同平叛。”将领被他的真诚和大义所打动,当即答应出兵相助。

朱宸濠听闻朝廷大军将至,果然犹豫不决,不敢贸然行动,这为王阳明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来集结兵力。随后,双方在黄家渡等地展开决战。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王阳明站在高处,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形势。他的副将焦急地跑来:“大人,敌军攻势猛烈,我们该如何应对?”

王阳明看着敌军阵型,果断下令:“敌军虽猛,但阵脚已乱。你带一队人马从左侧迂回,用火攻烧其战船,我率主力正面强攻,务必一举破敌!”副将领命而去。

王阳明站在船头,亲自擂鼓助威,士兵们听到鼓声,士气大振。他高声呼喊:“将士们,为了国家安宁,为了百姓太平,杀!”一时间,火箭齐发,叛军的战船纷纷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叛军顿时大乱,阵脚全失。

王阳明趁机指挥军队发起冲锋,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王阳明成功擒获朱宸濠,仅用43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避免了国家陷入更大的动荡。

嘉靖四年,王阳明回到家乡余姚,他看到家乡的学子们渴望知识,却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心中便萌生了创办书院的想法。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在众人的帮助下,稽山书院得以建成。书院建成后,王阳明亲自讲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书院里,他的讲堂总是座无虚席,学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渴望聆听他的教诲。他的学生王畿和钱德洪,更是深受其影响。他们常常与王阳明探讨学问,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心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畿曾问:“先生,如何才能更好地领悟良知,将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王阳明回答:“时刻保持内心的警醒,在每一个念头和行为产生时,都用良知去审视,久而久之,便能将良知融入生活的点滴。”

钱德洪接着问:“先生,那当我们的良知与世俗的观念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

王阳明目光坚定地说:“坚守良知,世俗的观念未必正确,唯有良知才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指引。”

嘉靖六年,广西思恩、田州等地土司叛乱,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任命他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此时的王阳明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广西的征程。

到达广西后,王阳明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发现土司们与官府之间矛盾重重,单纯的武力镇压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安抚与武力相结合的策略。他亲自前往土司驻地,与土司们坦诚交谈:“我此来是为了百姓安宁,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共同治理地方,既往不咎。朝廷也会考虑你们的合理诉求,大家一起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

一位土司眉头紧皱,疑惑地问道:“大人,我们怎么能相信朝廷?过去朝廷的一些做法让我们很失望。”

王阳明诚恳地看着他,说道:“此次与以往不同,我以我的信誉担保,只要你们真心归顺,朝廷定会善待你们。我会一直监督朝廷的承诺落实,绝不让你们失望。”土司们被他的诚意所打动,最终接受了招安。

对于一些冥顽不灵的叛乱分子,他则果断出兵,予以打击。他根据当地的地形和叛乱分子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在一次战斗前,他对将士们训话:“我们的目的不是杀戮,而是恢复地方的安宁。对待叛乱分子,能劝降则劝降,但若他们负隅顽抗,也绝不留情。”

战斗打响后,王阳明亲临前线,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他的带领下,明军迅速突破了叛乱分子的防线,取得了胜利。

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叛乱,稳定了局势。然而,长期的奔波和操劳让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在返回的途中,他病情加重,最终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对东亚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还与孔子、孟子、朱熹一道被后世尊称为“孔孟朱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