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97章 伏尔泰

世界名人史 第97章 伏尔泰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097 伏尔泰

18世纪,法国深陷封建**与宗教禁锢的泥沼,暗无天日。就在这时,伏尔泰诞生了,他宛如一道曙光,划破了时代的夜空。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 - 马利·阿鲁埃,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他就好奇心旺盛,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疑问。上学时,他总爱与老师辩论宗教教义。

一次课堂上,他满脸疑惑,大声问道:“老师,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又仁慈的,那世间为何还有这么多苦难?穷人食不果腹,富人却为富不仁,这难道是上帝的安排?”

老师皱着眉头,神色不悦,斥责道:“阿鲁埃,休得胡言!这些都是上帝的旨意,岂是你能质疑的?小孩子就该乖乖接受教诲,不要胡思乱想。”

伏尔泰却挺直了腰杆,认真地回应:“可是老师,信仰不应该让人盲目服从,而是要用思考去理解。如果连质疑都不被允许,又怎能真正领悟信仰的真谛呢?”

课间休息时,他还拉着小伙伴们围坐一团讨论:“你们想想,要是上帝真像教义里讲的那般完美,就不该让好人受苦、坏人得意。这其中肯定有问题。”小伙伴们有的频频点头,有的满脸困惑,但都被他新奇大胆的想法深深吸引。

成年后的伏尔泰凭借卓越才华,在巴黎文学圈声名鹊起。他创作的戏剧一经上演便座无虚席,作品里饱含的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如同一股清风,吹进了人们被禁锢已久的内心。然而,这也招来了教会和贵族的嫉恨,他们将伏尔泰视作眼中钉。

一日,伏尔泰在咖啡馆与朋友热烈探讨新剧本的构思。突然,一个贵族子弟带着一群随从大摇大摆地走进来。

贵族子弟一看到伏尔泰,便故意提高音量,满脸嘲讽地说道:“哟,这不是那个爱出风头的伏尔泰吗?写些离经叛道的东西,还真以为自己了不起,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容得了你在这儿大放厥词?”

伏尔泰不慌不忙,放下手中的咖啡杯,平静地回应:“阁下,我不过是在追求真理、表达心声,倒是有些人,整日无所事事,靠着祖上的余荫作威作福,才是真正的可笑。”

贵族子弟顿时暴跳如雷,恶狠狠地说:“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今天非得教训教训你不可!”说着就挥拳要冲上去,好在朋友们眼疾手快,迅速拦住。

事后,朋友忧心忡忡地劝道:“伏尔泰,你这次可把他彻底得罪了,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你还是避避风头吧。”

伏尔泰却爽朗地大笑起来:“为了真理,我何惧之有?如果连表达的勇气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果不其然,不久后伏尔泰就遭到了报复,被关进了巴士底狱。黑暗潮湿的牢房里,老鼠四处乱窜,散发着阵阵恶臭。

但伏尔泰毫无惧色,在狱中他日夜构思史诗《亨利亚德》,用激昂的诗句歌颂宗教宽容与自由精神。

狱卒常常对他冷嘲热讽,有一次,狱卒一边给他送饭,一边轻蔑地说:“你不是能写吗?在这牢房里,看你还能折腾出什么花样。”

伏尔泰镇定自若,微笑着回答:“我的笔是思想的武器,这小小的牢房根本关不住它。等我出去,还要让更多人听到自由的声音。”

狱卒听后,不屑地哼了一声,转身离开。伏尔泰则趁着狱卒离开,悄悄用捡来的木炭在牢房墙壁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出狱后,伏尔泰流亡英国。在英国,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科学成就。他频繁参加各种学术沙龙,与各界精英热烈交流。

在一次关于社会契约的讨论会上,一位学者站起身,满脸质疑地说:“伏尔泰先生,您对法国现状的批判是不是过于激进了?法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变革哪有那么容易?”

伏尔泰从容不迫地站起身,目光坚定地回应:“法国的封建制度早已腐朽不堪,民众生活苦不堪言。看看英国,合理的制度让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否则法国将永远停滞不前。”他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大家各抒己见,伏尔泰则耐心地一一回应,阐明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英国民众能享有更多自由和权利?”伏尔泰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他深入钻研洛克的哲学,与牛顿的追随者虚心请教。这些宝贵的经历让他的思想愈发成熟,也更加坚定了他为法国变革而努力的决心。

回到法国后,伏尔泰写下《哲学通信》,将英国的先进理念介绍给法国民众,同时尖锐批判法国的封建制度和教会的腐朽。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教会和贵族惊恐万分,迅速将其列为**,伏尔泰也被迫再次流亡。

流亡期间,伏尔泰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在这里,他一边笔耕不辍,一边与欧洲各国的思想家、文学家频繁通信,搭建起了庞大的思想交流网络。“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冲破一切禁锢。”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这样写道。

庄园里常常宾客满堂,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探讨社会变革、人性解放等话题。

一天,一位年轻学者慕名而来,满脸虔诚地向伏尔泰请教:“先生,如今社会黑暗,民众麻木,我们到底该如何打破这可怕的现状呢?”

伏尔泰目光炯炯,语重心长地说:“教育和启蒙是关键。我们要让民众觉醒,让他们清楚自己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敢于去追求自由和平等。”

年轻学者又面露难色,继续问道:“可是先生,民众长期遭受压迫,早已失去希望,我们该从何处入手呢?”

伏尔泰思索片刻,认真地回答:“就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有趣的故事,把自由平等的理念传递给他们。就像我写的戏剧,通过舞台表演,能让更多人感同身受,引发他们内心的思考。”年轻学者听后,恍然大悟,不住点头。

伏尔泰还积极为受迫害的人士辩护。一位新教徒因信仰问题被教会判处死刑,伏尔泰得知后,义愤填膺,四处奔走。他不仅撰写文章猛烈揭露教会的暴行,还亲自拜访法官。

在法官办公室里,法官不耐烦地摆摆手,说:“这是教会的判决,你不要插手,免得惹祸上身。”

伏尔泰却毫不退缩,义正言辞地说:“法律的职责是维护公平正义,而不是沦为教会迫害的工具。信仰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你们不能草菅人命!”

之后,他还发动各界人士联名上书,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关注。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当局最终重新审视案件,为这位新教徒争取到了公正的审判。

新教徒获释后,亲自来到费尔奈庄园,眼含热泪,紧紧握住伏尔泰的手说:“伏尔泰先生,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永生难忘。”

伏尔泰微笑着安慰道:“这是正义的胜利,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信仰和权利而抗争。”

随着伏尔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法国民众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1778年,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巴黎,受到了民众英雄般的欢迎。街道两旁人山人海,人们激动地高呼:“伏尔泰万岁!自由万岁!”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自制的标语,妇女们挥舞着手中的手帕,男人们用力鼓掌,眼中满是敬仰。

伏尔泰坐在马车里,看着热情的民众,不禁热泪盈眶,他激动地向大家挥手致意,感慨万千。

他深知,自己一生的不懈奋斗没有白费,尽管封建的堡垒依然顽固,但思想的曙光已经照进了法国,照进了每一个追求自由的人的心中。

不久之后,伏尔泰与世长辞,但他的思想却永远地改变了法国,乃至整个世界,成为人类思想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