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月照苏墨缘 > 第71章 苏婉建言之影响决策

月照苏墨缘 第71章 苏婉建言之影响决策

作者:梦墨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01:38:08 来源:小说旗

苏婉在京城听闻朝堂上因敌军求和一事争执不下,心急如焚。她深知此事关乎国家的安危与未来走向,心中反复思索着应对之策。自幼生长在丞相府,苏婉对朝堂局势和国家大事耳濡目染,加上她本身聪慧过人,对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苏婉深知贸然进宫面圣并非易事,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她先是在丞相府内查阅了大量以往边疆战事以及和谈的资料典籍,仔细研究其中的利弊得失。同时,她还召集了府中的幕僚门客,与他们一同探讨敌军求和可能隐藏的阴谋以及应对之法。众人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分析局势,这让苏婉对整个事件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经过几日的精心准备,苏婉进宫求见皇帝。在宫人的引领下,她迈着端庄的步伐,神色从容地走向皇帝所在的御书房。御书房内,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面前堆满了关于边疆战事和敌军求和的奏章。看到苏婉前来,皇帝微微抬起头,眼中露出一丝期许。

“臣女苏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苏婉恭敬地行礼。

“苏爱卿平身,今日你进宫,可是为了敌军求和一事?”皇帝开门见山地问道。

苏婉起身,微微欠身,说道:“陛下圣明。臣女近日听闻朝堂上对此事争论激烈,心中忧虑,特来向陛下进言。”

皇帝微微点头,示意苏婉坐下说话,说道:“苏爱卿,此事关乎重大,朕至今难以抉择。你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苏婉谢座后,缓缓说道:“陛下,臣女以为,当下接受敌军求和,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如今边疆历经战火,百姓流离失所,军队也伤亡惨重。若此时能达成和平协议,可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军队也能得到修整,这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皇帝微微皱眉,说道:“苏爱卿所言有理,但敌军向来狡诈,此次求和恐有诈。若贸然接受,日后敌军反悔,我朝该当如何?”

苏婉早料到皇帝有此担忧,她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所虑极是。因此,臣女认为在接受求和的同时,必须提出苛刻条件,以确保我朝利益不受侵害。其一,在割让土地方面,应明确划定边界,派遣专人实地勘察,立下界碑,确保土地交割无误。其二,赔偿损失一项,需详细列出赔偿清单,包括金银财宝、粮草物资等,限定交付时间和地点,并有专人监督。其三,为防敌军再次进犯,可要求敌军遣送皇室宗亲或重要大臣子弟为人质,以作制衡。”

皇帝听了苏婉的话,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苏爱卿所提条件确实苛刻,若敌军能接受,倒也能保我朝一时安宁。但倘若敌军拒不接受这些条件,又当如何?”

苏婉神色坚定地说道:“陛下,若敌军不愿接受这些条件,那便说明其求和诚意不足,不过是拖延时间的缓兵之计。届时,我朝便可名正言顺地拒绝求和,再次出兵征伐。如此一来,不但能振奋军心民心,也能让天下人看到我朝扞卫国土、维护尊严的决心。”

皇帝轻轻抚摸着下巴,说道:“嗯,苏爱卿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即便敌军接受条件,签订和谈协议,我朝也不能放松警惕。边疆防御还需加强,以免敌军有机可乘。”

苏婉连忙说道:“陛下英明。臣女认为,即便和谈成功,边疆防御也绝不能松懈。一方面,应继续加固边疆的防御工事,增派精兵强将驻守,定期进行军事演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强百姓对朝廷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如此,方能做到有备无患。”

皇帝听了苏婉的建议,心中暗自赞赏。他看着苏婉,说道:“苏爱卿,你虽是女流之辈,但见识不凡。这些建议切中要害,对朕很有启发。不过,在和谈过程中,如何确保敌军遵守协议,不耍阴谋诡计呢?”

苏婉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和谈之时,可派遣精明能干、经验丰富的大臣前往。这些大臣不仅要熟知外交事务,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够识破敌军的阴谋诡计,并及时应对。同时,在和谈协议中应明确规定违约责任和惩罚措施,若敌军违约,我朝将依据协议予以严厉制裁。此外,还可在边疆地区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敌军的一举一动进行密切监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朝廷。”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苏爱卿考虑得如此周全,朕甚感欣慰。只是这监察机构的设立,涉及诸多事宜,该如何安排呢?”

