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月照苏墨缘 > 第70章 朝堂争议之决策难定

月照苏墨缘 第70章 朝堂争议之决策难定

作者:梦墨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01:38:08 来源:小说旗

消息以快马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城,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大臣们齐聚一堂,围绕着敌军求和一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金銮殿内,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群臣。下方的大臣们分成两派,泾渭分明。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站在一侧,神色忧虑中带着几分急切;而坚持乘胜追击的大臣们则站在另一侧,神情激昂,言辞犀利。

首先站出来发言的是主张接受求和的礼部尚书。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大殿中央,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缓缓说道:“陛下,此次边疆一战,虽我军大获全胜,但将士们伤亡惨重,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边疆之地,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若此时接受敌军求和,一来可使将士们得以休养生息,二来能让边疆百姓重归安宁,恢复生产。再者,敌军承诺割让土地、赔偿损失,这对我朝而言,不失为扩充疆土、充实国库的良机。望陛下三思,以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为重,接受敌军求和。”

礼部尚书话音刚落,户部侍郎紧接着出列。他微微躬身,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礼部尚书所言极是。连年征战,国库消耗巨大,如今财政吃紧。若能接受求和,获得敌军赔偿,便能缓解当前的财政压力,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况且,战争一旦持续,必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臣恳请陛下接受敌军求和,给国家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然而,他们的观点立刻遭到了另一派大臣的强烈反对。兵部侍郎大步流星地走到殿前,双手抱拳,大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接受求和!敌军向来狼子野心,反复无常。此次求和,不过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一旦我们放松警惕,给他们喘息之机,待其恢复元气,必定会再次进犯我朝边疆。我军将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好不容易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此时若不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敌军,岂不是前功尽弃?陛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此言一出,不少武将纷纷附和。他们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表达着对敌军的愤怒和对乘胜追击的坚决支持。“对,不能放过敌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怎能轻易放弃?”“必须彻底消灭敌军,以绝后患,让我朝边疆永享太平!”

朝堂上,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愈发激烈。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强调国家的现状和百姓的疾苦,认为和平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而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们则着眼于长远的安全和国家的威严,担心养虎为患,后患无穷。

此时,一向沉稳的丞相站了出来。他环顾四周,举手投足间尽显威严与睿智。待朝堂安静下来,丞相缓缓开口:“陛下,各位大人,老臣以为,此事关乎国家兴衰,不可草率决断。敌军求和,确有可疑之处,但当下我朝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战争虽胜,然国力损耗巨大,边疆百姓亟待安抚,军队亦需休整。若贸然拒绝求和,继续征战,恐会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

丞相的话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共鸣,不少人微微点头。但丞相话锋一转,接着说道:“然而,若轻易接受求和,正如兵部侍郎所言,敌军狡诈,难保不会反悔。因此,老臣认为,我们需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寻找一个两全之策。”

听到丞相的这番话,皇帝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他深知丞相所言句句在理,此事确实棘手,无论做出何种决定,都需谨慎权衡利弊。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吏部尚书站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臣有一议。我们不妨先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实地考察敌军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求和的诚意究竟几何。同时,在朝堂之上,我们也可继续商讨应对之策,制定出一套周全的方案。若敌军诚意十足,我们可在接受求和的同时,提出严苛的条件,确保我朝利益不受损害;若敌军并无诚意,只是拖延时间,那我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出兵,彻底将其消灭。”

吏部尚书的提议得到了部分大臣的赞同,他们觉得这是一个较为稳妥的办法。但也有大臣提出质疑:“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虽能获取一些情报,但敌军生性多疑,未必会让使者看到真实情况。而且,往返之间需要时间,若在此期间敌军有所动作,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一时间,朝堂上再次陷入争论之中。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气氛愈发紧张。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一位年轻的御史站了出来。他年纪轻轻,却目光坚定,神情果敢。“陛下,各位大人,依臣之见,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风险。从长远来看,我朝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树立强大的威严。敌军屡次进犯,若此次轻易接受求和,难免会让其他国家小觑我朝。我们应当抓住此次机会,乘胜追击,彻底击败敌军,让天下皆知我朝的军威不可侵犯。唯有如此,方能震慑四方,为国家赢得长久的和平。”

