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秦梦长歌 > 第56章 赵燕之役

秦梦长歌 第56章 赵燕之役

作者:率真的晚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16:38:18 来源:小说旗

公元前 243 年六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然而,在这炎热的季节里,赵国却陷入了一场政治风暴。廉颇,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因与赵王在治国方略和军事策略上存在严重分歧,最终愤而离去,逃离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赵国。与此同时,另一位名将李牧也因其独特的见解与赵王意见相左,遭到了停职的处分。

就在赵国内部动荡不安之际,燕国将领剧辛敏锐地察觉到了赵国此时的虚弱。他野心勃勃地率领大军,如饿狼扑食般向赵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赵王心急如焚,但在关键时刻,他毅然起用了庞煖为大将,率赵军奋起抵抗。

八月,秋意渐浓,凛冽的寒风呼啸而来,宛如尖锐的刀刃一般,肆意地切割着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秦国境内,一场罕见的灾荒悄然降临,犹如汹涌澎湃的黑色潮水,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吞噬着大地上的一切生机。天空中,铅灰色的浓云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一块巨大的黑幕,随时都可能崩塌下来,将整个世界压得粉碎。那压抑的氛围就像厚重的浓雾,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令人喘不过气来。

昔日繁华热闹的咸阳城,如今也未能幸免。这座秦国的核心之地,曾经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处处洋溢着繁荣昌盛的景象。可如今,灾荒的阴霾却如同一层厚厚的阴影,彻底笼罩住了它。大街小巷里,挤满了面容憔悴、身形瘦削的灾民。他们衣衫褴褛,破旧不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宛如风中飘零的枯叶,脆弱得不堪一击。这些灾民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在这座赵国的邯郸城中,寒冷的十月如同一股无情的寒流席卷而来。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片萧瑟和寂静,让人不禁心生寒意。

有的人如同风中残烛般蜷缩在墙角,身体瑟瑟发抖,拼命地想要从那冰冷刺骨的砖石之中寻觅到哪怕只有一丝丝的温暖。他们紧紧地抱住自己,将头深埋进膝盖之间,试图抵御这凛冽寒风的侵袭,但却依旧无法摆脱那份深入骨髓的寒冷。

还有一些人,他们面容憔悴,身形消瘦,伸出那双瘦骨嶙峋的双手,向着偶尔路过的行人们苦苦哀求着。那微弱的声音颤抖着从喉咙里发出,在呼啸而过的北风中被撕扯得支离破碎,显得如此单薄、如此凄凉。这些可怜人的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他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继续生存下去。

街边的店铺大多数都紧闭着大门,门板上堆积着厚厚的灰尘,仿佛在默默诉说着生意的冷清和萧条。偶尔有那么几家店门半掩着,勉力支撑着营业,但店内也是冷冷清清,不见多少顾客的身影。老板们或是坐在柜台后唉声叹气,或是站在门口望着空无一人的街道,满脸尽是无奈与哀愁。

就在这样一个凄冷的氛围中,城楼上站立着赵悼襄王。他迎风而立,身姿挺拔,一袭黑色长袍随风猎猎作响。他的目光冷峻而深邃,越过眼前这片荒芜的景象,直直地望向远方。仿佛在那遥远的天际尽头,隐藏着赵国未来的宏伟蓝图等待他去揭开。

此时此刻,赵悼襄王的脸上悄然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神情。那其中既有对燕国无理侵犯的满腔愤怒,也有着对扩张本国领土、重振赵国雄风的强烈渴望。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得他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激昂。

“燕国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啊!”赵悼襄王怒发冲冠,他的声音犹如洪钟一般低沉而有力,在呼啸的寒风中不断地回荡着,似乎要冲破云霄。此时的他,面色铁青,眉头紧紧皱起,双眸之中燃烧着熊熊怒火。

