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世界名人史 > 第94章 音乐天才巴赫

世界名人史 第94章 音乐天才巴赫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5 10:17:54 来源:小说旗

094 音乐天才巴赫

巴赫自幼便被音乐环绕,家族中音乐家层出不穷,音乐如同鲜活的生命,在他血液里奔腾不息。

父亲是小镇乐队的乐手,每至夜晚,温暖灯光下,父亲总会拿起小提琴,演奏悠扬曲调,这成为巴赫童年最动听的摇篮曲。每当这时,他总会安静地坐在一旁,小脑袋随节奏轻轻晃动,眼中满是沉醉。

5岁时,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稚嫩手指按在琴弦上,虽略显吃力,却透着一股执着劲儿。

“爸爸,为什么这个手指按这里声音就不一样啦?”小巴赫睁着大眼睛,疑惑地问道。

父亲微笑着耐心解释:“因为不同的手指按在不同的位置,琴弦震动的长度就变啦,声音也就不同咯。来,再试试这个指法。”

父亲手把手教他指法,纠正每个错误,他学得如痴如醉,进步飞速。有一次,父亲为了考验他,故意在演奏时拉错一个音,小巴赫立马就听出来,着急地喊:“爸爸,错啦,错啦!”逗得父亲哈哈大笑,直夸他耳朵灵敏。

然而,命运的阴影悄然降临。10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巴赫只能前往奥尔德鲁夫,投奔担任管风琴师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弗。

哥哥家中藏有许多珍贵乐谱,对巴赫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音乐宝藏。但哥哥严禁他触碰这些乐谱,担心年幼的他会损坏。

“哥哥,就看一眼,就一眼好不好?”巴赫拉着哥哥的衣角哀求道。

哥哥却一脸严肃:“不行,这些乐谱很珍贵,你要是弄坏了可怎么办。”

可对音乐极度渴望的巴赫怎会轻言放弃?每至深夜,等哥哥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借着月光,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取出乐谱,一笔一划地抄写。月光洒在他专注的脸庞,映照出他对音乐的炽热执着。有一回,抄写太入迷,不小心碰倒了椅子,发出“哐当”一声巨响,把哥哥惊醒。

哥哥怒气冲冲赶来,质问道:“深更半夜的,你在干什么?”

看到巴赫正拿着乐谱,刚要发火,却看到巴赫眼中的恐惧与对音乐的渴望,一时竟也不忍苛责,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叮嘱他以后小心些:“下次别这样了,要是弄坏了乐谱,可就再也没有了。”

经过无数个夜晚的努力,他终于抄完所有乐谱,也借此掌握诸多音乐技巧与理论。

成年后的巴赫,凭借卓越音乐才华,成为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风琴师。新教堂宏伟庄严,那架巨大的管风琴是教堂的灵魂。巴赫初到教堂,便被这架管风琴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坐到琴前,轻轻按下琴键,美妙音符瞬间流淌而出。

他常常在教堂一待就是一整天,不断探索管风琴的各种音色与演奏技巧,创作出一首首动人乐曲。有次教堂举办音乐比赛,各路高手云集,巴赫也报名参加。

比赛前,一位竞争对手不屑地对他说:“就凭你也想赢?这比赛可没那么简单。”

巴赫微微一笑,自信地回应:“音乐没有界限,试试才知道。”

比赛中,他巧妙地将管风琴的不同音区组合,演奏出一段极具创意的旋律,原本严肃的教堂瞬间充满灵动的音符,让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最终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比赛,也让众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但巴赫的创新演奏风格引发教会不满。他在礼拜仪式中加入新音乐元素,打破传统演奏模式,被教会视作离经叛道。教会神职人员找到他,严厉指责:“你在礼拜仪式上的演奏过于随意,严重违背教会规矩,必须立刻改正!”

巴赫据理力争:“音乐是上帝的语言,我只是用新方式表达对上帝的赞美,难道这有错吗?”

神职人员皱着眉头反驳:“上帝的旨意岂是你能随意更改的,传统的仪式音乐才是对上帝的敬重。”

尽管他努力解释,教会依旧心存不满,甚至派人监视他的演奏。有一天,监视的人悄悄躲在教堂角落,想抓巴赫的“把柄”。巴赫心里清楚,却故意在演奏时加了一段轻快的间奏,监视的人听得入神,不自觉地跟着节奏点头,等反应过来,才尴尬地咳了两声,装作严肃的样子。

在阿恩施塔特的日子里,巴赫邂逅了年轻姑娘玛利亚。玛利亚有着一头金黄长发和甜美的笑容,对巴赫的音乐才华钦佩不已。每当巴赫演奏,她总会静静坐在教堂角落聆听,眼中满是倾慕。两人常于教堂花园漫步,分享彼此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

“你的音乐就像有生命一样,每次听都让我陶醉。”玛利亚一脸崇拜地说。

巴赫温柔地看着她:“因为音乐是我的一切,能得到你的喜爱,是我最大的荣幸。”

有一次,巴赫为了给玛利亚一个惊喜,偷偷在花园里布置了一些简单的乐器,等玛利亚到来,他便开始演奏,各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场专属他们的小型音乐会,玛利亚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久后,他们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生活虽平淡却幸福,玛利亚操持着家中琐事,让巴赫能安心创作,闲暇时两人还会一起演奏音乐,引得邻里驻足倾听。

婚后,巴赫前往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和音乐指导。在米尔豪森,他的音乐才华得到更充分展现。他为教堂创作许多宏大宗教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地引起轰动,还吸引周边城市的音乐家前来欣赏。

