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九曜书 > 第136章 胜利

九曜书 第136章 胜利

作者:Citagugu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8 10:52:31 来源:小说旗

彭城之战的惨败,如同一记重锤,将刘邦的雄心砸得粉碎。汉军丢盔弃甲,四处逃窜,原本看似一片光明的局势瞬间急转直下。刘邦在混乱中侥幸逃脱,身边仅带着寥寥数人,一路狼狈不堪地朝着荥阳奔去。

荥阳,这座位于中原要地的城池,此刻成了刘邦最后的希望。刘邦抵达荥阳时,整个人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疲惫与不甘。但他深知,自己不能就此沉沦,必须尽快振作起来,重新集结力量。

此时,荥阳城内一片混乱,士兵们士气低落,人心惶惶。刘邦强打精神,在城中四处奔走,安抚着士兵们的情绪。他高声呼喊着:“兄弟们,彭城之败只是一时的挫折,我们还有机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打败项羽,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在刘邦的鼓舞下,那些被打散的汉军士兵们纷纷朝着荥阳汇聚而来。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衣衫破旧,伤痕累累,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没几日,荥阳城内便聚集了大量的士兵,刘邦的军队开始逐渐有了规模。

与此同时,回到关中的萧何听闻刘邦战败的消息,心急如焚。他深知此刻刘邦最需要的就是兵力支持,于是立即行动起来。萧何下令在关中地区大规模征兵,甚至放宽了征兵标准,将那些老弱之人也纳入了征兵范围。他日夜操劳,亲自组织训练新兵,然后马不停蹄地将这些新兵送往荥阳。

一批又一批的新兵抵达荥阳,为刘邦的军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刘邦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对萧何充满了感激,深知若不是有萧何这位得力助手在后方全力支持,自己绝不可能如此迅速地重新集结起军队。

刘邦在荥阳站稳脚跟后,开始仔细分析彭城之战失败的原因。他意识到,楚军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机动性极强,给汉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刘邦决定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

他在军中发布命令,召集那些擅长骑射的士兵。一时间,军中响应者众多。刘邦亲自挑选了一批精锐之士,委任灌婴为骑兵主将,李必、骆甲为副将。灌婴原本就是一员猛将,作战勇猛,且对骑兵战术有着独特的见解。李必和骆甲则是秦军中的骑兵军官,经验丰富。

在灌婴等人的训练下,这支新组建的骑兵部队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每日在城外进行严格的训练,练习骑射、冲锋、战术配合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骑兵们的骑术和战斗技巧都有了显着提高。

不久后,楚军的骑兵部队再次来袭,试图突破汉军在荥阳的防线。刘邦派出新组建的骑兵部队迎战。双方在荥阳城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汉军骑兵在灌婴的指挥下,如同一把利刃,直插楚军骑兵的阵营。他们凭借着精湛的骑术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与楚军骑兵展开了近身搏斗。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汉军骑兵们奋勇杀敌,他们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自如,给楚军骑兵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经过一番激战,汉军骑兵成功击败了楚军骑兵,守住了荥阳的防线。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让士兵们看到了打败楚军的希望。

解决了骑兵问题后,刘邦又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 粮食供应。汉军驻扎在荥阳,人数众多,粮食消耗巨大。而荥阳周边的粮食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军队的长期需求。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刘邦决定修筑甬道,从敖仓运输粮食。

敖仓是秦朝时期修建的大型粮仓,储存着大量的粮食。刘邦下令士兵们沿着黄河岸边修筑一条坚固的甬道,将敖仓与荥阳连接起来。这条甬道不仅可以保护运粮队伍免受楚军的袭击,还能提高粮食运输的效率。

在修筑甬道的过程中,汉军士兵们日夜奋战。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砖一瓦地修筑着。期间,楚军多次派出小股部队前来骚扰,试图破坏甬道的修筑。但汉军早有防备,每次都成功击退了楚军的袭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甬道终于修筑完成。从此,源源不断的粮食从敖仓通过甬道运往荥阳,解决了汉军的粮食问题。刘邦看着那一辆辆满载粮食的马车驶入荥阳,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汉军得以在荥阳长期坚守,为后续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仅靠在荥阳与项羽对峙,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他需要制定一个更加宏大的战略计划,从多个方面对项羽展开进攻,分散项羽的兵力,削弱他的实力。于是,刘邦决定开辟北方战场,派韩信率领一支军队北上,攻打那些尚未归附的诸侯,完成对项羽的战略迂回。

韩信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大军出发。他一路势如破竹,首先攻打魏国。魏国的军队在韩信的进攻下不堪一击,很快便被击败,魏王豹也被俘虏。接着,韩信又马不停蹄地攻打代国,同样取得了胜利。

在攻打赵国时,韩信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 陈余。陈余率领着赵国的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严阵以待。井陉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的军队人数又远少于赵军,形势对汉军极为不利。但韩信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巧妙地运用了背水一战的战术,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

战斗打响后,汉军士兵们在韩信的带领下,个个奋勇争先,与赵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赵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汉军的顽强抵抗下,逐渐陷入了混乱。最终,汉军成功击败了赵军,陈余战死,赵国灭亡。