“剧辛那个狂妄之徒,竟然敢小瞧我大赵国无人可用,胆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兴兵来犯。哼,不过好在有庞煖将军奋勇杀敌,最终将其斩于马下。但即便如此,这笔血债也绝对不能就此罢休!”赵悼襄王一边说着,一边缓缓转过身来,目光如炬般直直地射向身旁的宠臣郭开。只见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和威严,令人不敢直视。

郭开见状,赶忙弯下腰来,那张原本就略显肥胖的脸上瞬间堆满了谄媚的笑容。他眯缝着双眼,尖着嗓子奉承道:“大王圣明啊!想那李牧将军向来都是英勇无比、战无不胜,此次由他率领大军出征攻打燕国,必定能够势如破竹,将燕国打得屁滚尿流,让他们从此对我赵国望而生畏,不敢再有丝毫冒犯之心呐!”

听到这番话,赵悼襄王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不禁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得之色。他微微颔首,表示赞同郭开所言,接着语气坚定地说道:“不错,此次出征乃是关乎我赵国国威之举,务必让燕国那帮家伙清楚地认识到,我赵国虽然近年来历经诸多波折与磨难,但实力犹存,绝不是任人欺凌之辈!”

“是,大王!微臣谨遵旨意,这便立刻前去传达您的命令!”郭开再次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迅速转身离去。他那匆忙的脚步如同疾风骤雨一般,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赵**队凯旋而归的壮观场景,好借此机会再好好地巴结一番赵悼襄王。

李牧,这位赵国的中流砥柱,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岳般屹立于军营之中。此时,他正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缓缓前行,仔细地巡视着每一处营帐和操练场地。

只见他身材高大魁梧,宛如战神降临凡间。那袭黑色战甲紧紧包裹着他强壮的身躯,在黯淡的天光映照之下,闪烁着冰冷而耀眼的金属光泽,仿佛一层坚不可摧的护盾,更衬托出他冷峻无比、威风凛凛的气质。

他的面庞轮廓分明,线条刚毅,犹如刀削斧凿一般。一双深邃如海的眼眸里,透射出久经沙场磨砺所练就的果敢与沉着,仿若能洞悉一切敌军的阴谋诡计,令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与之对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转眼间,一名身背令旗的传令兵如风驰电掣般飞奔而至,然后稳稳地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声音洪亮如钟:“将军!大王有令,命将军即刻率领大军出征燕国!”

李牧闻言,面色一凝,伸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军令。他迅速将其展开,目光扫过上面的字迹,眼中顿时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光芒,就如同沉睡已久的雄狮突然被唤醒,浑身散发出一种无法抑制的斗志和霸气。

“哈哈……终于又有仗可打了!”李牧仰天大笑一声,随即转身面向身后待命的将士们,高声喊道:“众将士听令!大王旨意已到,命我等即刻出征燕国。现在,立刻传我将领,全军集合!”

话音未落,整个军营瞬间变得忙碌起来。号角齐鸣,鼓声震天,原本分散各处的赵国士兵们纷纷闻声而动,以最快的速度向校场汇聚而去。

片刻之后,宽广的校场上便整整齐齐地集结了数千名赵国士兵。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身上穿着厚重坚实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寒光;手中紧握着锋利无比的兵器,锋芒毕露,杀气腾腾。远远望去,这支军队排列得井然有序,横竖成行,紧密相连,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散发着无坚不摧的强大气势。

李牧身姿挺拔地站立在高耸的点将台上,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如同燃烧的火炬一般,犀利而炽热,毫不留情地扫视着台下整齐排列、严阵以待的士兵们。只见他昂首挺胸,中气十足地高声喊道:“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啊!燕国竟然毫无缘由地侵犯我赵国边境,残忍地杀害我们无辜的同胞百姓。他们犯下的罪行简直天理难容,此血海深仇不报誓不为人!今日我们此番出征,不仅仅是为了扞卫赵国的尊严和荣誉,更是为了那些惨遭不幸、含冤离去的同胞们讨回一个公道!所以,各位务必要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绝不畏惧生死考验!要用敌人的鲜血来洗刷我们所遭受的耻辱,用胜利的荣光来祭奠我们逝去的英灵!”