这位御史的观点新颖独特,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关注。一些年轻气盛的官员纷纷表示支持,认为此举能够彰显国家的实力和威严。但也有一些老臣摇头叹息,觉得此举过于冒险,可能会让国家陷入不必要的战争泥潭。

此时,一直静静聆听大臣们争论的皇帝终于开口。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整个金銮殿:“各位爱卿,朕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你们所言皆有道理,朕也在反复权衡。接受求和,可保一时之安宁,让百姓休养生息;乘胜追击,虽有风险,但或许能一劳永逸,消除边疆隐患。”

皇帝顿了顿,目光扫视着群臣,继续说道:“朕认为,吏部尚书所言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考察一事可行。我们需先摸清敌军的底细,再做定夺。在此期间,各位爱卿也需继续商讨应对之策,从各个方面考虑周全。同时,朕也会与太后、皇后等后宫之人商议,听听她们的看法。毕竟,此事关乎国家社稷,不可仓促决定。”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圣明!”

退朝之后,大臣们各自散去,但心中都在思索着敌军求和一事。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聚在一起,继续商讨如何制定出使方案,以及在接受求和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使者必须选派经验丰富、机智聪慧之人,既能准确获取敌军情报,又能巧妙应对敌军的刁难。

而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在兵部侍郎的带领下,回到兵部衙门,开始详细规划作战方案。他们研究敌军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他们坚信,只要皇帝下定决心,乘胜追击,必定能彻底消灭敌军,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皇帝也将敌军求和一事告知了太后和皇后。太后年逾古稀,历经风雨,见识卓远。她坐在凤榻之上,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皇帝啊,此事不可冲动。战争乃是不祥之事,一旦开启,生灵涂炭。虽说我朝将士英勇,但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若敌军真心求和,不妨给他们一个机会,也显我朝的宽容大度。但前提是,必须确保我朝的利益不受侵害,边疆的安全得到保障。”

皇后也在一旁轻声说道:“陛下,太后所言极是。臣妾虽不懂军国大事,但也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如今百姓渴望安宁,国家需要发展,若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自是最好。不过,正如太后所说,我们也要警惕敌军的阴谋,不可掉以轻心。”

皇帝听了太后和皇后的话,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必须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几日后,朝堂之上再次聚集了各位大臣。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商讨,大臣们的观点依然存在分歧,但气氛相对缓和了许多。

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呈上了一份详细的出使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使者的人选、行程安排以及需要获取的情报内容。他们认为,使者应尽快出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带回准确的消息,以便朝廷做出决策。

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向皇帝呈上了精心制定的作战计划。计划中详细分析了敌军的弱点和我方的优势,提出了具体的进攻路线和战术安排。他们自信满满,认为只要按照这个计划执行,必定能大获全胜。

皇帝仔细审阅了两份方案,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将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时,丞相再次站了出来。他看着皇帝,神情庄重地说道:“陛下,老臣经过这几日的深思熟虑,觉得我们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按照既定方案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了解敌军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加强边疆的防御和军队的训练,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如此一来,我们既能掌握主动权,又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丞相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皇帝思索片刻后,点头说道:“丞相所言甚是。就依丞相之计,派遣使者即刻出发,同时命令边疆守军加强防御,军队加紧训练。”

于是,朝堂之上迅速做出决定。皇帝亲自挑选了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臣作为使者,带领一支精干的队伍前往敌军营地。临行前,皇帝特意召见使者,语重心长地说道:“爱卿,此次出使责任重大。你务必小心谨慎,摸清敌军的真实意图,为朕带回准确的消息。朕相信你的能力,切莫辜负朕的期望。”

使者跪地叩首,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与此同时,边疆的守军接到命令,立刻加强了防御工事的建设,增加了巡逻的频次,严阵以待。军队也开始了高强度的训练,士兵们个个斗志昂扬,随时准备听从调遣,奔赴战场。

在京城之外,被选中的使者带领着队伍踏上了前往敌军营地的征程。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使者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时刻关注着队伍的动向,确保行程的安全。

而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并没有因为使者的出发而放松。他们继续围绕着敌军求和一事展开讨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分析利弊,制定应对之策。他们深知,在使者带回消息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皇帝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者的队伍离敌军营地越来越近。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行,避免引起敌军的注意。终于,在经过数日的奔波后,使者一行抵达了敌军营地附近。