但米尔豪森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城市经济状况不佳,对音乐事业支持有限,这让巴赫感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受限。

同时,他与当地一些官员在音乐理念上存在分歧,这些官员希望音乐更注重形式,而巴赫追求音乐的深度与内涵。在一次音乐会上,官员们对巴赫的作品提出批评。

一位官员皱眉道:“你这曲子太复杂了,大家都听不懂,音乐还是简单喜庆些好。”

巴赫耐心解释:“音乐不只是娱乐,更能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复杂的结构能承载更多内涵。”

官员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我们要的是能让大家开心的音乐,你还是改改吧。”

巴赫无奈摇头,他明白,这里或许不是他长久的归宿。有一回,官员要求巴赫创作一首简单的迎宾曲,巴赫虽然照做了,但在曲子里悄悄融入了一些复杂的和声变化,官员听后觉得很新奇,却又说不上来哪里特别,巴赫在一旁暗自偷笑。

1717年,命运迎来转折,巴赫接受科滕亲王利奥波德的邀请,担任宫廷乐长。科滕亲王热爱音乐,对巴赫极为赏识,给予他极大创作自由和丰厚待遇。

在科滕,巴赫的生活充满阳光。他组建一支优秀乐队,与乐手们一起排练、演出。他为亲王创作许多世俗音乐作品,如《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融合多种乐器独特音色,旋律优美、充满活力,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段旋律总感觉差点什么,你们帮我听听。”巴赫对乐队成员们说道。

乐手们纷纷发表意见,一位小提琴手提议:“要不这里加快点节奏,可能会更有活力。”

巴赫尝试后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感觉,太感谢你了。”

有一次,他为了寻找新的创作灵感,独自一人走进森林,坐在一棵大树下静静聆听鸟儿的叫声、树叶的沙沙声,不知不觉睡着了。梦里,他仿佛听到了一段奇妙的旋律,醒来后赶紧跑回家,把这段旋律记录下来,成了《勃兰登堡协奏曲》中一段精彩的乐章。

然而,命运再次捉弄巴赫。1720年,妻子玛利亚突然病逝,这给他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整日沉浸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那些日子,他常独自坐在曾经与玛利亚漫步的花园,回忆过往点点滴滴,泪水不自觉滑落。

但生活还要继续,为照顾孩子,巴赫在1721年迎娶安娜·玛格达莱娜。安娜同样热爱音乐,她的到来让巴赫的生活重归温暖。她不仅悉心照顾家庭,还为巴赫的创作提供灵感,两人共度许多美好时光。

“亲爱的,我觉得把民间舞蹈的节奏加到你的音乐里,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安娜笑着对巴赫说。

巴赫眼前一亮:“你的想法太棒了,我怎么没想到,这就试试。”

安娜还会陪着巴赫去集市,听街头艺人的演奏,收集民间音乐素材,为巴赫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1723年,巴赫前往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教堂的乐长和音乐指导,这一待就是27年。

圣托马斯教堂是莱比锡的文化中心,音乐传统深厚。巴赫在这里创作大量宗教康塔塔,每周日都会在教堂上演。这些康塔塔将宗教教义与音乐完美融合,以庄严、神圣的旋律感染每一位听众。他还改革教堂音乐教育体系,培养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老师,我总是把握不好这首曲子的情感。”一位学生苦恼地向巴赫请教。

巴赫微笑着安慰他:“这首曲子表达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感恩,你想象自己在向上帝虔诚祈祷,再试试。”

学生尝试后,演奏有了明显的进步,感激地说:“老师,太感谢您了,我好像懂了。”

有一次,他带着学生们去郊外采风,让他们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万物的韵律。学生们在田野里奔跑、欢笑,回来后创作的音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巴赫看着他们的作品,欣慰地笑了。

还有一回,一位学生在演奏中总是把握不好节奏,巴赫没有责怪他,而是带着他反复练习,还给他讲音乐背后的故事,帮助他理解节奏的情感表达,最终这位学生的演奏有了质的飞跃。

在莱比锡的岁月里,巴赫的音乐创作达到巅峰。他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这部作品包含24个大小调的前奏曲与赋格,展示他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深刻理解。

“这一段的和声还是不够完美,再试试这个。”巴赫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在钢琴上弹奏。

助手在一旁忍不住说:“老师,您都试了这么多次了,已经很完美了。”

巴赫却摇摇头:“不,还能更好,音乐容不得半点马虎。”

有一天深夜,邻居被他弹奏的钢琴声吵醒,气冲冲地来敲门,结果听到巴赫正在演奏一段极其美妙的旋律,原本的怒气瞬间消散,反而站在门口静静地听完,临走时还对巴赫竖起大拇指。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巴赫还广泛研究了前辈们的音乐理论,与其他音乐家书信交流,不断汲取灵感,完善自己的创作。

随着年龄增长,巴赫身体逐渐衰弱,视力也开始下降。但他依然坚持创作和演奏。1749年,他完成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这部作品是他一生音乐创作的总结与升华。此时他已双目失明,只能凭借记忆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完成创作。他让助手记录音符,自己在脑海中构思每个声部旋律。

“这里应该是个升号,你记下来了吗?”巴赫摸索着对助手说。

助手连忙回应:“记下来了,老师,您的记忆力还是这么好。”

有一次,助手记录时不小心写错了一个音符,巴赫立刻就听了出来,笑着对助手说:“这个小家伙可调皮了,跑错地方啦。”哪怕身体不适,他也会坚持让助手扶着他到钢琴前,摸索着弹奏,感受音符的流淌。

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与世长辞。他的离去让整个音乐界陷入悲痛,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音乐家而惋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