话音未落,只听得台下传来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怒吼:“杀!杀!杀!”那声音犹如雷霆万钧,响彻云霄,震撼四野。士兵们群情激愤,一个个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仇恨与决心的火花。他们的士气高昂到了极点,仿佛要冲破头顶这片压抑沉重的苍穹,那激昂澎湃的呼喊声响彻天地,使得周围的空气都因之沸腾起来。

与此同时,远在燕国的王宫之中,燕王喜正惊慌失措地坐在龙椅之上。当他听闻赵国大军来袭的消息时,整个人如遭雷击,顿时大惊失色。他原本红润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雪,毫无血色;额头上也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宛如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此刻的燕王喜再也无法保持镇定自若,只见他心急如焚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脚步踉跄且急促地在宽敞的大殿内来回走动着。他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这……这可怎么办才好?赵国这次来势如此凶猛,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呢?”

朝堂之上,气氛异常紧张凝重。诸位大臣们一个个面色惊惶,坐立不安,彼此之间不断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着,那嘈杂的议论声充斥着整个朝堂。

就在这人心惶惶之际,只见老将乐意霍然站出,他身形魁梧挺拔,犹如一座山岳般稳稳矗立在众人面前。只见他双手抱拳,向着上方端坐着的燕王喜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朗声道:“大王莫要惊慌失措,微臣愿意亲率大军出征抗敌,誓死保卫我大燕的壮丽河山不被敌军践踏!”

燕王喜听闻此言,仿佛溺水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原本慌乱的眼神瞬间燃起了希望之光,他急忙回应道:“乐意将军,如今燕国的生死存亡全系于你一身啦!务必要将那来势汹汹的赵军一举击溃,还我燕国黎民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使其免遭战火荼毒啊!”

乐意微微颔首,表示领命,其目光之中闪过一抹决然之色,沉声道:“请大王放心,微臣定会拼尽全力浴血奋战!然而......此番我们所要面对的乃是赵国赫赫有名的大将李牧,此人智勇双全,威名远扬,与他正面交锋,毫无疑问将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鏖战。所以微臣斗胆恳请大王能够多多调拨一些兵力给微臣,如此一来,方能增添几分战胜敌人的把握。”

燕王喜毫不犹豫地点头应承下来:“好好好!本王即刻下达命令,从其他地方再调集两万精锐之师交付予你统领指挥!乐意将军啊,望你旗开得胜,早日凯旋归来!”

乐意领命之后,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步伐匆匆却又坚定有力。他身形矫健,如同离弦之箭一般迅速离开了朝堂。一路上,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到军营之中。因为他深知此次任务异常艰巨,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燕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然而,身为燕国的将领,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他心中,唯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保卫燕国,击退来犯的赵军。

当双方军队终于在燕国边境相遇时,紧张的气氛瞬间弥漫开来。寒风吹过,发出尖锐的呼啸声,仿佛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刀刃,无情地割在每一位将士的脸颊之上,带来阵阵刺痛。但这些勇敢无畏的战士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半步,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目光坚毅地凝视着前方。

只见李牧身骑一匹高大威猛的黑色骏马,缓缓出现在众人眼前。那匹马身姿挺拔,肌肉线条分明,浑身的皮毛黑得发亮,宛如一块光滑细腻的黑色绸缎,随着狂风肆意飘动,显得威风凛凛。李牧身披一件黑色披风,在狂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仿佛一面旗帜,引领着身后的大军勇往直前。此刻的他,犹如一只即将振翅高飞、翱翔于天际的黑色雄鹰,散发出令人胆寒的气息。

他双手紧握住一杆银色长枪,枪尖闪烁着寒光,直直指向燕军阵营。李牧怒目圆睁,大声吼道:“进攻!给我冲!为了赵国的荣耀而战!”这一声令下,如惊雷乍响,打破了战场上短暂的沉寂。赵国士兵们齐声呐喊,纷纷挥舞着兵器,向着燕军猛扑过去。刹那间,喊杀声、马蹄声响彻云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此拉开帷幕。

