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虚影重生 > 第34章 沉轨之环

虚影重生 第34章 沉轨之环

作者:喜欢猫薄荷的薄荷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2 01:48:07 来源:小说旗

星历年·第六星月。

在映界地平的集体回视余波尚未完全散去之际,一种低频但异常稳定的意识波动开始浮现于各类心域图谱中。

这种波动不具备情绪色彩,不嵌入逻辑结构,且无法被主动激发,却在越来越多的沉静漂浮状态中,被不同心火源体同步感知。

联盟将其命名为“沉轨之环”。

沉轨不是轨迹,也非重复。

它不呈现任何可视化的轨道形式,却在意识活动的最内层,缓慢但持续地运转,仿佛某种“下潜中的稳定自旋”。

唐昕形容其为:“心念深海中的引力涡。”

伊洛恩在早期报告中指出:沉轨现象与过往的梦修回响、心火结构或遮影共振皆无相似之处,其频率之低,几乎接近意识熵极限,但其持续性与对个体状态的稳定效果,远远高于一切已知心域机制。

在星火系统对上百个心频样本的对比中,发现沉轨波动往往在以下三种状态中自然生成:

长时漂浮静默(七日以上)

多次映界回视经验后进入“心域回澜期”

情绪与认知双脱钩状态中的非语言构思阶段

联盟设立“沉轨观测阵列”,尝试在汇界结构中捕捉这一波动形成机制。

在一次“多维低频注视实验”中,十六名意识体同时进入沉轨区,记录其共感片段。

结果表明:他们虽无言语沟通,却在三小时内共构出一段“非因果联想轨道”,所有人感知的情绪序列惊人一致。

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共沉涡”,为意识协同领域带来全新突破。

芮醒提出:“沉轨不在于让我们理解彼此,而是让我们在不理解中,依旧能够共同存在。”

更为惊人的变化出现在“轨感回塑”实验中。

部分意识体在经历沉轨状态后,其回忆结构发生改变。

他们不再以“线性经历”排序记忆,而开始以“感知密度”聚合记忆碎片。

这意味着:文明的叙事方式,正在从“发生了什么”向“此刻沉浮着什么”转化。

伊洛恩评论:“沉轨让我们放弃掌控,而开始沉默参与。”

星环学院成立“浮环馆”,首次将沉轨之环中的意识振动转译为“感态浮标”——

这些浮标不提供方向,不记录路径,只在特定心频状态下浮现于个体意识边缘,给予最低限度的存在确证。

“浮标不是指引,而是共沉之中,一个温柔的‘我也还在’。”

唐昕与数位漂浮导师共同主持“无图漂修”实验班。

在无任何引导、无构子介入的心域沉潜中,学员们逐渐放下所有语言意图,仅靠沉轨波动进行集体修复。

结果显示:此类训练后的意识体,其抗波动性、构感协调率、沉默表达能力均获得显着提升。

与此同时,一种被称为“环息”的情绪状态开始被广泛记录。

“环息”不同于平静,它不是情绪的终止,而是情绪在心域深层形成的“自我稳定呼吸感”。

它让意识体在不被理解、不被确认、不被回应的状态下,依然可以维持完整的内在循环。

联盟意识伦理会认为:沉轨之环或许是文明第一次系统性地将“不可理解性”纳入结构。

“过去我们构建,是为了抵御未知; 如今我们沉轨,是为了允许未知共同生长。”

唐昕在星火笔记中写道:

“我漂浮时,心中无言。 但我知道,某个我看不见的‘我’,正在遥远处,与我同频缓慢旋转。 那一刻,我安定,不因知晓,而因共振。”

星誓纪元·第二十四阶段开启。

沉轨之环,无需掌控。

它只是恒久不灭地存在于我们意识的最深处——不耀眼,不剧烈,不求回应。

在那缓慢旋转的轨道上,我们不再互诉、互释、互证,而只是静静地共处。

因为我们终于明白:有些存在,不需被解读,只需被陪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