使者并没有急于进入敌军营地,而是先派遣了几名探子,暗中观察敌军的情况。探子们乔装打扮,混入敌军营地周围的百姓之中,收集各种情报。经过一番细致的打探,探子们带回了一些重要的消息。

原来,敌军内部确实存在着分歧。一部分将领主张继续与墨轩的军队对抗,他们不甘心失败,认为还有一战之力;而另一部分将领则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己方的劣势,主张求和,以保存实力。敌军主帅在两派之间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求和会让自己失去威望,另一方面又害怕继续战争会导致全军覆没。

使者得知这些消息后,心中有了底。他决定第二天前往敌军营地,与敌军主帅会面。

次日清晨,使者带领着几名随从,身着庄重的服饰,缓缓走进敌军营地。敌军士兵对他们的到来充满了警惕,荷枪实弹地将他们包围起来。使者镇定自若,面带微笑,向敌军士兵表明了来意。

敌军主帅得知使者到来后,在营帐中接见了他们。使者见到敌军主帅后,行了一礼,然后开门见山地说道:“主帅,我奉我朝皇帝之命,前来商讨求和之事。我朝皇帝听闻贵军有意求和,特命我前来了解详情。不知贵军求和的诚意究竟如何?”

敌军主帅看着使者,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沉默片刻后,说道:“我们求和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经过这场战争,我们深知贵**队的强大,也认识到了继续战争的后果。我们愿意按照之前提出的条件,割让土地、赔偿损失,只求贵国能给我们一个和平的机会。”

使者微微一笑,说道:“主帅所言固然动听,但口说无凭。我们需要看到贵军的实际行动。比如,在割让土地方面,具体的范围和交接方式是什么?赔偿损失的物资何时能够到位?这些都需要明确的答复。”

敌军主帅皱了皱眉,说道:“这些问题,我们自然会与贵国详细商讨。但贵国也需展现出诚意,不可在此时提出过分的要求。”

使者心中明白,敌军主帅在试探自己。他正色道:“主帅,我朝皇帝一向以仁慈和公正治国。若贵军真心求和,我朝必定会给予回应。但前提是,贵军必须遵守承诺,不得再有任何侵犯我朝的举动。否则,我朝大军必将再次出征,让贵军付出沉重的代价。”

双方你来我往,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交锋。使者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既不卑不亢,又巧妙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

在会谈结束后,使者并没有立刻离开敌军营地。他在敌军营地周围仔细观察,留意敌军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情况。他发现,敌军虽然表面上求和,但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军事准备,营地中依然戒备森严,士兵们也在进行着紧张的训练。

使者心中暗暗警惕,他深知敌军的求和或许并不简单。回到驻地后,使者立刻将此次会谈的情况以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写成密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城。

数日后,密信送达京城。皇帝在宫中紧急召见大臣们,共同商讨使者带回的消息。大臣们看完密信后,再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认为,虽然敌军没有完全放松军事准备,但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心存警惕也是正常的。而且,敌军主帅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了求和的诚意,我们不妨借此机会达成和平协议,让国家得以休养生息。

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们则坚决反对。他们指出,敌军在求和的同时还在加强军事准备,这明显是在拖延时间,准备卷土重来。我们不能被敌军的表象所迷惑,必须果断出兵,彻底消灭敌军,以绝后患。

朝堂上,争论之声此起彼伏,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知,这个决定将决定国家的未来走向,必须慎之又慎。

此时,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透过宫殿的窗户,洒在金銮殿的地面上,映照着大臣们焦虑的面容。皇帝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他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各位爱卿,朕已深思熟虑。敌军求和,虚实难辨。朕决定,一边继续与敌军进行和谈,争取达成有利于我朝的和平协议;一边加强军事准备,倘若敌军胆敢反悔,我朝大军必将毫不犹豫地出征,将其彻底击败!”

大臣们听到皇帝的决定,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至此,朝堂上关于敌军求和的争论暂时落下帷幕。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而皇帝的这一决定,能否为国家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还需时间来检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廷按照皇帝的决定,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一方面,派遣使者与敌军继续进行和谈,就各项条款进行深入商讨;另一方面,边疆的军队加紧训练,防御工事也在不断加固。京城内外,一片紧张而有序的忙碌景象,所有人都在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