刹那之间,赵国那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骑兵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势朝着燕军呼啸奔腾而来。那密集而沉重的马蹄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仿佛连大地都承受不住这般巨大的力量而剧烈地颤抖起来,似乎要将这整个世界都震得粉碎崩塌。

伴随着铁骑冲锋所掀起的滚滚烟尘如同一条黄龙腾空而起,遮天蔽日,眨眼间便将整个广袤无垠的战场彻底笼罩在了一片昏黄朦胧之中。此刻,天地变色,日月无光,让人恍若置身于末日降临的恐怖景象之中。

就在这片混沌与混乱交织的战场上,乐意身跨一匹通体枣红、神骏非凡的战马,神情肃穆而凝重。只见他双手紧握着手中那柄寒光闪闪的长剑,高高举起,奋力挥舞着,并扯着嗓子高声呼喊:“燕军将士们听令!大家务必稳住阵脚,切莫惊慌失措!为了我们伟大的燕国,为了守护我们世代居住的美好家园,拿出你们的勇气和力量,给我狠狠地回击这群来犯之敌!”

然而,面对赵**队犹如狂风骤雨般凶猛凌厉的猛烈攻势,燕军原本坚固的防线开始逐渐松动,最终不堪重负被硬生生地冲破撕裂开来。士兵们在敌人强大的压力之下纷纷向后撤退,他们的脚步踉踉跄跄,面容上充满了惊恐与慌乱之色。

乐意见此情景心急如焚,心如油煎火燎一般难受。他毫不犹豫地驱策着胯下的枣红骏马,左冲右突,奋勇杀敌,试图凭借一己之力重新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但无论他如何努力拼搏,如何浴血奋战,一切终究都是徒劳无功,无法挽回战局。燕军在赵军势不可挡的猛攻下只能步步后撤,且退且战,局势变得越来越危急险峻。

每随着部队后退一步,乐意那颗焦急万分的心就像是被一记重锤狠狠地击打碰撞了一下,痛彻心扉。他瞪大双眼,死死盯着前方不断逼近的敌军,眼眸之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同时也充盈着满满的不甘心和无可奈何之情。

“将军,我们快顶不住了!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兄弟们伤亡惨重啊!”一名副将满脸焦虑和惊恐之色,跌跌撞撞地跑到乐意身旁,声音颤抖而急切地大喊道。

乐意眉头紧皱,牙关紧咬,腮帮子因为用力而微微鼓起,额头上青筋暴起。他瞪大眼睛,死死盯着前方汹涌而来的敌军,怒吼道:“继续抵抗!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能让赵军如此轻易就得逞!立刻传令下去,所有弓箭手准备就绪,听我号令,给我狠狠地射,不要吝啬箭矢!”

得到指令后,燕军的弓箭手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动作娴熟地排列成整齐的阵势,纷纷搭上弓弦,将箭头对准不断逼近的赵军。随着乐意一声令下,无数支利箭如同蝗虫一般腾空而起,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形成一片密密麻麻的箭雨,铺天盖地地向着赵军飞射而去。

然而,赵军的骑兵训练有素,反应敏捷。他们身着重甲,手持盾牌,灵活地驾驭着战马,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波又一波的箭雨。只见他们或俯身躲避,或用盾牌格挡,甚至还有一些骑兵直接挥动兵器,将飞来的箭矢击飞。尽管燕军的弓箭攻击十分密集,但赵军依然毫发无损,继续气势汹汹地朝着燕军冲杀过来。

“杀!”此时,赵军中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原来是李牧亲自率领着一队精锐骑兵,如同一股黑色旋风般疾驰而至。他手中那杆长枪闪烁着寒光,舞动得虎虎生风,枪尖所到之处,鲜血四溅,燕军士兵纷纷惨叫着倒下。李牧的枪法凌厉无比,每一枪刺出,都精准地命中目标要害,瞬间夺走一条鲜活的生命。在他的英勇冲锋和强大武力的鼓舞下,赵军士气如虹,个个奋勇杀敌,攻势越发凶猛。