韩信在北方战场的接连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他的军队不断壮大,实力越来越强。随后,韩信又东击齐国,成功占领了齐国大片领土。韩信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迂回,使项羽腹背受敌,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在开辟北方战场的同时,刘邦还积极展开外交活动,试图拉拢那些中立的诸侯,分化项羽的阵营。他深知,在这场楚汉之争中,诸侯们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能够争取到更多诸侯的支持,那么胜利的天平将会向自己倾斜。

刘邦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英布。英布是项羽的重要将领,作战勇猛,在楚军中威望极高。刘邦派随何前往英布的驻地,劝说他背叛项羽,归附汉军。随何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了英布。英布的倒戈,给项羽的阵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项羽失去了一员得力战将。

此外,刘邦还与彭越取得了联系。彭越在梁地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经常率领军队在项羽的后方进行骚扰,破坏楚军的补给线,给项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刘邦与彭越达成了合作协议,彭越答应在关键时刻出兵相助,共同对抗项羽。

为了进一步分化项羽的阵营,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反间计。陈平建议刘邦拿出大量的黄金,在楚军内部散布谣言,说钟离眜等将领对项羽心怀不满,想要与汉军联合,瓜分楚国的土地。项羽生性多疑,听到这些谣言后,果然对钟离眜等将领产生了怀疑,不再信任和重用他们。

接着,陈平又将目标对准了范增。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为项羽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深知,若想打败项羽,必须先除掉范增。于是,陈平派人在项羽的使者面前故意表现出对范增的敬重,而对项羽的使者则态度冷淡。使者回去后,将此事告诉了项羽,项羽对范增的怀疑进一步加深。

范增察觉到项羽对自己的不信任后,心中十分愤怒。他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说完,便离开了项羽的军营,踏上了回乡的路。在途中,范增因背上的毒疮发作,不幸去世。范增的离去,让项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他的阵营也因此变得更加混乱。

经过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山一带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此时,双方的军队都已经疲惫不堪,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刘邦深知,这样的对峙局面不能持续太久,否则对双方都不利。他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项羽展开决战,彻底结束这场战争。

在对峙期间,刘邦一方面加强了自己军队的防守,确保防线的稳固;另一方面,他不断地寻找机会,试图打破僵局。他与韩信、彭越等将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商议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项羽则急于打破对峙局面,他多次派人向刘邦挑战,试图激怒刘邦,让他出兵决战。但刘邦不为所动,他深知项羽的勇猛,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绝不能轻易与项羽正面交锋。

公元前 203 年,项羽的军队在长期的对峙中逐渐疲惫,粮草也开始匮乏。项羽意识到,这样下去对自己极为不利,于是他决定与刘邦签订和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刘邦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同意了项羽的提议。

双方签订和约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也准备按照和约的约定,撤兵西返。但就在这时,张良和陈平向刘邦进谏,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消灭项羽的绝佳机会,绝不能错过。张良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刘邦听了张良和陈平的话,笑了。自己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彻底打败项羽。于是,刘邦决定撕毁和约,对项羽展开追击。

刘邦率领大军迅速向东进发,一路上势如破竹。项羽得知刘邦撕毁和约后,十分愤怒,他立即率领军队掉头迎战。双方在固陵一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韩信和彭越的军队未能按时到达,刘邦的军队在战斗中陷入了困境,被项羽的军队击败。

刘邦无奈之下,只得退入壁垒,坚守不出。他意识到,若想打败项羽,必须得到韩信和彭越等诸侯的支持。于是,刘邦派人前往韩信和彭越的驻地,劝说他们出兵相助。刘邦承诺,只要他们出兵,打败项羽后,将把大片的土地分封给他们。

韩信和彭越在利益的诱惑下,终于答应出兵。他们各自率领大军,朝着刘邦所在的方向进发。与此同时,刘邦还派人说服了英布,让他也出兵攻打项羽。

各路汉军约计 70 万人,在垓下与项羽的 10 万楚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韩信担任汉军的总指挥,他采用了 “十面埋伏” 的战术,将楚军重重包围。

在战斗中,汉军的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奋勇杀敌,与楚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也逐渐陷入了困境。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韩信又采用了 “四面楚歌” 的计策,让汉军在夜晚唱起了楚地的歌谣。

楚军听到熟悉的歌谣后,以为楚地已经被汉军全部占领,顿时军心大乱。项羽见大势已去,率领着八百余精锐骑兵,趁着夜色突出重围。刘邦得知项羽突围后,立即派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一路逃至乌江畔,此时他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几名骑兵。乌江亭长驾着小船前来接应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但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他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说完,项羽转身与追来的汉军展开了最后一场厮杀。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项羽亲手杀死了数百名汉军士兵,但最终他也身负重伤。他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逃脱,于是他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刘邦在得知项羽自杀的消息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自己终于打败了项羽,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目标而感到高兴,又为项羽这位曾经的对手的死而感到惋惜。但无论如何,楚汉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刘邦建立了汉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