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年代:我在大山脚下修了个假仙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农技站站长震惊,这就是黑科技啊!

过得两天,木耳种植园里的很多黑木耳耳色转浅,由黑变褐,耳片边缘舒展软垂下来,许承安便正式通知村民进入了采收期。

采收的第一天,周建国再次来到黑土屯,这次同行者还有镇长陈元中和镇农技站的站长王学昌。

农技站是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隶属于农业部,主要职能是直接面向农民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指导农民生产,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这次周建国把王学昌带上,就是想通过这位专业人士给许承安研究的木耳培育技术做个更科学的评价。

从周建国口中得知黑土屯木耳种植园今天开始采收,王学昌本来还不大相信。

要知道,这才五月下旬,连六月都还没到!

细数历年,就算天气回暖得最快的年份,黑木耳都没那么快能采收的。

然而当王学昌爬上山林,来到木耳种植园之时,却是不由得大吃了一惊。

上百个耳场,几乎每个场子的耳木都爬满了一茬茬的黑木耳。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王学昌的眼睛瞪得老大,脸上写满了震惊,“不可思议”重复了三遍。

农技站的站长自然是有本事的,王学昌本身就是搞技术出身,虽说他擅长的并非黑木耳栽种这个领域,却也对这种农副产品了解得很。

“五月份就出耳了,第一年春季的产量还这么高,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

此刻的王学昌心里就两个字——离谱!

得到这位专家的高度认可,陪同在身边的赵卫民高兴了:“呵呵,王站长,我们这木耳三月下旬就种下了,五月上旬就发耳基,那会集体山林的气温也就七八度这样,大家伙都还得穿着外套呢!”

“这么说来,你们这春耳,很可能有秋耳的品质啊!”

王学昌不愧是专家,虽然没尝过,凭借理论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木耳按季节的话可分为春耳,伏耳和秋耳。

其中秋耳的品质是最好的,和气温关系大。

东北的秋天天气凉爽,晚上甚至有些冷,温度低温差大,不易感染病虫害,所以产出的木耳品相最好,营养价值最高,口感也最爽脆,加上产量低的关系,在三个季节的黑木耳里价格最高。

其次到春耳,东北的春耳其实得在六月下旬才开始陆续采收,那个时候天气已经很暖和了,处于春末夏初交际,气温稳定,口感就没秋耳那么好了,不过病虫害还少,品质也还行。

最拉胯的就伏耳,夏季三伏天出的黑木耳,气温高,病虫害难以完全避免,坏耳一大堆。

此外盛夏雨水多,容易流耳烂耳,总之啥问题都来,品相看着就让人没有食欲,还口感极差,妥妥的廉价货,后世有很多贩子就拿伏耳充好,拿药水泡过晒卷成一团,很多人看不出来,吃的时候泡开才知道。

不过东北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伏耳,就出春耳和秋耳,所以品质基本都有保证。

按道理春耳比起秋耳是稍逊一筹的,然而黑土屯这春耳五月初发耳基,五月下旬新鲜出炉,那它未必就比秋耳差了,毕竟这段时间的气温和秋季出耳期大差不差,所以王学昌大胆地做出这个判断。

赵卫民竖起大拇指:“王站长有眼光啊,我和许知青都已经采一些木耳试吃过了,这春耳嘎嘣脆,那叫一个好吃鲜美!”

“许知青?你们屯子的那位万元户?”

王学昌微微惊讶。

这个时候赵卫民提到他肯定是有原因的,莫非黑木耳种植园和他有大关系?

周建国笑着道:“王站长,你有所不知,黑土屯种黑木耳的项目,就是赵支书和许知青一起提出来并促成的!”

王学昌一听这话就明白了。

周建国带上赵卫民就是客气,实际上这个项目就是来自那位万元户的脑子。

赵卫民有些不好意思,也顺道夸了下许承安:“许知青还是我们屯子的首席技术员,菌种都是他亲自在实验室里培育的!”

王学昌不由得大为动容。

黑土屯的木耳能在五月下旬出耳,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菌种优秀。

阳平镇有好些这样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差不多,黑土屯不可能比别人有优势,那优势就只能来自菌种了。

“这位万元户还真是能人,我必须见上一见,和他聊会啊!”

王学昌口气兴奋。

身为农技站站长和一个搞农业科研的技术人员,他对各种新技术都感兴趣。

而自己现在看到的这种黑木耳栽培技术,简直就是黑科技!

碰到能研发出这种黑科技的大能,如果不能和交流交流,王学昌晚上能连觉都睡不着。

而且,这种技术不只对于黑土屯,对于整个阳平镇的意义也都太重大了!

赵卫民笑着说道:“王学长,许知青在他家的耳场亲自采收呢,待会就能见到他了!”

“王站长,黑土屯这个种植园的黑木耳,产量大概会高到什么程度?”

比起品质,镇长陈元中最关心的是产量。

品质低点都没关系,量大管饱就可以大力推广了,市场上的木耳卖得可不便宜,如果阳平镇那些有山林资源的屯子都种上的话,这种农副产品便可能成为阳平镇经济的重要一部分,自己也是有政绩的。

陈元中这个人比较现实,他既关心阳平镇的经济,更在意自己仕途。

“陈镇长,就这么说吧,我去很多地方学习过考察过,别说沧城了,就整个省份,我都没发现春季头茬黑木耳长势这么好的!”

王学昌拍着胸膛:“没意外的话,亩产很可能达到别家的两倍以上,甚至更高!”

其实王学昌还低估了,80年代初的黑木耳种植技术落后,段木栽培法产量很低。

而许承安的栽培法子,放到后世都是很能打的。

陈元中不由得心中大喜。

他对黑木耳种植了解得不多,没想到产量能那么高。

周建国也是心中激动。

品质和产量兼具,两个大优势,没准许承安还真能把黑木耳包装成阳平镇的明星农副产品,甚至打造出一条产业链来!

不过这许承安是真沉得住气,到现在都还没提任何要求呢。

他有耐心,周建国都没等不及了。

黑木耳的产业链大计必须由许承安亲自推动,镇政府只能打打辅助。

自己也有很多事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还是得有个人专门搞。

许承安当仁不让是最好的人选。

技术掌握在他手种,脑子里有最宏大的计划。

换个别人的话,哪来这样的格局和做事气魄!

周建国打算晚点主动和许承安谈谈这件事,看看怎么进一步做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