乐意望着眼前逐渐溃败的燕军防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他深知,这场战斗已无力回天,燕军败局已定。但身为一军之主,他必须做出最后的决断。经过一番痛苦挣扎,他终于艰难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撤!全体将士,速速撤退!保存实力,以待来日再战!”听到这个命令,原本还在苦苦支撑的燕军士兵们如梦初醒,纷纷转身向后狂奔而去。战场上顿时尘土飞扬,喊杀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混乱不堪……

燕军面对赵**队如潮水般汹涌的攻势,只能不断退缩防御,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阻挡赵军凌厉的进击。赵**队士气如虹、锐不可当,他们一路高歌猛进,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克燕国的众多城池。

此刻,燕王喜正焦急万分地待在王宫之中。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房间内来来回回地踱步,双手死死地紧握在一起,由于过度用力,指关节都已经微微泛白。只见他面色苍白如纸,嘴唇也止不住地颤抖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突然,燕王喜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猛地停下脚步,大声喊道:“来人呐!快快派人去给丹儿送信,让他务必想尽一切办法说服秦国出兵援助咱们燕国!如今燕国已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这恐怕是我们最后的一线生机啦!”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惊恐与颤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更是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滚落下来,瞬间就将面前的桌案浸湿了一大片。

另一边,燕国的使者不敢有丝毫耽搁,一路上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秦国。而此时此刻,燕太子丹正在自己的府邸当中安静地读着书。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紧接着便是下人的通报声:“启禀太子殿下,燕国使者求见!”听到这个消息,燕太子丹的心头不由得涌起一股强烈的不祥预感。

片刻之后,那名使者跌跌撞撞地冲进了屋子,甚至来不及行礼,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然后放声大哭起来:“太子殿下啊,出大事儿了呀!赵国派遣李牧率领大军攻打咱们燕国,我军根本抵挡不住,现在已经是节节败退,眼看着燕国就要亡国啦!大王特意命令小人前来向您求救,请太子殿下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说服秦王派兵前来相助啊!”

燕太子丹原本面色红润,但就在听到那则惊人消息的刹那间,他的脸色仿佛被一层寒霜覆盖,瞬间变得煞白无比,毫无血色。手中紧握的竹简也像是突然失去了支撑一般,“啪”的一声脆响后,直直地掉落在冰冷的地面上。

他猛地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扶起倒在地上的使者,声音因为过度紧张而略微颤抖着,焦急万分地追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快快如实道来!莫要隐瞒半分!”

只见那使者满脸惶恐之色,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他一边擦拭着汗水,一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地开始讲述起赵国进攻燕国的整个经过。

燕太子丹越听越是心惊胆战,心中犹如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在不断肆虐,让他坐立难安。待到使者终于叙述完毕,他甚至连身上凌乱不堪的衣服都顾不得整理一下,便如同一只离弦之箭般匆匆向王宫奔去,一心只想尽快求见秦王嬴政,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此刻,秦王嬴政正端坐在书房之中,神情专注地埋头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救灾事务。他紧蹙着双眉,目光犀利地扫视着案几上那一摞摞来自全国各地的灾情文书,这些文书就好似一座座沉重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令他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

正当嬴政全神贯注于眼前工作之时,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切的脚步声和侍从通报燕太子丹求见的声音。他先是微微一愣,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感到有些意外,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略作思索之后,缓缓开口说道:“宣他进来吧。”

燕太子丹神色匆匆地踏入那古雅而庄重的书房,只见他步履沉重,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燕国万千百姓的期望与重托。进入书房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行起了最为隆重的大礼参拜之仪。待起身时,他缓缓抬起那张原本俊朗却此刻满布忧虑之色的面庞,眼眶微红,眼角竟还隐隐可见泪光在闪烁不定。