苏婉说道:“陛下,监察机构可由朝廷选派忠诚可靠、清正廉洁的官员负责,同时招募一些熟悉边疆情况的当地人作为眼线。这些官员和眼线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情报网络,以便及时掌握敌军的动态。此外,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应明确界定,避免出现权力滥用或职责不清的情况。”

皇帝听后,连连称赞:“苏爱卿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我朝便能对敌军的动向了如指掌,即便敌军有不轨之心,也难以得逞。”

苏婉接着说道:“陛下,除了军事和监察方面的安排,在外交上也可有所动作。可与周边其他国家加强联系,互通友好,结成同盟。若敌军胆敢违背和谈协议,再次进犯,周边国家便可成为我朝的助力,共同抵御外敌。如此,既能增强我朝的威慑力,也能让敌军有所忌惮。”

皇帝微微颔首,说道:“苏爱卿所言极是。朕一直忙于处理边疆战事,竟忽略了外交方面的布局。你这一番话,让朕茅塞顿开。只是与周边国家结盟一事,还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

苏婉说道:“陛下圣明。与周边国家结盟,需先派遣使者前往各国,传达我朝的友好意愿,了解各国的态度和需求。在交往过程中,应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寻求共同利益点,逐步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同时,也要警惕一些国家可能存在的野心和算计,不可轻易泄露我朝机密。”

皇帝笑着说道:“苏爱卿不愧是丞相府的千金,对这些事务竟如此精通。朕若能多几个像你这样的臣子,何愁国家不兴?”

苏婉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陛下谬赞,臣女只是略尽绵薄之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臣女虽为女子,也想尽自己所能,为陛下分忧,为国家效力。”

皇帝看着苏婉,心中感慨万千。他说道:“苏爱卿,你这份心意朕记下了。此次你所提的建议,朕会仔细斟酌,纳入决策之中。若此次和谈能顺利达成,且边疆能长久安宁,你功不可没。”

苏婉再次行礼,说道:“陛下,臣女还有一事想说。在和谈成功后,边疆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可鼓励内地百姓前往边疆垦荒屯田,开发资源,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同时,加强文化交流,让边疆百姓更好地了解中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皇帝说道:“苏爱卿考虑得甚是长远。边疆地区若能繁荣发展,不但能巩固我朝的统治,也能减少战乱的隐患。此事朕会安排相关部门商讨具体实施方案。”

苏婉又说道:“陛下,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可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入。设立学府,选拔优秀的学子进行培养,为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发展储备人才。这些人才熟悉当地情况,又具备一定的学识和能力,定能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皇帝点头称是:“苏爱卿所言有理。人才乃国家之根本,边疆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朕会责令礼部和吏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才前往边疆。”

苏婉接着说道:“陛下,在与敌军和谈的过程中,舆论引导也不容忽视。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消息,向百姓说明和谈的必要性和意义,让百姓理解朝廷的决策,支持和谈。同时,也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机造谣生事,扰乱民心。”

皇帝说道:“苏爱卿想得如此周全,朕深感佩服。此事朕会吩咐下去,让礼部和宣传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苏婉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边疆贸易往来、改善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建议,皇帝都认真听取,并表示会认真考虑。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苏婉见时间不早,便起身告辞:“陛下,时辰不早了,臣女不便再打扰陛下。希望陛下能早日做出英明决策,保我朝国泰民安。”

皇帝站起身来,说道:“苏爱卿今日所奏,让朕受益匪浅。你且安心回去,朕会尽快与众大臣商议,做出妥善安排。”

苏婉行礼后,缓缓退出御书房。皇帝望着苏婉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思忖:“此女见识卓越,心思缜密,若能为朝廷所用,必是国家之福。”

待苏婉离开后,皇帝立刻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将苏婉所提的建议一一告知,并与他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大臣们对苏婉的建议纷纷表示赞赏,认为这些建议切实可行,若能实施,将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陛下,苏姑娘所提的这些建议,从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考量,可谓是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和谈条件的设定以及后续的防范措施方面,考虑得极为周全,臣等佩服。”一位大臣说道。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陛下,苏姑娘巾帼不让须眉,其见解远超常人。此次敌军求和之事,若能按照苏姑娘的建议处理,想必能化险为夷,保我朝太平。”

皇帝微笑着说道:“朕也觉得苏爱卿的建议甚好。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各位爱卿齐心协力,确保各项措施能够顺利推行。”

大臣们纷纷跪地,说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随后,大臣们围绕着苏婉的建议,展开了详细的讨论。从和谈条件的细化、监察机构的设立、人才培养的方案,到舆论引导的策略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讨论和谈条件时,大臣们认为苏婉提出的割让土地、赔偿损失、遣送人质等条件合理且必要,但在具体操作上还需进一步斟酌。例如,在土地交割方面,需要精确测量边界,绘制详细的地图;在赔偿物资的验收上,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确保物资的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对于监察机构的设立,大臣们提出了多种方案。有人建议从朝廷各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监察小组,常驻边疆;有人则认为可在边疆当地选拔一些有威望、有能力的人士加入监察队伍,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综合的方案,既从朝廷选派专业官员,又在当地招募合适人选,两者相互配合,形成高效的监察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臣们决定在边疆地区设立多所学府,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开设不同的学科专业,如农业、水利、军事等。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内地的优秀教师前往边疆任教,提高学府的教学质量。