\"秦王陛下啊!燕国如今已然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可谓是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已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国趁着秦国遭受天灾之际,派遣其名将李牧率领大军悍然攻打我国。燕国的军队面对如此强敌根本难以抵挡,只能节节败退,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敌手,无数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们在战火中饱受摧残,惨遭无情屠戮,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呐!在此万难之时,恳请陛下您能够顾念秦燕两国多年来结下的深厚情谊,大发慈悲,速速出兵援助燕国,拯救燕国于水火之中,解救燕国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吧!\"言罢,燕太子丹再次重重地磕头在地,那额头撞击地面发出的沉闷声响,宛如燕国在痛苦地低声呻吟,声声泣血,令人闻之心酸。

此时,端坐在书桌后的嬴政微微皱起眉头,慢慢地放下手中正阅读着的竹简,然后身体向后倚靠在椅背之上,一双深邃如渊的眼眸凝视着眼前这位心急如焚的燕太子丹。他沉默不语,似乎在心中权衡着各种利弊得失。许久过后,方才缓缓开口道:\"秦国如今亦面临着严重的灾荒,国内处处皆是饥民饿殍,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自身尚且难保、自顾不暇啊。我身为秦国之君,首要责任便是照顾好本国的子民,又怎能轻率地调兵遣将去支援他国呢?\"

燕太子丹心头猛地一揪,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急忙拱手施礼,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明鉴啊!那赵国向来心怀叵测、狼子野心,倘若让他们此番顺利吞并了燕国,其势力必然会急剧膨胀。到那时,赵国就犹如一头凶猛的巨兽,对秦国造成巨大威胁,日后必定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呐!所以说,现在拯救燕国,实际上就是在为秦国的长远未来未雨绸缪、深谋远虑呀。恳请陛下务必深思熟虑,再三斟酌此事!”

嬴政听闻此言,剑眉微蹙,左手不自觉地伸出食指,轻轻地敲击着座椅的扶手。他那双深邃如渊的眼眸中,此刻正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仿佛正在内心深处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

燕太子丹眼见嬴政面露迟疑之色,心知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于是赶忙趁热打铁,进一步说道:“陛下圣明,燕国虽然地域狭小,国力相对较弱,但一直以来都与秦国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此次若是秦国能够仗义援手,及时施以援助,燕国上下定会对陛下的大恩大德感恩戴德,没齿难忘。日后一旦秦国有所需求,燕国定然会毫不犹豫地倾尽全国之力,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哪怕肝脑涂地,也绝无怨言!”

嬴政终于抬起头来,目光直直地凝视着眼前的燕太子丹,沉默片刻后,才缓声开口道:“你所说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然而出兵征战乃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事,切不可轻率行事。这样吧,待朕召集朝中群臣共同商讨之后,再做出最终的决策。你暂且先行返回,安心等待消息便是。”

燕太子丹心急如焚地站在宫殿内,尽管内心无比焦躁,但理智告诉他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恭恭敬敬地再次向着王座之上的嬴政行了一个大礼,言辞恳切地道:“多谢陛下!恳请陛下能尽快做出决定啊。现如今,燕国的百姓们正处于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境地之中,他们整日翘首以盼,期盼着强大的秦国能够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救助和希望。”

话毕,燕太子丹缓缓起身,眼中满含期待与哀求之色,深深地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嬴政之后,这才转身离去。而随着燕太子丹的离开,偌大的宫殿顿时变得安静下来,只剩下嬴政独自一人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王座之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嬴政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着当前复杂的局势。他心里很清楚,秦国目前自身也是困难重重。持续不断的灾荒已经使得国内民生凋敝,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军队的粮草供应也因为这场天灾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会影响到秦军的战斗力。然而,就在秦国自顾不暇之时,赵国却对燕国虎视眈眈,大有一举吞并之势。倘若赵国当真成功吞并了燕国,那么其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增强,势力也将会急剧膨胀起来。届时,赵国对于秦国来说无疑将成为一个更为强大且具有威胁性的对手。

想到此处,嬴政只觉得一阵头疼欲裂。沉默良久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般开口对着身旁侍立的侍从沉声喝道:“来人呐,速去传丞相李斯进宫面圣!”

侍从得令后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应诺一声便匆匆退下前去传唤李斯。没过多久,只见李斯脚步匆忙地一路小跑而来,待来到书房门口时,先是整了整衣冠,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迈步走了进去。见到嬴政后,李斯连忙跪地行礼,口中高呼万岁。行完礼后,他便垂手而立,静静地站立在一旁,等候着嬴政的进一步指示。

“李斯,燕国使者前来求救,你怎么看?”嬴政看着李斯,问道。

李斯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谨慎考虑。秦国如今受灾,国力受损,贸然出兵,恐会加重国内负担。但赵国若吞并燕国,实力大增,日后必成秦国的心腹大患。臣建议,可先派少量军队屯兵赵国边境,虚张声势,威慑赵国,同时观察局势的发展。若赵国有所忌惮,退兵回国,那自然是最好;若赵国仍执意进攻,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嬴政点了点头,说道:“你的建议不错。那就派蒙武领军,率领三万秦军屯兵赵国边境。记住,此次行动,以威慑为主,不可轻易与赵军交战。”

“遵旨!”李斯领命后,退了下去。

蒙武领命后,迅速集结秦**队,向着赵国边境进发。一路上,秦军纪律严明,步伐整齐,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寒风中,秦军军旗烈烈作响,士兵们的脸上洋溢着坚毅的神情,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不几日,秦军便在赵国边境扎下营寨。营寨中,士兵们各司其职,巡逻的、放哨的、修整兵器的,一切都井然有序。蒙武站在营帐前,望着赵国的方向,心中暗暗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

赵国边境的百姓看到秦国大军压境,顿时人心惶惶,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他们纷纷收拾细软,拖家带口,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赵王得知消息,正在大殿上大发雷霆:“嬴政竟敢插手此事!他秦国自身都难保,还敢来管我赵国的闲事!他以为他是谁?”他猛地一脚踢翻了身旁的椅子,椅子倒地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仿佛是他愤怒的宣泄。

“大王息怒!”郭开连忙上前,谄媚地说道,“秦国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他们国内受灾严重,自顾不暇,哪有实力与我们赵国对抗?”

“哼,可不能掉以轻心。”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秦国此举,必有深意。我们如今在燕国作战,若秦国从背后偷袭,我军恐腹背受敌,形势危急。还望大王三思。”

赵王脸色铁青,他握紧拳头,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咬着牙,心中满是不甘,但又深知形势危急。他来回踱步,思考了许久,最终无奈下令:“传我命令,让李牧撤兵!”这几个字从他口中说出,仿佛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愤怒。

李牧接到撤兵的命令,心中虽有万般不甘,但君命难违。他望着已经攻下的燕国武遂、方城等城池,长叹一声:“可惜了,本可再进一步,成就一番更大的功业。”但他还是率领赵**队缓缓退回赵国境内。退兵途中,李牧心中五味杂陈,看着士兵们疲惫的身影,他知道,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失败,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燕国得知赵国撤兵的消息,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百姓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互相拥抱庆祝,仿佛重获新生。燕太子丹再次进宫向嬴政道谢,他满脸感激,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多谢秦王陛下出手相助,燕国得以解围,丹感激不尽。此恩此德,丹没齿难忘!陛下的大恩大德,燕国必将世代铭记,永传佳话。”

嬴政看着燕太子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燕丹,你可欠我一个人情,日后可得还我。”

燕太子丹连忙笑着应道:“陛下放心,丹定会铭记今日之恩。日后若陛下有需,丹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哪怕是肝脑涂地,也绝不皱一下眉头!”

嬴政微微点头,说道:“好,本王记住你的话了。你先回去吧,好好安抚燕国百姓,休养生息。”

燕太子丹行礼后,退了出去。嬴政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这场秦燕之间的援助,看似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实则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政治考量。嬴政心中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一次的决策都将影响着秦国的未来走向。而燕太子丹,这位燕国的未来储君,与他之间的这一份人情,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