关于舆论引导,大臣们计划通过张贴告示、发布邸报等方式,向百姓宣传和谈的好处以及朝廷的决策意图。同时,加强对民间言论的监管,严厉打击造谣生事者,维护社会稳定。

经过数小时的讨论,各项方案逐渐成型。皇帝对大臣们的讨论结果表示满意,他说道:“各位爱卿辛苦了。此次敌军求和,是我朝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希望大家按照今日商讨的方案,各司其职,确保和谈顺利进行,边疆长治久安。”

大臣们再次跪地领命:“陛下放心,臣等一定全力以赴。”

待大臣们离开后,皇帝坐在龙椅上,回想着今日与苏婉的交谈以及大臣们的讨论。他深知,此次决策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但有了苏婉的建议和大臣们的支持,他对未来的局势充满了信心。

“若此次能顺利解决边疆问题,朕定要重重嘉奖苏婉。”皇帝喃喃自语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廷按照商讨的方案,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传达朝廷提出的和谈条件;另一方面,着手筹备监察机构的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舆论引导的相关事宜。

而苏婉回到丞相府后,并没有因为向皇帝进言而放松。她深知,接下来的和谈以及各项措施的实施都充满了变数,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于是,她继续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与府中的幕僚们保持密切沟通,随时为朝廷提供可能的建议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苏婉的名声在京城悄然传开。一些官员和百姓得知她为朝廷出谋划策,解决敌军求和难题后,纷纷对她的智慧和胆识表示钦佩。“苏姑娘真是女中豪杰,竟能为陛下提出如此绝妙的建议,实在令人佩服。”“是啊,有苏姑娘这样的奇女子,是我朝之幸。”百姓们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而在朝堂上,一些原本对苏婉不太了解的大臣,在听闻她的建议后,也对她刮目相看。他们开始主动与丞相府交好,希望能与苏婉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她的治国理政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往敌军营地的使者传回消息,敌军对朝廷提出的和谈条件虽有一些异议,但经过一番权衡,最终还是表示愿意接受。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和谈的具体细节,准备与敌军正式签订和谈协议。

在这个关键时刻,苏婉并没有置身事外。她密切关注着和谈的进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敌军的动态信息。她深知,敌军狡诈多变,即便表面上接受了和谈条件,也不能掉以轻心。

“敌军此次接受和谈条件,或许并非真心实意。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以防他们在和谈过程中或和谈后再生事端。”苏婉对父亲丞相说道。

丞相深以为然,说道:“婉儿所言极是。为父也觉得敌军不会轻易罢休。此次和谈,我们一定要步步谨慎,不可有丝毫大意。”

苏婉点点头,说道:“女儿已让府中的幕僚们密切关注敌军动向,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便会立刻来报。同时,女儿认为在和谈现场也需多加防范。”

丞相微微皱眉,问道:“哦?婉儿有何想法?”

苏婉神色凝重地分析道:“和谈之时,场所的安全至关重要。应提前安排大量身手矫健、忠诚可靠的侍卫暗中保护,确保和谈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掌控之中。而且,对于参与和谈的人员,无论是我方还是敌方,都要进行严格的身份核查,防止敌军混入奸细,制造混乱。”

丞相抚须沉思片刻,点头道:“不错,此事的确马虎不得。为父会与负责安保的官员商议,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苏婉又接着说:“还有,和谈过程中的文书往来、条款商讨,都要有专人记录备份。这些记录不仅可以作为日后查验的依据,也能在出现争议时,清晰地呈现和谈的全貌。”

丞相赞许地看了女儿一眼,说道:“婉儿考虑得如此细致,为父甚是欣慰。有你在,此事便多了几分保障。”

与此同时,朝堂上大臣们围绕和谈细节的讨论也在激烈进行着。对于和谈的地点,有人主张选在京城附近的行宫,认为此处地势险要,易于防守,且彰显朝廷威严;也有人提议在边疆的中立地带,这样既能体现公平公正,又能让双方更直观地感受到边疆局势,便于就相关问题进行协商。

经过一番权衡,皇帝最终决定将和谈地点定在边疆一座经过精心修缮的城堡中。此地距离双方营地都有一定距离,且防御坚固,便于双方往来,同时也能让朝廷的军队在周边形成有效的威慑。

确定和谈地点后,又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和谈使团的人选。这不仅需要有卓越的外交才能,还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在复杂的谈判环境中维护朝廷的利益。

经过层层筛选和举荐,最终选定了以礼部尚书为首的和谈使团。礼部尚书为官多年,精通外交礼仪,善于言辞,且在处理各类复杂事务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沉稳。此外,还挑选了几位熟悉边疆事务、擅长军事谋略的官员一同前往,以便在涉及军事相关条款时能够准确把握。

苏婉得知和谈使团的人选后,对父亲说道:“父亲,礼部尚书经验丰富,自是合适人选。但女儿觉得,不妨再选派一位擅长揣摩人心、洞察细微的谋士加入使团。敌军狡诈,多一个人多一份保障,关键时刻或许能识破敌军的隐藏意图。”

丞相思索片刻后,觉得女儿所言有理,便将此事告知皇帝。皇帝欣然同意,经过一番挑选,选定了一位素有“智多星”之称的谋士加入和谈使团。

随着和谈日期的临近,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中。百姓们既渴望和平的到来,又担心和谈会出现变数。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着和谈的事情,对朝廷的决策充满了关注。

而在丞相府,苏婉依旧没有放松警惕。她每天都会与幕僚们分析收集到的敌军情报,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找出敌军可能的阴谋。

“小姐,今日得到消息,敌军在和谈地点附近增派了一些兵力,虽说是常规的巡逻,但不得不防。”一位幕僚前来汇报。

苏婉秀眉微蹙,思索片刻后说道:“敌军此举必有深意。立刻将此事告知父亲和朝廷,让他们加强和谈现场以及周边地区的警戒。同时,继续密切关注敌军这支部队的动向,一有异常,马上来报。”

“是,小姐。”幕僚领命而去。

几日后,和谈使团正式出发前往边疆。京城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为使团送行,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祝福。苏婉也来到街头,望着远去的使团队伍,心中默默祈祷和谈能够顺利进行。

在边疆的城堡中,和谈现场布置得庄重而严肃。双方代表陆续抵达,气氛略显紧张。和谈一开始,便围绕着割让土地的具体范围展开了激烈交锋。

敌军使者试图模糊边界概念,想要少割让一些土地。我方礼部尚书据理力争,拿出详细的地图和历史资料,明确指出按照之前商定的条件,边界划分应当清晰明确。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敌军使者最终不得不让步。

接下来在赔偿损失的问题上,敌军又试图拖延交付时间,并减少赔偿物资的数量。我方使团成员毫不退缩,严厉驳斥了敌军的不合理要求。那位被特意选派的谋士更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敌军以次充好的企图,让敌军使者无言以对。

在人质问题上,敌军使者面露难色,提出能否降低人质的身份等级。我方使团坚决不同意,强调人质必须是皇室宗亲或重要大臣子弟,这是确保和谈协议能够得到遵守的关键保障。

和谈进行得异常艰难,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但在我方使团坚定的立场和巧妙的应对下,敌军使者逐渐意识到无法在关键问题上占到便宜。

而在和谈的间隙,苏婉安排的眼线密切关注着敌军的一举一动。果然,他们发现敌军有一支小分队趁着夜色,试图接近和谈现场,形迹十分可疑。

眼线立刻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朝廷和苏婉。苏婉得知后,心急如焚,她一面通知父亲加强和谈现场的防御,一面建议朝廷派遣军队对这支可疑的敌军小分队进行拦截。

丞相收到消息后,迅速做出部署。和谈现场的侍卫们提高了警惕,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同时,朝廷派出的军队在半路上成功截住了敌军小分队。经过审讯,得知这支小分队是敌军派来试图破坏和谈的刺客。

这一消息传到和谈现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我方使团严厉指责敌军的背信弃义行为,敌军使者顿时陷入了被动。他们深知,如果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谈很可能就此破裂。

敌军使者不得不向我方赔礼道歉,并表示会严惩相关责任人。我方使团则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了和谈的严肃性以及敌军遵守协议的重要性。

经过多日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在各项条款上达成了一致。和谈协议正式签订的那一刻,整个城堡内外都响起了欢呼声。这意味着边疆的战火有望熄灭,百姓们将迎来久违的和平。

消息传回京城,全城欢庆。皇帝龙颜大悦,对和谈使团的成员进行了重重嘉奖。而苏婉在幕后的贡献也被众人知晓,皇帝特意下旨褒奖苏婉,称赞她“心系国家,智谋超群”。

苏婉得知和谈成功的消息后,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她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边疆的稳定和发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此刻,她为自己能够为国家尽一份力而感到无比欣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廷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始逐步落实各项后续措施。监察机构正式成立,人员到位后迅速展开工作,对边疆地区进行严密监控。人才培养计划也有条不紊地推进,边疆各地的学府陆续开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边疆地区的百姓们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他们在朝廷的支持下,积极投入到战后重建中。农田里重新响起了耕牛的哞叫声,村庄里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苏婉时常关注着边疆的动态,看到边疆地区在一步步走向繁荣,她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她知道,这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她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婉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国家。她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谈,激励着无数年轻男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而苏婉本人,也在继续关注着国家的大小事务,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书写着属于她的传奇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